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故事很長,而要從那裡開始說起呢?應該要從第一屆的萬國博覽會開始說起。在英國,水晶宮的搭建,應用了當時最先進的工藝技術,成果使人嘆為觀止,這場世紀展覽,讓各國野心勃勃的發明家展出,不僅希望揚名,更希望致富。
在這場英國海權巔峰的博覽會上,有想要揚名國際的發明家,也有充滿致富野心的冒險家。但對於更多的人來說,這是一場震撼爆破秀,參展的數百萬人中,有愛國者驚見自己國家的落後,為大英帝國的權勢感到惱怒。但在這大英帝國極勝地當時,已經有人看出一些不尋常之處。
普魯士人為了迎頭趕上,求知若渴的汲取工業技術,為了打下普魯士的強盛之路,投入大量資源在教育方面,希望普魯士有一天也可以擁有世界頂級的技術力,這場展覽顯示了普魯士基礎科研的紮實。美國人則展現了崛起大國的力量,許多展示品看起來粗製濫造,但是卻極有實用,宣告美國走的路線將不會與英國相同。此時的大英帝國看似強大無匹,其實國內的發展已經逐漸接近頂峰,發明家受到尊崇但卻很難致富,更多的人有志難伸,紛紛前往歐陸與北美,希望自己的長才不會被埋沒。(註:更早之前,歐陸各國就常以高薪爵位吸引這些技術人才,希望可以發展自己的實業。)
時間轉眼就到了1870年代,普魯士在俾斯麥圓滑的外交政策,與老毛奇優越的軍事戰略下,三次戰爭建立了德意志帝國,德皇威廉一世甚至是在巴黎加冕的。這個看似強大的歐陸強權,一如歷史中所有的帝國一樣,改變了地緣政治情勢,也一樣引起猜忌。同時間的帝俄,看似工業化腳步緩慢,技術水準與西歐仍有差距,但其龐大的土地與人口,成長的比例雖低,但絕對的成長是巨大的,更不提依靠近代化後的軍隊,在亞洲取得了廣大的戰果,國力穩定成長。
此時大西洋彼岸的美國,仍在努力建設獲得的土地,朝著接壤兩洋的大國目標邁進,而數十年本土工業化的成果,美國的技術力已逐漸不需再依靠歐洲,開始可以自己創造純屬於美國的工業。但正如美國開國元勳的預測,一個國家是不能有兩種制度的,如同興起的歐陸兩國一樣,內戰隱憂已然埋下。
博覽會後不出數十年,世界局勢已經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變。第一個出問題的,是美國的南北戰爭,第一場工業化後的大型戰爭,也是最悲劇的一場戰爭。因為在此之前,沒多少人正確的預知,膛線的發展讓熱兵器成為有效率屠殺人類的工具,方陣衝鋒在來福槍與膛線大砲前顯得軟弱無力,戰爭爆發後不出幾個月,前線士官兵已經發現,圓鍬是保護他們生命的最好幫手。但這場最後由北方取得勝利的戰爭,其戰爭的技術內容與教訓,並沒有太多被歐洲的老將軍所看在眼裡。(註:本篇不是討論南北戰爭,故略去不提。)
德國統一帶來的並非穩定與和平,在巴黎加冕與取得亞爾薩斯、洛林二省,讓法國人記恨在心。在俾斯麥的操作下,德國一直都沒有出過重大的外交災難,但這不代表內部沒有問題。依靠戰爭統一的德國,地方自治權力很高,這是為了統一做出的妥協,德皇看似威風八面,但凡事仍要經過帝國議會同意。諷刺的是,相對其他國家來說,國內地方自治與民主化程度最高的,大概就是後來被稱為軍國主義的德國。其實直到大戰爆發前,德國內部問題始終沒有徹底性的解決,地方與中央的意見極難一致,高唱軍國主義者的得票數一直都低的可以。
俄國的發展也是步履蹣跚,工業化的範圍僅限於都市,農村地區的改變極慢,大地主與貴族的反彈始終很強烈,沙皇雖是專制君主,但也不能一意孤行。表面上陸軍的現代化與海軍的建制,強大了俄國的實力,但陸軍的擴充引起的是中歐諸國的恐懼,海軍被地理環境限制而先天不良。更慘的是1904年日俄戰爭,雖在陸戰上對日本取得了上風,但太平洋艦隊與波羅的海艦隊先後被殲滅,日本取得了勝利。這導致了隔年俄國的革命,雖然這場革命失敗,但戰敗與革命造成國力耗損,種下未來大戰失利的革命因子。
