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我絕對不怕孤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絕對不怕孤立」出自陳獨秀晚年一封書信<給陳其昌等的信>。原文是「我只注重我自己獨立的思想,不遷就任何人的意見。我在此所發表的言論,已向人廣泛的聲明過,只是我一個人的意見,不代表任何人。我已不隸屬任何黨派,不受任何人的命令指使,自作主張,自負責任。將來誰是朋友,現在完全不知道。我絕對不怕孤立。」

陳獨秀。字仲甫,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也是中國共產黨首任總書記。

他曾創辦《新青年》雜誌,發表<文學革命論>,呼應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主張改革中國文學。<文學改良芻議>有所謂「八不主義」,即:不作言之無物的文字、不作無病呻吟的文字、不作不合文法的文字、不摹仿古人、不用套語爛調、不用典、不重對偶、不避俗話俗字。<文學革命論>則提出「三大主張」:「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推倒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瞭的通俗的社會文學。」白話文運動在中國引起巨大迴響,陳獨秀出力不少。

五四事件後,國人對英美反感,加上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知識分子開始一面倒親蘇,研究馬列主義的文章如雨後春筍,《新青年》一轉而為馬列集中地。1919年秋,陳獨秀在上海與共產國際的維經斯基 (吳廷康)、楊明齋等人會面,商討成立中國共產黨。中共一大,陳被選為首任總書記。

「聯俄容共」期間,孫中山准許中共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四一二清黨」後,中共依附於武漢汪精衛國民政府。共產國際羅易攜《五月指示》,要求中共發動土地革命,武裝農民、沒收土地,並滲入國民黨內組成可靠的武裝部隊,陳獨秀反對,被停職。未幾他被公開批判對國民黨妥協退讓,犯有嚴重「右傾機會主義」錯誤。1932 年,陳獨秀被國民黨逮捕。1937 年提前獲釋,思想慢慢轉向自由主義。1942 年病逝。

<給陳其昌等的信>見於《陳獨秀的最後見解》,這本小書是由胡適結集。

人生在世,難免背負著種種身份,是某人的兒子、丈夫、下屬,某派別的主席、成員等,這些身份都規限著我們的言論,我們的行為,不自由得很。

不過,想深一層,種種身份是否不可拋棄?非也。人與生俱來就有選擇權,有決定權,存在主義者沙特所謂「人命定是自由的」。人有選擇權,有決定權,同時要對自己所作出的選擇、決定負全部責任,此乃自由主義的人生觀。

