方格精選

台灣的人力資源(7)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你總要讓國內比較低階的人力,有地方去吧?無限提升的結果,你還是會回到效能上,低階人力能做的工作跟產出當然是比較低,而我們的下一代,難道全部都高階人才,沒一個低階?


20多年前,筆者就聽過這種低階人力去處的問題,當時的意見中,有一種講法是,只要教育提升低階人力,改善工作條件,拉高上去就可以解決。

後來才知道這想法錯得離譜,打電動的時候,把遊戲裡面一個賣吃的老闆,拉去做生產線的業務也的確可以,但現實社會中有幾個人是這樣轉職的?所謂的低階人力轉移簡單,高階技術很難移轉,是整體上成立但不能真的用這概念去規劃政策。

藍領勞工跨區就業,有其時代背景

人不是只有薪資的考量,還有更多屬於在地、情感上的聯繫。

學歷越低的結婚年齡、生育率會比較高,而一旦成家生子之後,對工作的考量有很高的在地化需求。除非真的是找不到,薪資低到無法養家,不然很少會離鄉背井。

像筆者遇過好些組長年紀不小(現在應該過50),夫妻兩人都在北部代工廠,老家卻在南部。理由很多,個人碰過的有兩種分類,一個是同鄉會的介紹,有些老闆老家在南部,他會開職缺給同鄉的,那些南部同鄉透過議員介紹一下就去了。

又因為是同鄉,老闆還會幫忙找附近便宜的租屋,開出的薪資也較高(忠誠度等理由)。另一個常見的是家鄉就真的沒頭路,找到工作後就北上租屋,然後結婚生子,小孩放回南部給阿公阿嬤隔代教養。(是還有一些案例不過就不提,另外就隔代教養來說這只是製造另一個問題)

但年紀越低的就越少遇到這樣的案例,也就是平均來說,離鄉背井的群體是某一個世代的現象,促成此現象的其實是區域發展不平衡,不然30年前南部怎麼會缺工作到現在5x歲的勞工沒得做?或是薪資高到能吸引他們上北部?

raw-image

低階人力失去跨區流動的誘因,也會造成缺工

這反算一下所有的成本就可以理解,包含有沒有長輩可以帶小孩的因素,大多數的藍領勞工會傾向在地找工作,機車可以到的範圍最好(業務跟技術類的例外)。也就是說我們理論上可以計算,大略估計說今年的20歲高職畢業生,全國有大概多少人,然後某些行業大概有幾個新鮮人。(實際上要看地方,有的很多有的很少,這裡就抓個均值)

技職體系也多數在地化,你幾乎沒見過哪個高職,會跨縣市找學生,除了大多數高職合作對象都在附近外,實際上高職的需求本就是跟該縣市的就業高度相關。或者說,老字號的技職,當年附近就是工業區或是商業區之類,只是都市發展後樣貌改了,狀況就很不一樣。

簡單說,筆者想要給各位的第二個概念是,高階人力都念過大學,離家工作非常正常。但低階勞工的移動性沒想像中那麼高,除非有足夠的吸引力,不然跨區的比例不高。所以單看數據,認為低階勞力數量足夠,只是不想找工作,或是數量不足要引進外勞,說法都只有部分真實。

誠然,成本是非常重要的考量,所以才會有建教合作生被一些工廠當奴工非法使用,學校也甘願當打手。但這究竟不是普遍現象,中小工廠的建教合作對象不多,實力也沒強大到會讓學校配合,通常都是雙方說好,去當學徒就是認命。大型工廠的合作對象也極少同時好幾間,比較偏向個案,而且如果畢業後允諾的工作與薪資未達期待,名聲很快就會在學弟妹間傳開。

接近真實的狀況,就是當一間工廠說缺工,就真的是缺工,他沒有在唬你。更正確的說法是,開這個薪資就真的找不到人。

學歷膨脹加上媒體渲染,促使低階人力「消失」

那你說「出香蕉本來只請得到猴子」,廢話一句不是?不是廢話,是真理。每個人都覺得我不是猴子幹嘛領香蕉,問題是我們確定自己是人不是猴子?

太多平均能力C的,或是無法多工流程化處理事務的人,在媒體發達下往往會自認有B的能力,B的以為有A,A的以為是天才S。我們這些年不是一直看到一些高學歷同學,每一個都講成自己有管仲、樂毅之才,動輒希望替國家把脈、替社會發聲、替勞工請命?

有此宏願很好啦,不過大多數情況都差遠了。

對某項工作來說,就只是反覆操作的技術,操作機台也不是超難的工作,磨練兩年就算熟手,要求的就只是生產不要出包,不要動不動就工傷。這種能力需求只要C的工作,甚至也不要求你有B的管理能力,就單項處理到好的,會是哪種工作,又開何種薪資?這大家心裡有數。用經濟學的概念來講,大家都會的取代性高,總可以找到更低的。

raw-image

所以老闆就一定會違反勞基法,薪資開到比地板還低,壓榨勞工到死?別鬧了,一個這種工廠的老闆,技術要求沒那麼高,才不會想靠這點成本去賺錢。他們的核心是業務,老闆有夠多的管道接到訂單,而下單的客戶知道這個老闆可以穩定出貨、價錢穩定,所以才找他。

高學歷低階人力往哪去?

