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善忘的人類,失憶的社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我們正活在傳染病的新時代裡。我們有必要警覺,但卻也無需絕望。人類之所以與萬物有別,正是因為人類尊重生命,並且勇於面對現實。

我們正活在傳染病的新時代裡。我們有必要警覺,但卻也無需絕望。人類之所以與萬物有別,正是因為人類尊重生命,並且勇於面對現實。

因為疫情,過年盡量待在家裡,找到2篇2003年6月SARS時寫的文章,貼在後面供大家參考..

善忘的人類,失憶的社會 ──病毒世紀系列開場白

當我在門診碰到比較熟識的患者,會隨意聊幾句,甚至開開玩笑。有時候患者因為疼痛不舒服而訴苦時,我通常會安慰他們:「過幾天就不痛了,而且請放心,我們人啊!對於痛苦的記憶是很容易忘的,幸好如此,不然人們就根本活不下去了。」

的確如此,不只是個人,對於臺灣整個社會更是明顯,往往今天舉國喧騰的政治或社會議題,不出五天十天,人們早已忘得一乾二淨,這是一個得了失憶症的社會。

SARS疫情不斷擴散蔓延,由於這是近在咫尺的切膚之痛,造成佷大的恐慌,也直接影響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因此有人稱SARS為世紀病毒。其實我們稍稍回顧一下歷史,甚至只要拉大視野看看全世界,就會訝然的發現,病毒從來沒有遠離我們,未來也勢必永遠與我們同在。

SARS截至目前,在臺灣有幾十位罹難者,全世界總共有數百位死亡病例。但是我們大概不知道在廿一世紀的今天,麻疹一年的死亡病例是一百多萬人。愛滋病我們常常聽到,也不覺得可怕,但是你知道愛滋病的擴散在1980年是十萬人,1990年一千萬人,2000年四千萬人(最保守估計),而且愛滋病的死亡率是百分之百(潛伏期從數星期到十來年)。

當一個人二個人死亡,在新聞報導或文學的描述下,是令人哀慟的,但是當死亡變成十萬百萬時,就成了統計數字,人們無動於衷。在十三、十四世紀,歐洲有好幾次鼠疫(又稱為黑死病)的大流行,往往一次流行下來,全歐洲的人口就死了三分之一以上。義大利詩人當年就留下這樣的感慨:「後人一定會把現在的證言與記錄當做是寓言故事。因為他們絕對無法想像城鎮廢棄,堆積如山的死亡與瘋狂。如果連我們親身經歷的人回想起來都難以置信,那麼那些未曾體驗過的人又為什麼會相信呢?」

好吧,遠的不說,甲午戰爭之後,日本佔領臺灣,臺灣有數不清的愛國反抗事件,日本人的寶貴生命戰死的總數不到五百人,可是死於瘧疾的人卻有兩萬人。當時臺灣人民的死亡人數沒有統計,但是單單二次大戰前,臺灣瘧疾的流行率是10%,但是戰爭末期卻達到了70%。

其實差不多與甲午戰爭同一個時候,十九世紀中期,歐洲的愛爾蘭人口原本九百多萬人,因為飢荒與瘟疫,死的死逃的逃,在短短一、兩年之內減少到六百多萬人。

我們曾經以為科技進步,環境衛生改善,終於可以戰勝傳染病了。在一九六○年代,許多抗生素、疫苗相繼發明之後,先進國家充滿了天真樂觀的氣氛,1969年,美國主管醫藥衛生的最高首長,史都華博士這麼公開宣佈:「傳染病已到了盡頭,流行病學的教科書可以收起來了!」當這些科學家沉醉在無菌時代的幻夢中時,許多新疾病已悄悄出現,甚至舊疾病也反撲回來了!

除了愛滋病,各種新興又致命的出血熱,如伊波拉病毒、拉薩熱、登革熱……之外,舊有的傳統疾病如肺結核、黃熱病、痢疾(至今一年有仍有七十萬以上的死亡病例),甚至霍亂前幾年還在秘魯流行,幾個星期之內死了一千多人。

我們正活在傳染病的新時代裡。

我們有必要警覺,但卻也無需絕望。

人類之所以與萬物有別,正是因為人類尊重生命,並且勇於面對現實。

歡迎進入病毒的世紀。


學習謙虛地面對大自然 ──病毒世紀系列之二

大家常常會說:「臺灣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大家也常常將地球村像口號般的掛在口裡,但是只有當生命被逼到了最後的境地,也就是當我們無可逃避地面對死亡時,一切才變得深刻,也才看得出大家對共同體的認同與承諾,究竟我們能做什麼,願意為其他人付出些什麼?

