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台劇|《鏡子森林》:一枝筆,映照金權結構內外的虛實與人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如果有一群人,在政治社會事件發生時,願意放下個人定見、努力理解事情的方方面面,願意為了真相、一再深入挖掘,不惜觸怒想掩蓋實情的既得利益者,不迴避過程中的醜惡與不堪——如果真有這樣一群人,應該就是最稱職的記者吧。
可惜記者實際的形象和內涵與理想相去甚遠。網路時代,人人都可以成為自媒體,各種高流量平台、快速更新的消息、靈活的呈現,也讓傳統媒體相形失色。大多數記者,為了追趕速度和點閱量,或迎合特定趨勢和立場,未查證就帶風向、以腥羶色博眼球,沒能在真偽難辨的世界裡成為值得信賴的標竿。
在這樣的年代,拍一齣以報社記者、傳統媒體為主軸的電視劇,乍看之下有些老派和不合時宜,可是繼續看下去,卻會發現這正是《鏡子森林》的魅力。科技和時代巨輪飛快轉動,但仍有一些人性道德的掙扎、社會正義的矛盾,是永恆存在的灰色地帶。踩在法律邊緣才可能觸及的真相,為了私心利益而積極實踐的公平,犧牲幾個人方得以換取的和樂,這些挑釁原則的善或惡,一次次逼迫我們反思並做出抉擇,從而更了解現實的複雜多面,或者反身照見自我心底的隱微暗面。
《鏡子森林》以「火線新聞」的記者群為主角,楊謹華飾演的政治組主任高明、姚淳耀飾演的社會線記者侯方平為核心,隨著他們對多起政治社會事件的報導和調查,一步步深入背後的權力利益網絡,警察與黑社會,政府與財團勾結,法政互相包庇。然而,記者從來不是身在金權結構之外的獨立調查員,他們也是組成這龐大網絡的一份子,與其他角色彼此奉承、猜忌、背叛、利用,幾近不擇手段最大化自己的利益。有時幸運地,他們的利益與民眾一致;有時不然。
高明與黃國偉 (劇照:民視提供)
《鏡子森林》開場一、二集內就埋下了多條線的線頭,也點出身為記者的為難和自省。遊走在黑白道跑新聞的侯方平,是裡面特別真實的角色,嘻皮笑臉、適時拿點油水,但也有認真捍衛自己報導和原則的時刻。負責社會線的他,哪裡出事就往哪裡去,接到警察電話還開玩笑抱怨:「死了幾個?一個你也叫我去?」他經常自言自語對著手機錄音說話,幾乎像遺言,提到蘇珊桑塔格「旁觀他人之苦痛」,並說他就是在幫大家做這件事。記者當久了,社會事件看得太多,如何不讓自己麻木,把當事人視為有家庭、有未來的人,而不只是寫進新聞的一個名字;如何在報導時,不只滿足閱聽者窺看、獵奇的慾望,而能引起真正的同理和關懷。面對巨大體制,感覺無能為力的時刻,再次回想起當記者的初衷,該怎麼妥協或堅持,又如何向當年的自己說明?
劇中有段非常戲劇化的情節,在高明身穿大紅旗袍訂婚當天,發生了疑似自殺案,死者正是被她報導盜領十億的銀行經理黃國偉。喜事與悲劇交錯,高明得知消息後立刻拋下未婚夫和家人趕到現場,不只出於敬業,更因為她的良心和價值判斷受到了劇烈衝擊。尚未求證完全,就交出那篇新聞當作頭條,是因為總編輯求快,也是因為她心中有揭露弊案的正義感。一旦相信自己在做正確、正義的事情,很容易變得盲目和自我中心,所以即使黃國偉絕望喊道:「這只是你想看到的事實,不是全部的事實」高明還是不小心或刻意忽略了不相容的跡象和證據。
有幾幕拍攝的畫面細節我特別喜歡。高明趕到現場,和黃國偉的妻子擦身而過,兩人都身穿淺色上衣、及肩短髮紮成馬尾,背影有幾分相似,彷彿說著記者、死者家屬、和其他人,從來沒有那麼不同,我們都可能陰錯陽差,站上從未想過的位置和身分。後來,兩人再次見面,黃國偉的妻子條理分明地質疑報導、道出自己和孩子的艱難處境,聽完後高明去了健身房拚命踩腳踏車,卻是向後倒踩,像祈求時光倒轉,回到盜領案印成報紙頭版前的那一刻,可是漫天翻飛的文字那麼輕盈、那麼銳利,劃破的瞬間不見血光,死去的破碎的卻散落一地撿拾不齊。
侯方平與黃國偉之妻 (劇照:民視提供)
