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假日,成雙成對的人們尋覓著適合約會的電影,或者討論哪間餐廳氣氛特別浪漫。花時間和另一半相處,再忙也得擠出屬於兩人或家庭之間的時間。我們期待能在對的時間遇上對的人,好好對待彼此,一路從交往到結婚都有愛情的基礎。就算無法長長久久,也要轟轟烈烈只求不要後悔,如此似乎就是現代人所說的「幸福」了。
然而在能自由追逐愛情的世代之前,人們又要如何幸福起來呢?我們想像老派約會之必要:那是些平淡卻真摯的情感互動,讓人一路走來始終如一。不過這或許是我們感嘆現代社會太過快速,或討厭過於淺薄的愛情觀,所想像出來的。
這次就讓兩個世代的新竹人,帶領著我們回到數十年前的新竹。聆聽他們從愛情到成家所走過的酸甜苦辣,在這座城市裡如何發酵,成了今日人們口中慢慢訴說的故事。
沒有浪漫愛情,只有家庭
愛珠阿嬤
土生土長的新竹人。結婚前曾做過裁縫師,婚後成為全職的家庭主婦照顧家庭。年過七十的她,快樂的在日間照顧機構上課,也在此交了許多朋友。
五十年前的新竹市雖說是都市,工業和商業已蓬勃發展,但人們的感情生活並不如今天那般「浪漫」。女性年過十八就會有媒人上門說媒,家境優渥的家庭,還可以安排雙方見過幾次面,看看是不是相處得來。但在那個普遍貧窮的年代,大多數的女性結婚前,可能都不曾見過對方。能不能嫁到一個滿意的對象,主要能依靠的大概就只是對媒人婆的信任而已。
而結婚後,生小孩、操持家務成了女人人生中,最重要的任務。家中所有照顧的工作,幾乎是一肩扛起。先不提婆媳問題,光是照顧子女們就是全年無休的工作,但很少人會脫離家庭,生活再苦也是得過。「約會」都要等到他們的孩子長大了,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
愛珠阿嬤在新竹市生活了七十多個年頭,如今孫女都上國中就學了。回想從小姐變成媳婦的那段日子,她幾乎已經記不清楚,就像是個遙遠模糊的夢一樣。在她正值青春的年紀,經由媒人婆作媒結了婚,這也是她艱苦日子的開始。家事,成了她每天不斷不斷重複的工作,甚至還要在照顧小孩時,一邊「做手工」(家庭代工)才能維持家計。
一年365天裡,她能自由休息的時間幾乎只等於睡覺時間,回想起那時候的辛苦,她說:「日子是過得很苦,但還是幸福的。」對她來說,每日最開心的時光,就是早晨採買食材,在前去市場的路上,一邊騎著摩托車一邊想著小孩們愛吃的菜色。而且,她還有一個「市場日程表」,一週七天輪換著三個市場:中正路大菜市、竹蓮市場、水源市場。也因為每天買菜的關係,和市場的小販們交了朋友,順手也會用友情價幫娘家的人帶點豬肉回去。
小孩都逐漸長大,丈夫也退休之後,愛珠阿嬤過起她自己的退休生活。不知從何時起,養成了爬十八尖山的習慣,早晨便會和丈夫兩人各拄一支枴杖,去繞個一兩圈。不過她笑著說:「和我丈夫爬比較少,比較多還是跟厝邊一起去,人多才有趣。」
阿梨阿嬤
土生土長的新竹人。說起她的家庭,會笑笑地說:沒什麼好說的,那年代很苦。透過宗教的價值觀,她很認命地過著她的人生,儘管沒有過上什麼開心的日子,但總只是在這輩子發生過而已。
說起家庭生活,阿嬤微笑著說:「人上輩子欠了債,這輩子努力做,還完下輩子就輕鬆了。」21歲的她嫁去了隔壁村庄,一直到結婚前,她都沒有看過自己的丈夫。而即使結了婚之後,她也不常看到對方。「出去像不見,回家像撿到的」,可說是她的婚姻寫照。
第一個孩子出生後沒幾年,丈夫便去從軍,退伍之後也不曾將工作的薪水拿回家裡。每天早上,丈夫一身風流倜儻就出門去了,一直到傍晚才會回來。想起丈夫的皮鞋,總是讓她印象深刻:「雖然我們那時候家裡沒什麼錢,但我丈夫的皮鞋一定看起來很有派頭,而且總是擦得金閃閃。」
結婚後為了生活,年輕的阿梨四處做小工(類似今日的建築臨時工),那時候憑著一口氣和年輕的身體,幾乎蓋遍了新竹各個區域的房子。但這樣還不夠,上班前還要到西大路上的一戶人家做家庭幫佣,才足以支撐家計。因為家中除了小孩之外,還有夫家很多張嘴等著她來照顧,而且是特大號的嘴—他們家一個月就可以吃掉百斤的米,驚人的食量差點嚇死了米行的老闆。
她拉拔了三個孩子成長,有那麼幾次,曾想過要一走了之,不過看著年幼的孩子,她轉念又想:「如果我走了,那誰來照顧他們?」隨著結婚而構築的家,就像一個重擔壓在她的身上,她一個人扛了起來,而且是不曾怨嘆過的扛了起來。
秋霖園
