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書】四十途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父後數年。歲月流逝無痕,韶光一如往常。
  一如往常,規律而繁瑣的工作、家事仍是日子的軸心,自別後,我不再眷戀恣意遷徙的姿態;
  又或者,我長成定居的留鳥,注定守護著一片無人關照的濕地。
  起初樹葬,對年合爐,我父終於也成為牌位上篆刻的祖先。這幾年固定的儀式是:每逢清明見面,也僅僅報告一些父親可能早就知曉的生活瑣事。他清楚,關於某些無可避免的困窘與徬徨,我習慣獨自面對,他始終無從置喙。接著彼此兩相沉默一陣後,目送我遠去。其他時間,就跌跌撞撞小苦小痛地過著。我並未沉湎於傷懷。除了臨別前幾個月那些儀器管線與束縛,此生再也沒有哪裡愧對父親。我深信,他懂我再也無法做出更好的決定。
  即使父親用了自己也意外的方式轉身離去,我依然按照他的期待,也按照自己的期待,逐漸實踐生命預言,也是我心底的預言;在工作上、在生活中,我沒有一刻不拚命;早年的承諾已經結晶,實踐夢想不再可能,那麼僅剩對日子的責任不僅無法逃避,甚至必須超過預期,至此開始經歷許多沒有盡頭的無常。
  不要緊,我明白一切無常即是日常,緣起而生,無明無盡,若執意糾結,就是死結。生而為人無論如何心無旁鶩地往前走就是了。父親就是這樣過一輩子的,貧苦舉債謀職成家老病勞碌一生,無怨無尤,即便後事,也就讓我三個聖杯簡單過場,沒有祭奠,沒有靈堂,樹蔭之北便是最終歸屬。

  父親沒有遺言,也從未過問,但我相信他必然同意我對生命聚散的詮釋。

  生命聚散之於我,僅是擔負一身世故前行,畢竟在前方等待著的,不是生命,而是生活。

  也一直思忖著,生命是一種無法被改變的狀態,因此我坦然接受;而生活卻是永遠停不下來的長途旅行,偶爾有甜蜜歡愉,更多的是苦痛憂思與疲於奔命,恆常在綿綿雨日或者闇寂深夜,才驀然覺察太多喧囂已然把自己磨得虛薄無力,用一種渾然不覺的方式。但我在努力生活的途中,從未停下腳步,或者應該說,我沒有停下來的籌碼,為了自己,為了深愛的人,甚至為了這個讓我降生為人的世界。

  即便我無意理解,也不願費心理解它。

  父親的遺物不少,尤其是工作筆記、帳本與書信資料,斷斷續續整理著,卻感覺怎麼也整理不完。這一年,工作上剛有塵埃落定之感,正要開始思念,正要開始回憶我們共有的悲歡,甚至正要開始傾訴你空缺這些年,我接替你的位置後,獨自經歷的冷暖,赫然察覺:當我凝視時間,時間便慢慢滑行,當我不數算時間,時間卻趁隙奔將過來。
  然後年已不惑。
  從當初是被看好奮發的世代、也曾經被擔憂成為草莓族的七年級,也終究這麼被打開半中年的開關。初識人世間的所有情感以來,幾乎不曾與他人傾訴關於自己的喜樂憂傷甚或苦痛;許是不願加諸他人情緒上的負累,只得寫作自療。想起蘇軾四十歲時,寫下「十年生死兩茫茫」,從前深覺太重,而今終有共感。