各位可以了解嗎?在某種程度之下的製造業、商業需要的是穩定的輸出,不是超強的創造與爆發力。沒有義務教育的國家,這種工作靠的是大量無訓練人力去篩選,在台灣已經脫離這種狀況很久下,會去找這類工作的,大多是高職以下,或者說是那些「你應該沒聽過」的高職,說白話點就是成績爛到有剩的那種學生。

以前這種人夠多,可以塞滿附近鄉鎮的工廠,然後有一些專科以上不差的人進來,就是未來的經理跟廠長。大學生去做他們還不見得想收,更別提碩博士,找這些人來幹嘛,浪費國家資源嗎?

現在是義務教育拉高,每一個都高中職以上,我們的底線已經幾乎超過過去的均線,但人類的能力素質這些,並不會透過後天教育遺傳欸。

所以這年代,別說是台灣,其他先進國家對於較低階的工作,也是儘量鼓勵產學合作,或是技術培育,提供貸款提升技術,努力增加產出。讓原本低階技術的工作,人力產出的效率提高,好「維持這個產業存續」,至於那些多出來的低階人力,就只能透過職業訓練、介紹所,轉到其他地方去。

說白了就是,機械1台抵上10人,你總是得扣掉操作員的其他人轉職,只是低階技術的總從業數量,一定朝向機械技術提高就降低總數這條路走。那麼,多出去的低階人力怎麼辦?

筆者那年代是說,轉去做服務業就好,不過扣掉適性,真的有那麼多服務業可以做?讓這麼多人力衝進服務業,最直接的影響不就是薪資下降,直到新人都寧可去打工?

