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校》的電影課:「可是現在只剩下你一個人了喔。」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raw-image

前情提要:台灣人必看的電影,一起《返校》補齊那年缺的五堂課上一堂課:歷史課-「總得有人活下去,記得這一切有多得來不易。」

《返校》是一部電影,但電影中還有另一部電影,當方芮欣把書交給白教官後,穿上喜愛的洋裝,去電影院買了張票,進場時電影已經演到一半了(明明說那是她唯一期待的事情,卻還是遲到,顯見根本不在意電影演什麼)。雖然那部黑白電影的畫面只出現幾秒,但那場戲相當關鍵,作為最後揭開謎底的轉折戲碼,也讓不少人看到雞皮疙瘩,這也是我玩遊戲時印象非常深刻(被嚇到)的一段情節—從沒有人變成滿滿的人,但這些人都是死人。

這種戲中戲、影中影的手法,在電影中非常常見,導演或編劇經常會透過電視、電影院、課堂投影等方式,在電影中又放另外一部電影,通常與情節沒有直接關係,多是反映故事發生的年代背景、向導演自己喜愛的導演及作品致敬,或者是讓兩部電影產生一些連結性。

舉兩個近期的例子,本屆奧斯卡最大贏家的《羅馬》(Roma)在電影院裡撥放1966年經典喜劇《虎口脫險》(La Grande Vadrouille),反映了故事時代與地區,《虎口脫險》是法國最暢銷的電影之一,在那個年代的墨西哥法語區想必也深受歡迎;剛獲得威尼斯金獅的《小丑》(Joker),湯瑪斯.韋恩出席慈善晚會看的是1936年卓別林的喜劇經典《摩登時代》(Modern Times),這是一部虛構未來時代的電影,透過喜劇的方式諷刺資本主義將人工業化的情節,同時也因為是一部喜劇,卓別林在戲中極盡出糗,也反映了「小丑」的論述。

回到《返校》,方芮欣去電影院看的是1962年的台灣黑白電影《兩相好》,由李行導演,大多數觀眾可能也不記得它在演什麼,但應該記得有看到「長頸鹿」,很像類似動物園的場景,其實這算是導演徐漢強的彩蛋,因為他過去拍過的七部短片中,每一部都有出現長頸鹿,而他首次拍攝長片留下這個標誌。

除了長頸鹿外,《兩相好》這部電影其實與《返校》有著彼此呼應的間接關聯,電影講述一個外省籍的中醫師與本省籍的西醫師兩家診所比鄰而居,兩個家庭的語言不通、文化相異、醫術無干,生活過程不免有些嫌隙,不過隨著生活久了,兩家的孩子互相喜愛上對方,起先家長對於省籍成見而阻止兩人交往,但愛情的力量難以阻擋,最後兩個原本水火不容的家庭,卻因為下一代的相愛而和解更結為親家,電影展現出族群融合、多元包容的意涵,但背後當然代表著當年省籍情結確實是台灣這塊土地很大的裂痕。

raw-image

之所以選用《兩相好》,一來是因為年代與《返校》的故事時代相同,再來是因為有長頸鹿,但這兩個都不是重點,重點在於《兩相好》裡族群和解的意義,和《返校》放在一起來看非常的重要。

然而,這個重要對比性映襯,有截然不同的兩種解釋方法。正面解讀的話,或許導演想表示,只要願意接納與改變,不同族群間的隔閡、代溝也能逐步的迎刃而解,即便台灣曾經有過這樣一段傷痕的歷史,但我們都沒有放棄,和平共處、彼此友愛與尊重的未來,對於那段歷史可以有驚悚懸疑的呈現,但也能拍成燦爛溫馨的電影,這也是為什麼住在眷村外省軍官的女兒方芮欣,會與一個留學返國的左派知識分子張明輝談戀愛,因為愛是超越一切的力量。

不過,這樣的解讀連我都無法說服自己。就在《兩相好》放了幾秒後,方芮欣說:「你終於不會丟下我一個人了。」身旁的張明輝說:「可是現在只剩下你一個人了。」然後,投影片很快就跳片,變成了老師與讀書會的同學被逮捕押上軍車的畫面,《兩相好》就像是一個虛幻的假象,藏在這個捏造、虛構的和解溫馨下,其實是台灣人民被逮捕、槍決的事實,《兩相好》確實是當年健康寫實風格的電影代表作,希望帶給社會正面的力量,但是這真的有助於社會的和解嗎?