英國詩人約翰鄧恩寫的詩在現在看起來,是那麼的真實:「沒有人是孤島,或是全然的單獨,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塊,是隸屬於主體的一部份。……任何人死亡我都會受到損傷,因為我與人類息息相關,所以不要去問喪鐘為誰而鳴,它為你而鳴。」

媒體一再宣導我們要對抗SARS,甚至用抗煞,以如此對立與惡意的字眼來描述。其實我們必須接受與微生物共存的事實,在生命演化的途中,寄生正是細胞複雜化的起因,往往原本的寄生,最後演變成共生,形成不可分割的一體。若往下擴展我們的視野,或許可以把人類看成一種包容極廣的超級生物,目前人體內大概就有五百多種病毒以及數千種的生物,共同形式活蹦亂跳的我們。因此,健康並非是毀滅人體內所有的微生物,而是重建人體內適當的微生物平衡生態。

若我們再往上拉大我們的視野,將地球當作一整個有機的生命體,人類的生態角色應該是一種疾病,甚至是一種癌症,是一種不斷危害整個地球生態平衡,又沒有回饋抑制機制的癌細胞。人類科技的進步以及人口快速增加的壓力,不斷侵占野生動植物的棲地,讓病媒從雨林逸出,甚至跨越物種的天然藩籬,每個我們改變自然棲地,便會創造出新的生態系統,讓不同的物種進占原來的空間。因此對自然的掠奪,不僅給我們自己帶來危機,也留給後代子孫無窮的隱憂。

讓我們學習謙虛地面對大自然。保護環境,並不只是關心鯨魚與貓熊,而是去認識從人類、小草到最微小的微生物所構成的整個生物圈,並且謙虛地承認,生態系統的複雜性,遠超過人類的力量所能掌控。

過往我們們習慣於簡化的、單一的,線性的思考,以及單純的歸納法,可是自然的真實世界卻是複雜多樣,且環環相扣彼此關連的系統,任何再微小的改變,隨著時間、空間的加大,都會像滾雪球般造成愈來愈大的影響。

就像混沌理論著名的例子:「巴西雨林一隻蝴蝶的振翅,會不會引發紐約的暴風雨?」

其實用不著複雜深奧的混沌理論來證明,幾百年前英國童謠就這麼唱:「釘子沒了,鐵蹄就丟了;鐵蹄沒了,馬兒就丟了;馬兒沒了,騎士就丟了!」若騎士沒了,乃至於一場戰役,整個戰爭,甚至整個帝國都受影響。

