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沒偷吃? 搞懂身體中的能量存款機制就能更容易控制血糖
方格精選

明明沒偷吃? 搞懂身體中的能量存款機制就能更容易控制血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某天一名糖尿轉診病患者連同他的太太走進我的診間,才剛坐下太太就在我面前開始臭罵老公。原因是老公的清晨空腹血糖一直都居高不下,太太一直懷疑老公是不是半夜都偷爬起來吃宵夜。再了解轉診原因之後,我認為這名患者算是蠻聽話的病人,除了規律服藥之外,也有按照醫師日行萬步的建議執行。他冤枉地表示他沒有偷吃東西,但每天早上的血糖記錄本倒是讓他百口莫辯。

  其實這樣的狀況再糖尿病患者當中並不少見,如果有測量睡前和清晨血糖的病友也常常提出「為何明明半夜沒吃東西,早上的血糖反而比飯前的血糖還高呢?」我想分辨到底是清晨現象(dawn phenomenon)還是索墨基效應(Samogyi effect)之前,還是先讓病友搞懂身體儲存能量的機制。

raw-image
控制血糖就像理財一樣,越清楚它的動向就越容易掌握它

肝醣儲存機制 

  許多人都知道胰島素能夠降血糖,但是多半沒想過這些血糖被「降」去哪了呢?事實上,與其說「降」血糖還不如說「存」血糖還更加貼近事實。

  我們可以單純想像每天吃進去的醣類(包括糖類及澱粉)就像是賺進口袋裡的金錢,而胰島素就是每天強迫幫你存錢的理財專員。大部分的醣類(金錢)會轉換成肝醣被存進肌肉(銀行,大部分)及肝臟(銀行,小部分),而存進去的醣類我們統稱為肝醣。而胰島素(理財專員)的作用就是讓肌肉和肝臟(銀行)將能量儲存起來避免被快速利用。

  當胰島素抗性出現時,就可以想像銀行不再相信理財專員的建議,即便有過多的金錢想存入銀行也不願意。血液中過多的醣無法被妥善利用或儲存,也是糖尿病核心症狀的原因。肝臟(銀行)甚至會在不需利用糖分的時刻將肝醣給釋放出來(醣質新生),這也是造成清晨高血糖的原因。

空腹高血糖因應之道

  如果你明明很聽話服用血糖藥物,卻老是無法將空腹血糖控制下來,不如可以試試以下方法。

  1. 晚餐要有高品質的醣類攝取,以高纖維澱粉類為主,穩定飯前飯後血糖差距。
  2. 稍微提前用餐時間,避免晚餐與睡覺時間太近。
  3. 可以考慮晚餐後花點時間出去散散步,活動一下!
  4. 容易睡前飢餓者,可以考慮增加蛋白質攝取,延緩胃排空時間。
  5. 避免睡前喝酒小酌

  其實生活習慣做些小改變就能避免藥物劑量持續增加,對於病友身體與心理上的負擔也會隨之減少。當然,養成測量血糖的習慣對於糖尿病的控制非常重要就像每天刷存摺才知道金錢的動向,久久刷一次有時候都會懷疑自己的存款到底去哪了

avatar-img
巨塔中的熊寶的沙龍
4會員
16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糖尿病患者常聊到自己幾年前就知道血糖高,但醫生說『還不到糖尿病的程度』所以選擇再觀察。在發現身體不適的時候,血糖可能已經飆到三四百。究竟,血糖高到底該不該重視?這是不治之症還是尚有機會呢?
        根據台灣流行病學調查,臺灣每年新發生的糖尿病個案數約 16 萬人。目前臺灣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為10.1% (男性10.9%、女性9.4%),換算實際人數大約220萬人。糖尿病與其併發症仍然佔居台灣十大死因第五名,儼然成為現在及未來基層醫療照護的
  時至今日在門診談到戒菸時,還是會遇到少數病患強力地反彈與排斥,彷彿戒菸議題如同醫療話術般,只是醫師吸引患者持續就醫的把戲。難道,戒菸真的有那麼痛苦嗎?
  前陣子糖尿病特別門診看到一半,患者果不其然又掏出一瓶親戚買的「保健食品」,聲稱能夠降低血糖、減少糖尿病副作用。 究竟這類的保健食品是否真的能夠有效改善糖尿病併發症呢?
  每隔一段時間就可以看到健康節目上面開始討論台灣食安的問題,其中最被人提及的主題便是每天家中必備的食用油。消費者常常糾結於所謂「單元」「多元」「飽和」「不飽和」脂肪酸,聽專家解釋沒多久後又忘記其中代表的意思。
  家中大大小小的藥罐子是國外兒女的孝心,認為年邁的父母應該攝取更充足的營養成分來保健身體。但很少人會願意拿起維他命罐上的成分標籤仔細端倪,研究自己每天補充的營養劑到底充不充足。營養成分過低當然帶來的益處不明顯,但食用劑量過高也容易造成身體上的傷害。 維他命D建議攝取劑量 在這裡會建議適
  糖尿病患者常聊到自己幾年前就知道血糖高,但醫生說『還不到糖尿病的程度』所以選擇再觀察。在發現身體不適的時候,血糖可能已經飆到三四百。究竟,血糖高到底該不該重視?這是不治之症還是尚有機會呢?
        根據台灣流行病學調查,臺灣每年新發生的糖尿病個案數約 16 萬人。目前臺灣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為10.1% (男性10.9%、女性9.4%),換算實際人數大約220萬人。糖尿病與其併發症仍然佔居台灣十大死因第五名,儼然成為現在及未來基層醫療照護的
  時至今日在門診談到戒菸時,還是會遇到少數病患強力地反彈與排斥,彷彿戒菸議題如同醫療話術般,只是醫師吸引患者持續就醫的把戲。難道,戒菸真的有那麼痛苦嗎?
  前陣子糖尿病特別門診看到一半,患者果不其然又掏出一瓶親戚買的「保健食品」,聲稱能夠降低血糖、減少糖尿病副作用。 究竟這類的保健食品是否真的能夠有效改善糖尿病併發症呢?
  每隔一段時間就可以看到健康節目上面開始討論台灣食安的問題,其中最被人提及的主題便是每天家中必備的食用油。消費者常常糾結於所謂「單元」「多元」「飽和」「不飽和」脂肪酸,聽專家解釋沒多久後又忘記其中代表的意思。
  家中大大小小的藥罐子是國外兒女的孝心,認為年邁的父母應該攝取更充足的營養成分來保健身體。但很少人會願意拿起維他命罐上的成分標籤仔細端倪,研究自己每天補充的營養劑到底充不充足。營養成分過低當然帶來的益處不明顯,但食用劑量過高也容易造成身體上的傷害。 維他命D建議攝取劑量 在這裡會建議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