《返校》這場戲無遺提出了強烈的指控-那個年代的當局政府透過電影催眠人民,社會是和藹可親、國族是共榮和平、國家充滿了自由與愛等等,這些正面的力量,都成了白色恐怖最大的反諷,政府並沒有真的要人民過這樣的生活,只是藉由娛樂文化洗腦人民不要去想現實的殘酷、威逼、壓迫與戒嚴,而始終都不願意面對事實的方芮欣,終於在這裡戳破謊言。而這樣的解讀雖然更貼近,但卻也很危險,因為白色恐怖或許造成省籍對立,但它絕對不是只有省籍問題,當年有許多同樣是外省人的政治受難者,如果侷限拉回到省籍中,那作為一部歷史電影是非常危險且錯誤的事情,當然,如果是類型電影可能就算了。

這段剪輯確實非常精彩,音效與美術也都讓人雞皮疙瘩、毛骨悚然,用魔幻寫實的方式,讓方芮欣看著自己最愛的人被自己親手害死,最後走向結局,不過這部電影到這裡算是最高分了,電影課不是要說電影中的電影,而是要和各位討論《返校》到底是一部怎麼樣的電影?

raw-image

老實說,看到最後這一段我才篤定電影敘事結構的缺陷,電影或許為了呈現遊戲解謎式的敘事方式,以一種非常斷裂,接近於表現主義的方法在拍攝不少關鍵的情節,而且沒有多做解釋,甚至可以說只是為了神還原而把它從遊戲搬到電影,卻缺乏了遊戲的敘事脈絡,讓沒玩過遊戲的觀眾絕對會一頭霧水、錯誤理解。

電影分為「惡夢」、「告密者」、「活下來的人」,仔細回想這三個部分的連貫點非常的牽強、極度讓觀眾出戲,在遊戲裡面斷裂、重複與解謎的關聯緊密,玩家會持續參與劇情的推進,甚至是可以停下來多想一些,但是在電影中不行,觀眾是被動的接收這些破碎的訊息,或許少部分的人可以勉強組織,但絕大多數的人只能看懂一個大概,倒轉、虛實交錯、重演都會成為觀眾看這部電影的累贅,但又不得不說這可能是忠實還原遊戲最好的方式。

但為了還原遊戲,卻犧牲了非常多電影的元素,人物無法完整建立、劇情破碎化等,為了補足這些缺漏造成的電影空洞,只好在電影的最後結局,把它用極為淺白直接的方式講出來,可以說淺白到失去了故事的美感,以及歷史的省思空間,用很粗暴的方式把省思完的結論丟給觀眾,觀眾有非常多種,有些玩過遊戲、有些沒有,有些瞭解白恐歷史、有些完全不懂,有些政治立場偏獨、有些則偏統,這些也都不是二分法,而是坐落在光譜上面。

當一部作品要談論歷史的轉型正義時,前面沒有充足的故事與知識,而是突然把結論丟出來,就讓這部電影的成就大為打折,沒辦法成為台灣的《謊言迷宮》或《辛德勒的名單》,因為它的理念先於故事,而當故事無法撐起來,理念也就潰散了,這是電影很大的禁忌。

返校的遊戲一共有兩個結局,一個是方芮欣自殺,另一個是方芮欣與魏仲庭活下去,相較於電影的直白,遊戲中白色恐怖只是一個背景的設定,更多是著重在人物的選擇與愛恨忌妒上面,看似很像淡化了政治元素,其實反而加深了玩家理解這段歷史的可能性與隱喻性,然而電影最後加了自己的結局,把方芮欣變成地縛靈,不只不要忘記,張明輝的遺書還要「致自由」,老實說這三個字根本就不是張老師寫給方芮欣,而是徐漢強想寫給觀眾看,可能可以說突破了第四道牆,但我卻覺得那是忍不住要說理,讓故事頓時分崩離析。

raw-image

我在開課前最一開始時就說,自己看了三次《返校》,第一次看完佩服於電玩改編的成功與娛樂性質,但第二次看完開始擔心大家雖然被娛樂、感動卻未必了解背後的核心,第三次基本上確定了這個問題,但我只能給出「台灣人都必須看的電影」這樣的結論,之所以強調只屬於台灣人,是對其他國家文化來說,這部電影缺乏了普世性,很難把故事的感動帶給其他觀眾。

