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未來戰略-8 (回歸分析-教育與科技)

2007/12/31閱讀時間約 17 分鐘

教育與科技方向 – 地基與樑柱

在研究過上下層四個面向的問題後,可以接著用方向性來作問題的整體修正,這分為兩大方向,一個是教育的地基式,另一個是科技的樑柱式,將教育與科技連成一線,再與四個面向的整合問題作結合,通常可以修正出真正的近程、中程、遠程三段的規劃。但這種分析很重視反證,所以可以說是全面性檢討前四個面向的問題。

1. 缺乏競爭力

在經濟面的分析上,可以得到台灣民眾似乎缺乏競爭意識的結論,這個結論可以用反證來作。就是假設台灣民眾的競爭意識很強,有強大的動力進行競爭,那麼教育與科技的方向,到底應該是怎樣?我們作這個假設,可以從教育開始著手,假設每一個受教育的學生都有競爭的動力,那麼這個動力來自哪裡?
競爭一定有一個原因,就跟追女朋友一樣,如果女方目前有人再追,那麼競爭動力來自於,女方對你來說有多強大的吸引力,強大到足以讓你願意與另一個男性競爭?如果對方是多金家世優良的帥哥,你一貧如洗長的又很芭樂,外在條件相差懸殊,仍然敢如「一零一次求婚」的男主角一樣鍥而不捨,想必女方一定具有什麼樣讓你如癡如醉的條件吧?生物學的說法,就是你想要與這位女性共同繁殖的意願到底有多強?假定女方是沒有人在追的,那麼你追求女方,是否會比較容易?其實你還必須跟電視機、小說或是女方家裡的布娃娃競爭?(PS:簡單說,就是羅家倫說的結婚如攻城。)
總之,上面這一段近似搞笑的講法,只是要說明競爭必定有一個原因在,就算只是想跟自己比較,總會有一個動力存在,不會毫無來由的跑去跟人爭個你死我活。所以,就以假設台灣學生都很有競爭精神來說,這個動力是什麼?動力可能來自家長的期許、社會的壓力、個人追求真理的慾望,甚至只是想考進女生比較多的學校這都有可能。就以缺乏跟國際競爭的精神來說,顯然要反證的並不是所謂社會壓力或是想追女生,而是台灣學生具有追求真理的慾望,若是如此,這條路馬上就行不通,你我在台灣教育中長大,讀者哪一位敢說,從小大到的教育歷程,每一個人都為了追求真理而唸書?那麼社會壓力呢?如果社會壓力是鼓勵大家去跟世界最先進的國家競爭,與最優秀的人才競爭,那麼今天就不會出現包括取得中國學歷、到波蘭念醫學院這種狀況,我們社會應該會鼓勵自己小孩都去考哈佛、耶魯、麻省理工,或者是劍橋牛津。顯然這條也是死路。
筆者到目前為止,想像不出來有哪些理由,是可以證明台灣的教育,從小到大都在鼓勵小朋友要走向世界,與全球頂尖高手競爭的。套一句灌籃高手安西教練的話:「更上一層樓的不二法門,要先明白自己的愚蠢」。明白自己的愚蠢,首先就是要知道自己跟其他人到底差多少,但讀者請回想一下,過去的教育有常常拿先進國家各種思想、觀念與技術來刺激我們嗎?顯然也是沒有。
所以,筆者找不到任何可以證明台灣教育從小到大都在努力教導我們與世界競爭的項目,唯一想到的就是,要跟人競爭分數這檔事。這回歸到台灣教育本質上,是要教授知識與技能,還是著重在觀念的灌輸與洗腦?讀者如果還相信現在的教育非常之好,那麻煩自己去弄幾本參考書來。教改到今天,仍然無法脫離升學主義,家長都無所不用其極的想要把小孩送到升學率最好的學校,所以到頭來,台灣的競爭都只是在競爭這種比較好學校的等級上。基本上這還沒問題,那為何說缺乏競爭力?