為何要從工業革命的角度去思考大戰的問題呢?從戰略的角度來說,工業革命前的軍事對決,大體上都還是人力優勢為主,一方可以集中更多的兵力在一點,就越有突破戰勝的可能。當然這點遇到拿破崙就不大成立,但畢竟天才少而庸將多,在工藝技術提升到可以製造大量殺戮兵器前,一場戰役死傷數十萬人,根本就難以想像。同樣的狀況在農業也是,技術的提昇讓人口急遽上升,拿破崙戰爭時,集中二十萬大軍就幾乎是一國極限,拿破崙征俄的五十萬大軍已經算是當時各國可以支援的上限了。這更不提鐵路的出現,使得調度百萬大軍成為可能,整個戰略思考已經有了大幅的轉變。數萬人的戰場對峙,跟百萬大軍的對抗根本就是不同的事。
而工業革命後改變了這一切,雖然工業革命是無數的天才與冒險家,一步步走出的路,英國優先開展工業化實在是歸功其制度的優越,但自由放任的結果也未必是好事,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到的比較利益,若放在民族主義者的眼光來看,不過就是要法國永遠生產葡萄酒、美國永遠生產農工原物料,而偉大的英國則輸入原料、輸出工業品。各國都想要有自己的產業,每一個愛國者都想要自己的國家變得跟英國一樣好,這才是真正的民族主義,優先為鄉里服務、本國優位。在各國競相發展工業,以及近代化軍隊的同時,恐懼的種子就在各國民族主義者的心中漸漸萌芽。
讓我們把時間拉到20世界,1900年之後的狀況吧,用簡單的說法一句話帶過,就是「泡沫要破了」。不會有無止盡的土地可以開發,也不會有無限長的鐵路可以鋪設,所有的建設到頭來若是無法促進大眾利益,一定會造成內部動盪。這就是20世紀初一開始各國就要面對的問題,跟今天大一課本講的美好年代不同,1850萬博到1904日俄戰爭,看似工業發展最迅速(遠比今天的改變要大),經濟成長最快速(遠超過今天的成長率),全球貿易連結緊密到不可分割(遠高於今天的全球化程度),但實際上卻是暗潮洶湧,各國內外情勢交逼,局勢比今天要險惡的多。
這些問題綜合起來,大致可以分為幾項:
1.資本累積迅速,造成國內貧富差距懸殊,各階級利益分配極不均等。請記住,歐洲在此時普遍還是貴族制,重要政府官職與軍職均是貴族出任。
2.民族主義高漲,不光殖民地,各國內部都有獨立自主與要求自治的聲音。讀者請注意,大英帝國那遍及全球的領土先不論,奧匈帝國內部的奧匈兩民族權利義務不對等,德國內部各邦自治程度甚高,民族主義不僅僅是對外凶狠,就連國家內部也是極大的壓力。
3.內部階級分化日趨嚴重,貴族與仕紳、領主對人民。這時候尚未有全民普選,連成年男子普選都還沒,只有財產夠多的才有投票權,各國的選舉人數以及是否擴大選舉權,都是政治上極大的問題。
在一次大戰前十年,歐洲除了小說家以外,大概沒人認為會有一場世界大戰。銀行家的生意遍及世界,對戰爭造成的損失極為敏感,根本就不支持。工業鉅子也不支持,原物料需要從多國進口,更需要成品的出口市場,鐵路的跨國建設更需要穩定的政局。貴族自己更不支持,在民族主義與美利堅共和國成功的範例下,戰勝不見得可以開疆闢土留名青史,戰敗則貴族制度極可能崩壞,得不償失。
那麼軍隊呢?課本一堆都是這樣寫的,認為是軍國主義跟軍人的好戰所造成大戰爆發。但根本就不是這麼一回事,最不希望戰爭爆發的,恰恰好就是軍隊本身。身為軍事專家,軍事將領非常清楚,自從美國南北戰爭後,巨大的人命死傷已經讓他們發現戰爭型態不同了,日新月異的武器讓他們清楚戰爭的可怕更勝以往。元帥高喊武裝,與其說是對外的侵略野心,不如說是害怕鄰國的軍事攻擊,每一個國家的將領,除了英國以外都怕鄰國的先制攻擊,將會讓本國完全喪失抵抗能力,乃至於滅國亡種。
千萬別相信戰爭爆發後,為了宣傳說的那些好戰言論,或是輕易地相信這是由某個猶太羅斯柴爾特家族的陰謀,更不要看到幾句戰前的煽動新聞或少數狂熱份子的言論,就認為大戰的爆發是一群嗜血的軍工複合體所發動。
大戰爆發前,沒有一個國家的軍國主義者取得多數席位,發展軍備的政見得不到多少選票。事實上,不管哪一國,公眾輿論對戰爭幾無好感,狂熱的鼓吹戰爭者,比較像是失意政客或是爛小說家。
但世事就是如此詭譎,在沒人希望戰爭的情況下,一場火燒掉了歐洲文明,決定了未來國際政治將是由華盛頓與莫斯科主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