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書說:「我就是形!」當書籍成為一門藝術〉 專訪 PAPER MATTER 創辦人蔡胤勤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你是否有相同的經驗:走進一家攝影書專門店,還沒開始翻閱書籍,心中就一陣興奮,彷彿走進一座寶庫一樣,深怕錯過角落的隱藏物件。
喜歡攝影的人,應該都有相同的心情吧!但是對於這次的受訪者 蔡胤勤 來說,他期待看到的攝影書,不單純只是「裝照片的載體」,必須同時具備作者個人的創意構思,並當成一種藝術形式來欣賞。
受訪者 蔡胤勤 ©Doris
今天《初聲》要介紹這位將「藝術家創作書(Artist’s Book)」帶出學院的推廣者、藝術家:蔡胤勤。
到底藝術家創作書和一般藝術作品集、攝影書有何不同?為什麼蔡胤勤特別成立 PAPER MATTER 工作室推廣藝術家創作書呢?
從設計到製書
蔡胤勤畢業自台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接著進入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研所期間,他在賴雯淑教授的課程中首次聽到「藝術家創作書」這個名詞。由於大學時從事平面設計,在紙張、裝禎、印刷、編輯等領域已有接觸,對這門課特別感興趣。
另一段經歷,是蔡胤勤在研究所期間,曾以交換訪學的身分去到北京清華大學,並在課餘時間參加「吕敬人書籍設計研究班」,於是乎,研所的畢製即以最熟悉的攝影作為基礎,結合這些年來學習製作書籍的成果,完成〈家書〉系列。
從平面設計到今天戮力從事藝術家創作書的收藏、教育、辦展,當年蔡胤勤初次接觸藝術家創作書時從未想到今天會扛起這項推廣的使命。
「《家書》蔡胤勤— 感知影像/藝術書創作」個展,於 ONFOTO STUDIO(2018) ©蔡胤勤
藝術家創作書長什麼樣子呢?
到底「藝術家創作書」和「一般攝影作品集」有何不同?
蔡胤勤說,以攝影書為例,攝影書是單純把作品放在書裡面,把書本當作一個載體。
「藝術家創作書」則是以書作為創作媒材,立基於書籍的物質或形態,讓創作書內容與外在裝禎形式互為主體成為一件作品。
攝影家創作書雖然仍以影像作為主體,但在置入書本這個具備傳播、觸碰、感受等等特性的容器時,同時思考運用技術和媒材特質,以幫助讀者更容易接收藝術家的訊息。
換句話說,藝術家在製作過程中擁有絕對的主導權,整本書由個人獨一無二的構思所貫穿;形式與內容相呼應之際,「書」成為一件藝術作品。
ONFOTO STUDIO 授課中 ©蔡胤勤
我們與攝影家創作書有多近?
面對浩瀚書海,如何判斷何者為藝術家創作書?何者不是呢?
蔡胤勤說,要辨識何者為是?何者為非?確實不容易。例如在草率季中可以看到許多設計出色的書籍,判斷是否為藝術家創作書,即可依其內容與裝禎形式是否相戶連貫,以支持創作者企圖陳述的思想。他笑著說,國內讀者對於創作書相當陌生,除了解釋,還要佐以名家作品介紹,才容易明白。
蔡胤勤特別介紹一本個人十分欣賞的攝影家創作書《Holy Bible》。這本書由兩位作者 Adam Broomberg 、 Oliver Chanarin 合作完成。書中圖像來自《現代衝突檔案 Archive of Modern Conflict》的資料照片,作者將這些檔案照片放在翻製於英文欽定本(King James Bible)的聖經的頁面,並特別標示該頁面某一段文字,在對照之下,傳達作者對世界現況的批判。
《Holy Bible》(詳細訊息可參考文末連結) ©Doris
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的空間計畫
寶藏巖40號的空間計畫是蔡胤勤繼成立 PAPER MATTER 工作室,在各大學、高中和 ONFOTO STUDIO 開設專題講座、工作坊之外,另一個擴大與讀者接觸的重點工作。三個月期間展示三個主題,分別是〈記憶 Memory〉、〈測繪 Mapping〉、〈心智 Mental〉。將個人近百本藏書分類展出,提供讀者一個領略藝術創作書的空間,並隨時與讀者討論。
「行走的紙:藝術家創作書與地圖」 講座,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蔡胤勤
12月8日起,將進入最後一檔展覽主題〈心智 Mental〉,精選 Sol LeWitt、Daniel Buren、John Cage、Tauba Auerbach、Lawrence Weiner 等當代藝術家們的經典作品。
從這些源自60年代的觀念藝術脈絡的作品中,可以發現藝術家將他們的思考展現在書籍翻閱的線性與場域中,選取、運用「書籍作為物件」的種種技術,以作為獨立的、烏托邦的參與式創作個體,值得關注當代藝術的讀者親臨現場參觀。
PAPER MATTER 工作室也在11月首次發行季刊。以藝術家出版物(Artists’ Publications)為範疇進行研究書寫。內容包括藝術家創作書、當代攝影書與藝術家雜誌(Artists' Magazines)等專題文章。
PAPER MATTER 季刊 創刊號 ©蔡胤勤
書本身就是一門藝術
寶藏巖40號這間小白屋,過去筆者也曾在路過時駐足許久,訪問的這天看見滿屋書籍,到訪的讀者專注於書頁,靜寂空洞不見了,好像可以聽見小屋穩定的呼吸聲。
寶藏巖40號展場 左©Doris / 右©蔡胤勤
蔡胤勤說,藝術家創作書的概念在2007年史博館那場展覽就被引介給大眾,只可惜當時錄像藝術正風起雲湧,那短短一個月的展覽,不曾引起多少注意。或許這也讓他感到一些不平吧!