秋霖園是天主教耶穌會新竹社會服務中心之下的老人日間照顧機構。這裡的作息就像是老人學校一樣,早上八點上學,下午四點放學。這個服務中心是新竹在戰後第一個社福機構,三十多年前開辦秋霖園的業務。這裡陪伴新竹的老人們,尤其是對於患有失智症的長輩們,開始了新的人生,這個學校讓他們可以來這裡說說笑笑,輕鬆快樂的度過每一天。此次,專題兩位年過七十的阿嬤,平日就是來這裡「上學」的。
細水長流的老派戀愛
根據台灣社會變遷調查,台灣的婚配關係在1970年代發生急劇變化。自由戀愛的風潮席捲而來,媒人也逐漸地淡出關係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名為「愛情」的課題。人們在身邊尋找適合的對象,攜手步入婚姻,交往的下一步就是結婚生子。一般想像中的「老派約會」大概就是這時的風潮:沒有追求氣氛浪漫的約會餐廳,只要在一起生活就很滿足了。
美芳阿姨
十八歲從屏東萬金來到新竹,一待就是四十多個年頭。在新竹奮鬥了好幾年,如今也有了自己的美髮廳,就開在忠孝路的路旁。這座美髮廳就和她的人一樣,雖然沒有富麗堂皇,卻是踏踏實實在新竹落地生根。
從屏東來到新竹,一轉眼就過了四十多個年頭,當初為了工作賺錢來到新竹市,今日連小孩也已步入社會。剛來到新竹時,先去了同鄉開設的工廠工作,後來自己跑出來當起美髮學徒。說起當學徒的時光,姚媽媽說:「學美髮就是要認真學,努力學,更要肯做才行。」當時,吃住都是由師傅準備,不過上班的時間非常長,下班之後還要幫忙老闆的家務。
雖然一路從工廠工作,到後來學美髮,幾乎沒有自己的休閒時間,緣份卻讓她在一個早晨遇見了未來的老公。每天早上,姚媽媽都會從工廠老闆家走路去上班,美髮店在今日東區忠孝路附近,那時候附近還都是田間小路。某次走去上班的路上,她一不小心扭到腳,這時一位男子正巧騎腳踏車經過,看見路邊受傷的她,便想順便幫個忙載她一程。不過年紀輕輕的她,可不想隨便上別人的車,就這樣自己一拐一拐地走去上班。
後來,她才知道這位熱心的男生,是老闆的拜把兄弟,後來兩人也成為朋友。但日子還是繼續往前走,她學了兩年美髮存了一點錢,回到忠孝路上開設自己的美髮店,而對方也去完成了他人生的必經之路,退伍回來之後,兩人就此結了婚。如今,他們各自有各自的一番事業,小孩也都長大成人,她自己的美髮廳也有一群忠實支持的老顧客。她笑著說:「(兩人)會逗陣這麼久,是因為我們都一直像朋友一樣,自然而然地走了過來。」
大展老師
從就讀研究所就來到新竹,之後的教師生涯也在新竹展開,一轉眼已22年過去了,新竹已成了嘉義之外的第二個故鄉。老師目前任教於新竹高中,社會科學背景的他有著廣泛的閱讀興趣,他將興趣帶進了學校圖書館,帶給竹中學生們非常不一樣的校園閱讀氛圍。
新竹就像大展老師人生的第二個家鄉,從念書來到這座城市,爾後在這裡工作,也在此遇上了人生的另一半,柏宜老師。唸完書之後,他來到了光華國中實習,之後才轉到新竹高中任教。任教時經過朋友的介紹,與當時在新竹高中任教的柏宜老師相識。同為老師的他們,有太多的共同時光都和學生一起度過,不過回憶起來,他們印象最深刻的,反而是自己一起當學生的時光。
結婚後,柏宜老師決定考取碩士班,繼續學習。從考試前到後來上課,「溫書」就是他們上課之餘的休閒活動。兩人一起窩到清大的人社院圖書館K書的場景,如今想來還歷歷在目。雖然大展老師早已沒有考試壓力,碩士證書也在當老師前就拿到手了,不過他也利用這陪伴的時光,來研究新竹高中的歷史。經過十多年,清大人社院圖書館的樣貌幾乎沒變,他們的青春都藏在那些書架之間了。
平常一天的時間,大展老師都跟著學生的作息,即使假日也要備課。不過,他們還是會抓緊機會出門走走。新竹市從市區到海邊,只要不到半小時的車程,這便成了他們最好的選擇。在十七公里海岸線還沒蓋好的香山海邊,一起坐在沙灘上看著夕陽,共度屬於他們之間的些許浪漫。這樣私房的夕陽美景,是他還在念碩士班時發現的,每到假日,從西濱快速道路騎著摩托車回南部的路上,大約都是夕陽時分,那時的他,便悄悄地記下這個美好景色。
十八尖山
位於新竹市區的十八尖山,陪伴了許多人一生各個歷程。閒來無事爬爬山,可說是每個新竹人的日常。工作空閒之餘,和愛人一起上山走走,是跨越世代的經驗,過著退休生活的長輩們也幾乎天天報到。每到假日,工作繁忙的爸爸媽媽們也會攜手來散步,偶爾也能看見年輕情侶們的身影。
文/王昱登
攝影/董昱、余承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