老實說,多數充分認識台灣白色恐怖歷史的人,應該多多少少感覺這部電影演得太直白,甚至是膚淺了些。這樣的直白,讓電影變得真的只像是一部驚悚的類型電影,而少了從驚悚中看到歷史反思的深度,這樣的驚悚類型電影的後果,就是不了解的人會用自己的方式解讀故事,無論是經歷過白色恐怖的受害者或加害者,可能都很難從電影裡面找到自己的位置,以及更多可能。

對於死忠的國民黨支持者而言,他們仍可以被這部電影給娛樂,因為對多數觀眾來說這既不真實,而且也缺乏了脈絡,正如同過去「白色恐怖」被略而不談,現在雖然談了,卻像是在講都市傳說的鬼故事般,並無太大幫助。

原先我對遊戲改編並不期待神還原,更期待能破除遊戲敘事的框架,重新編寫出一個完整的、屬於電影的劇本,觸碰政治在台灣早已不是一個問題,但我們或許應該試著讓政治變回一個命題,多年來台灣的兩黨政治造成選民彼此的成見,幾乎是壁壘分明、水火不容,然而政治不是是非題,民主不是只選黨不選人,只看人而不就事論事,《返校》失去思考空間,也就同時失去了更多詮釋的可能。

raw-image

2017年1月,大三下學期,我暑假剛從綠島人權文化園區(現為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綠島人權園區)實習結束,雖然實習只有短短一個月,但那年夏天對我的人生卻是相當巨大的改變,老實說,我對於歷史的認識也停留在高中課本,記得那些年份、事件和選擇題的答案,但從沒想過歷史到底是什麼,也沒想過台灣民主化的過程到底經歷了什麼,而這些謎底都在博物館裡獲得了解答,也因此當我看到了台灣本土團隊製作的遊戲《返校》以白色恐怖為背景,不太懂電玩的我,迫不及待的下載了Steam、辦了帳號、用郵局的金融卡付款,當天晚上嚇得半死的把遊戲給破關。

遊戲與電影,同樣都屬於娛樂文化的一種媒介,讓大眾有機會接觸歷史的關鍵,在遊戲裡面,即便對於歷史一知半解、白恐一無所知的玩家,仍可以獲得與理解的人一樣,甚至更高的遊戲樂趣,然而在電影中,卻已經挑好了他的觀眾群,他替某種政治正確果斷的發生,卻沒有讓另一邊的聲音在電影中被還原,而這樣的故事缺陷,或使仍源於台灣對於轉型正義不夠充分,所謂原諒與往前走,應該要讓每一個立場不同的人都能對話、發聲,互相理解彼此經歷的經驗,並判斷那些經驗的當代公平正義的意涵,要如何還給過去的錯誤一個相對正確的結果。

事實上,台灣對於「轉型正義」的研究論述幾乎可以說是非常成熟,而在國際間對於這樣歷史改編為電影的詮釋往往更為嚴肅且深層。特別是德國,幾乎每年都會看到一兩部優秀的轉型正義作品,像是《謊言迷宮》、《希特勒回來了》、《無主之作》等,而在韓國則以歷史紀實的方式,來提供觀眾重新理解那段歷史的故事,《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華麗的假期》、《1987》。

我得強調,《返校》並沒有拍得不好,在氣氛營造、美術、劇本、演技上仍然表現的相當出色,可能是近年來最好的台灣電影,只是娛樂性吃掉了許多論述的層次,除了那些數字的彩蛋、美術的考究、旁白的廣播,觀眾很難從這部電影得知更多東西,也沒有賦予這個故事更多的當代意義。

不過,《返校》應該被看做一個開始,台灣電影改編電玩的開始,台灣人從本土的歷史尋找題材的開始,《返校》的成功,或許可以成為一個新的典範,讓台灣轉型正義的電影,能持續出現,成為下一代的觀眾,理解台灣這座島嶼歷史的重要媒介。

