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主觀有雷影評】范保德Father to Son.--世代輪迴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怕我就要成為像你一樣的人了。

那些曾經對父母親說過或想過「絕對不要像你一樣!」的小孩子,都長成與父母不一樣的大人了嗎?

從黑濛濛看不清臉的鏡頭開始,讓我一度錯以為是懸疑或鬼片,其實電影中多處的處理方式的確容易讓人錯覺是鬼片,印象讓人最深刻的莫過於在四面牆隔起來的陽台,主角抬頭看天,聆聽水聲的鏡頭幾乎讓人以為有什麼可怕的東西要出現(也因為本人比較膽小)或是誤把它看作即將揭開什麼的鋪陳,結果總是讓人白白地緊張後落空。

我不會說我喜歡這樣的方式,也許這是導演的小小巧思,呼應主角們的確自溺,沉溺於過往、回憶,好像有很多故事該說出來,但仍是選擇沉默地過活,那樣的囚困感非常深沉。這是一部很有耐心的電影,一步一步的帶觀眾這裡走走,那裏走走,走過破碎回憶中最鮮明的部分。

個人最喜歡的部分大概是黃仲崑用演技與姿態撐起的一個壓抑浪子的惆悵。發現自己身上有與漂泊父親相似的部分,想離開小鎮去更寬闊的地方,然而又一直不斷地抗拒著走上那條拋家棄子的路,在知道自己生病後才再次提起勇氣追尋父親。在過程中兒子也坦白他的不安,也帶領觀眾看到世代重疊的部分。

不得不來提一下兒子。我認為他是整部電影裡最跳出的一個角色,不同於隱忍又無奈的電影基調,他非常溫柔、溫暖,適時表達對父親的愛、坦白自己的不安。甚至在父親這麼不堪的死亡後留下無情的遺言後還立刻覺得那是在包裹對自己的深情。非常體諒想當浪子卻當不成的父親。真的要說,哪來這麼好的兒子!?

最大的謎題就是叫做Newman的香港外甥。他的出現會讓人一直思索安排這個角色的用意。然後一步一步地,好像在暗示他是主角跟舊情人的兒子(毓琴對他的態度感覺耐人尋味、與主角一樣搭訕代表年輕毓琴的台北女孩)。有兩個最大的線索,是舊情人毓琴稱他Van(范),再來是竟然讓這個角色經歷與主角同樣的視角,也就是在陽台上像演鬼片一樣被特寫。有了這個好像還沒明說的世紀之謎(?),就讓人更覺得也許毓琴當初所惹下的麻煩就是這個藏兒子事件了(亂說)電影或文學最迷人的地方還是在隱晦之處呢。

真的沒辦法喜歡上這部電影,有共鳴的地方幾乎沒有,唯一會被打到的只有黃仲崑的演技以及日本場景好美(喂)......,雖然很認同其中的用心,但在我看來很多處理方式都真的突兀,該含蓄的地方卻太過直白。中間播放插曲我真的瞬間出戲,不是很欣賞這種簡便的MV模式出現在電影裡,除非是非常貼合的。另外,其實用不著以旁白方式說出電影核心:那些未來都隱藏在過去裡(非原句)。從穿插以及整個故事的處理已經很明白告訴觀眾想要傳達的這個意涵,又再被提醒一次就會變成說教了。