2018年北美館「跨域讀寫:藝術中的圖書生態學」展覽,算是還了一個公道,把藝術家創作書再次推上舞台,贏得更多書籍愛好者的關注。這兩年個人出版、Zine、個人手作書的熱潮同時也推波助瀾,讓獨具特色的書籍越來越受歡迎。
統計數字說書籍銷售負成長,但出版業卻觀察到特定書籍如:插畫類或影像類的售出反而較過去增加。顯然購買書籍類別的變化有一些值得再觀察的趨勢。
藝術家創作書是一個擔負著希望與理想的脆弱媒介:許多人認為它是走出藝術界,進入廣泛觀眾心中最簡單的方法。— Lucy R. Lippard
蔡胤勤引述上面這段話,或許正是他投身推廣藝術家創作書的關鍵因素 — 確信書籍成為跨領域藝術的可行性。作為台灣第一個藝術家創作書的推廣者,在熱情之外,他的務實規畫與執行力都是開創者必須的條件。我們引頸期待他的努力可以引導讀者欣賞與支持藝術家創作書,並讓更多台灣的藝術家理解書籍作為藝術創作的可能性,進一步予以實踐。
最後筆者想以陳貺怡教授在史博館的《藝術家的創作書》專文所寫的一段文字作為結語。
........1960年代以降出現的藝術家創作書,則在質性上豎立了一個新的類型。針對這種新類型, Anne Moeglin–Deleroix 曾提及:「書的意義在於書的整體,而非其內容。也只有在這樣的情況下,書並不具有一個意義,它就是自己的意義;它並不擁有一個形,它就是形。」也就是說,書成為一個完全自主且獨立的媒材 (Médium),它並非只是某種藝術(詩或繪畫或文學)的載體,它本身就是一門藝術。
同為愛書人,看見書籍跨域與藝術結合,就像看上天為我們開了另一扇窗,一扇視野無限延伸的窗!

蔡胤勤及藝術家創作書相關連結:
追蹤「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的空間計畫」展訊
PAPER MATTER IG:
藝術家創作書相關介紹《Holy Bible》
〈裝禎詩學〉課程連結
追蹤 ONFOTO STUDIO 粉絲頁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3會員
22內容數
愛上攝影有許多理由,進而想要用攝影說話則是創作的初步。 這個專欄將訪問在 Onfoto Studio 新型態攝影私塾學習的朋友們, 在創作路上最初與最近的想法,同時也聊聊未來想往那個方向走去。 ✶ 專欄編輯|青年藝術人才培育計畫 Doris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ONFOTO STUDIO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學容與大家不一樣的地方是,她自小就在家自學,不曾經歷過學校體系的養成教育,但這個學習背景,從不曾影響她成為文字工作者的企圖。這也引起了編輯的好奇心: 一個人的能力開發,是否唯有經由學校教育,並獲得官方文憑,才能在求職時被「認證」?