歷史是當代重新詮釋記憶的方式,加害者總會希望受害者把傷害、忘記,撫平傷痕,看似安撫受害者康復痊癒,事實上是害怕錯誤被記得的記憶,我們之所以記得歷史不是為了擊敗誰,而是希望不要再有更多的受害者出現。這其實不難理解,就跟我們被霸凌、偷竊、性騷擾必須把他只出來一樣,我們不能縱容加害者,持續為非歹。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鹿刻Luke
215會員
116內容數
只不過是一頭愛看電影的鹿🦌 不是影評人,是電影導覽員。
鹿刻Luke的其他內容
2024/03/16
人生一瞬,藝術千秋;大師行遠,餘音猶存。 電影配樂是一門高深的藝術,大家應該有在網路上看過一些趣味影片,把電影片段配上不同的音樂或歌曲,就會營造出截然不同的情感氛圍與戲劇張力,音樂比影像更能營造氛圍、帶動情感,不必透過色彩、語言、運鏡,音樂就能直直的通往人心。
Thumbnail
2024/03/16
人生一瞬,藝術千秋;大師行遠,餘音猶存。 電影配樂是一門高深的藝術,大家應該有在網路上看過一些趣味影片,把電影片段配上不同的音樂或歌曲,就會營造出截然不同的情感氛圍與戲劇張力,音樂比影像更能營造氛圍、帶動情感,不必透過色彩、語言、運鏡,音樂就能直直的通往人心。
Thumbnail
2024/02/07
《怪胎女孩》講述了一個12歲女孩喬琪在失去母親後,與父親意外重逢的故事。透過電影讓我們學習原諒、擁抱、與自我和解,是一部悲傷又溫暖,疼痛卻明亮的電影,非常適合與家人一觀賞。
Thumbnail
2024/02/07
《怪胎女孩》講述了一個12歲女孩喬琪在失去母親後,與父親意外重逢的故事。透過電影讓我們學習原諒、擁抱、與自我和解,是一部悲傷又溫暖,疼痛卻明亮的電影,非常適合與家人一觀賞。
Thumbnail
2023/10/17
迪士尼影集《西遊ABC》,翻玩經典文學《西遊記》,把孫悟空和牛魔王移植到當代的美國舊金山,透過兩個華裔青少年的家庭與校園生活,討論文化衝突、自我認同與種族歧視等議題。 透過影集我們看見了現代「潤美潮」下,「西方取經」可能會遇到的種種難關與阻礙,也反思種族平權的「政治正確」背後複雜微妙的人際互動。
Thumbnail
2023/10/17
迪士尼影集《西遊ABC》,翻玩經典文學《西遊記》,把孫悟空和牛魔王移植到當代的美國舊金山,透過兩個華裔青少年的家庭與校園生活,討論文化衝突、自我認同與種族歧視等議題。 透過影集我們看見了現代「潤美潮」下,「西方取經」可能會遇到的種種難關與阻礙,也反思種族平權的「政治正確」背後複雜微妙的人際互動。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真的多虧有NETFLIX 我才有動力去看這部電影,畢竟國外要看到台片基本上是不可能,中國爛片倒是堆成山,我不常看國片,除了大家一致推崇的電影之外,現在電影院上的國片類型免不了還是那些校園愛情或是鬼片(或是混在一起拍…)但偏偏觀眾就愛這些味。 說實在的,論同志或男女平權,這部片都只能是及格邊緣,電影
Thumbnail
真的多虧有NETFLIX 我才有動力去看這部電影,畢竟國外要看到台片基本上是不可能,中國爛片倒是堆成山,我不常看國片,除了大家一致推崇的電影之外,現在電影院上的國片類型免不了還是那些校園愛情或是鬼片(或是混在一起拍…)但偏偏觀眾就愛這些味。 說實在的,論同志或男女平權,這部片都只能是及格邊緣,電影
Thumbnail
你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
Thumbnail
你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
Thumbnail
我算是滿晚才進場看這部電影,進戲院前已經大致知道這部片的評價和風格,看了之後仍有被一些地方驚豔到,以及部分的情節安排滿令人意外的。我原本以為這是一部敘事性很強的劇情片,實際上更像由許多片段的回憶所構成的紀錄長片,紀載著一對戀人從相遇到分離的過程。
Thumbnail
