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男女》- 從屏幕到舞台

2019/11/05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似乎從《畢曉妮日誌》裡出過這麼一句話:「全天下的好女子和好男子,都應該在炊煙和砂鍋前燙過,知道生活是一件嚴肅且慵懶的事情,你的食物,養育著你的心肝脾肺,它是什麼樣,你就是什麼樣的。」
然後在李安《飲食男女》裡,「好男好女」們的確在色香味不一定俱全的飲食風景裡、廚房戰爭裡,糾葛了足夠火辣辛燙的生活調料。個性迥異的三姐妹在十幾年的漫長歲月中由父親獨自撫養,母親的空缺似乎順理成章的由大女兒替代,她所恪守的倫理,長幼尊卑等,在奔放自主二姐裡相互顯得扎眼,而三女兒不溫不火的角色裡卻也在電影裡透過爭奪友人男朋友的橋段,將她的慾望慢慢的煮沸噴發。這是個壓抑與慾火互相較勁的故事,它的掙扎來自於劇中所有人對愛情的渴求,對突破傳統華人家庭觀的痛苦。
2019年天作之合團隊,將這樣的餐桌故事搬上了舞台,以音樂劇的形式,將電影大致的故事架構重溫了一次,改編中,添了更多現場才能有的歡騰、掌聲、隨著劇情倒抽一口氣的呼吸聲、提醒禁止與開放拍照的雙手與閃光。從購票到走進劇院的這段過程,對我是滿佈小小的驚喜,包括售票狀況的熱烈、劇院接近滿座,以及帶著從未看過音樂劇的友人入坑也得到正面的回饋,這些都是我好久不曾在高雄感受到的藝文活力。我想除了製作團隊的努力與用心,還是有幾個安全牌為這部舞台劇鋪奠了基礎,包括李安與他電影的名氣、以及選擇音樂劇作為舞台商演類型中更為普羅大眾的切口,演員中還有聶雲作為擔當,然後意外選擇配角張丹瑋飾演的張伯母作為劇情裡的穿心軸,她將劇情牽引出更多張力與幽默,引發更多需要「刺激」的觀眾進入情境,最後選題中的「餐飲」、「家庭」本是華人社會裡放了非常多心思的兩大課題,我認為在台灣由於難以有社區小劇場起培養看劇的消費與生活習慣,在像衛武營這樣的大劇院,終於有機會拋開「小眾」、「前衛」、「高情境文化」等有距離的辭藻,搬演這樣的作品,對於一個在思考假日娛樂選項的普通觀眾,還是挺開心受惠的事。
最後我認為劇中父親驚人的宣告,其實給了所有人台階下,給了三個女兒的人生選擇一個大大的屏護障,因為大伙們終於可以鬆一口氣,不必再擔心任何人的孤苦寂奈、不必對任何「出格」的選擇負罪,不被任何家庭或社會角色所束縛,然後落實那句「唯有美食與愛不可辜負」的話。
舞台劇《飲食男女》最後所有演員謝幕
唯一
唯一
給時光以文墨,給文墨以溫柔。 請在這裡稍作休息,或許尋找我的文字裡有沒有類似你的影子,或許什麼都不想,當我文字的過客本身就是極為美麗的小詩。我想羞澀與恐懼會代我為名,替我走過更多跌宕、來往更多人群、路過更多人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