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亞》錯失治療良機多數是因為醫病衝突?!|閱天地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raw-image

「黎亞」是一個苗族兒童的名字,她在美國出生,出生後三個月第一次癲癇發作,引發一連串的醫生、病人間的認知差異與衝突關係。

而英文書名,「The Spirit Catches You and You Fall Down」,從字面翻譯是「惡靈抓住你,你就倒下」,就是指癲癇症,用苗語說是「qaug dab peg」。(dab指的是竊取靈魂的惡靈;peg指的是抓住或攻擊;qaug則是指根還在土裡,身體卻倒下了,就像穀粒因風吹雨打而墜落。)

作者安・法第曼(Anne Fadiman)收集了許多資料、報章雜誌、黎亞的病例資料,訪問許多移居美國的苗人、醫治黎亞的醫生、部份見過黎亞的政府官員,為苗族、黎亞家人做一個深入的剖析與概念釐清。


故事是這樣子的

自從苗族爸媽發現襁褓中的黎亞被惡靈抓住(患有癲癇),他們認為這是上天的眷顧,代表著黎亞是天選之人,長大後是可以當巫師之類的人。

然而,戰爭讓他們移居到美國,當地沒有「醫靈」可以祝福黎亞,只能找醫生,結果發現醫生簡直是惡魔。

醫生開立的藥方很複雜,雖說要按時吃飯,但美國人的時間觀念和苗人不同,所謂飯後、睡前、中午這些名詞都不在苗語裡。而且黎亞吃藥後反應卻更明顯誇張,讓苗族爸媽覺得「聽醫生的話沒好事」。

後來,黎亞家裡被醫院發現有很多沒被服用的處方藥劑,這時候,國家公權力介入,法院判定苗族父母有「虐待兒童」的傾象,強行將黎亞受付於美國的領養家庭。

法院的裁決,讓苗族爸媽難過不已,對美國政府深惡痛絕,卻無可奈何。另一方面,黎亞雖然可以按時服藥,但整理狀態卻沒有好轉。

六個月後,經社福機構從旁觀察,以及領養爸媽的協助,向法院說明苗族爸媽的行為原因並非「虐待兒童」,而是不懂得如何依照美國醫療進行照顧,最終讓黎亞回歸原生家庭。

----------

黎亞的療程,假使醫院有足夠人力或特別部門為苗族爸媽說明、解釋,也不會延遲到黎亞三歲才開始正式且完整的醫治處方。

問題探討

1.泛靈信仰的苗族

苗人認為萬物皆有靈,這種泛靈信仰深深刻在他們的生活裡,密不可分。醫病與醫靈是同等重要的。

本書從苗族的歷史、居住環境、信仰、服飾、飲食、家庭價值、男女地位、族群文化......等面向介紹,並強調其與美國社會非常不同之處。

例如:苗人如果生病會找「neeb」,也就是醫靈。而在世間代表醫靈的人就是「端公」,即「擁有醫靈的人」的附身之所。端公會主持各種儀式和念誦祝詞,在苗族社會擁有崇高的地位。

這些儀式諸如「殺牲畜獻祭」,用以安撫祖先或用牲畜的靈魂來贖回出竅的靈魂,以醫治疾病。獻祭是以「尊崇與敬畏」之心從事的神聖活動,在苗人的世界觀中,動物和人類的距離比我們想的近多了,病人及獻祭動物兩者的生命靈魂緊密相連,有如在婚姻關係中的靈魂。

許多美國人對其他宗教的殺生祭祀大感震驚,要求立法禁止,但這些宰殺者誠心感謝動物,這點就與生肉包裝廠不同。(p.120)