面對SARS,我們應該學會謙虛,學會尊重生命,並體會到人類也是大自然的一部份,若是大自然無法健康平衡,人類也無法健康存活。

對於我們個人而言,要珍惜大地萬物,勤儉樸實,知足常樂,並且從好好看待自己的生活,與自己談戀愛,體恤他人,與人群談戀愛,尊重自然,與荒野談戀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李偉文的沙龍
1.5K會員
2.2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李偉文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30
 跟朋友聊天時,偶爾他們會好奇的詢問我這些年在荒野當志工幹部的心路歷程與感想。    常常,我總是百感交集,在口拙無以答覆之際,腦海中卻會響起「翼下之風」這首歌。「翼下之風」是六○年代西洋鄉村民歌手朱蒂柯琳絲所唱的,歌詞如下:      「在我的影子下,一定很冷吧 陽光不曾照在你的臉龐 你
Thumbnail
2025/04/30
 跟朋友聊天時,偶爾他們會好奇的詢問我這些年在荒野當志工幹部的心路歷程與感想。    常常,我總是百感交集,在口拙無以答覆之際,腦海中卻會響起「翼下之風」這首歌。「翼下之風」是六○年代西洋鄉村民歌手朱蒂柯琳絲所唱的,歌詞如下:      「在我的影子下,一定很冷吧 陽光不曾照在你的臉龐 你
Thumbnail
2025/04/29
 不管過多少年,當我們見到荒野老伙伴,不管他是頭禿了還是身材臃腫,大家記得的仍會是當初彼此的原貌。真的是如此,一起在荒野為理想為公益一起努力,一起流汗也一起流淚,當然我們也一起大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大伙就像是同門師兄弟姊妹,即使過了很多年,大家都已練成各門各派的掌門人,但是在彼此眼中,還是那最初相識
Thumbnail
2025/04/29
 不管過多少年,當我們見到荒野老伙伴,不管他是頭禿了還是身材臃腫,大家記得的仍會是當初彼此的原貌。真的是如此,一起在荒野為理想為公益一起努力,一起流汗也一起流淚,當然我們也一起大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大伙就像是同門師兄弟姊妹,即使過了很多年,大家都已練成各門各派的掌門人,但是在彼此眼中,還是那最初相識
Thumbnail
2025/04/28
前些天老婆大人上網填了一些資料後,隔天就有汽車回收廠到家裡來把車子開走,全部過程我們不用付錢還可以收到八千元。 老婆的車子車齡已經二十多年,這幾個月常出狀況,這個地方修好沒多久另一個地方又有問題,再加上退休這五年,車子沒有經常開,更容易有問題,與其常為了車子操心,乾脆就處理掉,無車一身輕。
2025/04/28
前些天老婆大人上網填了一些資料後,隔天就有汽車回收廠到家裡來把車子開走,全部過程我們不用付錢還可以收到八千元。 老婆的車子車齡已經二十多年,這幾個月常出狀況,這個地方修好沒多久另一個地方又有問題,再加上退休這五年,車子沒有經常開,更容易有問題,與其常為了車子操心,乾脆就處理掉,無車一身輕。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病,其實和健康一樣是自然的一部分,卻變成『不自然』的東西的同義字」 「任何被視為神祕、令人害怕的病都會被認為具有傳染性。」 ──《疾病的隱喻》,蘇珊.桑塔格   「人類的歷史即是疾病的歷史。」 ──韓森(FOLKE HENSCHEN,瑞典病理學家)  從人有生命伊始,尾隨在後的幾樣事物,不外乎是,
Thumbnail
「病,其實和健康一樣是自然的一部分,卻變成『不自然』的東西的同義字」 「任何被視為神祕、令人害怕的病都會被認為具有傳染性。」 ──《疾病的隱喻》,蘇珊.桑塔格   「人類的歷史即是疾病的歷史。」 ──韓森(FOLKE HENSCHEN,瑞典病理學家)  從人有生命伊始,尾隨在後的幾樣事物,不外乎是,
Thumbnail
疫情中有什麼值得感謝的事呢?我想到的是公衛體系的進步,而造成的人均壽命延長、並且能好好的被治療這件事吧。  
Thumbnail
疫情中有什麼值得感謝的事呢?我想到的是公衛體系的進步,而造成的人均壽命延長、並且能好好的被治療這件事吧。  
Thumbnail
人類和疾病的抗戰從來沒有間斷過。人類在地球的戰爭,會不會也擾動了天星和地脈的運作?天災人禍不斷,會不會是整個大宇宙的再平衡?而人類能否明白自己在宇宙間的定位和角色?
Thumbnail
人類和疾病的抗戰從來沒有間斷過。人類在地球的戰爭,會不會也擾動了天星和地脈的運作?天災人禍不斷,會不會是整個大宇宙的再平衡?而人類能否明白自己在宇宙間的定位和角色?
Thumbnail
COVID 19 病毒疫情的最終結果: 是人類和病毒共同的進化、也是病毒變種的新生。 這代價就是:人類要死很多 、達成群體免疫,然後病毒還依然在。 剛閱讀了病毒的大疫情歷史,整理一下: 歷史上能和現在的COVID 19 全球疫情,最相似的就是西班牙大流感病毒。 西班牙大流行病毒 ( H1N1) 