以真實發生的政治社會事件為本、媒體為主題,《鏡子森林》經常被拿來跟《我們與惡的距離》比較;記者秉持理想、力抗官商勾結,也讓人想起《他們在畢業前一天爆炸2》。《鏡子森林》才剛開播,不過光就劇本的設定,拍成三季影集的野心,值得期待它能呈現更完整、厚實的社會樣貌,不僅演繹各個角色身在不同處境的觀點和難處,他們努力生存和生活的姿態,還能更深入社會結構的暗面,凸顯出個人踏進金權人際網絡之後,何以深陷他人或自己的野心、捉摸不定的人心和人性;凸顯出這不只是理想和現實的衝突、善良和奸詐的對立,身在其中也不是只能狼狽為奸或玉石俱焚,而可以有更多選擇。
導演鄭文堂曾在訪談中強調:記者這個行業無法被簡單概括。其實劇中的呈現手法及引起的反思,也不僅止於媒體生態。正如預告片裡所言:「新聞就像一面鏡子。如果新聞有問題,表示社會也有。」當我們認為媒體是社會亂源、唯恐天下不亂,卻忽略媒體是真實世界的縮影,反映了閱聽者的偏好。「鏡子森林」這個意象,是虛虛實實交錯的各說各話,是探問「我是誰」、「我如何認知真實」的潛意識,也是透過攝影鏡頭折射社會的扭曲和慾望。而當兩面鏡子相互映照,衍生出千千萬萬的鏡像,遊走在虛與虛之間,所謂真實和真相的出口,或許踏破迷宮也遍尋不著。這將會是《鏡子森林》真正的驚心動魄。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70會員
63內容數
我所喜愛的,有藝術、電影和文學陪伴的日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黃郁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紐約哈哈哈》導演的新作,當年過度用力生活、追尋夢想的女孩,也成為了有能力愛與被愛的女子,走入了婚姻。Noah Baumbach編導的電影,總像一面溫柔的鏡,照見每個人在生活和關係裡,一次次微小而深重的挫敗,直至黯淡得快要看不清自己,又及時點亮了光,沒有陽光燦爛,卻是卻是暗夜裡令人心安的暖黃燈火。
秋日午後,獨自散步來到長安東路。學生時期經常在台北車站一帶補習、買書,二十幾歲後則流連中山附近的咖啡廳、選物店,但對於緊連的條通商圈卻頗為陌生,只聽聞這裡曾歌舞昇平,也知道如今算是繁華落盡,唯有一家家居酒屋單曲循環著盛世風光的傳說。 收起平時依賴的手機地圖,隨意穿梭在小巷弄,橫豎各有風景。
在陰雨的冬日午後走進林木環繞的書店,抖落身上的雨滴,抬眼望見木屋懸樑下掛著一盞盞暖黃的光,搭配深色木頭書櫃桌椅和窗邊一整面書牆,很久沒來了,這裡卻跟記憶中一模一樣,溫暖而令人安心。點了熱拿鐵,從可借閱的書中選了吉本芭娜娜的《N・P》,封面上短短幾句話就打動了我。 「《N・P》?那是什麼啊?」
《女兒房》是演員鄧九雲的文字作品,她訪談了十二位女兒、加以重寫成故事,又找來四位演員以小劇場呈現。女兒的人生碎片、父女情感的吉光片羽,所有的故事經過一次次言語、解讀、文字和身體的編排詮釋之後,已經不再是個人私密的兒女經驗;每個觀者都能被那些獨白、對話碰觸到一部分的自己,看見父母親的身影。
北美館的池田亮司個展,從九月開展就看到不少文字和影片介紹,這周終於去現場觀看作品,實際感受卻和藝術家的自述、策展人的介紹有些差距和斷裂。  這次的展覽作品涵蓋聲音雕塑、視聽裝置、燈箱、平面作品、數學運算手稿,其中最讓人驚豔是三件影音裝置:
我一直很著迷於「其後」這個概念。或許造成衝擊的事件各不相同——不過大多跟死亡有關——我想,許多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其後。因為發生、經歷某件事,從此成為只能單獨守候回憶、乃至被回憶綑綁的人,這樣的我們,該如何一磚一瓦重建內心崩解的世界,該以什麼姿態迎向從此以後的人生?《金翅雀》也是一個關於其後的故事。
《紐約哈哈哈》導演的新作,當年過度用力生活、追尋夢想的女孩,也成為了有能力愛與被愛的女子,走入了婚姻。Noah Baumbach編導的電影,總像一面溫柔的鏡,照見每個人在生活和關係裡,一次次微小而深重的挫敗,直至黯淡得快要看不清自己,又及時點亮了光,沒有陽光燦爛,卻是卻是暗夜裡令人心安的暖黃燈火。