但讓我很驚奇的是電影院觀眾的反應,出乎意料地非常會互動,蠻熱烈的。台灣電影還有這些人在我就很感動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魚羊變色|暫時不鎖門
17會員
76內容數
Since 2018
2025/04/25
在地球將滿三十歲這年,我連續看了幾部和我同樣年份出生的電影,其中幾年前以數位修復的《搬家》驚動我心的相米慎二,又恰巧出現在毫無計畫全憑直覺的三十歲觀影體驗中:改編自兒童文學的《夏之庭》(1995)以三個小學生談論奶奶的葬禮出發,在一個暑假和獨居老爺爺相遇的故事。 電影十分直接,單刀直入切入葬禮
Thumbnail
2025/04/25
在地球將滿三十歲這年,我連續看了幾部和我同樣年份出生的電影,其中幾年前以數位修復的《搬家》驚動我心的相米慎二,又恰巧出現在毫無計畫全憑直覺的三十歲觀影體驗中:改編自兒童文學的《夏之庭》(1995)以三個小學生談論奶奶的葬禮出發,在一個暑假和獨居老爺爺相遇的故事。 電影十分直接,單刀直入切入葬禮
Thumbnail
2024/04/18
「在白晝,連聲音都響亮。」 從《里斯本的故事》說起 文溫德斯1994年的電影《里斯本的故事》講述一位電影錄音師風塵僕僕去葡萄牙里斯本拜訪職業為電影導演的老朋友,過程中錄製了許多聲音,沒想到老友離家出走,不知所蹤,原來老友對電影的意義開始產生懷疑,就像在電影聲音來到之前,導演已經先行對從事
Thumbnail
2024/04/18
「在白晝,連聲音都響亮。」 從《里斯本的故事》說起 文溫德斯1994年的電影《里斯本的故事》講述一位電影錄音師風塵僕僕去葡萄牙里斯本拜訪職業為電影導演的老朋友,過程中錄製了許多聲音,沒想到老友離家出走,不知所蹤,原來老友對電影的意義開始產生懷疑,就像在電影聲音來到之前,導演已經先行對從事
Thumbnail
2023/05/15
有一股氣不知從何去發。 回家時,隨著熱愛追劇的父母看了台劇最佳利益2。完全搞不清楚狀況的我看了其中一集感到非常不舒服,就是老師性侵班上學生的冤案。這裡有雷。(氣到不想先告知XD) 明明是原告少女的自述,但在這集一開頭卻模擬了少女被性侵的過程,鏡頭全程都以老師為視角,少女表演了所有刻板印象的可憐又揪心
2023/05/15
有一股氣不知從何去發。 回家時,隨著熱愛追劇的父母看了台劇最佳利益2。完全搞不清楚狀況的我看了其中一集感到非常不舒服,就是老師性侵班上學生的冤案。這裡有雷。(氣到不想先告知XD) 明明是原告少女的自述,但在這集一開頭卻模擬了少女被性侵的過程,鏡頭全程都以老師為視角,少女表演了所有刻板印象的可憐又揪心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這一篇,非關影評,或可說是篇,偏門的影評。專業評論者,一般得讓自己藏身銀幕後方,與作品保持安全距離,便以獨行、攀高,站穩遙遠而隔絕的制高點,睥睨著眼底的影像流轉、手持冰冷銳利的放大鏡,細查並批判,好建立起相對客觀的專業高度。然而我認為《神人之家》這部佳作,值得另闢蹊徑,直通寫作者的內心世界。
Thumbnail
這一篇,非關影評,或可說是篇,偏門的影評。專業評論者,一般得讓自己藏身銀幕後方,與作品保持安全距離,便以獨行、攀高,站穩遙遠而隔絕的制高點,睥睨著眼底的影像流轉、手持冰冷銳利的放大鏡,細查並批判,好建立起相對客觀的專業高度。然而我認為《神人之家》這部佳作,值得另闢蹊徑,直通寫作者的內心世界。
Thumbnail
改編自重松清同名小說的電影《鳶》,是繼2012年NHK及2013年TBS推出的日劇版之後,第三度影像化的作品。以父子親情為主軸,透過兒子的視角敘述自己自幼至青少年期與父親相依為命的點點滴滴。並且透過其他出場人物巧妙的帶出故事更深層的意義。
