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香港,十一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為什麼當我哀傷且感覺到你遠離時,全部的愛會突如其然地來臨呢?」── 聶魯達
photo credit: @chengwaihok
二〇一九年十一月十四日
這幾天來往於車門開啟的光框裡,看香港的消息,哽咽出一個喉結來。剛揚起抗爭的時候,我也滿心以為是時代革命是世紀初尺度的撞裂實錄。可慢慢地,我懷疑一切關於自由的熱切與愛的猛烈,將以勇敢的人全部死光之局面終結。我不忍想。不忍去直視那分明就發生在同一時區、跑著同一秒針的殘酷現象。為什麼好好的人總要為理想而受傷呢 ── 事實證明,香港人已經賠上性命去承受這份龐大的不得志。他們真的傷得太重了:被子彈穿過,被煙霧燒焦眼睛,被扔下河,丟下樓,被性侵,圍毆,被揪著頭髮甩,狠折手臂。跌倒了,臉被壓在柏油地上擦,血痕裡沾滿砂土。遭到逮捕,或者昏過去喘不過氣。他們準備出門戰鬥的時候,環顧房間,想著今次一別,可是最後一次。香港作家鄧小樺說自己總是關掉長開的電腦,念一句「息勞歸主」,戴上面罩便往前線奔去。
為什麼人每天活著不能只是咒罵約會遲到的情人,吃了宵夜就心滿意足,安安靜靜看場電影、整理書架、研究健康食譜、為陽台植物澆水,而上街 ── 上街只是去散步?這個世界待香港人不好,待那些渴望平安和自由自在的人不好,但我們仍然愛著這爛透的世界 ── 不,我想我們真正愛的是彼此。
我想起當年找打工是為了存夠錢去香港玩個七八週,參加香港國際電影節,還有親眼看看黃碧雲寫的那些氣息老舊的地名:彌敦道,深水埗,尖沙咀,加拿芬道,界限街。看密麻髒污街景與遠燈如鬼的港彎。而路上綿延堆疊的人走過來都有種酷勁:鼻毛瞪人很沒禮貌 / 瘋言瘋語中有大句子 / 灑脫發狠身型如刀。吃吃《後殖民食物與愛情》,沒有愛情也無差,就沿巷按也斯所說「亂吃也可以當一餐」。我在書裡讀,覺得香港人兇惡可愛;在電影裡看,覺得粵語動聽而粗氣,就想晃過去,融進去,寫點自己的新觀察。後來發現文學獎賺得更快,可六月立刻到了,香港去不成了。或許該說,我不敢去。拿到獎金時我想,要這十幾萬做何用。就算以後風息波止,香港也不可能再是我想像的那個樣子了,如同九七之前,之後。或許香港從來就不和我想的一樣,它總在變,因人的棄守而沈淪,因人的貪砸而敗壞。動盪不安的城市卻也鍛煉出一群堅韌果敢的人,相信家園有救,眾目群情升起一道兩道無數道靈魂作伴,打一場全世界都旁觀你終將撐不住的戰爭,為這殘存再殘存的世間裸開奔放而昂貴的情懷:永遠別對正在橫渡的幻滅與正在燃燒的願景無動於衷。這是香港人展現給我的東西 ── 在這個趨於無聊的時代,多麼像某種宇宙脈衝。儘管所有一念之奮的聚攏激烈且美好得令人訝異,並無助於抿弱我的哀惑。
命運沒有定數,但人心自有定見。我仍在心底想像《烈佬傳》描述的灣仔城寨臭水與堆漬物,那傾斜半亮的大街,《烈女圖》 黑漆山腰望過去九龍城美麗自由的燈火。《微喜重行》港口五支銀閃閃的旗杆:「你在五支旗杆下面站一站,星期日中午,碼頭時常都那麼多人,你會看一看有沒有大洋船,有的話,你沒有要告別的人,也沒有在身邊的人,沒有人會挽著你的手。」約略半個世紀以前的風景,早就見不得了,我卻依舊構畫著那彷彿可以走進去的象徵橫生。我沒有犯難精神無法抵禦暴政巨輪的壓碾,只能拚命記得自己曾經這麼想去香港,想看看香港它最近怎麼樣了。但願它好。但願它隨自己高興傲慢愜意地面目全非。我留在這裡,這是台灣,凝視手機裡一幀幀複雜臉孔和奔跑模樣,思考,我們如何見證這一切而心不死。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37會員