秋日午後,獨自散步來到長安東路。學生時期經常在台北車站一帶補習、買書,二十幾歲後則流連中山附近的咖啡廳、選物店,但對於緊連的條通商圈卻頗為陌生,只聽聞這裡曾歌舞昇平,也知道如今算是繁華落盡,唯有一家家居酒屋單曲循環著盛世風光的傳說。 收起平時依賴的手機地圖,隨意穿梭在小巷弄,橫豎各有風景。
在陰雨的冬日午後走進林木環繞的書店,抖落身上的雨滴,抬眼望見木屋懸樑下掛著一盞盞暖黃的光,搭配深色木頭書櫃桌椅和窗邊一整面書牆,很久沒來了,這裡卻跟記憶中一模一樣,溫暖而令人安心。點了熱拿鐵,從可借閱的書中選了吉本芭娜娜的《N・P》,封面上短短幾句話就打動了我。 「《N・P》?那是什麼啊?」
《女兒房》是演員鄧九雲的文字作品,她訪談了十二位女兒、加以重寫成故事,又找來四位演員以小劇場呈現。女兒的人生碎片、父女情感的吉光片羽,所有的故事經過一次次言語、解讀、文字和身體的編排詮釋之後,已經不再是個人私密的兒女經驗;每個觀者都能被那些獨白、對話碰觸到一部分的自己,看見父母親的身影。
北美館的池田亮司個展,從九月開展就看到不少文字和影片介紹,這周終於去現場觀看作品,實際感受卻和藝術家的自述、策展人的介紹有些差距和斷裂。  這次的展覽作品涵蓋聲音雕塑、視聽裝置、燈箱、平面作品、數學運算手稿,其中最讓人驚豔是三件影音裝置:
我一直很著迷於「其後」這個概念。或許造成衝擊的事件各不相同——不過大多跟死亡有關——我想,許多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其後。因為發生、經歷某件事,從此成為只能單獨守候回憶、乃至被回憶綑綁的人,這樣的我們,該如何一磚一瓦重建內心崩解的世界,該以什麼姿態迎向從此以後的人生?《金翅雀》也是一個關於其後的故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有沒有一部電影在你看完之後,發現電影裏虛構的主角,原來就坐在你的對面,只是他們外貌不同、氣質不同、職業不同、背景也不同,那爲什麽我會說眼前和我對話的這位日本電通執行創意總監,也是《我的完美日常》的監製與編劇,讓我感覺就是《我的完美日常》裏的主角 - 平山呢?
Thumbnail
情報操作者設定了多個劇本,仔細一點可以發現其中一些違和感: 1. 黃國昌罵"排在他後面的人插隊"。正常情況下,人們只有可能罵排在前面的人插隊,這可能是黃國昌心裡預設的劇本。但前面不巧排的是國民黨籍的萬美玲,無法發作獲取鏡頭,只好罵後面的民進黨立委柯建銘。 2. 依據沈伯洋記錄:「國民黨當然擋在門
Thumbnail
今天的影片內容全部都是我的個人意見,裡面很可能有些我過度解釋,或者我夢到的劇情環節,請各位理智討論、海量包容,給怕被捏的孩子們一句無雷簡評:2019年台劇神作在此,不看?神經病喔!啊,不能說神經病,很敏感。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從性到愛的故事,這是一個關於從善到惡的故事,這是一個從過去到未來的故事,這是一個圍繞著人工智慧的犯罪奇想故事。 遺憾、災難、與圓滿,都從這個篇章開始。
Thumbnail
在各媒體發展迅速的年代,輿論有著令人畏懼的力量;輿論能夠造神,亦能造惡魔。我們總以為自己公正客觀、保有批判性思考、能明理地分辨是非,但我們仔細回想一下,自己是否也曾在媒體的推波下,與大眾一起未審先判呢? 我想起2017年的南港小模案,媒體報導風向將受害者的好友推向了輿論風口,直指她和犯人男友共同涉
#可能劇透警告 故事從現代人熟悉的社交平台X上開啟,透過幾位不同年齡層的相關人員各自的生活態度與面對網路上疑似殺人事件的反應,展現科技快速進步下如何放大世代衝突。看似倒楣的山縣泰介先生是個標準的、被認為既得利益世代形象,工作上認真負責,事業有成,生活優渥,又有著幸福的一個小家庭。但另一方
Thumbnail
之前提到的靈魂要我寫的作品(非第二本書),和出版社討論後,會在方格子訂閱制嘗試,給會員搶先看,也給我做書寫練習。我會想聊聊我看見的宇宙觀,因無法用評論解釋,只能用超現實的小說。 讀者問我黃子佼的事,說我提過惡意是中性的,那麼怎麼看待黃子佼做的事情,搞不好是他靈魂想要他經歷的呀?我認為這個答案,