2.「要給他魚吃?還是給釣竿?」難民政策的難題

大約1980年,美國政府接收苗族難民,提供他們居所與救助金,難民在美國就診不需要付費,政府會負擔這筆款項。

用哪一種難民援助政策?
(1)提供居所,每個月補貼生活費、醫療費,殘疾人士另有傷殘補助等。
(2)割一塊土地,提供農田與居所,不另外補貼生活費。

當時的美國選擇第一種,即使他們知道苗族是自耕農,但為了文化融合、避免土地糾紛與族群對立,控制許多變因。

若選擇第二種,其他族群的移民會抗議,苗族聚居可能導致抗變。但這些補助金由全國納稅人(白人)吸收,導致嚴重的種族歧視,許多苗人找不到工作,就如黎亞的母親所慨嘆:「自己很笨。」

她真正的意思是,她以前的生活技能沒有一項能在美國派上用場,除了當九個倖存孩子的好母親之外,一項也沒有。然後我又想到美國政府居然連這最後一項也否定了,因為法院宣告她虐待兒童。(p.117)



3.無法翻譯的醫病衝突

  • 藥物名稱與療效無法翻譯,苗人沒有一天24小時的概念,也看不懂阿拉伯數字,進而不知道怎麼「按時吃藥」。
  • 苗人不能理解為何吃藥會有副作用,導致其他病症。
  • 苗人不知道人體有五臟六腑、不知道血液會再造,認為抽血會讓人死亡因此恐懼。
  • 苗人認為患有癲癇症的孩子是「受到眷顧」的,他們其實更加呵護。
  • 醫生認為苗人父母不給黎亞吃藥是虐待兒童。在診療過程中,因為概念的不理解,例如苗語並沒有「腦神經」這個詞,而醫生也無法了解「惡靈抓住你就倒下」對苗族的意義,導致即便有翻譯在場,也無法進行溝通的窘境。

所幸在2000年開始,美國開始強調「跨文化溝通的醫療改革」,不再把類似「殺生獻祭靈魂」的事情視為原始、未受開化的行為。

他們使用苗語詞彙指稱一天中的各個時段,如「第一聲雞啼」、「第二聲雞啼」、「日頭偏西時」、「陰影籠罩小巷時」、「餵豬時間」、「天色全黑時」。



書背介紹

raw-image


學習與反思

  • 讓其他族群文化的人受教育是好事嗎?教育會否讓多元文化走向單一?
    例如對台灣的原住民而言,整片山林就是他們的上課地點,現在卻要窩在小小的教室裡。
  • 從美國的難民政策反思台灣的救助金政策
    例如老人年金,政府要直接給救助金,還是把救助金預算配給到老人的公共福利?
  • 醫護人員的心酸,與病人的不了解
    醫院的醫師、醫護人員已持續工作超過30個小時,面對的卻是咆哮的、無理的病人,他們作何感想?他們還願意冷靜地與病人溝通嗎?
  • 完全沒有醫科學概念的病人怎麼辦?
    他被預告死亡,「預告死亡」在他的觀念裡是大忌,因為這代表同意惡靈取走他的靈魂。於是他憤怒、發狂,並想離開醫院卻被院方阻止,他內心的悲痛有誰知道?他能向誰訴說?

這本書講人與人、族群與政策之間的問題,不容易取得天秤上雙方的平衡,而這個課題正是身為世界公民的我們,需要選擇與討論。

作者在採訪、了解美國環境下的苗族時,發現不少美國人以為苗族就是石器時代來的人,用一種嘲諷的語氣形容他們來到美國,簡直是「坐火箭直達外太空」的程度。因此作者特別強調許多族群文化已然變遷,尊重、包容是族群間的功課,勿要輕信片面資訊,不了解就會產生大誤解。