172內容數
雙層棉被搭配記憶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午夜先生的沙發 的其他內容
我們就生存其中 ── 在鬼斧神工的心思之間。
《去你的南極》特展極 chill,一踏進去就晝夜不分,還有拍謝少年隔牆演出暴風雪式的搖滾樂,風咧吹目茫茫。台灣第一支抵達南極點的長征冒險隊,劫後餘生一週年,有句文案寫得很好:「出了南極,一切皆靠北。」冰凍天地裡隻身熱血,你能被那些不動搖的心所搖撼。
這就是死角 ── 當人有疑問不能被好好解答,或者甚至「沒有時間」自問自答時,思想的核心將變得脆弱不明確。就像楊佳嫻說的:從小到大都是好學生才是創作者的壞履歷。文學裡,戲劇裡,電影藝術裡,讓我們認可或難忘的角色都是叛離主流價值的 「內在反派」,他們不去服從某種已經存在的標準,也不去競逐被預設過的高度。
列車進站,半裸的月台空穴來風,登上扶梯,冷空氣像喝醉了跌下台階的酒鬼。台北讓行人瞇起眼,臉冰冰的,手放在口袋裡,沒有什麼助人的念頭。有些羽絨衣特別俗氣,有些靴子特別傷踝,有些瘦瘦的年輕人看上去隨時會斷電似的。路有凍死骨,那是菸蒂。我很少看見路人牽狗出來了。
分辨不出 Toe 的每一首歌實在不好意思說自己的愛有多麼死心塌地。然而我始終記得第一次聽見他們完整一張專輯時心裡有多慶幸:敏捷游刃的樂句,精緻串聯,演奏時卻彷彿全憑直覺。那是我迷失過最繁複、嚴謹、切割有度的節奏迷宮。
最後一次見面的時候他們在機場,外國同學說菲利浦是他見過最合宜的旅伴,「只有你能夠忍受漫無目的。」菲利浦難過地笑了笑,「可是我不能忍受電視節目和廣告,我會砸爛它們。」菲利浦想要去柏林,那座城市讓他聯想到僵直的肩膀,方正的背,穿著大衣離去的影子。他想自己大概撐不出什麼形狀。他不抽菸,而且對霓虹燈過敏。
我們就生存其中 ── 在鬼斧神工的心思之間。
《去你的南極》特展極 chill,一踏進去就晝夜不分,還有拍謝少年隔牆演出暴風雪式的搖滾樂,風咧吹目茫茫。台灣第一支抵達南極點的長征冒險隊,劫後餘生一週年,有句文案寫得很好:「出了南極,一切皆靠北。」冰凍天地裡隻身熱血,你能被那些不動搖的心所搖撼。
這就是死角 ── 當人有疑問不能被好好解答,或者甚至「沒有時間」自問自答時,思想的核心將變得脆弱不明確。就像楊佳嫻說的:從小到大都是好學生才是創作者的壞履歷。文學裡,戲劇裡,電影藝術裡,讓我們認可或難忘的角色都是叛離主流價值的 「內在反派」,他們不去服從某種已經存在的標準,也不去競逐被預設過的高度。
列車進站,半裸的月台空穴來風,登上扶梯,冷空氣像喝醉了跌下台階的酒鬼。台北讓行人瞇起眼,臉冰冰的,手放在口袋裡,沒有什麼助人的念頭。有些羽絨衣特別俗氣,有些靴子特別傷踝,有些瘦瘦的年輕人看上去隨時會斷電似的。路有凍死骨,那是菸蒂。我很少看見路人牽狗出來了。
分辨不出 Toe 的每一首歌實在不好意思說自己的愛有多麼死心塌地。然而我始終記得第一次聽見他們完整一張專輯時心裡有多慶幸:敏捷游刃的樂句,精緻串聯,演奏時卻彷彿全憑直覺。那是我迷失過最繁複、嚴謹、切割有度的節奏迷宮。
