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詞(46) - 多情卻被無情惱

2020/02/13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紹聖三年(西元1096年,東坡61歲)春,朝雲生日,東坡特地邀請幾家熟人來為她慶生,親自作「王氏生日致語口號」。這種文字,本多用於宮廷大宴,至少也須官式筵宴時才用上,而恵州生活中,不可能有這樣大場面,東坡所以作此,是用來表達他對朝雲的一份愛意。口號中說:「海上三年,喜花枝之未老。」又說:「天容水色聊同夜,髮澤膚光自鑑人。」朝雲雖然歷盡風霜,依然美麗。
在惠州,東坡與朝雲日夕相伴,某日閒居無事請朝雲唱一首《蝶戀花 花褪殘紅青杏小》發生了個小故事,張岱《琅環記》卷中引《青泥蓮花記》
子瞻在惠州,與朝雲閒坐,時青女(霜神)初至,落木蕭蕭,淒然有悲秋之意。命朝雲把大白,唱「花褪殘紅」。朝雲歌喉將囀,淚滿衣襟。子瞻詰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也。」子瞻翻然大笑曰:「是吾正悲秋,而汝又傷春矣。」遂罷。朝雲不久抱疾而亡,子瞻終身不復聽此詞。
蝶戀花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這闕詞創作的時間不可考,但應該是東坡中晚期作於旅途中。
東坡詞所抒發的情,絕少狹義的男女之情,這首《蝶戀花》也不是寫男女纏綿情事,藉著「佳人」的笑語激發「行人」的情思起伏,也揭露了東坡詞的本質正是源於「多情 」,「多情」的困惑,是東坡詞的主調之一。
東坡巧妙的創造了一段旅程,偶一分神帶來的煩惱,寫出東坡面對時空流轉,內心裡深沉的無奈與悵惘。上片寫暮春景色,一句一景,東坡帶著我們一起行走,而空間景色轉變,時間也在其中暗暗流逝。
行過暮春的村落,春花已盡 ,枝頭上結著尚未成熟的青杏,時見燕子飛過,悠悠綠水環繞著三五人家;而前些日子猶飄飛在風中的柳絮愈來愈少,眼前盡是芳草萋萋,綠意盎然。望盡天涯無處不在的芳草,又怎能不令人想起白居易所寫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無怪乎朝雲歌唱至此,淚滿衣襟…
旅途景色讓行人逐漸有了流年偷換的感傷,而踏出那片綠草如茵的園地,路過高牆院落,忽然隔牆傳來的笑語,則讓行人停住了腳步。「牆裡鞦韆」是天真的少女世界,代表青春的歡偷;而「牆外道」卻是餐風露宿的現實旅途。行人忽然停步,並非只為佳人的笑聲令人陶醉,更應是那笑語中的單純與天真,傳入行人心中,帶來「似曾相識」的感覺,讓聽者沉醉在自己往日的情懷裡。
「笑漸不聞聲漸悄」,牆裡的笑語逐漸遠去,聽者才驚醒回到現實世界。牆內的佳人不知牆外有人駐足,不知自己的歡樂曾喚起偶然路過的行人一段回憶,更不知這無心的笑語讓異鄉旅人徒然悵惘,萌生「多情卻被無情惱」的感嘆。這「惱」字,是被引出,但若非內心本自多情,又如何能被撥動心弦而有這愁思呢?
今日,我們讀著東坡詞,又喚起了怎樣的情思?是否也有著「多情卻被無情惱」的感慨?

紹聖三年六月下旬,惠州因為天氣酷熱且環境衛生不佳,朝雲不幸染病,當時傳染得很厲害,惠州醫療環境不佳,以致到七月初五,瘟疫遽然奪走了她三十四歲盛年的生命。朝雲彌留之際,神智清明,口誦金剛經六如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朝雲聲息逐漸低微,緩緩而絕。
六如: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
紹聖四年(西元1097年,東坡62歲)閏二月,蘇軾被貶謫海外,責授瓊州別駕,移昌化軍安置。詔令急如星火,東坡需馬上啟程,之後與長子蘇邁等在廣州訣別,子孫齊集江邊痛哭。留下一封給王古的信,以代面別,此時能說的話,皆已盡於此函了。
某垂老投荒,無復生還之望,昨與長子邁訣,已處置後事矣。今到海南,首當作棺,次便作墓,乃留手疏與諸子,死則葬海外,庶幾延陵季子贏博之義,父既可施之子,子獨不可施之父乎! 生不挈家,死不扶柩,此亦東坡之家風也...
幸好此時弟弟蘇轍被貶謫雷州(廣東雷州),前往海南的渡船場便在雷州,這兩兄弟自元祐八年九月東府一別,距今又將四年未見,哥哥看弟弟氣色很好,心裡很是高興 :「今年各南遷,百事付諸子;誰言瘴霧中,乃有相逢喜!」
紹聖四年(西元1097年,東坡62歲)六月十一日,與弟江濱訣別,淒然渡海。 不料自此一別,這一對歷史上著名友愛的兄弟,就再無機會見面,真成永訣了!
三年後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元符三年(西元1100年,東坡65歲)四月二十一日詔下儋州,蘇軾以瓊州別駕,廉州安置,不得簽書公事。
六月二十日夜,貶謫海南三年的東坡,登舟渡海北歸,四十多年宦海浮沉,這位滿頭白髮的老翁,寫了一首詩: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
今夜瓊州海峽風平浪靜,夜色如洗,老翁微微一笑,想起了當年初入仕途的少年,滿懷理想「致君堯舜,此事何難。」四十多年的光陰飄忽而過,自己的仕途幾番波折,二十一歲新科進士名聞天下、歷任太守、階下囚、帝王師、海角野老,宦海的浮沉竟比現在渡海北歸的波濤更難以預料!然而再大的浪總會平息,再猛烈的風雨也終將放晴。人生苦難不斷磨練他的理想與熱情,如今回顧一生,坦然無愧怡然自得,平和的心境如同眼前的天容海色,雨後的夜空更加潔淨,明月也因少了雲的遮蔽,將原本澄清的天與海映照的更加透亮。
在北歸的途中路過金山寺,當時金山寺的方丈藏有蘇東坡的一幅畫像,這張畫像是十年前李公麟所作。東坡站在畫像前,心中感慨萬千,現已六十六歲,沒想到還能活著回大陸,於是寫下了他人生最後一首詩作《自題金山畫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或許這三個貶謫的地方,正是東坡精神邁向圓滿的旅途。六十多天後,建中靖國元年(西元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66歲的蘇東坡死於常州。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89會員
139內容數
過去在求學的過程中,魏晉南北朝的歷史總是被極短的篇幅帶過,而介紹不外乎魏晉南北朝是個分裂又黑暗的時代,因此士大夫開始清談,結果導致亡國。直到後來接觸了魏晉南北朝史,才發現原來以前學的是那麼的偏頗。此系列文章的目的之一,便是想讓大家了解魏晉南北朝其實是非常有趣的一段歷史。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