  九百年後,面對無窮生死,淒涼之感仍與古同。

  日子好壞總是一言難盡。生命的遠方,濃重霧氣撲天蓋地,經年累月;我在光陰的甬道中茫然奔波,晨昏復晨昏,愛情親情友情,從學習堅持與放棄,至領悟割捨與珍惜,而後在喧鬧的歲月裡,驚覺自己倏然衰疲。命運的旅途總有無數無奈與挫折,但未曾輕易擊倒我,只是時時迎面而來的艱難與困窘終究如午後驟雨,我束手無策,能做的只有倉皇佇立,等待雨歇。
  或有時綿長不斷的細雨如棉如針,密密織織下著,毫無停歇的時候。鼻息濕濁、心緒紊亂,一種無法解釋的蒼老就這麼迎面而來。十年前宛如昨日,當時未知自己如今安身立命之處,卻已能預言一路孤獨的韶光。
  邁入四十,我仍在解開人生謎團的途中。明白絕對的封閉與獨處不可企及,也太過虛妄。有限度社交可以是一種建設性的輸入,每當困頓糾結。仍在學習著的,是王維「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那樣超然物外的處事態度,是父親每一本鑲金邊的工作線圈筆記裡,扉頁的座右銘。那是父親的預言,讓鎮日因工作大量消耗能量而苦惱的自己,對於窗口紛至沓來的人生百態,能轉念、能共感、能同理、能諒解、能釋懷。