Thumbnail
COVID 19 病毒疫情的最終結果: 是人類和病毒共同的進化、也是病毒變種的新生。 這代價就是:人類要死很多 、達成群體免疫,然後病毒還依然在。 剛閱讀了病毒的大疫情歷史,整理一下: 歷史上能和現在的COVID 19 全球疫情,最相似的就是西班牙大流感病毒。 西班牙大流行病毒 ( H1N1) 
Thumbnail
你知道,「大流感」不會是最後一次瘟疫,你希望下次瘟疫來時,人類最好謙卑一點,防護的措施多做一點,政府應該積極防疫,不要因為「面子」而不對群眾誠實,否則到了「大流行」之時,需要做的搶救工作將難以估量。不過你心想:「人是會重複犯錯的動物,由古至今,皆是如此。」
Thumbnail
你知道,「大流感」不會是最後一次瘟疫,你希望下次瘟疫來時,人類最好謙卑一點,防護的措施多做一點,政府應該積極防疫,不要因為「面子」而不對群眾誠實,否則到了「大流行」之時,需要做的搶救工作將難以估量。不過你心想:「人是會重複犯錯的動物,由古至今,皆是如此。」
Thumbnail
回歸人性,重新了解彼此,這次疫情正是一個契機。制度和價值的比次、群體之間的敵視以及對數字化治理的追求,使人漸漸卻忽略了對人文的關懷。然而,其實正是出於對人文的關懷,為了人類的發展和幸福,我們才建構出種種制度和價值。擺脫意識形態的崇拜,警惕冷冰冰的數據,從人出發,也許是疫症後需要自我檢視之處。
Thumbnail
回歸人性,重新了解彼此,這次疫情正是一個契機。制度和價值的比次、群體之間的敵視以及對數字化治理的追求,使人漸漸卻忽略了對人文的關懷。然而,其實正是出於對人文的關懷,為了人類的發展和幸福,我們才建構出種種制度和價值。擺脫意識形態的崇拜,警惕冷冰冰的數據,從人出發,也許是疫症後需要自我檢視之處。
Thumbnail
若以《瘟疫與人》的觀點來看待目前的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也許可以說它是一種當今所有人都沒有抗體的新病毒,其來源有至少有三種可能:逃過所有現有疫苗的突變病毒、源自生態體系失衡的陌生微生物、也可能來自不明的生物性實驗。 這本書在1998年已有中文版,由陳建仁(現在的副總統)所審
Thumbnail
若以《瘟疫與人》的觀點來看待目前的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也許可以說它是一種當今所有人都沒有抗體的新病毒,其來源有至少有三種可能:逃過所有現有疫苗的突變病毒、源自生態體系失衡的陌生微生物、也可能來自不明的生物性實驗。 這本書在1998年已有中文版,由陳建仁(現在的副總統)所審
Thumbnail
當世界按下暫停鍵工作步調減緩時 到沒有觀光客的大自然走走.紓解身心.增強免疫力  雖然我們偶爾會感慨,歷史的悲劇總是一再重演,人類很難學會歷史的教訓,這是強調人性的缺陷與盲點會讓我們一再地重蹈覆轍;但是從另外觀點來看,人也是很會適應環境的,這也讓人類成為地球上最成功的物種,我們的確會從個人經驗中修正
Thumbnail
當世界按下暫停鍵工作步調減緩時 到沒有觀光客的大自然走走.紓解身心.增強免疫力  雖然我們偶爾會感慨,歷史的悲劇總是一再重演,人類很難學會歷史的教訓,這是強調人性的缺陷與盲點會讓我們一再地重蹈覆轍;但是從另外觀點來看,人也是很會適應環境的,這也讓人類成為地球上最成功的物種,我們的確會從個人經驗中修正
Thumbnail
我們正活在傳染病的新時代裡。 我們有必要警覺,但卻也無需絕望。 人類之所以與萬物有別,正是因為人類尊重生命,並且勇於面對現實。 因為疫情,過年盡量待在家裡,找到2篇2003年6月SARS時寫的文章,貼在後面供大家參考.. 善忘的人類,失憶的社會  ──病毒世紀系列開場白   當我在門診碰到比較
Thumbnail
我們正活在傳染病的新時代裡。 我們有必要警覺,但卻也無需絕望。 人類之所以與萬物有別,正是因為人類尊重生命,並且勇於面對現實。 因為疫情,過年盡量待在家裡,找到2篇2003年6月SARS時寫的文章,貼在後面供大家參考.. 善忘的人類,失憶的社會  ──病毒世紀系列開場白   當我在門診碰到比較
Thumbnail
面對自然萬物,我們要謙虛一點,也唯有秉持著這樣的態度,人類才能複雜又神奇的世界裡持續生存發展。  過年假期前夕,武漢肺炎突然升高的疫情,在急著趕回家鄉過年的民眾心底,浮現似曾相似的隱憂:會不會如17年前,2003年爆發的SARS一樣?(嚴重呼吸道症候群,又稱非典型肺炎)。  從當年三月台大醫院發現第
Thumbnail
面對自然萬物,我們要謙虛一點,也唯有秉持著這樣的態度,人類才能複雜又神奇的世界裡持續生存發展。  過年假期前夕,武漢肺炎突然升高的疫情,在急著趕回家鄉過年的民眾心底,浮現似曾相似的隱憂:會不會如17年前,2003年爆發的SARS一樣?(嚴重呼吸道症候群,又稱非典型肺炎)。  從當年三月台大醫院發現第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