如果我們把競爭的結果拉進教育方向來看,就可以得到一個結論,那就是普遍來說,好學歷大致且相對代表好的工作跟好的未來,所以對父母親來說,為了下一代的未來,投資再多也不過是剛好而已。就以這個角度來說,顯然教育有提供競爭的方面,但等一下,人生的競爭難道只是看學歷?為什麼會有這種問題存在?對照美國來說,確實學歷這一些是一個進入更高階層的門票,所以若有向上爬的慾望,那麼想辦法搞到學歷,弄張門票是理所當然的。那為何在台灣可以「人人都加入競爭」?照理來說,人口的能力分佈也是呈現高斯分佈,一定只有在右端的優秀份子可以越念越好,多半人都處於中間水準,而且付出的學費越多,理當受到的教育資源越多,所以在教育投資上,應該是一種「付出的投資」與「教育資源」兩條同時向上的曲線。但只要看一下台灣公私立的學費高低與排名就可知道,付出投資與教育資源兩條曲線幾乎是有黃金交叉的存在。
所以,就以論理上的討論,台灣目前教育能否提供競爭的動機?筆者認為,動機來自於如何深處這個黃金交叉的左端,也就是付出投資較小與教育資源較多的這一端,這等於是一個正向回饋,變成一種近乎富者越富貧者越貧的現象。結論就是,台灣的教育提供的競爭誘因,只在於進入這一個正向回饋的區塊與否,只要進入了就相對代表以後的人生更容易一帆風順。用白話文來表示現在的狀況,就是當你考上一流大學,就可以開始混了。國立大學畢業後起薪比較高,學貸也比較低,可以用最短的時間解除貸款的負擔,起跑點會比念起薪比較低,學貸又比較多,負債時間拉長的私立大學生來的前面。(PS:就以個案來說,當然很多反例,但讀者請記住,個案通常代表這個大原則沒有錯。)
這狀況是否會造成競爭力相比外國低落?筆者認為答案絕對是肯定的,因為你人生最辛苦的時間就是在人生的前一小段,當台灣處在閉關鎖國的狀態,你只要確定自己的優勢遠超過那些在前一小段失敗的人就可以了,畢竟這個先前優勢可以抵銷後面很多年的努力。所以反過來說,只要越是拿到鐵飯碗的菁英份子,墮落不長進的速度也越快,再怎麼說,國家都已經用一輩子衣食無缺來回報你考試的成績了,還有什麼好抱怨的。但就以整體來講,這等於是說台灣的菁英有一大半在人生前一小段就耗損殆盡,被逼著要去焚膏繼晷努力不懈的,都不是最聰明的菁英。先不論理工與人文的差異,就以整體來說與國外的比較,無論質與量會相差甚遠,也就一點都不讓人意外。因為我們是在用下肆對人家的上肆,而我們的上肆一半都在混。這更可以延伸解釋,為什麼台灣用上肆的研究生,只能搞出人家下肆大學生的成果。
教育方面,可以瞭解到競爭只有在數字成績上,而且資源的配置不合理,導致國家整體能力較強的菁英,容易進入打混的環境。一旦現在開放,失去管制的保護,這些民眾多半會不知所措,希望恢復管制的措施也可以理解。但就以長期來說,這種作法極為不明智,這等於是我們自己這一代拒絕努力,要下一代承擔後果的不負責任作法。(PS:寫這段就是等著被我們這一代的高人一等菁英狂批的)
就以科技方向來修正,目前台灣是否有非常優異的技術,可以與國外一較高下的?其實不需要引經據典,只要拿一些案例就好,例如裕隆汽車,今天如果裕隆汽車品質優異,那麼學日本殺到美國去攻城掠地也並無不可,實際上別說美國,連台灣人自己都不見的想買裕隆。這足證經濟學上的說法,「凡是受保護的企業都長不大」,既然政府會補貼,那何必那麼累去真的槓上百年大廠。同樣的道理可以適用在其他產業上,今天台灣幾乎沒有什麼獨步全球的技術,別說鍵盤跟滑鼠獨步全球很了不起,今天德國討厭台灣,就說到波蘭生產,頂多貴一點。今天台灣有無可以掐住某些產業的咽喉技術?真的就是沒有台灣不行?或是不找台灣的損失太大?台灣的整體國力在全世界算是中等,差不多程度的國家如荷蘭、比利時、瑞士,都還可以有菲力普跟賣歷史的鐘錶業,大體上來說中等國力的國家,有一兩項達到這種成就就真的很不錯了,而且這個國家可以靠這個產業吃的很飽。