Thumbnail
改編自重松清同名小說的電影《鳶》,是繼2012年NHK及2013年TBS推出的日劇版之後,第三度影像化的作品。以父子親情為主軸,透過兒子的視角敘述自己自幼至青少年期與父親相依為命的點點滴滴。並且透過其他出場人物巧妙的帶出故事更深層的意義。
Thumbnail
這是一部以自身家庭為主題的紀錄片,可以說是一種「自我敘說」論文的影像化。我就讀的研究所,每屆大概至少一半的同學寫自我敘說論文,因此我相當熟悉這方面主題的作品。記得上一次看類似的影片,就是黃惠偵導演的《日常對話》,我本身也訪談過黃惠偵導演。然而,我認為這兩者形成很有趣的對比,導演的目標都是想知道「我們
Thumbnail
這是一部以自身家庭為主題的紀錄片,可以說是一種「自我敘說」論文的影像化。我就讀的研究所,每屆大概至少一半的同學寫自我敘說論文,因此我相當熟悉這方面主題的作品。記得上一次看類似的影片,就是黃惠偵導演的《日常對話》,我本身也訪談過黃惠偵導演。然而,我認為這兩者形成很有趣的對比,導演的目標都是想知道「我們
Thumbnail
各項影展中獲得肯定的《范保德》,探討東方人談起父愛所表現出的隱諱,在看似不夠大方的對白裡,卻又可以從角色互動中看見每個家庭的影子,讓各個年齡層的觀眾或多或少都能感受到導演與編劇想闡明的情感故事。
Thumbnail
各項影展中獲得肯定的《范保德》,探討東方人談起父愛所表現出的隱諱,在看似不夠大方的對白裡,卻又可以從角色互動中看見每個家庭的影子,讓各個年齡層的觀眾或多或少都能感受到導演與編劇想闡明的情感故事。
Thumbnail
在2020年的最後一天不免俗的回顧,這一年因為疫情,因為工作型態的轉換,追了不少劇,赫的發現這幾個月看的題材都圍繞著「父與子」。 時隔一年,擇今年冬至看了這部片,正如片中飾演駕訓班教練的父親知名台詞,人生就是要「把握時間、掌握方向」(笑) 看了幾部鍾孟宏導演的電影,喜歡他關注弱勢家庭議題,看似荒誕卻
Thumbnail
在2020年的最後一天不免俗的回顧,這一年因為疫情,因為工作型態的轉換,追了不少劇,赫的發現這幾個月看的題材都圍繞著「父與子」。 時隔一年,擇今年冬至看了這部片,正如片中飾演駕訓班教練的父親知名台詞,人生就是要「把握時間、掌握方向」(笑) 看了幾部鍾孟宏導演的電影,喜歡他關注弱勢家庭議題,看似荒誕卻
Thumbnail
每個人可能一輩子都在成為父母心中那個「完美」的孩子,那永遠缺口,是人生最重要的功課之一。父母也曾經是別人的孩子,或許每一個成年人,內心都還存在那個孩子,在某個陰暗處,等待著陽光普照。
Thumbnail
每個人可能一輩子都在成為父母心中那個「完美」的孩子,那永遠缺口,是人生最重要的功課之一。父母也曾經是別人的孩子,或許每一個成年人,內心都還存在那個孩子,在某個陰暗處,等待著陽光普照。
Thumbnail
我私心地非常喜歡這部電影所形塑出來父親與母親的樣貌。那是慢慢靠近中年時,人才能懂得:並不是長大以後、成年以後、而立之年或是不惑之年,我們就真的懂得活著的所有道理、我們就真的可以成為一個不驚慌、不害怕、不軟弱、不哭泣的大人。我們認真面對自己心裡所有的感覺時,才能好好的表達出從來沒有表達過或理解過的情感
Thumbnail
我私心地非常喜歡這部電影所形塑出來父親與母親的樣貌。那是慢慢靠近中年時,人才能懂得:並不是長大以後、成年以後、而立之年或是不惑之年,我們就真的懂得活著的所有道理、我們就真的可以成為一個不驚慌、不害怕、不軟弱、不哭泣的大人。我們認真面對自己心裡所有的感覺時,才能好好的表達出從來沒有表達過或理解過的情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