我的Instagra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Neomi的沙龍
50會員
49內容數
閱讀是投資,書寫是報酬。
Neomi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9/11
第一章即以「味覺圖」點題,隨後從演化角度談哺乳類動物的攝食演變,再一步步針對「苦」、「甜」、「辣」分章解釋。對發酵食品如酒、乳酪,以及對食物的喜好和噁心,都分別從生物學和人類學的研究角度闡述。最後以分子美食學總結,當代不只資訊爆炸,更是感官轟炸,一般而傳統的烹飪方式已經無法滿足人類的需求了。
Thumbnail
2022/09/11
第一章即以「味覺圖」點題,隨後從演化角度談哺乳類動物的攝食演變,再一步步針對「苦」、「甜」、「辣」分章解釋。對發酵食品如酒、乳酪,以及對食物的喜好和噁心,都分別從生物學和人類學的研究角度闡述。最後以分子美食學總結,當代不只資訊爆炸,更是感官轟炸,一般而傳統的烹飪方式已經無法滿足人類的需求了。
Thumbnail
2021/06/07
講這本書,很是讓人難過,它是真實故事,也是非常大的漏洞。巧言令色可以讓一個人躍升為「資深銀行家」,真才實學的「資深銀行家」卻鑽法律漏洞,讓專業淪為「死學」,而司法體系後知後覺地追查,仍無法將罪犯繩之以法⋯⋯ 《鯨吞億萬》一個大馬年輕人,行騙華爾街與好萊塢的真實故事。
Thumbnail
2021/06/07
講這本書,很是讓人難過,它是真實故事,也是非常大的漏洞。巧言令色可以讓一個人躍升為「資深銀行家」,真才實學的「資深銀行家」卻鑽法律漏洞,讓專業淪為「死學」,而司法體系後知後覺地追查,仍無法將罪犯繩之以法⋯⋯ 《鯨吞億萬》一個大馬年輕人,行騙華爾街與好萊塢的真實故事。
Thumbnail
2021/05/31
《專業之死》,講述充斥虛假資訊的社會,我們所應該面對、解決的問題。作者湯姆・尼可斯以身在大學教育的職場,對於公民不尊重專業的現象大感無奈,於是刊登一篇頗有攻擊性的文章「專業之死」,直指社會上許多人以無知為榮,對專家的建議說不,儼然成為高人一等的優秀展現,卻對自己的無知不自知。
Thumbnail
2021/05/31
《專業之死》,講述充斥虛假資訊的社會,我們所應該面對、解決的問題。作者湯姆・尼可斯以身在大學教育的職場,對於公民不尊重專業的現象大感無奈,於是刊登一篇頗有攻擊性的文章「專業之死」,直指社會上許多人以無知為榮,對專家的建議說不,儼然成為高人一等的優秀展現,卻對自己的無知不自知。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一名女子病痛纏身,事業不順,和另一半感情不睦,家人也大小病痛不斷。有時更覺得肩膀沉重,睡覺的時候也常常喘不過氣。她查看了家中監視器,發現平常走路的時候肩膀上趴著一個小孩。晚上睡覺時那孩子更直接趴在她的胸口,這時女子才回想起高中時曾經墮胎的往事…。
Thumbnail
一名女子病痛纏身,事業不順,和另一半感情不睦,家人也大小病痛不斷。有時更覺得肩膀沉重,睡覺的時候也常常喘不過氣。她查看了家中監視器,發現平常走路的時候肩膀上趴著一個小孩。晚上睡覺時那孩子更直接趴在她的胸口,這時女子才回想起高中時曾經墮胎的往事…。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山裡面很多山妖水怪,樹林裡有很多吸收日月精華而修鍊成精的。有香味就是有靈來,不要隨便亂爬山,不懂不怕,真懂真怕;不要常出國,大多數的靈不喜歡外來人的到訪,所以會去欺負外國人,許多沖犯就是這麼來的。」 很多年以前,父親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山裡面很多山妖水怪,樹林裡有很多吸收日月精華而修鍊成精的。有香味就是有靈來,不要隨便亂爬山,不懂不怕,真懂真怕;不要常出國,大多數的靈不喜歡外來人的到訪,所以會去欺負外國人,許多沖犯就是這麼來的。」 很多年以前,父親