台灣有這種技術嗎?如果這個答案是沒有或是很少,那就不需要再爭論台灣到底多先進了。筆者舉一個簡單的概念,念材料的人應該可以懂其中道理。今天筆者要精鍊99.9%含量的材料,跟99.99%、99.999%、99.9999%差在哪裡?很抱歉,差十萬八千里,有些東西台灣之所以只能買國外的,就是這種精鍊能力不足,導致高階電子產品,根本不能用國產的。在奈米技術中,十萬分之一的差異,就是致命性的。若讀者還是不能理解,那筆者只能很不客氣的說,麻煩多去看一下一項最新的科技技術,其背後所需要的後勤支援與歷史背景,到底有多少。
所以筆者在此簡單的結論就是,缺乏競爭力是真實的,而且台灣民眾也不喜歡競爭。這個原因當然可以扯到政治面的便於管理,但就現在的狀況來說,已經是教育問題,包括教育資源的配置不合理,甚至教材本身灌輸太多價值觀也是一大問題,因為如果世界上所有的價值觀在小學就學完了,那長大後幹嘛想其他的?(PS:筆者一直認為台灣人其實對外人很不寬容,就是出在根本沒有思考過這類價值觀的本體問題,過早價值觀就一元化,會讓長大後的成人也不願意多花時間成本去重新思考其他可能性,容易造成僵硬刻板的世界觀)
要改善這問題,筆者認為最好也最快,同時可行性最低的方法,就是馬上取消所有義務教育外公立學校的補貼,只給予最低程度的水準,例如教授的薪資等等,其他所有的研究經費與預算,麻煩以個人名義自己去申請,如果有辦法拿到諾貝爾獎那另外再算。次佳且速度還可以,可行性還好的方案,就是全面取消聯考,不管是大學指考還是高中學測,全部讓各校自己玩自己的。除此之外其他的方案,多半都太慢了,而且容易讓家長有回到聯考制度的幻想。

2. 缺乏自信心

在軍事與文化面上,可以看到缺乏自信心的問題,具體表徵就是,不管是在經營產業不敢面對競爭,還是軍事上對台灣戰力的不信任,這每一方面的問題,都顯示出台灣民眾普遍缺乏信心。缺乏信心一樣有內外兩因素,內部的因素不脫文化的淺碟性,造成沒有如西歐等有傳統文化可以自豪的狀況,外部的因素還是回到中國上,相對中國的經濟實力強大,台灣軍隊比起來似乎又沒勝算,外交又一直走不出去,這回歸到政治面的反映上,自然就是一連串沒有自信的表現。
一樣從教育面回歸著手,先假定教育從小到大一直都在培養自信心好了,我們可以得出怎樣的結論?假定教育不斷的在給予小朋友自信心,那麼從經濟面來看,新進入社會的七、八年級生,照理說應該會有天不怕地不怕的特質,並且勇於面對挑戰。所以這邊又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來討論,這究竟是年輕人除了信心什麼都沒有,還是反過來說,是老一輩的人除了沒信心外什麼都有?配合競爭力的討論,再加上實際上國內各產業幾乎無一例外,都在走代工路線,沒有自我發展獨有技術的意願,這又好像不是老一輩的人真的除了信心外什麼都沒有。所以用心理學的角度去分析可能更適合,舉摩洛哥這個國家當例子,摩洛哥的經濟發展與周邊的西北非比已經算優秀了,但為什麼不時有摩洛哥人在橫渡海峽到西班牙的途中淹死?這不過說明,跟人比較才會快樂,只要身邊仍然更為優秀的對象,這個比較心理永遠會讓自己有不快樂的可能存在。(PS:信心的建立都是比較級的,除非是真的有很認真想過自己的定位,才比較會有可能用跟內在的自己比較。用通俗的講法,就是明天的自己比今天更強,當一個人可以用這種想法看世界,就比較不會被外在的比較影響)