陳獨秀的話,正是他晚年趨近自由主義的證辭。歷史學家陳寅恪為國學大師王國維撰碑文,提到「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其實在陳獨秀身上也能感受到。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汶俊 (筆名:無言)的沙龍
64會員
303內容數
主要闡述及析論歷史、哲學,兼及文學、通識.......
2020/11/28
賈府賴以維繫,全因賈母在。賈母的精神,其實是一種孔子精神。孔子精神為何?就是「仁為禮之本」。真情實感乃禮制規範的依據,亦靠禮制規範表露。賈母的溫情洋溢,見於她待清虛觀小道士、劉姥姥,鴛鴦等,第三十九回「村老嫗謊談承色笑」有這麼一段: 賈母道:「我老了,都不中用了,眼也花,耳也聾,記性也沒了。你們這些
Thumbnail
2020/11/28
賈府賴以維繫,全因賈母在。賈母的精神,其實是一種孔子精神。孔子精神為何?就是「仁為禮之本」。真情實感乃禮制規範的依據,亦靠禮制規範表露。賈母的溫情洋溢,見於她待清虛觀小道士、劉姥姥,鴛鴦等,第三十九回「村老嫗謊談承色笑」有這麼一段: 賈母道:「我老了,都不中用了,眼也花,耳也聾,記性也沒了。你們這些
Thumbnail
2019/10/07
中國人不是你說自己是就是,而是看你有否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之精神,中國傳統文化之精神為何?簡單一個字「仁」,「仁」即感通之心,孟子曰「不忍人之心」,唐君毅則稱之為「性情心」。 我們不妨看看香港自稱中國人的人的行為,審視一下其行為是否合乎「仁」。 健仔中槍,全國政協副主席、前特首梁振英做些什麼?出公函迫校
Thumbnail
2019/10/07
中國人不是你說自己是就是,而是看你有否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之精神,中國傳統文化之精神為何?簡單一個字「仁」,「仁」即感通之心,孟子曰「不忍人之心」,唐君毅則稱之為「性情心」。 我們不妨看看香港自稱中國人的人的行為,審視一下其行為是否合乎「仁」。 健仔中槍,全國政協副主席、前特首梁振英做些什麼?出公函迫校
Thumbnail
2019/09/06
法國小說家、哲學家、戲劇家、評論家卡繆 (Albert Camus) 有一句名言:「我反抗,故我們存在」。 卡繆 1913 年生於阿爾及利亞的蒙多維 (Mondovi)。父親在一戰陣亡後,他隨母親移居阿爾及爾貧民區外祖母家,過著極為艱難的生活。1924 年靠獎學金進入中學就讀,1933 年在阿爾及爾
Thumbnail
2019/09/06
法國小說家、哲學家、戲劇家、評論家卡繆 (Albert Camus) 有一句名言:「我反抗,故我們存在」。 卡繆 1913 年生於阿爾及利亞的蒙多維 (Mondovi)。父親在一戰陣亡後,他隨母親移居阿爾及爾貧民區外祖母家,過著極為艱難的生活。1924 年靠獎學金進入中學就讀,1933 年在阿爾及爾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是道則進,非道則退」,是涵靜老人行事的準則。上海官場建立的正義形象,為他在西北弘教贏得有形無形的資糧。辦報時期,正值白色恐怖,因為抗議政府的出版法,他在報頭標明:「無黨無派,獨立經營」,完全無視可能招來的後患。 Podcast連結:https://is.gd/z04gC6
Thumbnail
「是道則進,非道則退」,是涵靜老人行事的準則。上海官場建立的正義形象,為他在西北弘教贏得有形無形的資糧。辦報時期,正值白色恐怖,因為抗議政府的出版法,他在報頭標明:「無黨無派,獨立經營」,完全無視可能招來的後患。 Podcast連結:https://is.gd/z04gC6
Thumbnail
「欸他會不會還在躲啊?」 那孩子像是神祕隱喻一般的出現,突又消失。可那時還不懂他的出現是為了什麼,也許也沒什麼,只是我始終以為自己成了拋下那孩子的人。
Thumbnail
「欸他會不會還在躲啊?」 那孩子像是神祕隱喻一般的出現,突又消失。可那時還不懂他的出現是為了什麼,也許也沒什麼,只是我始終以為自己成了拋下那孩子的人。
Thumbnail
公民社會的哀與愁(一) 回顧與陳老師的相識於淵源及香港的遭遇。 之後會陸續就公民社會、第三部門NGO、公民素質等等來檢視、反思與探究。 和平、理性、非暴力,才會是我支持社會運動的理念。
Thumbnail
公民社會的哀與愁(一) 回顧與陳老師的相識於淵源及香港的遭遇。 之後會陸續就公民社會、第三部門NGO、公民素質等等來檢視、反思與探究。 和平、理性、非暴力,才會是我支持社會運動的理念。
Thumbnail
我們在討論時,發現不只每個人看書前後對孤獨的定義不一樣。看完書後每個人對孤獨定義還是不一樣。這不就是蔣勳說的「語言孤獨」?更解釋了,為什麼有關「孤獨」的散文會暢銷。這兩個字是打開心中壓抑的想法的鑰匙。感到憤怒、感到難過、感到不被理解、感到想要發洩暴力的衝動、感到自由。都可以以孤獨來作結。
Thumbnail
我們在討論時,發現不只每個人看書前後對孤獨的定義不一樣。看完書後每個人對孤獨定義還是不一樣。這不就是蔣勳說的「語言孤獨」?更解釋了,為什麼有關「孤獨」的散文會暢銷。這兩個字是打開心中壓抑的想法的鑰匙。感到憤怒、感到難過、感到不被理解、感到想要發洩暴力的衝動、感到自由。都可以以孤獨來作結。
Thumbnail
我還不至於以「文學之神」這般誇張字眼回應對文學的喜好,更不必然是受如神感召的悸動,因而決定鑽研這門學術。不過,朱宥勳這本著眼於台灣作家生平的新書《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以他個人學習經歷加上史料的判讀,確實讓我從中獲得不少感動與思考始點,更助益我之所以想要更深入認識台灣文學,我們的國家。
Thumbnail
我還不至於以「文學之神」這般誇張字眼回應對文學的喜好,更不必然是受如神感召的悸動,因而決定鑽研這門學術。不過,朱宥勳這本著眼於台灣作家生平的新書《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以他個人學習經歷加上史料的判讀,確實讓我從中獲得不少感動與思考始點,更助益我之所以想要更深入認識台灣文學,我們的國家。
Thumbnail
這是篇情緒隨筆,紀錄最近的心情和感觸,原來我已經好一陣子沒有好好放鬆寫些自己喜歡的文字了。 這篇情緒隨筆,做為一個紀錄,也歡迎來聊聊。
Thumbnail
這是篇情緒隨筆,紀錄最近的心情和感觸,原來我已經好一陣子沒有好好放鬆寫些自己喜歡的文字了。 這篇情緒隨筆,做為一個紀錄,也歡迎來聊聊。
Thumbnail
「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而婚姻制度企圖透過法律將兩個人綑綁在一起,完全不合理。兩個人要是兩情相悅決定一起生活,那很好,因為那是基於他們的自由意志,但如果有人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而勉強自己走進婚姻制度,那不是荒天下之大謬嗎?」
Thumbnail
「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而婚姻制度企圖透過法律將兩個人綑綁在一起,完全不合理。兩個人要是兩情相悅決定一起生活,那很好,因為那是基於他們的自由意志,但如果有人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而勉強自己走進婚姻制度,那不是荒天下之大謬嗎?」
Thumbnail
白色恐怖的故事不都是這樣嗎? 從平靜無爭的生活開始寫起,再敘國民黨陰險的爪牙、黑暗的逼供,然後是渾渾噩噩又身心受創的,再也回不去的日常生活。或許結尾是退隱山林的修養,也或許是他依然在前線奮鬥,號召讀者心裡都存有的憤憤不平──我大概是個冷血的讀者,表面上給予同情,但私底下卻對白色恐怖的故事感到麻木了。
Thumbnail
白色恐怖的故事不都是這樣嗎? 從平靜無爭的生活開始寫起,再敘國民黨陰險的爪牙、黑暗的逼供,然後是渾渾噩噩又身心受創的,再也回不去的日常生活。或許結尾是退隱山林的修養,也或許是他依然在前線奮鬥,號召讀者心裡都存有的憤憤不平──我大概是個冷血的讀者,表面上給予同情,但私底下卻對白色恐怖的故事感到麻木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