Thumbnail
《辦公室瘋雲》系列影射台灣電商史上的免運大戰,描寫電商公司內部鬥爭以及人物之間的糾葛,以及辦公室裡的權力分佈和兩大主管的明爭暗鬥。作者天地無限對於人物心理的描寫再進化,即便只是置身事外的讀者也有十足的臨場感。
Thumbnail
我們理想中的公義和現實中可以實踐的公義中間的距離猶如天塹。而在這條追逐海市蜃樓的路上,有一些人雖然被無力感壓彎了腰,但卻依然艱難地匍匐前進。我想,這部電影是獻給他們最好的讚歌。
Thumbnail
4月末,演員池珍熙和金賢珠將通過電視劇《UNDERCOVER》與大家見面。 這是「政賢」和「妍秀」在面對無法挽回的真相所經歷的故事。兩人展開的對立面就像不表露本意的棋盤遊戲,一樣寂靜孤寂。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有沒有一部電影在你看完之後,發現電影裏虛構的主角,原來就坐在你的對面,只是他們外貌不同、氣質不同、職業不同、背景也不同,那爲什麽我會說眼前和我對話的這位日本電通執行創意總監,也是《我的完美日常》的監製與編劇,讓我感覺就是《我的完美日常》裏的主角 - 平山呢?
Thumbnail
情報操作者設定了多個劇本,仔細一點可以發現其中一些違和感: 1. 黃國昌罵"排在他後面的人插隊"。正常情況下,人們只有可能罵排在前面的人插隊,這可能是黃國昌心裡預設的劇本。但前面不巧排的是國民黨籍的萬美玲,無法發作獲取鏡頭,只好罵後面的民進黨立委柯建銘。 2. 依據沈伯洋記錄:「國民黨當然擋在門
Thumbnail
今天的影片內容全部都是我的個人意見,裡面很可能有些我過度解釋,或者我夢到的劇情環節,請各位理智討論、海量包容,給怕被捏的孩子們一句無雷簡評:2019年台劇神作在此,不看?神經病喔!啊,不能說神經病,很敏感。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從性到愛的故事,這是一個關於從善到惡的故事,這是一個從過去到未來的故事,這是一個圍繞著人工智慧的犯罪奇想故事。 遺憾、災難、與圓滿,都從這個篇章開始。
Thumbnail
在各媒體發展迅速的年代,輿論有著令人畏懼的力量;輿論能夠造神,亦能造惡魔。我們總以為自己公正客觀、保有批判性思考、能明理地分辨是非,但我們仔細回想一下,自己是否也曾在媒體的推波下,與大眾一起未審先判呢? 我想起2017年的南港小模案,媒體報導風向將受害者的好友推向了輿論風口,直指她和犯人男友共同涉
#可能劇透警告 故事從現代人熟悉的社交平台X上開啟,透過幾位不同年齡層的相關人員各自的生活態度與面對網路上疑似殺人事件的反應,展現科技快速進步下如何放大世代衝突。看似倒楣的山縣泰介先生是個標準的、被認為既得利益世代形象,工作上認真負責,事業有成,生活優渥,又有著幸福的一個小家庭。但另一方
Thumbnail
之前提到的靈魂要我寫的作品(非第二本書),和出版社討論後,會在方格子訂閱制嘗試,給會員搶先看,也給我做書寫練習。我會想聊聊我看見的宇宙觀,因無法用評論解釋,只能用超現實的小說。 讀者問我黃子佼的事,說我提過惡意是中性的,那麼怎麼看待黃子佼做的事情,搞不好是他靈魂想要他經歷的呀?我認為這個答案,
Thumbnail
《辦公室瘋雲》系列影射台灣電商史上的免運大戰,描寫電商公司內部鬥爭以及人物之間的糾葛,以及辦公室裡的權力分佈和兩大主管的明爭暗鬥。作者天地無限對於人物心理的描寫再進化,即便只是置身事外的讀者也有十足的臨場感。
Thumbnail
我們理想中的公義和現實中可以實踐的公義中間的距離猶如天塹。而在這條追逐海市蜃樓的路上,有一些人雖然被無力感壓彎了腰,但卻依然艱難地匍匐前進。我想,這部電影是獻給他們最好的讚歌。
Thumbnail
4月末,演員池珍熙和金賢珠將通過電視劇《UNDERCOVER》與大家見面。 這是「政賢」和「妍秀」在面對無法挽回的真相所經歷的故事。兩人展開的對立面就像不表露本意的棋盤遊戲,一樣寂靜孤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