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保德】那些說與沒說的離別

【范保德】那些說與沒說的離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在范保德小時候,父親就拋家棄子去日本工作,只留下范保德跟著媽媽在台灣。此後,他一直留在嘉義,開了家五金行。生活除了店面,還偶爾發明、申請專利。平靜的生活,在他發現罹患胰臟癌以後,起了變化。在生命盡頭之前,范保德打算前往日本,找尋父親的蹤跡。


raw-image

父子間的傳承,既有意也無意

男生通常會模仿自己的父親,不論有意或是無意。

也許是因為「父親」這個角色,自己的爸爸是影響最深遠的。沒有人教導男生該如何當「爸爸」,即使手把手教了,也養不出一樣的孩子。下意識地去模仿自己生命歷程中「父親」的行為,造成了父子的生命歷程,總會有難以言喻的默契與相似。 父子之間也許相似,但面對到相同的抉擇場景,承上啟下的范保德,會如何選擇?

「總有人要顧家,我也顧過」 「該走就走」

范保德的態度,隨著時間的變化也跟著改變。

十數年前,拉下鐵門的范保德,打算丟下責任去闖一番名堂;

十數年後,站在小便斗前的范保德,告訴兒子大齊該走就走。


將自己的願望投射到下一代,我想是為人父母難以避免的行為。父親將願望交給兒子,或許能夠理解成為傳承的一種形式,就像是讓兒子繼承了自己心中一直以來的未能完成的願望。當初走不掉的范保德,希望范大齊能代替他走出去。

總有人要顧家,我也顧過

對於男性來說,家庭與事業彷彿是互斥的兩個個體,選擇了家庭便無法兼顧事業。

范保德的父親當年一走了之,選擇拉下鐵門,獨自一人前往日本追逐理想,在生命看似巧合般的循環之下,范保德又面臨了同樣的選擇;同樣的背景,這一次他選擇回頭,留在鐵門後,審視著自己的化學變化。

當年父親的離去已替范保德畫掉了一個選項。
夜裡,他在大齊耳邊講出那句,近似傳承意味的話「總有人要顧家,我也顧過」
接著拉下鐵門,將鑰匙丟進門縫中,站在門外點起一根煙,然後提起皮箱緩緩徐行,此刻對於出走的願望已然滿足。

范保德最終做了不一樣的選擇,不再重複父輩傳承下來的軌跡,包括錯誤。


得知罹患胰臟癌後,前往日本的意義,更大的是在檢視自己的選擇。尋訪父親在日本過去的足跡,范保德心中的情緒必定是複雜的吧。 父親賺大錢的夢想似乎沒有實現,反而如牆頭草般哪邊有好處往哪去。


當年父親選擇出走,得到的是這般的結果,也許一邊慶幸著自己回頭的選擇,一邊糾結逃不出命運的侷限。於是向大齊美化了關於父親的故事,在修飾父親形象的心意下,或許還藏著一點自己的理想吧。

在電影訪談中,重複看到的一個核心概念是 :「生命90%是重複的,你能做的就是改變那10%,而且改變之後會很不一樣。」
生命的10%,不管是否做出改變,都無法評論對錯,因為人生無法回頭、無法比較每個選擇的結果、無法區分優劣勝敗,只能試著在選擇當中,成為自己想要的人。

答案滿意就好,真假不論
當Newman回到五金行,將范保德的遺言傳達給大齊。
對於范大齊來說,這句話就像是父親給他的最後禮物

不論這個答案是真是假,這句充滿范保德風格的遺言就夠了。


Nico與Newman的相遇,暗喻著生命的重複。
而Newman與范保德的擦身而過,則是屬於每個人那獨特的10%


或許在每個時空底下,都有范保德和郭毓琴這樣的關係發生。
或許會有下個范大齊、或許會有下個Van/Newman,
或許會有下一個范保德。

avatar-img
右彎電影的沙龍
3會員
11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右彎電影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回家的路上,翔太與治父子倆路過一間房子,透過門縫看到裡頭的小女孩正往外與兩人對視。治看小女孩楚楚可憐,便帶回家一起吃晚餐。幾天之後亦不見小女孩的家人有尋找的意圖。於是被「偷」回來的小女孩樹里,加上原本家中的四人,五個人就像一個完整家庭一樣生活著。
青春的界定很模糊,從生理上大概指過了青春期之後;維基百科說大約是人類8~19歲的年齡階段。從心理上則是難以界定,因為我們可以隨時隨地都保持著青春期的純真跟叛逆。
大概是在國二的時候吧,家人從租書店租了這本書回來。暗色的封面上,左下角有個誘人的符號,告訴大家這是十八禁的讀物,但這標誌對當時只有14歲的我,就像在對我招手。(就像「我已閱讀合約書並且同意合約內容」 根本沒有阻擋的功能)  花了大半個晚上看完小說,闔上書本之後,不知道是眼睛的疲累還是久坐的血液循
在回家的路上,翔太與治父子倆路過一間房子,透過門縫看到裡頭的小女孩正往外與兩人對視。治看小女孩楚楚可憐,便帶回家一起吃晚餐。幾天之後亦不見小女孩的家人有尋找的意圖。於是被「偷」回來的小女孩樹里,加上原本家中的四人,五個人就像一個完整家庭一樣生活著。
青春的界定很模糊,從生理上大概指過了青春期之後;維基百科說大約是人類8~19歲的年齡階段。從心理上則是難以界定,因為我們可以隨時隨地都保持著青春期的純真跟叛逆。
大概是在國二的時候吧,家人從租書店租了這本書回來。暗色的封面上,左下角有個誘人的符號,告訴大家這是十八禁的讀物,但這標誌對當時只有14歲的我,就像在對我招手。(就像「我已閱讀合約書並且同意合約內容」 根本沒有阻擋的功能)  花了大半個晚上看完小說,闔上書本之後,不知道是眼睛的疲累還是久坐的血液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