最後一次見面的時候他們在機場,外國同學說菲利浦是他見過最合宜的旅伴,「只有你能夠忍受漫無目的。」菲利浦難過地笑了笑,「可是我不能忍受電視節目和廣告,我會砸爛它們。」菲利浦想要去柏林,那座城市讓他聯想到僵直的肩膀,方正的背,穿著大衣離去的影子。他想自己大概撐不出什麼形狀。他不抽菸,而且對霓虹燈過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生於斯長於斯,這裡如何熔爛,再多破損,也是我家,是我的出生地。曾經被稱為福地的香港,如今很多東西都沒有了,但是作為香港人,我仍為這地方感到自豪,不管這地方日後如何,如何變遷,永遠也是我的家,是我最愛的地方之一。
近年來,香港的遭遇屢屢獲得國際社會的同情,但是作爲大陸人,我實在不能同情香港。因爲這個世界上自古以來都是富人同情窮人,强者同情弱者。現在就大陸人的境況來說,怎可比香港呢? 香港雖然遭到了許多不公平的待遇,但是畢竟還沒有發展到64的程度。想想當初被坦克車碾過的學生,被子彈打死的市民。。。過去香港人笑
Thumbnail
戴眼鏡的長輩說:「香港是個扭曲的城市,你們年輕的,多出去世界走走,看看世界的人,有着怎樣的生活方式。」 被插滿刺的海膽說:「到某個地方,開啟所有雷達,貪婪地吸收周遭的一切。」 多啦B夢說:「這是一個人人都有隨意門的年代。」
Thumbnail
臺灣人不說「北漂」,他們會用更多正向性的夢幻字眼,形容那些奔赴台北大都會的年輕人。 是啊,所以他們後來到底是怎麼走散的呢? 在只是個不紅的綜藝咖時,有回在捷運上,她習慣性戴著耳機,耳邊傳來懷舊女郎 的纏綿曲目,讓她一時鬼迷心竅地想起這個問題,忍不住摀著口罩染濕眼眶。
先進的城市,也有著陽光照不進的角落,《香港製造》中描繪的就是生活在那種老舊社區的青少年。電影名所謂的香港製造,也是指製造出青少年們的香港,髒亂與擁擠的環境,是我作為外人少見的一面,卻是養育出他們的環境,真實的鏡頭呈現,以我的視角來看,足以刷新我對香港的認識。 不過即使他們在那種環境下成長,也沒
Thumbnail
終於踏上了香港街頭,幻想著在街頭轉角處,會不會有《甜蜜蜜》裡的黎小軍和李翹一邊騎著單車,一邊哼唱著甜蜜蜜;或是《重慶森林》裡的警察663正在小吃店和阿菲買食物,阿菲將臉朝著巨大的電風扇狂吹,看似愛搭不理的,心裡卻早將663琢磨了百次千次。
離開以後,才覺原來我比想像中更懷念香港。出走並不是結束,而是開始。你將會發覺你和你本土的根,比想像中牽纏得更深。 在私人的IG裡,我會裝作不在乎,「扮無野」。每天在story裡,假裝自己在異地過得逍遙快活,貼滿旅行、美食,醉生夢死。
有個熱愛香港文化的馬來西亞朋友問我:「現在的香港,是否真的有很多人離開?」 我不假思索的應道:「沒錯,大家都感覺到這裡的一切已不是從前的那模樣。即使尚未改變的,也能預見將會在某個未知的時候被摧毀。反正繼續留在這裡也沒有什麼意思了,還不如離開。」 我帶點疑惑地裝作沒看到她聽這話時黯然低頭的
回到香港後,我並沒有太感知到一切有沒有變,因為好像我也不知不覺的忘掉了離開前的香港曾是怎樣,即便中間其實只隔了一年。 其實好像我也沒有說離了哪個地方不能生活,離開前雖預想了會呼天搶地的思鄉,而事實上也的確無時無刻在批評宜居的移居地沉悶乏味,但卻一直沒什麼要必定要回去一趟的衝動。
Thumbnail
