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許多學生無法理解定義和專有名詞存在的必要性,也有許多人在閱讀不同領域的相關知識時,選擇忽略或跳過許多名詞的定義,直接憑自己的經驗感覺作閱讀。實際上,各個領域的專有名詞和定義,尤其是理科中的名詞絕非多餘,同一個生活的詞,在不同理科中也會有不同的定義,無法用自己的經驗自然理解,而是需要經過仔細查詢和理解。本篇文章分為上下篇,上篇先以電影橋段開頭,說明專有名詞的產生原因,與下篇則聚焦於生物和數學中專有名詞的功用,並說明如何教育專有名詞和嚴格的定義,以及錯誤教育方式可能導致的不良結果。
在這篇文章中,將聚焦於數學和生物的專有名詞與定義的功用。最後小結將探討我對於專有名詞、定義、科學素養的教育看法。
三、數學家提出「定義」的意義
數學就如一門語言,伽利略有句名言說:「「自然」這本書是用數學語言寫成的。」,伽利略將數學視為宇宙共通的語言。從每日使用的溝通語言來看,任何語言最重要的就是基本詞彙和定義,先有詞彙才能構成完整的文章和句子,日後文章將在深入探討數學和語文間的關係,本篇文章則專注於數學中的定義和名詞。
數學家常將各種現實的「自然現象」或是任何「觀念」用數學表達。數學家會先提出定義,在這些定義上在進一步推廣出各式各樣的「定理」。數學家替一個觀念、性質下明確的「定義」和「名詞」,也許會遭到許多人的不諒解,許多人認為歷經到每一個現象之後,對每個個例作個案分析就好,又或者認為不必透過抽象的代號來做表達觀念;也有人認為有些真理明顯是靠直覺就能理解的。
但是,人腦的直覺是有極限的,每個人對於同一事物的理解也會因個人情感左右,我們使用的一般語言也會隨著地域而有所不同,因此使用不同語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容易產生誤會。數學中的抽象定義看似多餘,但是確保每一個數學家得出的結論,不是靠著個人有限的經驗所做得推理,而是建立在正確的邏輯上,而抽象化的定義也能讓數學家稍後看見更多定理與性質,些定理和性質雖便得到應用,但卻提供各式研究人員可靠的工具;最重要的是因為數學中的定義是固定且通用的,並不會人類語言產生誤會,所以我們可將數學視為一門將誤會降為0的語言。
四、生物學中專有名詞和定義的意義
生物中給定名詞和定義,同樣是為了消除誤會,例如規範每種生物的統一名稱,確保不同實驗論文中所提到的生物是同一種,且能精確指出是何種動物,以及該動物在生物學上透過基因相似度,所作的正確分類。否則光是同一種動植物,在不同語言中就有不同的稱呼,也不夠精確,例如鯨魚和衣魚都不是中文中泛稱的「魚」,而光是一種稱呼,如:「貓」、「狗」等,實際上還能再細分成許多不同種。而香菇有時被當成蔬菜,但香菇卻是「真菌」,而不是「植物」。
與數學有所不同,數學家可能單純對於一個抽象的概念著迷,即使目前在現實生活中還找不到許多實際的運用;但生物學大部分專有名詞的定義來自於生物學家的實驗與觀察,所以名詞的定義在生物鐘也反映了生物學家的各種研究成果。
生物中的定義也會隨著實驗設備進步、理論修正等各種因素,而不斷修正。例如生物學當中,頭先對於基因的理解十分模糊,只約略知道有一種遺傳因子,會從上一代遺傳到下一代,因而造成下一的生物,能繼承到上一代的某些性狀,孟德爾透過碗豆實驗提出基因獨立分配律和分離律,來歸納碗豆各種顏色、皺摺或平滑等等明顯特徵如何遺傳;但當時生物學家仍不清楚生物透過何種物質,將自己的性狀特徵遺傳到下一代。要等到近代一步步發現染色體、DNA、RNA化學物質後之後,才確立DNA是遺傳物質,而基因的定義也才逐漸明確,發現DNA上的一組含氮鹼基排列,若可以經轉譯後產出多肽鏈(polypeptide),就把該段序列為基因;並得出了生物學的遺傳中心法則。
五、小結:專有名詞和定義的教育方法
經過本文的論述,讀者可知專有名詞和定義的重要性,這些定義不應忽視省略。回到文章開頭所舉的三個傻瓜電影例子,我認為教育這些定義平衡的做法是,老師可以在教導定義時,適度使用活潑的舉例和比喻,也可引入這些學科發明定義的歷史時代背景,但是學生仍要想辦法從實例中理解並學習這些定義,了解每個學科的專有名詞和定義,也能得知某個理論和學問是在哪些定義的限制下發展出來的。
最後,台灣現今教育十分注重學科素養,要學生將任何學科的定義、理論應用回生活中。若單從科學素養方面來看,要將課堂書中的科學理論應用回生活當中,並不代表不需學習或教導定義、理論,相反地,學生應該要更清楚背後的原理和限制,了解各個定義的意義與來源,而不是一味的學習解題技巧,學習如何用實驗或邏輯證明自己的假設,才是徹底提升自身科學素養的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