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訂閱經濟|訂閱制,絕對不是傳統新聞媒體的萬靈丹

2019/04/30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圖片來源:google
這篇文章,主要是針對今天看到的一篇新聞做出回應,內容是談蘋果推會員制,其他新聞媒體人怎麼看,而ETtoday新聞部執行副總編輯譚志東認為:
如果蘋果新聞網成功推動會員訂閱制及收費,這也代表台灣媒體可以擺脫廣告和Google的控制,不被市場操控。
如果這句話,真的是他所表達的全文(意即沒有被獨立擷取撰文的話)且沒有進一步的解釋的話,那真的把當作神一般訂閱制捧著,更是低估了兩大數位龍頭Google和Facebook的影響。

迷思一、有了訂閱制,就可以脫離市場及廣告的控制?

我會認為這件事情,有點太過簡化,合理化所有的一切,我認為這更像是證言式的宣言,一個終極的目標。
首先,商業媒體的第一要務確實多半是以獲利為主,這也是為什麼有人關心的題材才有人報;沒人看、沒新聞點的題材就置若罔聞。過往,以訂閱制維生的雜誌、報紙,多半也仍依賴著內頁的廣告運作並營利,難道他們就有脫離市場跟廣告的控制嗎?
如果要能夠完全脫離市場跟廣告的控制,多半必須走向全訂閱制,若以部分訂閱制運行,就會如同衛報(The Guardian)一樣,需要從理念、新聞品質及內容出發,提供更不一樣的內容,吸引讀者付費。
然而,即便是衛報這樣歷史悠久又努力轉型的大報,也仍然在數位轉型的過程中苦苦掙扎,我的意思是,這就如同御姊愛撰文的觀點一樣,落入了常見的五大誤區,訂閱制絕對不是你的萬靈丹,綜觀全球各媒體,試問<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這些比較認得出來的媒體,有哪些是完全靠著全訂閱制存活的?即便是訂閱相對成功的紐約時報,難道就有因此就有脫離市場跟廣告的控制嗎?我想答案是很清楚的。

迷思二、有了訂閱制,就可以脫離Google的控制

圖片來源:Google
我想這個迷思忽略了Google深入的程度,更忽略未來社群媒體的力量。
首先,以在亞洲全訂閱制的端傳媒為例,有個困難便是民眾多半都從外部連結閱讀新聞,這對倚靠流量的媒體絕對是一大罩門,即便是打著訂閱戶全部免廣告(ad-free)的端而言,也是一大待解決的困擾。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最新調查顯示:
民眾運用社交網路作為接收新聞資訊管道的比例從 2010 年的 29% 增加為 47%。
這是Facebook,那Google呢?如果單純以為Google的業務只有搜尋,那就錯了。Google近年來延展的業務不斷增加,不管是以關鍵字廣告、搜尋引擎優化的Google Ads、受眾行為分析導向的Google Analytics。新聞媒體當然可以自己完成這些事情,例如:自己跑數據優化、用自己的平台投遞廣告,但其他的使用者呢?
單純以搜尋引擎的使用舉例,根據StatCounter的資料,
2018年6月Google在台灣的搜尋引擎使用市佔率是86.01%,到了2019年,搜尋引擎的使用比例已經接近90%(89.97%)
高達9成的用戶都在使用Google,難道築起付費牆後,就可以脫離google了嗎?傳統新聞媒體捨得這9成的用戶,捨棄關鍵字引擎優化、捨棄流量分析,進而去拓展自己的新客戶嗎?
當架起付費牆(無論部分或是付費)的那刻,比起過往,不管哪個都是限制了自己的曝光程度。當限制自己曝光程度同時又需要穩定成長,勢必就需要額外尋找流量進入或找尋新的加值方式,這兩件事情的難度都不亞於傳統經營模式。
另外,,但一般大眾對社群媒體及搜尋引擎的仰賴,真的能這麼容易被撼動嗎?更別提,以獲利導向的媒體,真的會甘願只收訂閱費,不以營利為目的嗎?

迷思三、蘋果日報成功,難道其他臺媒就能夠成功嗎?

先談市場,從過往成功實施全訂閱制成功的案例,除了之前不斷強調地「信任」、「高度會員互動」,多半是在媒體環境較為穩定的國家,就算是像法國這樣特別的市場環境,發展的時間也仍舊早於台灣許多,人民對於媒體的價值也是大不相同。
再者,全訂閱制目前多半養活的是中小型的獨立媒體,要養活一個大型媒體的金額,以蘋果為例,那可不是265萬的10%能做到的事情,以目前台灣民眾仍習慣免費內容的收看習慣,若初步能有10%的轉換率,那已經是驚為天人的數字,詳情可以看這兩篇:
第一篇寫得是端傳媒當初開跑之際也是風風火火,最終因不敵財政困難改以付費制繼續營運,然而卻也因為這樣裁了一票員工。這個例子確實存在著訂閱制+財政困難兩大困難,因此無法斷然裁員是因為訂閱制無法養活大批員工,但顯然地若是訂閱制這麼神奇,端傳媒就不必大費手腳、引人注目的裁掉一半的員工。
圖片來源:蘋果日報
關於訂閱價值精算的部分請參考第二篇貼文,算得非常清楚,在台灣訂閱市場,挑戰很大,原因是:
用單一訂閱價格是無法獲利的,必須依靠分層訂價抓下不同類型的客群,但這會很仰賴數據分析的能力,進而抓到精準的客群。
再者,每個媒體類型不盡相同,有以娛樂為主的蘋果日報,有以財經主打的經濟日報,每一種媒體要討論起來,同樣費工,案例不同、市場不同、客群也不同。若放到同一個標準線上比較或套用,那是不是有些太草率了。

小結

雖然蘋果的轉型之路一定會很不好走,但同於許多人對此都是樂見其成,與此同時,傳統媒體也不該不抱持著一個跟風的心態,不然只會造成更多四不像,經營不善的案例。
訂閱制固然是個可行的方案,但就現階段的狀態來說,絕對不是一個想做就能做甚至是賴以維生的商業模式,與其先做訂閱制,不如先多花心力把新聞的素質提升,做出內容的亮點特色,才是當務之急或是成立媒體實驗室,結合各種新媒體技術,如資料新聞學、深度報導等實質的內容,當內容到位,配合適當的宣傳,群眾看到,自然就會吸引一票核心粉絲。
可能有許多人會好奇新聞媒體都已經虧錢了,還要做這些,會不會是自殺式的改革?我會認為,一開始邁入訂閱制,不也是虧錢嗎?況且,好內容,才是穩固訂閱戶的扎實基礎。
Yo Chen
Yo Chen
在網路販賣注意力的人,以行銷創業,也是關鍵評論集團、遠見天下等媒體的特約編輯。商業合作歡迎來信至[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