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病房手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那天晚上,我從外頭回到家,忽然聽到嚴重幻聽,媽媽無法同理,於是母女之間起了爭執,最後雙方起了齟齬,都瀕臨崩潰,只好掛急診住院,在這季節交替的時刻,居然有空病床,真是謝天謝地。
各醫院的急性精神科病房與其他科病房最大的不同,不外乎是精神科病房有職能治療(Occupational Therapy,簡稱OT)活動。我所住的這家醫院,OT活動計有衛教時間、團康活動、美工團體、歌唱團體、動腦時間、棋藝時間、個別活動時間等。OT時間一開始總以不同的健康操開始,此外,每天早上九點有鼓勵所有病友參加的早操。
這一科的病友有許多人沒有病識感,有些人則是被強迫或被打針昏迷進來的,住院期間無法控制自己情緒的就會被關進保護室。我的房間離護理站最近,不論是要到大廳看電視、吃飯或半夜睡不著要到護理站討藥吃都很方便。我的室友有阿珠和佳宜(註)。阿珠有一點妄想,浴火的臉上仍看得出幾絲秀氣,隨時戴著一頂鏤空毛線帽,因為幾乎沒有三千煩惱絲;講話有時候有點頤指氣使,因為較為年長,在家又是長女;原先還在想她怎麼如此傲慢,後來才知道原來她是高中畢業的,不由得對她生出幾分敬意,因為在她那年代,要念到高中畢業是很不簡單的,而且她又學美容,幫病人綁起辮子來一點也不馬虎。
佳宜十八歲,年紀輕輕就和男友同居;不止於此,還給他錢,受人利用,剛開始時心心念念的都還是男友。有點任性,不甘示弱,凡事都要贏;常嫌別人吵,卻沒意識到自己講話、笑聲都是高分貝。有一天我經過佳宜和其住院醫師同意,旁聽他們的討論(美其名為「團體治療」)。住院醫師帶了一箱他珍藏的各式娃娃:有塑膠、陶瓷材質的,以及鑰匙圈吊飾等等不一而足。醫師要我們各自選出象徵過去和現在的家人和自我。這可是我第一次作「團體治療」呢!我讚美他與我的前醫師(主任)一樣,因為前醫師也曾用娃娃對我作過類似治療,他忙不迭地說這樣會有壓力,我回以這是「a challenge to be better」。作了這個治療,讓醫師更明白病友(包括我)與家人的距離遠近,以及家中每個人的個性。
佳宜的住院醫師只負責照顧她一人,每天都挪好多時間出來與她會談。一次佳宜說住院醫師都在講廢話,沒多久又說溜嘴說其實醫師寫在她本子上那些文字都是整理自她說的話。我忍不住說:「照這樣說來,那不就是說你的話都是廢話?」和佳宜相處下來,起初只覺得她是毫無救藥的任性,連她媽媽都說她跋扈。而且剛開始總吵著要出院,要回男友的住處。後來得知她過去的遭遇,免不了為她心疼。已經成人的她卻像個長不大的小孩,不願意正視現實和痛苦,有病友以為她的幼稚是裝出來的,殊不知那是原生家庭造成的結果。經過醫護人員與家人的治療與關愛,佳宜終於有改變了,希望出院後和媽媽住在一起。我比她早出院。但願她出院後能展開嶄新的人生。
佳宜因故搬到單人房,進來的室友是淑芳。她發生車禍意外,全身多處瘀傷,肇事者逃逸,怕是沒有目擊證人了。她是工廠裡老闆不可或缺的助手,但手頭拮据,住院又負傷無法工作,經濟來源成了一大問題。尤其是她的右側上下肢不便活動,所以當她較有體力不必臥床時,就會下床行走,免得大小腿萎縮。不過即使只是走一小段路,都要耗費她很大的體力,累到只能躺在床上休息。我依據過去自己的經驗,鼓勵她做一些簡單的基本復健動作,好讓發麻的手或許能夠更快恢復靈敏。不過初來時她有點神秘兮兮,對別人的問題總是支支吾吾的,平常也老是以屏風圍繞大半的病床,好叫其他房間的病友看不見她。她喜歡熱鬧,卻又希望守住一己之空間。許是為了安全感吧?