所以,用心理的方面來看,為什麼年輕一代對比剛出社會的時候,自信心越來越缺乏?這其實是兩面的,當工作不順利,未來又看不到,我們又多能期待年輕後輩有上進心?看不見未來,看不到希望向來是毀滅上進心的殺手。年輕人出社會第一個面臨到的,往往是老一輩建構出來的工作環境,所以怪責年輕人缺乏競爭心,導致國家沒有競爭力,根本就是本末倒置。換個方式來說,不正就是這個環境導致年輕人不敢有夢想?或是夢想越來越卑微?那麼為何這個環境根本就不給予年輕人有發揮其競爭心的地方?這其實就是環境制約的問題,依照「路西法效應」中的情境論述,這不過說明年輕人要在一個可能有問題的社會生存,除了成為共犯結構外,就只能選擇被多數人,甚至曾經是自己的戰友拋棄與敵對的可能。這不光是世代的問題,還可以推回任何社會組織面臨新挑戰的反應,一個越僵化的社會,當然越不肯接受改變,當年輕人發現成為共犯結構的報酬遠高過敵對方,那多數人的選擇不言可喻。
當年輕世代放棄自己所具有的優勢,選擇融入舊有的社會體制,根據經濟學的比較原則,等於是自己強迫自己去作沒有比較利益的事情,這當然反過來減損到上一節所說的競爭力。所以回到自信心上,問題很有可能出在社會結構中比較老一輩的拒絕競爭與改變上,以許多工廠的實務狀況來說,一個年輕大學生上班後,他的最大優勢可能是在電腦的資料處理,以及較強的資料整合能力,但他會被強迫去做工廠中他完全不熟悉的領域,例如要一個資訊科的學生去學怎麼用車床,那當然一點效率都沒有。但為什麼工廠的中上層管理階級會如此作?這並不是因為他們不知道他資訊處理比較強,而是他們必須藉由某種形式來肯定自己的優勢。所以拿自己作了十年以上的車床來對比剛學的資訊科新人,當然會得出年輕新人能力太差、學習能力不佳、態度不好的結論。筆者的認知是,這就是徹底缺乏自信心的結果,也就是我們教育體制中,太過強調單一價值化比較的結果。(PS:不信邪的請去產業界晃一圈,看看這種學非所用,還被罵是白癡沒有用的新人有多少。能在這種結構中突圍而出的新人,本來就屬於人中龍鳳,根本就不需要你教。那,我們到底在討論個案,還是整個社會狀況?國家競爭力不是看個人,而是要看整體,這就是許多高級主管天天上電視說年輕人不能吃苦的廢話主因)
價值的單一化,就會造成比較基礎的絕對化,當我們的教育體制鼓勵的是對成績的比較,成績的比較可以得到更好的學校、更好的未來保障,那這種用絕對成績數字來評斷個人成就的狀況當然就不斷的發生。換言之,一個黑手工人之所以會拼命把小孩往補習班送,不希望小孩以後也當黑手,其實就是某種程度上對自己缺乏信心的表徵。請讀者注意,世界上許多高級名牌,頂級的食材,製造與生產的人也都算是我們定義下的黑手,他們也會很沒有自信?這只不過充分證明台灣的社會,其實階級意識非常明確,只是大家都不願意說。換言之,當這種價值單一化的心態延伸到職場上,會出現什麼樣的狀況?簡單說就是「不尊重專業」,因為自己信心唯一的來源就是在自己專業上的成就,但因為從小到大都沒學過怎樣分辨「能力的高低與能力的差別」,所以不容易接受他人也有專業能力的結論,尤其越是苦幹出身的越是如此。