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學習與母親相處|後青春的叛逆期

2019/10/30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與母親的日日是好日,第14天|
媽媽窩在床上一天的畫面,標配電熱毯。
出生到18歲後,離家北上念書,過了12年,最長時間待在家裡的時間是工作與工作間的休息月。

我好奇每位跟我一樣離鄉背井工作的人,是否有自己與家人的相處哲學。與過去農業世代不同,我們早就在大學畢業後正式寄居蟹脫殼,尋找一個個新的歸屬之地。這樣的生態就像是生老病死一樣自然。偶爾也會聽到有朋友過年一次返鄉一次,每次返鄉家人總是開心,大魚大肉不怕你吃垮他們。
因為再一次擁有近身接觸母親的機會,我最近一直在想,孩子與父母的關係,其實緣分很短暫。

我們大學畢業22歲離家,後續的生活通常也不會在依附父母身邊,反之,但父母把孩子養大奉獻了年輕的心力,年邁約50歲,孩子離家,卻總發生孩子有了自己價值觀,發生後青春的叛逆期,父母一定也很不是滋味。
因為自己新的價值觀常常忤逆父母,或是把自己認為對的觀念放在他身上,常常發生著「父母花錢給我們長知識,我們回家怪父母沒知識」。
價值觀不同本來就很難一起生活吧,從相似的價值觀到達成年後的十字路口。
長大後,開始使用外界給我們的新價值觀看待父母。甚至因此與家人更常起口角,似乎離開返家後,忤逆似乎成了件不可避免的事情。
我知道,我就是那個經常與母親起衝突的女兒,心裡明白母親的背景造就了現在的她,但因為長大了有自己認為好的事情,或說是真的好的事情,但無論我再怎麼勸誡母親,柔性主動邀請,以身作則,想過能做的都做了。
一直覺得很無力,因此跟母親有爭執就會想著幸好只待兩天,快要回台北了,更或曾經口出惡言,說出「你知道我為什麼要在台北上班嗎?因為我真的沒辦法跟你相處太久。」這種傷人傷己的話。

其實感受好無力,不知道怎麼跟母親相處,無法改變母親種種對自己身體不好的壞習慣,軟硬兼施後的無力感湧上,常常覺得就眼不見為淨吧。
每次吵架,我都會氣沖沖地整理行李,恨不得奔回台北,沒有想要解決問題。
最近,我的想法開始有點改觀,我發現,明明是自己決定要靠攏母親的生活,但我卻不斷地要改變她,要他多走路、少吃糖、物歸原處、少吃宵夜、別太晚睡(對就是像跟初中生說話一樣),媽媽三不政策,不聽不做不理,甚至太激烈還會一哭二鬧三把死掛在嘴邊。似乎,回家反而把母女關係搞僵了,我常常想,我是為你好啊,為什麼你要這樣回饋我呢?突然間意識到『我是為你好』這句話其實很可怕,好多的情緒勒索在裡面啊,這樣的我,我不就在成為,自己討厭的人嗎?
雖然媽媽的行為在我眼裡看來很不自愛,但已經快耳順之年的母親,也許沒有人管過他了,我卻從台北回來頤指氣使的不斷的管理他的起居。
這就像是被一個曾經自己的組員,以前管他管得習慣,有一天這個人突然天降成主管開始管理我一樣吧!就算每件事情都看似合理,心裡還是過不太去。
需要時間去證明,我的建議沒有錯是好的,錯不在我建議母親,而是要用更好的方法,重要的是『時間』。
現在我已經學習不要把母親的三不放在心上,其實就是在旁陪伴,以身作則,也許做久了他就會習慣試試看。但就算母親沒有改變,我也必須接受,那是他的身體、他的決定,我想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課題,不管是事業、感情或是病痛。那是母親未來可能會需要面對的,兒女能做的也只能陪伴。
讓自己的心靜下來,發現相處,需要時間的催化劑。就算是親近的人,很久沒相處,也需要時間建立關係。
我想,人類只要開始有“自我意識”就會想要控制別人,控制萬物,想同化的自己的價值觀,現在我完全感受到人類的本能,但人類的智慧卻是,去看清楚每個人本來就是不一樣的,所以沒有一定要怎麼樣,我們既是個體又需要群體相處而已。

家人也是吧,我也想開了,如果真的真的不適合住在一起也是家人,只是需要愛與關懷罷了!
最近有了這個念頭後,開始睡得更好了,跟母親的相處當然也變得比較融洽舒服。
相處沒有完美契合的,不能改人,可以改觀,不變的是人為群體動物,都是需要關心,其他已經盡力卻不善美的,就是人的課題吧,改不了人就改觀。
回到開頭的話題,我曾因為覺得離鄉背井對母親有種沒有近身照顧的虧欠感,但在回家後卻沒有讓母親感受到自己的愛,反而讓他感受到苛責,這種模式大概運行了五年之久吧。

現在我想相處不在長短,而是如何真的讓對方感受到愛,當然陪伴會是一種很直接的方式,除了身體的陪伴我想把自己的關心作為行動會是更好的,像是幫母親多做家事,帶他去百貨公司逛逛街,不需遠行,母女心的緣分才得以延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59會員
74內容數
出社會後,跟書越來越有交集,熱愛埋沒在書海裡,跟書越靠近越覺得心很平靜,似乎稍微跟世界接軌,從外往內,希望能寫更多心得分享給大家。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