Thumbnail
硝梟綺譚研究室(三十)【淺談『湘西落洞』(下)】
Thumbnail
硝梟綺譚研究室(三十)【淺談『湘西落洞』(下)】
Thumbnail
一位都市原住民廖莉華,回到了部落,因為家族的關係當上了頭目。她既不會說母語,也不懂傳統文化,一切都要重頭開始學起。然而因為八八風災的一些原因,讓她沒辦法住回自己的部落,變成了一位流浪在別的部落的頭目。
Thumbnail
一位都市原住民廖莉華,回到了部落,因為家族的關係當上了頭目。她既不會說母語,也不懂傳統文化,一切都要重頭開始學起。然而因為八八風災的一些原因,讓她沒辦法住回自己的部落,變成了一位流浪在別的部落的頭目。
Thumbnail
台灣原民紀錄片《阿查依蘭的呼喚》講述屏東排灣族大後部落,原在平地的護理師廖莉華因為父親去世與夢中祖靈的呼喚,決心回家接下頭目一職,但不會說母語、也不了解部落習俗的她很快就遭受各種現實的困難與打擊。
Thumbnail
台灣原民紀錄片《阿查依蘭的呼喚》講述屏東排灣族大後部落,原在平地的護理師廖莉華因為父親去世與夢中祖靈的呼喚,決心回家接下頭目一職,但不會說母語、也不了解部落習俗的她很快就遭受各種現實的困難與打擊。
Thumbnail
最近電影「薩滿」中,片中的神明附身相信讓不少觀眾都聯想到了台灣的民俗醫療中很重要的角色-「乩童」,而筆者在大約十多年前因為選修一門名叫《醫療人類學》的課,有幸能夠與北部兩間宮廟的乩童、善男信女進行關於民俗醫療與附身行為之訪談,於此和大家分享當時之訪談資料。
Thumbnail
最近電影「薩滿」中,片中的神明附身相信讓不少觀眾都聯想到了台灣的民俗醫療中很重要的角色-「乩童」,而筆者在大約十多年前因為選修一門名叫《醫療人類學》的課,有幸能夠與北部兩間宮廟的乩童、善男信女進行關於民俗醫療與附身行為之訪談,於此和大家分享當時之訪談資料。
Thumbnail
《黎亞:從醫病衝突到跨文化誤解的傷害》(大家出版,2016) 本書牽涉的議題有:醫病關係、兒童癲癇、衝突管理、移民、美國、苗族、種族歧視、難民政策...... 從中文書名來看,「黎亞」是一個苗族兒童的名字,她在美國出生,出生後三個月第一次癲癇發作,引發一連串的醫生、病人間的認知差異與衝突關係⋯⋯
Thumbnail
《黎亞:從醫病衝突到跨文化誤解的傷害》(大家出版,2016) 本書牽涉的議題有:醫病關係、兒童癲癇、衝突管理、移民、美國、苗族、種族歧視、難民政策...... 從中文書名來看,「黎亞」是一個苗族兒童的名字,她在美國出生,出生後三個月第一次癲癇發作,引發一連串的醫生、病人間的認知差異與衝突關係⋯⋯
Thumbnail
「那嬰兒躺在母親腿上哭泣著,他的身軀、臉頰、手都被燙傷。一個女人有氣無力地坐在角落,全身也都是燒傷。一名三十歲的難民Shahida Begum說:『軍隊燒了我的房子,我當時人還在屋子裡……那痛楚是無法忍受的,我真的生不如死……』」在這充斥著人倫悲劇的醫院中深切地傳達了羅興亞難民的哀慟。
Thumbnail
「那嬰兒躺在母親腿上哭泣著,他的身軀、臉頰、手都被燙傷。一個女人有氣無力地坐在角落,全身也都是燒傷。一名三十歲的難民Shahida Begum說:『軍隊燒了我的房子,我當時人還在屋子裡……那痛楚是無法忍受的,我真的生不如死……』」在這充斥著人倫悲劇的醫院中深切地傳達了羅興亞難民的哀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