麗文大我七歲,有兩個念縣立中學實驗班的孩子,原本看她談吐還不錯,人也和善,人並不胖,只是一味地飯後在走廊上走來走去,要瘦小腹卻是未果。在一個機緣底下和另一個病友聊起來,這才知道原來她殺了前夫,也會不當痛打孩子,法律上不得與孩子太親近。病友慧恩問她願不願意寬恕她前夫,好叫自己心靈得自由,不再受牢籠轄制,但是她不肯。公公婆婆因為她只念到學士而歧視她,對於兒媳婦原本心裡是另有所屬的;而先生對他又無情無義,所以儘管慧恩說破了嘴,她硬是不肯原諒,只是怯怯地問:「那我去自首呢?」也曾說過想去當街友的話。在我出院前約莫一個禮拜,她的病情惡化,莫名其妙地說看見孩子們吸毒而打電話向警方檢舉。社工找過她,但是她未來的光景會是如何呢?
慧恩剛進來時打點滴,喝流質食物,後來才把三餐改為白飯配剁碎的肉與菜。輾轉從病友那裡得知慧恩是基督徒,便主動去認識她。她是很敬虔的姊妹,和我有相同的信仰,而且生命也比我成熟。她主動送我一本書,也陪我一起禱告。有一次我媽帶了自製的香草戚風蛋糕給她和其他某些病友,結果她大概是基於禮尚往來的原則吧,居然問我要不要吃五穀雜糧土司。第一次我去拿的時候我說:「我很不要臉的來向你要土司了。」結果被她糾正:「只要說『我肚子餓了……』就行了。」她給我家裡電話,說我要是有信仰上的疑問可以找她。能在這個特別的地方遇見如此交心的朋友,真好。
其他印象最深刻的病友還有玉玲、小虹。玉玲原本有深厚的鋼琴造詣,但因為有妄想症,一天到晚吵著要見過去在療養院時照顧她的賴醫師,要不就是說聽見賴醫師向她說話。除此之外,她客氣得要命,「對不起」、「謝謝」一天到晚掛在嘴邊。小虹車禍後腦部受傷,神智不清,平常總會重複簡單詞彙,甚至剛入院時還把一位護理師認作媽媽,而生母已經中風,因此往往難得有親人來看她。雖然麗文也會以類似「媽媽」的身分主動照顧她,不知為何她仍有兩次攻擊「媽媽」的經驗,因而不得已被關進保護室。
而我呢?剛住院前一兩個禮拜早上都無法照醫院規定的作息,總要睡到OT時間才有精神起來活動。前三個禮拜幻覺很嚴重,有一晚也曾自動進保護室睡覺,醫師換藥以後,症狀有改善,安眠藥也改了,作用是助眠、緩和情緒,於是我不再被惡夢驚醒。接下來的日子,因為我和病友有更多互動,在OT時間時亦如是,同時注意力也轉移到正向地方,於是本為宅女的我,身心逐漸恢復健康。入院後,我像劉姥姥進大觀園一樣,得以一瞥人生百態。
精神科病房儼然是一個小型社會,在這裡,你可以遇見各式各樣不同際遇的人,如此一來,自己的困頓相較之下也就沒那麼悽慘了。在這裡,我和醫師會談,同時我也觀察醫師、護理師以及病友之間的互動。看到某些病友有不適切的行為,免不了心中犯嘀咕;但我這麼做的同時,我也成了自己最討厭的那種愛評斷他人的人。在這個病房,我要感恩的是我有病識感,同時學到悲憫病友的苦難,在我狀況好的時候傾聽或安慰病友兩句。若我的生命因著身心障礙而臻於成熟,讓我的患難有一天能成為他人的幫助,真正學好現階段的人生課題,那麼,我的人生庶幾就沒有遺憾了。
註:本文所提到的人名皆為化名。
avatar-img
38會員
421內容數
在天路上體會神的恩典,在苦難中尋找意義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羅珊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多年前,復健科醫師便診斷出媽媽有退化性關節炎,要媽媽少拿重物,少上下樓梯,然而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我們家在三樓,沒有電梯,和媽媽住在一起的我又不良於行,於是媽媽沒有選擇,外出採購的重擔都落在她身上。 因為不住在一樓,不方便天天外出採買食物等民生用品,媽媽往往要每隔幾天才外出一次,一次要買回來的東西有