  許多人認為,反覆耽溺在回憶裡,會讓自己無法開啟另一段嶄新的旅程,但對我來說從非如此。每次思念,反而是一次更清晰的整理,即使最初是渾沌、陷落、懷疑、否認,甚至滋生一些無以名狀的懊悔,那些突如其來的逝去畢竟成為一張未能撕去的標籤,往後生活仍能教會我們如何淡出那些哀痛。
  於是我在屬於自己的時空裡平靜地安頓下來,驀然覺察,內心的喜怒哀樂漸無雜質,我能透徹地直視性格的脆弱面,勇敢地與我執告別。四十仍在途中,四十仍有惶惑,我將繼續前行,面對生活、專注工作,成為自己想成為的樣貌,我深信,那亦是父親期許我成為的樣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6會員
35內容數
年已不惑的單身女子,繭居生活中的思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遺我雙鯉魚 的其他內容
透過有計畫的寫作練習,從看到題目一片空白,到能在幾分鐘內理解題意、建立主要寫作架構,並在預估的時間內完成一篇「不離題」、「段落分明」、「閱讀順暢」,讓閱卷者挑不出明顯大錯的文章,是我們的最終目標。
面對考試的寫作,若能在練習的過程中設計屬於自己的「寫作模板」,更能讓自己一打開試卷看到題目,就能快速套用模板、架構綱要、組織內容,不會陷入腸枯思竭筆墨全乾的窘境。
題材準備,不要等考試前,而是隨時開始。寫作無法速成,需要耐心,題材準備更是漫長的過程,但它可以不枯燥,藉由閱讀,我們更能領略許多人生智慧。
正確的說法是,內向者對於立即性的資訊,無法馬上精準處理(白話解釋:我們是接不到快速球的),我們的苦惱的軸心不是「人」,而是「資訊」。
「讀懂題目」這件事,可以將它當成一個階段性練習,意即訓練自己一看到題目就能快速拆解它,並在腦中組織文章的段落、甚至如何起頭、如何收尾。
詹姆斯‧克利爾在《原子習慣》提供了許多順利養成習慣的好建議,但要養成習慣之前,我們必須要先「開始」。寫短文需要手感,手感需要習慣,每天固定完成的儀式便是一種習慣。我們認為寫作讓人苦惱,便是因為我們真正沒有啟動「開始」的開關,並且養成長期持續的習慣。
透過有計畫的寫作練習,從看到題目一片空白,到能在幾分鐘內理解題意、建立主要寫作架構,並在預估的時間內完成一篇「不離題」、「段落分明」、「閱讀順暢」,讓閱卷者挑不出明顯大錯的文章,是我們的最終目標。
面對考試的寫作,若能在練習的過程中設計屬於自己的「寫作模板」,更能讓自己一打開試卷看到題目,就能快速套用模板、架構綱要、組織內容,不會陷入腸枯思竭筆墨全乾的窘境。
題材準備,不要等考試前,而是隨時開始。寫作無法速成,需要耐心,題材準備更是漫長的過程,但它可以不枯燥,藉由閱讀,我們更能領略許多人生智慧。
正確的說法是,內向者對於立即性的資訊,無法馬上精準處理(白話解釋:我們是接不到快速球的),我們的苦惱的軸心不是「人」,而是「資訊」。
「讀懂題目」這件事,可以將它當成一個階段性練習,意即訓練自己一看到題目就能快速拆解它,並在腦中組織文章的段落、甚至如何起頭、如何收尾。
詹姆斯‧克利爾在《原子習慣》提供了許多順利養成習慣的好建議,但要養成習慣之前,我們必須要先「開始」。寫短文需要手感,手感需要習慣,每天固定完成的儀式便是一種習慣。我們認為寫作讓人苦惱,便是因為我們真正沒有啟動「開始」的開關,並且養成長期持續的習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父親節對於失去父親的我來說,意味著越來越多的思念與情感交織。今年我試著與已故父親對話,表達心中難以言喻的情感,面對過去的回憶與困惑,這是一段難忘的自我療癒旅程。
Thumbnail
廣場的這棵大樹, 從青翠走向枯黃, 再由凋零回歸茂盛, 就這麼輪迴著, 我總會想起白先勇的 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春雨潤萬物而無聲,自然而然地就影響了成長。 有時我會很堅持的探索,為什麼我會擁有一些執著?可能是一本書,可能是一場電影。但是在我不識字之前呢?後來才發現,是被父親的生活左右的! 民國五十二年,父親有了我;五十六年,他喪偶。那是個還會有小老婆的年代,更遑論是再娶了。何況我父親擁有一間知名度很高的印
    父母的離異,即使我們不知所措,即使我們拚命自省找答案,忍受著內心的空洞,時間就是會過去,我們都能度過,最後我們終將接受現實、尊重父母的選擇,找到彼此間平衡的互動空間。也許回首發現,其實父母對我們的愛並未減少,我們還是擁有父母原來的愛,也許發現學會對未來給予祝福,比回到原點會是更好的人生選項。
Thumbnail
這是記憶與記載的時差。因為這些時差,讓我們迂迴於現在、過去與未來。 時間既不是直線也不是迴旋,而是在那裡兀自擺盪。一不小心,兩條時間就連在一起,假裝成脈絡相連的回憶;一不小心,一條時間就斷成兩半,各自尋找記憶的歸位。 這是我老爸的故事。故事是我的想像,也是存在。
Thumbnail
在辦理父親後事的過程中,恰好得知有50初歲的同事表示工作年資可以領一次退休金了,於是她決定退休。 當然,也有別的同事堅持要65歲才屆齡退休。 每個人都有自己屬意的人生規劃,我也沒資格評估好壞。只是,想起了父親在69歲即離世,剛好領了8年多的勞保月退,想想在65歲前就領月退的年次也不屬於我們這一代
