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走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路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為了不可知不確定的「未來」,卻把「現在」搞砸了,
失去了相處的時光,值得嗎?
被譽為是台版《黑鏡》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很推薦孩子正走在青春期的父母們靜下心來好好看這部影集,因為我正走在這條路上。原著作者吳曉樂是一名家庭教師,她將自己從18歲~25歲間從事家教時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書中的序裡寫道「如果你覺得看了不舒服的話,是因為那些都是真實的,那些孩子就是這麼不舒服,而且現在可能還有更多孩子一樣的不舒服!」
每個人在人生道路上要扮演很多角色,我深深覺得當媽媽,是一件很難的事情(當爸爸也不容易的,此篇僅以女性角度來分享)。如果沒有持續學習跟調整的話,就會用自己原本的樣子去照養孩子,當一碰到事情就會容易歇斯底里,進而造成對一個家庭極沈重的心理壓力。
劇中有個五個故事,分別為〈媽媽的遙控器〉、〈貓的孩子〉、〈茉莉的最後一天〉、〈孔雀〉、〈必須過動〉。在這篇裡,聊聊兩個很有同感的故事。
媽媽的遙控器

【媽媽的遙控器】你現在恨我沒關係,你將來一定會感謝我的。

淑麗,小偉媽媽,離婚的打擊像是她體內某一部分的死亡,開始走向「自我認同」的崩裂,而唯一能讓她緊緊抓住的就是兒子-小偉。這一抓,如同影片裡「將玩偶丟入水杯裡」的比喻,溺死了孩子,也困住了自己。
她的控制欲讓孩子活在一個無限倒帶的生活,只要兒子不乖不聽話、有抗拒、有她不想看到的事情,就按下遙控器重來,直到兒子成為她要的樣子。她心裡深深無法填補的傷口,轉化全部注意力放在小偉的成績表現上,試圖以此遺忘離婚的悲傷與憤怒。但有多少的情緒,就轉化成多少的焦慮,再轉變成小偉的壓力。
現實生活中,這所謂的遙控器是無形的。爸媽的一句話、一個表情、一個嘆息、一個拳頭或一次次重重地摔門,很有可能就改變了孩子們的決定與心性。
以「愛」為名,很多關係裡的一些控制欲是這樣的。而爸媽對孩子,大多是以上對下的感覺,投射期待在孩子身上成長過程中,父母的關心當然是需要且重要的,小時候,吃甚麼、穿甚麼、念哪間學校、去補習班、去哪玩、能玩甚麼手機遊戲等都是爸媽安排說了算。但當孩子漸漸長大有自己的想法時,爸媽也需要跟著成長與學習慢慢放手,或許會覺得小孩哪懂,說得話都是天真無知,但過多的控制只會成為手段也會讓彼此關係疏遠。
每個無法停止的控制背後,都有一道很深的失落。
茉莉的最後一天

茉莉的最後一天所有希望都在妳身上,拿什麼回報我?

林媽媽,放棄自己留美碩士的前程,變成全職母親,把所有寄託放在小孩身上,長期地透過房裡的監視器觀察女兒們,只在乎成績與自己的面子,沒有發現自己把不得志的遺憾與憤恨都轉移給了孩子,就這樣一天一天,把女兒茉莉推向了死亡。
林媽媽「重理輕文」的觀念,認為數學好、念醫科才是人生勝利組。當她發現茉莉在閱讀小說、想考中文系,立刻給予最嚴厲的責罵,強烈表現出茉莉要依照自己的要求走,而忽略了茉莉的真正需求。即使考上了第一志願,媽媽也只說:「沒有我這樣逼,妳以為妳考得上第一志願啊!」卻又在他人面前拼命炫耀。
茉莉開始看許多陰暗的書,自殺、嗑藥、自虐等,甚至還開始偷竊,且長期透過割腕自殘來報復自己,把受傷的心化作一道道烙在手腕上的割痕,她的憂鬱連精神科醫生怎麼醫治都醫治不了。
孩子的自我就這樣一點一滴流逝的,在這個惡性循環中,父母越來越看不到真實的孩子。茉莉媽媽看不見女兒在文學上的才華洋溢,而茉莉的最後一夜在數學習題上看見了非常痛苦的幻覺,「反正沒人愛我」成了茉莉在自殺前的最後一句話語。
林媽媽為了想探究茉莉的死因,藉由科技試圖讀取茉莉的記憶,在讀取記憶後,看到了自己在茉莉眼中的形象,才醒悟到自己正是害她自殺的兇手,同時也從女兒的記憶裡,重新認識了自己。
每個人都是由小孩成長為大人的,多數的大人卻不記得這件事。

