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一口氣看完兩個在netflix上面的選秀節目,一個是《嘻哈王》Rhythm + Flow另外一個是《前瞻時尚》Next in fashion。這兩個節目我都非常喜歡的原因是這兩個節目在我的觀察之下,是完全沒有作秀跟內定的成份在內的,就真的是單純地在比賽。我會覺得沒有內定的原因是,我看這種節目喜歡把重點放在每個人人的心理狀態與表現的連結上,來預測下一個會被淘汰的人是誰。我大多數的情況都有猜測正確,在冠軍決賽的時候兩個節目的冠軍都非常明確地,藝術性、力量表現、作品的渲染力、創造力都超出其他參賽者。
看完這兩個節目讓我終於了解到底「藝術」是什麼了。這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的職業,有歌手、演員、表演者、導演、劇作家、作家、樂手、編輯....這些東西都只能在一個「專業技能領域」裡面。他們也許能夠做造出很出色的做品,但卻會容易缺乏靈魂、突破框架、觸動人心得特質。這在《前瞻時尚》我深切的感受到,好作品跟能夠突破框架、重新定義事物的作品,層次是不一樣的。好的作品會讓人覺得很開心、覺得很厲害、很漂亮,但藝術家的作品則是會讓你感受到力量、讓你眼光一亮、讓你感受到深深的啟發性、看到作品的瞬間會倒抽一口氣,會深深觸動到你的心,會帶領你進入藝術家本人所看到的世界裡,讓你心醉神迷,像是煉金術。
這兩個節目我會喜歡的原因,更是因為我對於每個參賽者的心理強度高度、課題完成度的觀察,都有反應到比賽的過程之中。並且每個參賽者都彼此英雄惜英雄的氣度,沒有刻意被安排的勾心鬥角、爭吵的橋段(當然在合作過程中可能會有意見不合,但都是很真實的)。但除此之外,這次我看這兩個選秀節目,也讓我發現我以前在看選秀節目的時候,都會把自動融入比賽的框架,把比賽的賽制當成參賽者是否有實力的判斷唯一基準。但這次我發現即使是被淘汰的人,他們只是也許不適合這個比賽的賽制、流程,或成長不足,但並不代表他們沒有超越冠軍成就的潛力。
我很喜歡在《嘻哈王》裡面評審們所說的所有評語,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句好像是這樣說的:「要學會去接受消化拒絕,因為每個人都被拒絕過,就算是我我也被________過,但這都是養分跟過程。」小時候我在看這類節目的時候其實都不懂評審到底在評什麼,為什麼選這個人為第一?以前我也常常很納悶為什麼一部電影要找一個沒那麼帥、美的人去演繹主角?過去的我看這些東西都充滿狹隘的眼光,不懂得欣賞每個個體獨特的美。老實說我也並不是那麼喜歡饒舌,但在看嘻哈王的過程我漸漸了解饒舌的精神,甚至在看冠軍戰的時候也被冠軍的表演弄得起雞皮疙瘩。藝術就是有這種力量,就算是外行人也能被觸動到、傳達到的力量。
要成為業界的頂尖人士,長期受人尊敬並且喜愛,一定需要有兩把刷子,不論這兩把刷子是什麼。每個評審能夠取得評審資格,一定有他們的理由與獨到的眼光,我認為「爆紅」可以碰運氣,但要成為頂尖並沒有「碰運氣」這件事存在。頂尖的意思就是,必須受到大部分的人的肯定與尊重,才得以被稱為「頂尖」。就像是自己稱自己是國王,跟受到別人認可、承認的國王完全是兩碼子事。一個是笑話、瘋子,一個有實際的權力跟影響力。
我想這就是「專業技能」跟「藝術家」的差別。專業技能能夠達到爐火純青,毫無破綻,卻無法讓人印象深刻,從情感出發把作品深深地烙印在每個人的心中。我大概從剛踏入兩性的領域時,就常常聽到所謂Doing(做)跟Being(是)這兩個詞,也常常聽有接觸這塊的朋友講。但我到了最近才真正體悟這兩個詞彙所代表的概念,而這也是真自信跟假自信的最主要差異。
我認為從這兩個選秀中,尤其《嘻哈王》(老實說我不是很喜歡這個翻譯,因為hip hop才是嘻哈跟Rap是饒舌,就跟亞洲人永遠搞不清楚talkshow才是脫口秀,但一般我們都把standup翻譯成脫口秀,但事實上根本不是同一個東西。起司、乳酪、酸奶、優格也都不一樣但因為我們不身處在那樣的文化中,翻譯過程跟理解都會混淆。)我們可以明顯地去觀察看出怎樣的人是假自信,怎樣的人是真自信。我覺得在現代社會每個人都喊著要有自信,好像沒自信就是個錯誤一樣,也因此大多數人都會誤解自信的樣子。從饒舌的人的性格就可以完全的體現這兩種人的極端外在表現。
你可以看到在嘻哈王裡面有幾種常見的饒舌內容:
1 我很行、我成功、我是王者、我是女王、我很屌、大家都愛我
2 我痛苦、我憤怒、社會不公平、你怎麼會這樣、世界怎麼會這樣
3 不直接用情緒表達,而是用某種轉譯情緒的方式來傳達某種議題,反諷、比喻、呼籲、生活敘述等等
這很完美的體現現代人的假自信長什麼樣子,好像只要說自己很強、很讚,大家就都應該同意你一樣。很多人都只是在「做」別人認為有自信該有的樣子,例如看起來很驕傲、打扮很有特色、講話很大聲、不接受批評、堅持「不管你怎麼說我覺得自己很棒」。真正的已經「是」有自信的狀態,不太會對批評反駁反而是虛心接受,已經「是」的人懂得分別建言跟惡意攻擊的差別,但不管面對何者,都沒有需要去辯駁的必要,因為建言需要接受,而惡意攻擊則不需放在心上。基本上在這兩個選秀節目中到最後四強的人都擁有能夠分辨建言跟惡意攻擊差別的能力,當然有些人個性軟、有些人個性硬,但他們都能夠去面對自己仍然有待成長,跟能夠汲取他人建議的那個內在空間。