外勞政策在臺灣已經施行十幾年了,不外乎是雇主用較低廉的價錢,讓雇來的外勞幫忙一些少有臺灣人願意做的卑下工作,最常見的有看護工、工廠工人等等。而我們所謂的「外勞」之所以離鄉背井、大老遠來到異鄉討生活,為的不正是本國經濟條件差,因而寧可和親人暫時分離,遠赴異國工作,「夢想泰半承擔著家人的需求」。 本書出
因為朋友紛紛推薦《時光隊伍》,所以我也趁著 E-coupon 之便買了一本。買來以後,總覺得不忍心往下看。作者把自己當作第二人稱在敘述,將「我」抽離文本,彷彿事不關己似的。常常看到一半,以為書上的「你」指的是作者蘇偉貞的先生張德模,接著要好一下、再回頭看一陣子才回神。 作者的先生張德模罹患食道癌腫瘤
晨曦與朝露傾倒下來 落在我的高腳杯裡 等你踏著輕輕的步履 前來和我相聚 你我終於在一起 我們卻只是笑而歡喜 你抖抖身上的灰塵 我們相視無一語 若你是洶湧澎湃的海洋 我就把自己站成一道山岡 讓我的身影映在你身上 任大小船在其上徜徉 若你是溫煦的陽光 我就化自己為徐徐微風 我們彼此照拂對方的臉龐
我一年剪一次頭髮,我總在秋末時節將頭髮剪短,如此一來,隔年夏天便可綁馬尾。你問我為什麼不乾脆留長,我回答因為懶得照顧一頭長髮太久。今年要去解決三千煩惱絲時,本想到朋友的店去捧場,卻因為只在很久以前經過一次,記錯她的美髮院在馬路哪一側,所以找不到而作罷。隨便找了一間。但結果讓我天天照鏡子時,對自己的髮
在祢的光中 身為瘸子的我走得跌跌撞撞 但祢依然與我同在 托住我,使我安然度過每一個難關 路上的石頭常常絆倒我 有時甚至遍體鱗傷 但祢憐憫我,使我有力量站起來 重新奔走這條天路 祢讓我不時體會祢的愛與同在 使我靠祢重新得力 經過一天下來的疲憊 夜晚我在祢懷抱中得享安息 祢在十字架上戰勝一切黑暗權
多年前,復健科醫師便診斷出媽媽有退化性關節炎,要媽媽少拿重物,少上下樓梯,然而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我們家在三樓,沒有電梯,和媽媽住在一起的我又不良於行,於是媽媽沒有選擇,外出採購的重擔都落在她身上。 因為不住在一樓,不方便天天外出採買食物等民生用品,媽媽往往要每隔幾天才外出一次,一次要買回來的東西有
外勞政策在臺灣已經施行十幾年了,不外乎是雇主用較低廉的價錢,讓雇來的外勞幫忙一些少有臺灣人願意做的卑下工作,最常見的有看護工、工廠工人等等。而我們所謂的「外勞」之所以離鄉背井、大老遠來到異鄉討生活,為的不正是本國經濟條件差,因而寧可和親人暫時分離,遠赴異國工作,「夢想泰半承擔著家人的需求」。 本書出
因為朋友紛紛推薦《時光隊伍》,所以我也趁著 E-coupon 之便買了一本。買來以後,總覺得不忍心往下看。作者把自己當作第二人稱在敘述,將「我」抽離文本,彷彿事不關己似的。常常看到一半,以為書上的「你」指的是作者蘇偉貞的先生張德模,接著要好一下、再回頭看一陣子才回神。 作者的先生張德模罹患食道癌腫瘤
晨曦與朝露傾倒下來 落在我的高腳杯裡 等你踏著輕輕的步履 前來和我相聚 你我終於在一起 我們卻只是笑而歡喜 你抖抖身上的灰塵 我們相視無一語 若你是洶湧澎湃的海洋 我就把自己站成一道山岡 讓我的身影映在你身上 任大小船在其上徜徉 若你是溫煦的陽光 我就化自己為徐徐微風 我們彼此照拂對方的臉龐