更重要的是,數據上看不出的一個現象,叫做傳承。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立第二戰研所
35.3K會員
1.4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王立第二戰研所的其他內容
2025/04/27
學生迷惘什麼?「不知道」大部分的學生到國三,再怎樣不想面對,也知道人生在轉折點。但其中多數人是不會過於焦慮的,因為成績好的考高中,差的選技職,而今天的技職體系,除了最前面的知名學校,其他間的差異對學生來說沒那麼大。
Thumbnail
2025/04/27
學生迷惘什麼?「不知道」大部分的學生到國三,再怎樣不想面對,也知道人生在轉折點。但其中多數人是不會過於焦慮的,因為成績好的考高中,差的選技職,而今天的技職體系,除了最前面的知名學校,其他間的差異對學生來說沒那麼大。
Thumbnail
2025/04/22
如果更誇張,不停的改革,更多樣的身份認同,沒有顯著的最終目標,只有浮動的臨時棲所,那就跟沒有終點一樣。想要取得身份認同者沒有辦法休息,永遠在跑馬拉松,每一次的改革成果,都只是為了下一次的改革積蓄能量,當事者無比疲累。 投機政客目的就是這個能量,將之化作一張張選票,你想像的終點並非他的目標,這就是永
Thumbnail
2025/04/22
如果更誇張,不停的改革,更多樣的身份認同,沒有顯著的最終目標,只有浮動的臨時棲所,那就跟沒有終點一樣。想要取得身份認同者沒有辦法休息,永遠在跑馬拉松,每一次的改革成果,都只是為了下一次的改革積蓄能量,當事者無比疲累。 投機政客目的就是這個能量,將之化作一張張選票,你想像的終點並非他的目標,這就是永
Thumbnail
2025/04/20
不是說父母影響不大,怎麼還要談這個? 不是不大,是父母如果本身的社會階級,會造成子女不想、不願意聽,也不信父母說的。
Thumbnail
2025/04/20
不是說父母影響不大,怎麼還要談這個? 不是不大,是父母如果本身的社會階級,會造成子女不想、不願意聽,也不信父母說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怎麼要面對台灣統計數字時,就突然重質不重量,要求要看教育的內容,不能批評學生程度?這其實不是因為親中,主要是批評者多數不想承認,自己小孩不聰明。
Thumbnail
怎麼要面對台灣統計數字時,就突然重質不重量,要求要看教育的內容,不能批評學生程度?這其實不是因為親中,主要是批評者多數不想承認,自己小孩不聰明。
Thumbnail
這跟生態很像,我們總說一個物種的滅亡,牽涉的是很多物種。產業也是一樣,一種產業消亡,極少是只影響這產業直接的上下游,就跟食物鏈、生態系相同,可能連動到我們不知道的項目,直到問題浮出水面為止。 筆者的意思,並非是說每一個產業都要保留,只是產業的形成有其脈絡,生態形成至今,現實即是合理。
Thumbnail
這跟生態很像,我們總說一個物種的滅亡,牽涉的是很多物種。產業也是一樣,一種產業消亡,極少是只影響這產業直接的上下游,就跟食物鏈、生態系相同,可能連動到我們不知道的項目,直到問題浮出水面為止。 筆者的意思,並非是說每一個產業都要保留,只是產業的形成有其脈絡,生態形成至今,現實即是合理。
Thumbnail
組長他們在經濟好的年代,薪資每年都調整,獎金也不少。跟這10多年入行時的新人相比,收入上升速度並不一樣,當然不是同一個量級。但基本需求卻沒有改變,所以問題就越來越大。
Thumbnail
組長他們在經濟好的年代,薪資每年都調整,獎金也不少。跟這10多年入行時的新人相比,收入上升速度並不一樣,當然不是同一個量級。但基本需求卻沒有改變,所以問題就越來越大。
Thumbnail
有些民生輕工業的機台確實這樣,並不是超複雜的機器,連同抓生產條件大概就2年可以到很熟練。所以,接班期也是要兩年啊,極端點來說這行業走到今年,全體叔叔阿姨都要退休了,請問要找誰來接兩年?
Thumbnail
有些民生輕工業的機台確實這樣,並不是超複雜的機器,連同抓生產條件大概就2年可以到很熟練。所以,接班期也是要兩年啊,極端點來說這行業走到今年,全體叔叔阿姨都要退休了,請問要找誰來接兩年?
Thumbnail
打電動的時候,把遊戲裡面一個賣吃的老闆,拉去做生產線的業務也的確可以,但現實社會中有幾個人是這樣轉職的?所謂的低階人力轉移簡單,高階技術很難移轉,是整體上成立但不能真的用這概念去規劃政策。
Thumbnail
打電動的時候,把遊戲裡面一個賣吃的老闆,拉去做生產線的業務也的確可以,但現實社會中有幾個人是這樣轉職的?所謂的低階人力轉移簡單,高階技術很難移轉,是整體上成立但不能真的用這概念去規劃政策。
Thumbnail
歐美等條件比台灣好的國家,若有白領人才能力平均B以上的,不給主管缺才不會來台灣,只有基層能力的,他在歐美國內就可以找到了,讓這種人來幹嘛?也就是如果我們開放的對象,能力跟台灣本地的差不多,那麼所謂的引進人才,多半是搞不清狀況。白領跟藍領一樣,台灣人去新加坡可以理解,怎麼反過來就會以為有人甘願屈就?
Thumbnail
歐美等條件比台灣好的國家,若有白領人才能力平均B以上的,不給主管缺才不會來台灣,只有基層能力的,他在歐美國內就可以找到了,讓這種人來幹嘛?也就是如果我們開放的對象,能力跟台灣本地的差不多,那麼所謂的引進人才,多半是搞不清狀況。白領跟藍領一樣,台灣人去新加坡可以理解,怎麼反過來就會以為有人甘願屈就?
Thumbnail
簡單說,以往平均能力C,單項有B的人,會很甘願在一間工廠熬上去,現在社會整體的轉變,讓這些人變得不願意這樣。因為教育提升後,他的視野提高,認為自己應該要從事的行業,是平均能力B的那種。
Thumbnail
簡單說,以往平均能力C,單項有B的人,會很甘願在一間工廠熬上去,現在社會整體的轉變,讓這些人變得不願意這樣。因為教育提升後,他的視野提高,認為自己應該要從事的行業,是平均能力B的那種。
Thumbnail
這個過程花了幾十年去運轉,扣除掉金融海嘯等衝擊,大多時候都是緩步發生,今年薪資凍漲但物價上漲,實質薪資等於減少;今年訂單變少所以用減薪維持低工時,然後隔年訂單變多不減薪,但工時拉高,結果就是實質工作時間變長。
Thumbnail
這個過程花了幾十年去運轉,扣除掉金融海嘯等衝擊,大多時候都是緩步發生,今年薪資凍漲但物價上漲,實質薪資等於減少;今年訂單變少所以用減薪維持低工時,然後隔年訂單變多不減薪,但工時拉高,結果就是實質工作時間變長。
Thumbnail
人力市場看似是總量需求,其實不是。是特定職業的技能需求度就是那麼高,又不是每個人都要當「達人」,純以做好這份工作來說,本就是天賦能力強的人有優勢,我們若否定這點,將所有技能都當成可以訓練,絕對會徹底偏掉對人力資源,以及缺工的理解。
Thumbnail
人力市場看似是總量需求,其實不是。是特定職業的技能需求度就是那麼高,又不是每個人都要當「達人」,純以做好這份工作來說,本就是天賦能力強的人有優勢,我們若否定這點,將所有技能都當成可以訓練,絕對會徹底偏掉對人力資源,以及缺工的理解。
Thumbnail
傳統階級還存在的地方,不會解離到如此嚴重,因為總有一些地方型的意見領袖、知識分子,會整合這些價值觀,變成一套完整的意見。或者說,直接就帶領群眾,要群眾相信這個領袖,請大家跟著他走。但實際上,我們幾乎沒有這種地方型人物。
Thumbnail
傳統階級還存在的地方,不會解離到如此嚴重,因為總有一些地方型的意見領袖、知識分子,會整合這些價值觀,變成一套完整的意見。或者說,直接就帶領群眾,要群眾相信這個領袖,請大家跟著他走。但實際上,我們幾乎沒有這種地方型人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