「做」的人則是會容易把所有不利於自己的反饋都當成某種攻擊,並且會很想要反駁、說服別人自己不同意的觀點。這其實顯示出不自信的事實,因為已經「是」的時候,並不需要說服別人。就像是你已經學會走路(或曾經學會),你不需要說服別人你會走路,即使你一直坐著,或出車禍變得不能走路。當我們處於否認狀態的時候那是一種防衛,防衛自己不要受傷,但我們會因為別人言語刺激而受傷的事,都是我們內在已經同意的事。因此事實上沒有人能傷害我們,只有我們能傷害我們自己。
你會發現已經「是」的人不太會花時間去做第一種饒舌,因為他知道他是,他知道他可以,所以他不必向世界證明或需要他人的肯定自己可以,或充滿憤怒與不平。已經「是」的人也不太會去做第二種饒舌,因為已經接納了社會的現實面,如果想改變,就只能透過真正有影響力的方式,去發洩憤怒值、怒罵根本不是改變世界的方法(這些評審都完全了解)。已經「是」的人會全心投入在第三種內容上面,因為已經不需要再自我矛盾的內耗,就能把精力都放在創作真正有影響力、啟發人心的創作上。他們創作的目的不是證明自己,而是擁有更高、更遠的目的地,自我只是一種轉化訊息的管道,並非需要去證明的東西。(ex. this is America)
在《前瞻時尚》裡裡面的冠軍珉周,她的狀態比較像是,我覺得自己不錯,我不知道別人怎麼想的,很希望別人也這麼覺得。但同時在創作時,她專注的狀態也並非以「證明自己」為目的,雖然她在平常對於自己是不那麼確定的,但在面對自己的創作時的自我運作,卻是在「是(Being)」的狀態裡,她渴切地想要揮灑自己的創意與想法,並且100%投入。
意思就是說,「是(Being)」的人專注力不會放太多注意力在內耗(想要尋求認可、認為自己不行或想證明給別人看自己可以)上面,珉周事實上也沒放在多注意力在認可上,只是偶爾會陷入自我懷疑之中,但很快地就能進入創作的忘我狀態。Being 的人也不會去在乎表現的形式,什麼樣的框架才符合「有自信」甚至不會去思考是否有呈現「有自信」的樣子,因為「樣子」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有沒有成功傳達出去。當我們在否認狀態時,其實是很大聲在尋求別人的認可,因為當別人沒有認可你,你就大受動搖,並且很憤怒。
當你真正100%相信自己時(像是嘻哈王冠軍迪煙),他竟然把自己會談鋼琴的才能放在冠軍戰才展現,讓評審們都驚豔不已。可見他非常有餘裕,而且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很多參賽者雖然嘴上說自己是最棒的、說自己很滿意自己,但他們面對大場面還是非常緊張、甚至出差錯、因為花很多時間內耗而準備不足,面對失誤產生就無法恢復狀態。
我記得嘻哈王裡面的評審說過一句話:「巨星就算出錯也會馬上裝沒這回事,裝酷,甚至是把危機化為轉機。」
迪煙則是表現非常穩定,他很知道要怎麼樣才能安穩地過關斬將,並且最後拿出殺手鐧打敗所有對手。而這就是「想法」跟「運作」的差別,想法上我們可能以為自己很有自信、覺得自己是最棒的,但運作上卻有非常多不安,並且必須反覆說服自己其實很棒,不用怕,而這就是內耗的一種。
不管是嘻哈王還是前瞻時尚的冠軍,都讓人有如沐春風的感覺。前瞻時尚的冠軍甚至有種可愛的特質,讓所有其他參賽者明明彼此都是競爭者,卻希望她得到冠軍、覺得自己輸得心服口服的神奇魔力。迪煙則是以穩健的台風、無可質疑的才能,用非常謙卑的方式展現,也使每個參賽者對比賽結果沒有任何的怨言。基本上這兩個冠軍在藝術性上都遠遠超越其他選手,而這只有有本事將自己在創作、表演的狀態進入Being而不是Doing的人才有辦法辦到的事情。
Doing的人仍然會懷疑自己,因為他們只是在「做有自信」的樣子,而並非打從內心有自信。Being的人不會去在乎自信的型態,甚至根本不在乎自信這黨事,甚至會把自己的弱點化為力量。例如珉周,她緊張努力的樣子,使得其他參賽者都想為她加油,反而從競爭者變成後援者,這其實是非常厲害的能力。但只在Doing層次的人永遠不會讓自己呈現弱點,因為這不是自信的定義,他們會很難發現每種特質都有運用的方式,他們很在乎自信的形式,並且很在乎別人是否認可自己。他們有可能裝作蠻不在乎的樣子,但事實上真正在Being的人並不會不在乎別人的批判,只是他們會懂得擇善固執,懂得對無法控制的事放手,而不是單純的「固執」。
也因此,要去檢驗自己是否是真的自信,只要去檢視自己面對他人負面回饋時的內心真實狀態即可,是大受動搖、想反駁、想證明,還是能夠分辨建言跟惡意攻擊,可以將建言化成自己的力量跟養分,並且對於惡意攻擊放手?我目前認為這是分辨真假自信的一種非常直接且準確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