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設週記02 | 本週進度 | 開學前1週 |

2019/09/06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其實這篇從前三週打到現在。
/調查計畫進度
  將去年有寫的文字紀錄輸入電腦,進行一些微調;沒做文字記錄的部分,(從茫茫檔案山裡面)找出錄音檔把內容打成文字,之後再把這些東西組織到文章裡面,基本上就是在做這些事。

  把錄音檔打成文字是一件挺枯燥的工作,不能聽音樂(會聽不清楚人講話)而且有點羞恥(必須面對自己口條很差的事實)。
但我覺得這個過程滿重要的,原以為自己對訪問到的成果非常熟悉,畢竟幾乎每天都在思考,總覺得自己應該不會遺漏,應該都已經記起來了,殊不知聽錄音檔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漏掉很多細節。
/思考
關於論述

  這段是紀錄也是分享給學弟妹,最近發現做畢業設計的議題論述,其實是會從「問一個問題」開始,在回答一個問題的時候會創造別的問題,藉著一問一答的過程來明確自己的議題,直到你覺得問到你認為最關鍵的問題。
  但在問到關鍵之前,要做的功課跟山一樣高。對某些議題有興趣、想做點甚麼,動機其實都是比較籠統的,如果不一一組織起來,除了會覺得腦子裡的資訊全部糊成一團外,方向也會一直很模糊,這就是為甚麼畢業設計要有名字跟副標題,我給自己的規定是不要做完設計才命題,不然真的會很痛苦(經驗談)。
  以往的四年裡,題目都是別人幫你想好的,只要好好回答就可以了,但做畢業設計就比較不一樣。比喻成一條魚的話,明確命題就是骨頭,而資料的蒐集整理、書寫論述就是組成骨頭的一堆有機物跟無機物,設計的內容是魚肉,最理想的狀態是把魚骨先長好,再去生出魚肉,不過考慮到每個人做設計的速度不一樣,我覺得最好也要斟酌進度,不要太糾結跟貪心才好。

關於議題

  務實面上,我討論了「性別友善空間如何改善多元性別族群的生活?」(調查計畫系列的論述)但只知道如何運作,好像還不太夠,我還將在下文分析,空間這麼形成的脈絡,跟造成的影響。回到自己的畢業設計,可能是想討論「如何藉由設計友善空間,讓這個設計去影響社會」

  定義「性別友善空間是什麼?」

  最理想主義的想像是,在這個空間中,使用者不會因為性別、性傾向、個人特質,而有使用上的劣勢。劣勢指的是「心理上的不適」、「使用上的不便」等
等,因為這些概念都很相近但又不太一樣,所以用劣勢這個詞來概括。
討論空間的社會性角色,可以把「友善空間」的出現比喻成一種縫合。

  要知道社會資源是有限的,因為在主事者的價值觀和社會風氣的影響,資源的分配不均幾乎是一個必然的結果,現有的建築硬體、社會制度還有價值觀的更新速度有它的極限,但人的需求是需要被解決的,所以友善空間才會出現。
硬要比喻的話,把空間比喻成一件團體制服,對某部分人來說很完美很合穿,對另一部分人而言,可能剪裁根本不合穿或穿得不舒服,所以大家就來討論,好吧我們把這件衣服改一改,看能不能改成一個讓大家都舒適的狀態。

  現有的性別友善空間,包含公共性的活動中心、健康中心、互助性質的辦公室;商業性的性別友善書店、咖啡店、商店,把這些空間機能列出來之後不難發現,其實友善空間的出發點,似乎有意要創造讓一個人「身心舒適的生活下去」的狀態,健康的身體、社交生活、消費時的舒適體驗、權利受到侵害時的求助管道等等,因此廣義的來說,就是在討論「人如果要好好地活著需要甚麼?」更簡化的說是討論「人的需求」。
關於設計

  如果把設計分成「實務面」跟「策略面」來說的話,實務面的目標就很明確了,討論建築如何幫助多元性別族群得到更好的生活品質,要做到這件事需要什麼機能,以及如何做好這件事,並且也要說明「擁有公共空間中對特定族群的社會性意義」。
  策略面的部份,其實想想大家做設計或多或少都是帶有某種「目的性」的,平面的話比較好理解,就先不說。在外觀上,我也思考著應該會是一個怎麼樣的狀態,也許會如英國倫敦的The Women’s Library原址一樣,以歷史建物的原貌出現,不再做過多的更動;又或者,它可能會以強調多元價值的造型,具體一點的來說,如我之前所說,友善空間的存在是為了縫合在現有性別框架下造成的種種缺陷,為了縫補這些裂口、看到使用者彼此的差異並去正視這些差異帶來的不便,如果以象徵意義為目標的話,在外觀上是不是也能做到這些概念的傳達呢?比方說,處理多種不同材料的接合,是不是就是一種手法上的呼應?
我想自己在思考的時候很容易掉進框架裡面,常常想要趕快決定要做什麼,要做住宅還是紀念館、又或者是活動中心,想著想著就覺得不知道該如何下手,然後就放棄人生跑去看后宮甄嬛傳,但經過幾晚的擺爛還有逃避現實後,我發現其實可以先不要急,想了一下,如果我的主軸是以「討論某個族群的需求」出發,那我可能有一些切入的面向,正因為面向很多,所以我會有很多不同機能的選擇,這也是很正常的,再以現有的建築物類別去概括他之前,我想一條列出來,再去篩選,也不是不能做的事,以下列出一些自己有在思考的面向。 

  先談活動中心類型的部分,除了因應現有的需求,如何更完善這些設施外,我也想像未來的狀態會什麼樣子,在設計的論述上,可能會有點偏向以細節去編織未來圖像的那種手法。
  紀念性建築這也是我在思考的,他有一個很明確的目標是「提醒人們權利是爭取而來的」這件事。台灣的多元性是重要的,我們現在看到的同志運動其實是受到婦女運動的影響,而台灣最早的第一波婦女運動1970年代早期。以現況來說,雖 然每個族群擁有的資源不一樣,但或多或少都有在爭取自己的權利。
  而主流社會時常有意無意地把這些社會運動妖魔化、貼標籤,或是告訴人們「現在過得很好,幹嘛要去吵著些」我並不認同這件事,首先我不認同既得利益者害怕自己的現況被改變,而抹黑自己以外的人這件事,再來權利的倒退是有可能的,有一些不錯的文本在討論這件事,像是《使女的故事》我覺得就非常值得一看。
  說是警告也好記錄歷史也好,想表達以設計去傳達的是:去紀錄「權利如何被爭取」歷史,並讓人能認知到向前邁進,儘管只是一分一毫都是珍貴且重要的。
預期成果

  我預期這次設計,以社群凝聚、資訊交流、象徵性為主軸,用現有的名詞來說的話,應該會是紀念館x活動中心x商業空間,主要想要以公共空間來發展。
在社會性的策略上,是希望藉由這個設計,來傳達每個人其實都是有影響歷史、社群的能力的這件事,強調不同材料、形式的接合。基地的選擇上,目前預計會在台北,覺得有相關的脈絡發展的話發展起來會比較好下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39會員
683內容數
#金大建築15歲 +4了!畢業設計相關的文章,不論是自己的畢業設計、參加宜蘭大評圖的心得、或是相關書籍的閱讀心得,都請在「準備發佈」裡的關鍵字中加上「金大建築15歲」。讓我們來好好回顧我們所接力走過的15年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