這次我們就來訪問祥昀,除了談到她對「時間」的看法,也將介紹她如何協助喜愛攝影藝術的人觀看影像,經由分析影像,認知語意,進一步深化個人的創作。
Jonni 是一位電腦動畫創作者,看他的 Instagram 和 Facebook,讓人想起動漫電玩和美國畫家 Edward Hopper。而他的學習過程也很有趣,畢業自中山大學企管系,隨後跨界到台藝大視覺傳達研究所取得碩士學位。畢業三年多來,他的名字已在業界備受肯定,並獲邀參與多項設計,包括今年金
面對同樣喜歡攝影的人,我喜歡問人家是怎麼開始攝影的。藍立的回答是,一開始是因為爬山時帶個相機,走到半路可以停下來拍拍照,這樣比較不會「累」!結果呢?他就這樣一直拍下去了! 這個理由挺有趣的,也很有道理。愛拍照的人不都是拍完以後才覺得累嗎?相機在手,走多遠,站多久都沒關係,等放下來才知道好累呀。 這
學容與大家不一樣的地方是,她自小就在家自學,不曾經歷過學校體系的養成教育,但這個學習背景,從不曾影響她成為文字工作者的企圖。這也引起了編輯的好奇心: 一個人的能力開發,是否唯有經由學校教育,並獲得官方文憑,才能在求職時被「認證」?
這次我們就來訪問祥昀,除了談到她對「時間」的看法,也將介紹她如何協助喜愛攝影藝術的人觀看影像,經由分析影像,認知語意,進一步深化個人的創作。
Jonni 是一位電腦動畫創作者,看他的 Instagram 和 Facebook,讓人想起動漫電玩和美國畫家 Edward Hopper。而他的學習過程也很有趣,畢業自中山大學企管系,隨後跨界到台藝大視覺傳達研究所取得碩士學位。畢業三年多來,他的名字已在業界備受肯定,並獲邀參與多項設計,包括今年金
面對同樣喜歡攝影的人,我喜歡問人家是怎麼開始攝影的。藍立的回答是,一開始是因為爬山時帶個相機,走到半路可以停下來拍拍照,這樣比較不會「累」!結果呢?他就這樣一直拍下去了! 這個理由挺有趣的,也很有道理。愛拍照的人不都是拍完以後才覺得累嗎?相機在手,走多遠,站多久都沒關係,等放下來才知道好累呀。 這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漬的時態・傅聖雅創作個展】 藝術,如何藉由「紙張」表達情感? 對於藝術家傅聖雅來說,因長期從事製版和印刷的工作,不同的紙張有著不同的角色定位。 正因紙張承載生活記憶和經驗,透過拼湊和組合,更能用來連結特定的情感、生活經驗。
Thumbnail
之前在歷史課本上看到蔡倫造紙,一直覺得很神奇,沒想到就在距離竹北不遠的芎林,也有一個造紙基地,這間低調的紙寮窩除了可以體驗造紙,還有新鮮果汁與現磨咖啡可以享用,假日也有推出許多套裝活動,很適合親子同遊喔!
在某書店看見張貴興的新書《野豬渡河》,先生隨手翻了,發現扉頁有作者簽名,他原本猜想該是印的吧?再找一本比對,字跡略有不同,看來的確是張貴興親自一本一本簽名,作家辛苦了。之前,我們也在另一家書店發現三本舒國治《宜蘭一瞥》,亦是作者簽名本。 大概是台灣出版社邀請作者簽一批書,想給支持的讀者一點驚喜。這
作家邱振瑞即將推出大作,厚度近八百頁,論述日文書籍高達一千冊。相傳有家出版社聞風未必喪膽,有意簽下這本奇書。過了幾天,也聽說作者願意聽其言,觀其行。 振瑞看中我的設計力,願意讓我設計這本妙書,在此誠心致謝。其實,這是妙招,畢竟作家為另一位作家設計書封,必然有一段好故事可以鋪陳。
Thumbnail
再度掀起篇章 先說說作者的第一本書{真正的整理 不是丟東西},與以往自己看過的整理書大為不同,提到許多自然與內心的循環與對話,又帶有哲思,好吧!現在想想還蠻符合自己的偏好,對心理與哲理的探詢。 接觸的起源 某天去台北參加一場{致富金鑰書籍分享會}當天作者-文君老師剛好是嘉賓,身體下意識地拿起手
Thumbnail
對於創作的核心理念,作者深入探討並分享了對於文學創作的獨特見解,並分享了在誠品書店尋找靈感的過程。
Thumbnail
說到愛書,我也像大家一樣愛讀書,而先生則愛「做書」更多⋯ 退休前他居然很認真的去學 Bookbinding 這門歷史悠久的藝術⋯⋯除了手工製作書籍之外,他還學會修理舊書 手工製作書本,是真正屬於自己的書本⋯ 說到愛書,我也像大家一樣愛讀書,而先生則愛「做書」更多,此話何解?請看以下幾張圖片