我一年剪一次頭髮,我總在秋末時節將頭髮剪短,如此一來,隔年夏天便可綁馬尾。你問我為什麼不乾脆留長,我回答因為懶得照顧一頭長髮太久。今年要去解決三千煩惱絲時,本想到朋友的店去捧場,卻因為只在很久以前經過一次,記錯她的美髮院在馬路哪一側,所以找不到而作罷。隨便找了一間。但結果讓我天天照鏡子時,對自己的髮
在祢的光中 身為瘸子的我走得跌跌撞撞 但祢依然與我同在 托住我,使我安然度過每一個難關 路上的石頭常常絆倒我 有時甚至遍體鱗傷 但祢憐憫我,使我有力量站起來 重新奔走這條天路 祢讓我不時體會祢的愛與同在 使我靠祢重新得力 經過一天下來的疲憊 夜晚我在祢懷抱中得享安息 祢在十字架上戰勝一切黑暗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雖然拍醫院的劇很多,但這部精神病房的劇卻是我最喜歡的,精神病他不是病,他是一種警訊,沒有人希望自己得病,也沒有人可以預判自己會有精神病,【為什麼是我】、【為何我的孩子會這樣】等等。 整部劇其實就是想要表達,精神就像肉體一樣,骨折了就要看骨科,生病了就要看醫生,而心理生病也是要看醫生一樣,藉由在護理
Thumbnail
本文簡單分享,首次到精神科病房實習的經歷,在病房中,透過與患者的互動溝通,我逐漸理解他們看似荒謬的世界觀,背後藏著更深的疑問——我們眼中的世界究竟是由什麼決定的?甚至,是否真的有一個「真實」或「客觀」的世界存在呢?這篇文章將走進這個特殊的空間,探索心靈如何決定我們所看到的現實。
Thumbnail
本文探討精神病患者在住院期間的心理工作,尤其是針對第一次住院的患者,如何協助他們認識疾病、管理症狀,並適應住院生活。透過促進患者的病識感和社會適應能力,臨床心理師的角色至關重要,旨在減少重複住院現象,並指導患者思考未來的人生規劃。文章提供具體建議與心理工作的目標,以幫助患者順利過渡到日常生活中。
Thumbnail
劇情簡介 《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講述年輕護士鄭多恩在精神病房工作的故事。她在劇中飾演罹患憂鬱症的精神科護理師,透過細心照料患者,揭示自己從未為自身著想的內心歷程。這部劇藉由互相治癒的過程,呈現出動人、溫暖且治癒人心的故事,同時探討社會問題。 主要反思點 生病不是罪過:劇中細膩描寫各種精神病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對於譫妄,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有人說是失智的前兆,有人說是電解質不平衡,有人說是麻醉藥未退。以老爸的年紀與狀況,什麼都可能,什麼都佔有百分比。
Thumbnail
第二章 我請了三個看護,二個跑掉,最後一個留下來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家人逝世與後續所發生的一連串神祕事件的故事。故事中講述了在寺廟暫放爺爺遺體的地方的奇異經歷、母親在醫院中聽到的女子慘叫聲,以及新租房子後發生的奇異現象。在這些事件中,隱約透露出靈界和塵世之間的奇妙連結。