這其實要回頭討論一下什麼是教育,三十年前要當工匠,你除了忍受極差的條件去當學徒外,大概沒別條路可以走。今天你只要選一個專科或學校,其專業訓練的課程,足夠讓你三年內學到以前需要十年的成果,那當你畢業後,經驗的獲得理當會比從零開始的學徒要快。這才是教育促成進步的原理,藉由前人的篳路藍縷,建立起完整的教育訓練,好讓下一代可以踩著我們這一代的肩膀,站的更高看的更遠。回到剛剛的命題上,這也就是說多數民眾只接受自己成長的那一套標準,欠缺接受多元化發展的概念。(PS:筆者的結論這邊很單刀直入,讀者看不慣就算了。要切出這種結論,不僅罵到上一代還連自己這一代都罵進去,筆者自己都天人交戰過一陣子)
所以,缺乏自信心,來自於價值單一化的教育過程,欠缺尊重多元化發展的結果,就是不尊重他人專業,習慣用自己的歷程來看世界。以個人來說,頂多是造成其他人的困擾,但當社會整體有這個趨勢,就會阻礙進步。回到開頭的地方,兩個面向一個是看年輕一代,另一個是看老一輩,那就會得出兩個方向相反但相同的結論。以老一輩來說,由於價值觀單元,所以無法接受世界其實很大的事實,更無法接受年輕一代從其他管道獲取更多經驗與能力的事實,所以必須依靠「向下比」的原則,用其他經驗累積出的能力,去對比年輕一代的專業能力。這道理很簡單,用RPG的概念來說,就是年輕一代打同一種怪物,所獲取的經驗值會比老一輩多很多,再過十年後,年輕一代的實力,就會比老一輩花二十年累積的要多。但上一個世代的人會接受這種結論嗎?依照台灣目前的狀況來看是,絕對不會。若答案是會的話,就不會出現老人政治的狀況。目前社會整體大致上還可以接受這種年輕人沒能力的論點,只不過表示社會已經習慣處理這種問題,能夠有效的利用各種管道壓抑年輕世代的聲音。但從整體面來說,這違背教育的初衷,也就是讓下一代比上一代更強的初衷,也降低了整體的競爭力。
故回到一開始命題的假設,教育是否可以給予年輕世代自信心?筆者認為這答案是一半一半,教育體制的僵化與價值觀的單一化,讓自信心建立在一個比較基礎相對單純的環境,但卻無法提供向外發展,面對外國更強大競爭的信心來源,說穿了就是外國的競爭比較基礎,並不是跟台灣的聯考數字劃上等號,這造成一走出去就碰壁的狀況很多,但又因為教育欠缺多元化的比較,使得碰壁的人無法從自我的內省中得到答案,或是需要花更長的時間得到答案。就以社會整體比例來說,會促使較多的人,回到國內跟比較差的人去比較。如果筆者假定自信心的命題是錯誤的,那麼應該不會出現高中生歧視高職生,台大生看不起科大生這種情況,因為在教育體制的設定上,高中與高職、大學與科大本身就是不同的概念。這不過表示台灣的大學與教育系統,從頭到尾都是在玩假的,本質上與科舉取士的古老儒家傳統一模一樣。(PS:也就是單一的價值觀,引發單一的比較基礎。難怪英國開戰列艦到大沽口外,還有一群儒士用英國佬沒文化,當作一定會打贏的理由。這種理由與其說是外向的,不如說是內向比較的,難怪會搞到八國聯軍,真是活該。)
現在用科技去修正結果,其實也幾乎不需要,因為競爭力與自信心缺乏幾乎是同義的,在此之下能得出什麼結論?嚴格說,這一節的內容,完全可以回歸到上一節去。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3.9K會員
1.3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