本文作者通過主觀個人觀察,預測了香港的可能變化情況。文章指出,短期內雖不會有大變化,但洗牌已經開始。作者認為,香港人將會經歷身份認同、生計維持和社會壓力等多重變化,並針對不同類型的香港人做出了一些主觀預測。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生於斯長於斯,這裡如何熔爛,再多破損,也是我家,是我的出生地。曾經被稱為福地的香港,如今很多東西都沒有了,但是作為香港人,我仍為這地方感到自豪,不管這地方日後如何,如何變遷,永遠也是我的家,是我最愛的地方之一。
近年來,香港的遭遇屢屢獲得國際社會的同情,但是作爲大陸人,我實在不能同情香港。因爲這個世界上自古以來都是富人同情窮人,强者同情弱者。現在就大陸人的境況來說,怎可比香港呢? 香港雖然遭到了許多不公平的待遇,但是畢竟還沒有發展到64的程度。想想當初被坦克車碾過的學生,被子彈打死的市民。。。過去香港人笑
Thumbnail
戴眼鏡的長輩說:「香港是個扭曲的城市,你們年輕的,多出去世界走走,看看世界的人,有着怎樣的生活方式。」 被插滿刺的海膽說:「到某個地方,開啟所有雷達,貪婪地吸收周遭的一切。」 多啦B夢說:「這是一個人人都有隨意門的年代。」
Thumbnail
臺灣人不說「北漂」,他們會用更多正向性的夢幻字眼,形容那些奔赴台北大都會的年輕人。 是啊,所以他們後來到底是怎麼走散的呢? 在只是個不紅的綜藝咖時,有回在捷運上,她習慣性戴著耳機,耳邊傳來懷舊女郎 的纏綿曲目,讓她一時鬼迷心竅地想起這個問題,忍不住摀著口罩染濕眼眶。
先進的城市,也有著陽光照不進的角落,《香港製造》中描繪的就是生活在那種老舊社區的青少年。電影名所謂的香港製造,也是指製造出青少年們的香港,髒亂與擁擠的環境,是我作為外人少見的一面,卻是養育出他們的環境,真實的鏡頭呈現,以我的視角來看,足以刷新我對香港的認識。 不過即使他們在那種環境下成長,也沒
Thumbnail
終於踏上了香港街頭,幻想著在街頭轉角處,會不會有《甜蜜蜜》裡的黎小軍和李翹一邊騎著單車,一邊哼唱著甜蜜蜜;或是《重慶森林》裡的警察663正在小吃店和阿菲買食物,阿菲將臉朝著巨大的電風扇狂吹,看似愛搭不理的,心裡卻早將663琢磨了百次千次。
離開以後,才覺原來我比想像中更懷念香港。出走並不是結束,而是開始。你將會發覺你和你本土的根,比想像中牽纏得更深。 在私人的IG裡,我會裝作不在乎,「扮無野」。每天在story裡,假裝自己在異地過得逍遙快活,貼滿旅行、美食,醉生夢死。
有個熱愛香港文化的馬來西亞朋友問我:「現在的香港,是否真的有很多人離開?」 我不假思索的應道:「沒錯,大家都感覺到這裡的一切已不是從前的那模樣。即使尚未改變的,也能預見將會在某個未知的時候被摧毀。反正繼續留在這裡也沒有什麼意思了,還不如離開。」 我帶點疑惑地裝作沒看到她聽這話時黯然低頭的
回到香港後,我並沒有太感知到一切有沒有變,因為好像我也不知不覺的忘掉了離開前的香港曾是怎樣,即便中間其實只隔了一年。 其實好像我也沒有說離了哪個地方不能生活,離開前雖預想了會呼天搶地的思鄉,而事實上也的確無時無刻在批評宜居的移居地沉悶乏味,但卻一直沒什麼要必定要回去一趟的衝動。
Thumbnail
本文作者通過主觀個人觀察,預測了香港的可能變化情況。文章指出,短期內雖不會有大變化,但洗牌已經開始。作者認為,香港人將會經歷身份認同、生計維持和社會壓力等多重變化,並針對不同類型的香港人做出了一些主觀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