我都是為你好

這句話,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很熟悉又備有壓力感的一句話。在我的成長過程中,這句話說得最多的是從老師跟親戚們的口中,較少從我爸媽口中聽到,該算是幸運嗎?!
爸爸是個包容力強大的男人,從小就很放手讓我做自己,沒想改變我甚麼,除了浪費食物被狠狠揍過一次以外。媽媽是極有控制欲的人,或她的情緒問題、或我達不到她的要求、或我的叛逆,一個眼神、一個巴掌就過來,常被揍得唏哩嘩啦的。至於自殺,在這篇【活下去的參考提案】太陽不會放棄天空已經寫過,就不在此多闡述。
但我想我是幸運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大概是我當了媽媽以來,目前對孩子做得最正確的事情。在痛苦且長期不快樂的婚姻中,在某一天的爭吵後,突然意識到自己在未來的某一天可能會步上這後塵時,分開是最好的選擇。
改變身處的環境與慢慢抽離困住的情緒,不讓自己沈淪在負面循環當中,正視自己的傷口,提醒自己「我不要成為下一個妳」,多閱讀、養寵物、培養興趣、多交朋友、每週安排固定陪伴孩子的時間等。走出自己的生活,漸漸地,對孩子越來越有溝通上的耐心,從未動手打過孩子(打孩子是教養之一,沒有對錯,但不能成為爸媽壓力發洩的出口而造成傷害),也學習到自己曾情緒失控暴怒後,開口跟孩子道歉。
「我這輩子沒什麼成就,就是希望我的孩子,能有點成就。」劇中這句台詞,也是很多爸媽會對孩子說的話。何謂成就?爸媽認定的,還是孩子認為的?聯考後想唸的是醫護,但媽媽不同意,覺得學商才不會餓死,被要求唸商科會計系(唉,妳忘了我數學考零分的嗎..)。雖學以致用成為賺錢的工具,但並非我的意願與熱情。無論是高中還是大學,我不多干涉孩子的選擇,盡量用陪伴及讓他自己慢慢學著思考未來的方向,清楚後選擇了就要好好念書、努力地往前走,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每個世代都有每個世代的痛苦,而每個身為爸媽的課題,就是學習不再複製同樣的故事。