楔子 這是喬安出發之前,最後一次來見她的心理醫生。 進入診療室之前,她照例要被關進小黑屋,接著傳出一個不男不女緩慢平板的AI聲音,拋出一堆沒完沒了的問題,例如上回自然飲食吃了啥?今天早上出門看到的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位精神科專護的真實故事,作者講述了小蓮的早期工作經驗以及她在治療思覺失調患者時發生的一系列突發事件。最後,小蓮選擇離開當前的工作環境,轉而到戒酒中心工作。整個故事充滿了對精神健康護理的人性關懷以及醫護人員面對挑戰時的抉擇。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雖然拍醫院的劇很多,但這部精神病房的劇卻是我最喜歡的,精神病他不是病,他是一種警訊,沒有人希望自己得病,也沒有人可以預判自己會有精神病,【為什麼是我】、【為何我的孩子會這樣】等等。 整部劇其實就是想要表達,精神就像肉體一樣,骨折了就要看骨科,生病了就要看醫生,而心理生病也是要看醫生一樣,藉由在護理
Thumbnail
本文簡單分享,首次到精神科病房實習的經歷,在病房中,透過與患者的互動溝通,我逐漸理解他們看似荒謬的世界觀,背後藏著更深的疑問——我們眼中的世界究竟是由什麼決定的?甚至,是否真的有一個「真實」或「客觀」的世界存在呢?這篇文章將走進這個特殊的空間,探索心靈如何決定我們所看到的現實。
Thumbnail
本文探討精神病患者在住院期間的心理工作,尤其是針對第一次住院的患者,如何協助他們認識疾病、管理症狀,並適應住院生活。透過促進患者的病識感和社會適應能力,臨床心理師的角色至關重要,旨在減少重複住院現象,並指導患者思考未來的人生規劃。文章提供具體建議與心理工作的目標,以幫助患者順利過渡到日常生活中。
Thumbnail
劇情簡介 《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講述年輕護士鄭多恩在精神病房工作的故事。她在劇中飾演罹患憂鬱症的精神科護理師,透過細心照料患者,揭示自己從未為自身著想的內心歷程。這部劇藉由互相治癒的過程,呈現出動人、溫暖且治癒人心的故事,同時探討社會問題。 主要反思點 生病不是罪過:劇中細膩描寫各種精神病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對於譫妄,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有人說是失智的前兆,有人說是電解質不平衡,有人說是麻醉藥未退。以老爸的年紀與狀況,什麼都可能,什麼都佔有百分比。
Thumbnail
第二章 我請了三個看護,二個跑掉,最後一個留下來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家人逝世與後續所發生的一連串神祕事件的故事。故事中講述了在寺廟暫放爺爺遺體的地方的奇異經歷、母親在醫院中聽到的女子慘叫聲,以及新租房子後發生的奇異現象。在這些事件中,隱約透露出靈界和塵世之間的奇妙連結。
楔子 這是喬安出發之前,最後一次來見她的心理醫生。 進入診療室之前,她照例要被關進小黑屋,接著傳出一個不男不女緩慢平板的AI聲音,拋出一堆沒完沒了的問題,例如上回自然飲食吃了啥?今天早上出門看到的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位精神科專護的真實故事,作者講述了小蓮的早期工作經驗以及她在治療思覺失調患者時發生的一系列突發事件。最後,小蓮選擇離開當前的工作環境,轉而到戒酒中心工作。整個故事充滿了對精神健康護理的人性關懷以及醫護人員面對挑戰時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