Thumbnail
去北師美術館看「蔡明亮的日子」,展場的文字是手寫在展牆或斑駁的紙面上,空間中散佈著一些擺飾、舊椅子,和幾幅他畫李康生、亞儂和椅子的油畫。走在裡面有一種奇妙的感覺,讓我想起他的電影,以及一些感動的地方。
Thumbnail
繼《來美術館郊遊》與《無無眠》,2023年蔡明亮導演再次走入北師美術館,有別於前兩檔作為「在美術館裡重新打造另一電影場景」的展覽,《蔡明亮的日子》更像是引領觀眾翻閱導演的私人日記,親身瀏覽何謂生活即電影、如此密不可分的創作歷程⋯⋯
Thumbnail
第一次遇到蔡君碩先生是在小黃山寫生的時候,當時只覺得這位先生有點無厘頭但深不可測,第二次請蔡先生協助找到向日葵花海,經蔡先生導覽美麗花海後,才知道他在這片土地投注的心力有著很長遠的生命意義,於是就想到要專訪蔡先生,認真地聽一回他的小黃山導覽及了解他的生命有著什麼樣的禮物,接下來請您一起聽聽他的故事!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漬的時態・傅聖雅創作個展】 藝術,如何藉由「紙張」表達情感? 對於藝術家傅聖雅來說,因長期從事製版和印刷的工作,不同的紙張有著不同的角色定位。 正因紙張承載生活記憶和經驗,透過拼湊和組合,更能用來連結特定的情感、生活經驗。
Thumbnail
之前在歷史課本上看到蔡倫造紙,一直覺得很神奇,沒想到就在距離竹北不遠的芎林,也有一個造紙基地,這間低調的紙寮窩除了可以體驗造紙,還有新鮮果汁與現磨咖啡可以享用,假日也有推出許多套裝活動,很適合親子同遊喔!
在某書店看見張貴興的新書《野豬渡河》,先生隨手翻了,發現扉頁有作者簽名,他原本猜想該是印的吧?再找一本比對,字跡略有不同,看來的確是張貴興親自一本一本簽名,作家辛苦了。之前,我們也在另一家書店發現三本舒國治《宜蘭一瞥》,亦是作者簽名本。 大概是台灣出版社邀請作者簽一批書,想給支持的讀者一點驚喜。這
作家邱振瑞即將推出大作,厚度近八百頁,論述日文書籍高達一千冊。相傳有家出版社聞風未必喪膽,有意簽下這本奇書。過了幾天,也聽說作者願意聽其言,觀其行。 振瑞看中我的設計力,願意讓我設計這本妙書,在此誠心致謝。其實,這是妙招,畢竟作家為另一位作家設計書封,必然有一段好故事可以鋪陳。
Thumbnail
再度掀起篇章 先說說作者的第一本書{真正的整理 不是丟東西},與以往自己看過的整理書大為不同,提到許多自然與內心的循環與對話,又帶有哲思,好吧!現在想想還蠻符合自己的偏好,對心理與哲理的探詢。 接觸的起源 某天去台北參加一場{致富金鑰書籍分享會}當天作者-文君老師剛好是嘉賓,身體下意識地拿起手
Thumbnail
對於創作的核心理念,作者深入探討並分享了對於文學創作的獨特見解,並分享了在誠品書店尋找靈感的過程。
Thumbnail
說到愛書,我也像大家一樣愛讀書,而先生則愛「做書」更多⋯ 退休前他居然很認真的去學 Bookbinding 這門歷史悠久的藝術⋯⋯除了手工製作書籍之外,他還學會修理舊書 手工製作書本,是真正屬於自己的書本⋯ 說到愛書,我也像大家一樣愛讀書,而先生則愛「做書」更多,此話何解?請看以下幾張圖片
Thumbnail
去北師美術館看「蔡明亮的日子」,展場的文字是手寫在展牆或斑駁的紙面上,空間中散佈著一些擺飾、舊椅子,和幾幅他畫李康生、亞儂和椅子的油畫。走在裡面有一種奇妙的感覺,讓我想起他的電影,以及一些感動的地方。
Thumbnail
繼《來美術館郊遊》與《無無眠》,2023年蔡明亮導演再次走入北師美術館,有別於前兩檔作為「在美術館裡重新打造另一電影場景」的展覽,《蔡明亮的日子》更像是引領觀眾翻閱導演的私人日記,親身瀏覽何謂生活即電影、如此密不可分的創作歷程⋯⋯
Thumbnail
第一次遇到蔡君碩先生是在小黃山寫生的時候,當時只覺得這位先生有點無厘頭但深不可測,第二次請蔡先生協助找到向日葵花海,經蔡先生導覽美麗花海後,才知道他在這片土地投注的心力有著很長遠的生命意義,於是就想到要專訪蔡先生,認真地聽一回他的小黃山導覽及了解他的生命有著什麼樣的禮物,接下來請您一起聽聽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