我算是滿晚才進場看這部電影,進戲院前已經大致知道這部片的評價和風格,看了之後仍有被一些地方驚豔到,以及部分的情節安排滿令人意外的。我原本以為這是一部敘事性很強的劇情片,實際上更像由許多片段的回憶所構成的紀錄長片,紀載著一對戀人從相遇到分離的過程。
Thumbnail
台灣昔日的生活愈是簡單平淡,則人需索於電影中的故事便愈是繁麗奇詭。這就是為什麼在小城小鎮好不容易的看到一次電影是何等的令人雀躍,令人全神貫注,令人印象極其深刻,令散場後走往回家的路上(連車都無意乘了)還在延續適才的劇中情氛、還在哼唱著主題曲。 台北,一向是看電影的好城市⋯⋯
Thumbnail
台灣昔日的生活愈是簡單平淡,則人需索於電影中的故事便愈是繁麗奇詭。這就是為什麼在小城小鎮好不容易的看到一次電影是何等的令人雀躍,令人全神貫注,令人印象極其深刻,令散場後走往回家的路上(連車都無意乘了)還在延續適才的劇中情氛、還在哼唱著主題曲。 台北,一向是看電影的好城市⋯⋯
Thumbnail
《2020影視扎根-校園巡迴映演列車》9月初已經開跑囉! 今年也特別規劃了影視教育影片🎬 邀請到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李偉文老師與魚可文創執行長文蓓蓓老師一同對談,期望藉由兩位的引導,不僅讓同學們在觀賞電影時有一個方向,也能在與家長共同欣賞時👨👩👧👧有更多的交流及火花🔥。
Thumbnail
《2020影視扎根-校園巡迴映演列車》9月初已經開跑囉! 今年也特別規劃了影視教育影片🎬 邀請到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李偉文老師與魚可文創執行長文蓓蓓老師一同對談,期望藉由兩位的引導,不僅讓同學們在觀賞電影時有一個方向,也能在與家長共同欣賞時👨👩👧👧有更多的交流及火花🔥。
Thumbnail
在80年代剛解嚴的台灣,一對遊走在友誼,愛慕之間的高中同窗,他們在青春的騷動與性啟蒙的渴望牽引下冒險,因為學妹的出現而讓曖昧關係產生變化......
Thumbnail
在80年代剛解嚴的台灣,一對遊走在友誼,愛慕之間的高中同窗,他們在青春的騷動與性啟蒙的渴望牽引下冒險,因為學妹的出現而讓曖昧關係產生變化......
Thumbnail
我對於近期國片的表現可說是失望透頂。直到我今天看了《返校》。我可以斬釘截鐵的說:我覺得非常非常的好看。
Thumbnail
我對於近期國片的表現可說是失望透頂。直到我今天看了《返校》。我可以斬釘截鐵的說:我覺得非常非常的好看。
Thumbnail
生命是條雙向道,我們一邊汲取越來越多的經驗與知識,更能體會電影裡較為複雜難解的人際關係;一邊也逐漸變得世故,習慣挑剔情感呆板或論述單純的作品。小時候的我老想著要快點長大、要看明白更多的人事,但現在偶爾會想:比起童年的自己,更能理解《童年往事》的我,是否變得成熟與穩重,或反而對生命益發感到苦澀與無奈?
Thumbnail
生命是條雙向道,我們一邊汲取越來越多的經驗與知識,更能體會電影裡較為複雜難解的人際關係;一邊也逐漸變得世故,習慣挑剔情感呆板或論述單純的作品。小時候的我老想著要快點長大、要看明白更多的人事,但現在偶爾會想:比起童年的自己,更能理解《童年往事》的我,是否變得成熟與穩重,或反而對生命益發感到苦澀與無奈?
Thumbnail
廢年每週固定發布上周的短評心得。上周除了《小小戀歌》、《海獸之子》、《教父》、《愛的旅館》外,還有看女性影展,影展的評論集結在另一篇文。
Thumbnail
廢年每週固定發布上周的短評心得。上周除了《小小戀歌》、《海獸之子》、《教父》、《愛的旅館》外,還有看女性影展,影展的評論集結在另一篇文。
Thumbnail
《返校》電影中還有另一部電影,那是1962年李行導演的《兩相好》,那部電影可不是隨便放的,那是什麼意思呢?
Thumbnail
《返校》電影中還有另一部電影,那是1962年李行導演的《兩相好》,那部電影可不是隨便放的,那是什麼意思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