Thumbnail
 我的父母是寫信認識的,所以我想他們在交往的階段,心裡大概都有著巨大的粉紅憧憬,想像浪漫;他們有城鄉差距、不同的家庭環境,媽媽回娘家都要搭上4-5小時車程,因此也只有在放長假時才能回去見家人。   兒時印象外公家只有外公和阿姨與她的小孩,長大以後知道外婆去世、阿姨單親並扶養著小孩,我很喜歡回外公家
Thumbnail
我站在40歲這個人生的關鍵時刻,回顧著自己一路走來的成長和轉變,深感人生多姿多彩,每個階段都讓我成長。無論怎樣匆匆流逝,人生始終屬於我自己,記錄著夢想和足跡。活在當下,珍惜眼前的人和事,這就是我想對自己說的。未來的路還長,但屬於我的人生旅程永遠繼續,我正在活著,歡迎開啟新的一天,繼續我的人生旅程。
「父親教會我的事情」-將大家認同感轉換成資產- 今天回去老家,做爸爸的百日祭拜,讓我有個感觸,覺得人生其實沒有很長~我們成年後多數時間都為了金錢而煩惱!即使有了點錢,也是不敢拿來享受!反而認為花光就沒有了! 人的一生,任何事情都無法帶走的!包含在人間的金錢名利及所有資產!唯一能夠帶走的是:「記憶
Thumbnail
我知道生命是一場舞台,我沒辦法選擇我要的人生戲碼。 父親跟母親離婚,捨棄我們三個孩子,我對人生的想法起伏很大,偶然看到童年的照片,我突然想到自己的父親的點滴,父親在我心中已經缺席很久,但是小時候過年回爺爺奶奶家拿紅包的記憶如浪潮湧現,浮現在自己心頭。 我的爺爺是嚴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父親節對於失去父親的我來說,意味著越來越多的思念與情感交織。今年我試著與已故父親對話,表達心中難以言喻的情感,面對過去的回憶與困惑,這是一段難忘的自我療癒旅程。
Thumbnail
廣場的這棵大樹, 從青翠走向枯黃, 再由凋零回歸茂盛, 就這麼輪迴著, 我總會想起白先勇的 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春雨潤萬物而無聲,自然而然地就影響了成長。 有時我會很堅持的探索,為什麼我會擁有一些執著?可能是一本書,可能是一場電影。但是在我不識字之前呢?後來才發現,是被父親的生活左右的! 民國五十二年,父親有了我;五十六年,他喪偶。那是個還會有小老婆的年代,更遑論是再娶了。何況我父親擁有一間知名度很高的印
    父母的離異,即使我們不知所措,即使我們拚命自省找答案,忍受著內心的空洞,時間就是會過去,我們都能度過,最後我們終將接受現實、尊重父母的選擇,找到彼此間平衡的互動空間。也許回首發現,其實父母對我們的愛並未減少,我們還是擁有父母原來的愛,也許發現學會對未來給予祝福,比回到原點會是更好的人生選項。
Thumbnail
這是記憶與記載的時差。因為這些時差,讓我們迂迴於現在、過去與未來。 時間既不是直線也不是迴旋,而是在那裡兀自擺盪。一不小心,兩條時間就連在一起,假裝成脈絡相連的回憶;一不小心,一條時間就斷成兩半,各自尋找記憶的歸位。 這是我老爸的故事。故事是我的想像,也是存在。
Thumbnail
在辦理父親後事的過程中,恰好得知有50初歲的同事表示工作年資可以領一次退休金了,於是她決定退休。 當然,也有別的同事堅持要65歲才屆齡退休。 每個人都有自己屬意的人生規劃,我也沒資格評估好壞。只是,想起了父親在69歲即離世,剛好領了8年多的勞保月退,想想在65歲前就領月退的年次也不屬於我們這一代
Thumbnail
 我的父母是寫信認識的,所以我想他們在交往的階段,心裡大概都有著巨大的粉紅憧憬,想像浪漫;他們有城鄉差距、不同的家庭環境,媽媽回娘家都要搭上4-5小時車程,因此也只有在放長假時才能回去見家人。   兒時印象外公家只有外公和阿姨與她的小孩,長大以後知道外婆去世、阿姨單親並扶養著小孩,我很喜歡回外公家
Thumbnail
我站在40歲這個人生的關鍵時刻,回顧著自己一路走來的成長和轉變,深感人生多姿多彩,每個階段都讓我成長。無論怎樣匆匆流逝,人生始終屬於我自己,記錄著夢想和足跡。活在當下,珍惜眼前的人和事,這就是我想對自己說的。未來的路還長,但屬於我的人生旅程永遠繼續,我正在活著,歡迎開啟新的一天,繼續我的人生旅程。
「父親教會我的事情」-將大家認同感轉換成資產- 今天回去老家,做爸爸的百日祭拜,讓我有個感觸,覺得人生其實沒有很長~我們成年後多數時間都為了金錢而煩惱!即使有了點錢,也是不敢拿來享受!反而認為花光就沒有了! 人的一生,任何事情都無法帶走的!包含在人間的金錢名利及所有資產!唯一能夠帶走的是:「記憶
Thumbnail
我知道生命是一場舞台,我沒辦法選擇我要的人生戲碼。 父親跟母親離婚,捨棄我們三個孩子,我對人生的想法起伏很大,偶然看到童年的照片,我突然想到自己的父親的點滴,父親在我心中已經缺席很久,但是小時候過年回爺爺奶奶家拿紅包的記憶如浪潮湧現,浮現在自己心頭。 我的爺爺是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