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爆滿的書櫃,清出一批不會再看的親職書,邊整理邊翻閱,原來,大穎文化謝淑美總編是我第一個追蹤的媽媽老師,蝴蝶走走看看與荳芽不上安親班是我看的第一代親職書,當年,我的女孩才四歲。
初為人母不久,我曾這樣寫過~
生命可以重新來過嗎?當然是不可以,除非,生了孩子而且真正陪她一起長大,從baby呱呱落地起,就彷彿是重新再走一次,當初不知情的,不記得的,不了解的,用不一樣的形體及心情再run一次。而我現在正在生命的起點,看著兩個快一歲雙胞胎女兒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體會著母親當初的心情,也揣測當年的我是否也是如此?
似乎,手中正握著筆,在一張大大的白紙上輕輕描繪著,要怎麼走呢?向東?還是往南?丘陵在那裡?樹木的顏色是綠的還是黃的?湖面有多大?有沒有小木屋?是羊腸小徑還是康莊大道?是落英繽紛還是暖暖冬陽?這是女兒的人之初,我們正要一起邁步...。
回頭看看母親,像山一樣聳立天邊,抵擋強風,創造生機,曾幾何時,山岳已成丘壑,有一度,我恍然了,難以置信地發現緊緊環抱我身軀的雙手鬆了,無力了,是了,母親老了,該我用雙手環抱的她的肩,她的腰,該我耐心的傾聽她一成不變的陳年舊事,一如當年她微笑傾聽我敘訴蝴蝶飛了小狗跳了的芝麻小事。
我正從一個起點出發,也往一個終點前進,一手攙扶著母親,一手提攜著幼女,有一天,位置會換,有一天,人物也會換,只希望,能不虛此生。
女孩兩歲多時我紀錄著:那天,不冷不熱,沒有太陽,剛好適合騎車,我們全家一同到關渡,租了腳踏車,載著小姐妹出發。這是小姐妹第二次騎腳踏車,小姐姐顯得特別開心,一路上不停地講話,如果我停了下來,姊姊還會用手拍拍坐墊,要我快點上車,爸爸在路邊摘了蘆葦給姐妹倆,兩隻高興極了,拿著蘆葦跳來跳去,還在地上掃地,我拿著手機拍下寶貝們嬉戲的畫面,瞧,她們笑的多開心啊。
我的女孩二歲才會叫爸爸媽媽,因為熱痙孿住過幾次院,我只希望小女孩們吃好睡好身體好,假日帶小女孩出門走走,體驗更多的生活事物,其他的都不重要。
這本書有三個章節,談論孩子的生活、台灣的教育現況、閱讀性格的啟發與才藝的學習,很值得家有幼小孩子的家長一讀,從其中找出認同的理念,比如說孩子的需求,自由與規範的界定,縱容與體貼的分別,如何共讀繪本潛移默化出好品格......,搭配自家現狀,搓揉成獨有的家庭文化,千萬別人云亦云,學與思並重,養育孩子同時也重新照看自己心中的童年,那種一起長大的感覺,真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