改變你能改變的事,接受你無法改變的事。

好好愛與珍惜,對每個人的未來是有影響的。有好好的愛與被愛的過程,知道愛是甚麼樣子,遇到任何關係中的傷害,會較懂得不委屈求全及保護自己,像霸凌壓榨(學校&工作)、詐騙、暴力侵害、感情渣等等。
我們都會為孩子的未來感到焦慮與煩惱,而原因是甚麼?是孩子的問題還是世俗的眼光?孩子得符合大眾眼中所謂的好跟乖嗎?我們無法守護孩子一輩子,就像他們也不見得能照顧我們到老,從日常小事慢慢培養他獨立做決定、學會管理自己,人生是他自己的,必須自己去試,在逆境中披荊斬棘,去跌倒、去受傷、去承受挫敗,才能學會扛起責任,真正變得成熟。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
他們經你而生,但非出自於你,
他們雖然和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們愛,但別把你的思想也給他們,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勉強自己變得像他們,但不要想讓他們變得像你。
-黎巴嫩詩人 紀伯倫
..........................................我是分隔線..........................................
【後記】
為了大學通勤,孩子近期開始搬家,我以為我應該不會有所謂離巢期的煎熬,但在孩子出門後,ㄍㄥ住的情緒瞬間淚崩,這悲傷的情緒盤附在心上許久。
期望孩子能平安健康快樂幸福,這是最重要的事;也願自己調整情緒,過自己快樂的人生。
avatar-img
59會員
155內容數
生活有時不好過,留點溫柔給自己,還能擁抱勇敢,這裡是我的心情太嘮叨。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空凜 的其他內容
「愛,就像一把菜刀,可以砍出彼此的界線,露出最深的恐懼,當然,也可能切開防衛,看到最溫柔的那一面。」 ─ 《媽,別鬧了!》 如果,有如果,我也想這麼鬧。
總有一天,一切會好的。總有一天是哪一天呢? 2016上映的丹麥劇情片【Der kommer en dag】,一部發生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真實故事,好友強烈推薦我看,說「看完了,妳一定會寫。」 https://ppfocus.com/0/eneb88f92.html
她在毫無尊嚴的地方,給了女性尊嚴, 教她們如何在籠子裡自由的呼吸。 雖然根據報導,她的後代子孫認為原著與電影內容有些不實之處,進而提出訴訟,這裡就不探討多少真實性與否。 除了在名字「甘古」後面加上一個拜字,是印度對擁有地位的人尊稱
人終將一死,但當死亡迫近時, 我們才會開始學習如何好好活著。 「沒死以前,我還是活著的。」似是平常的話,卻震撼又省思。 送別死亡之後,生命以另一種型態呈現,告別也是另一種相聚的開始。 我們都知道人生時間有限,終究會死這件事,這是個事實,也因如此,過得幸福、活在當下的意義,才那麼重要。
對自己說聲「I'm worth it!」,不需要透過比較來找自我價值,專注過現在的日子,挖掘發自內心想做的跟感到快樂的事。 「I'm worth it!」這句話有一種魔力。 自信來自於你相信自己,而不是去粉飾或逃避。 每個人就是『不一樣』,不用靠「比較」也能抓穩自己。
人生躲不掉的事那麼多,既然躲不掉,那就來吧! 走過人生的盡頭,可以再握筆寫著日記,才知道生命中那些伸手可得的一切,都不是理所當然。 「人生就是一連串的錯誤,根本沒有『對』過好嗎?」
「愛,就像一把菜刀,可以砍出彼此的界線,露出最深的恐懼,當然,也可能切開防衛,看到最溫柔的那一面。」 ─ 《媽,別鬧了!》 如果,有如果,我也想這麼鬧。
總有一天,一切會好的。總有一天是哪一天呢? 2016上映的丹麥劇情片【Der kommer en dag】,一部發生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真實故事,好友強烈推薦我看,說「看完了,妳一定會寫。」 https://ppfocus.com/0/eneb88f92.html
她在毫無尊嚴的地方,給了女性尊嚴, 教她們如何在籠子裡自由的呼吸。 雖然根據報導,她的後代子孫認為原著與電影內容有些不實之處,進而提出訴訟,這裡就不探討多少真實性與否。 除了在名字「甘古」後面加上一個拜字,是印度對擁有地位的人尊稱
人終將一死,但當死亡迫近時, 我們才會開始學習如何好好活著。 「沒死以前,我還是活著的。」似是平常的話,卻震撼又省思。 送別死亡之後,生命以另一種型態呈現,告別也是另一種相聚的開始。 我們都知道人生時間有限,終究會死這件事,這是個事實,也因如此,過得幸福、活在當下的意義,才那麼重要。
對自己說聲「I'm worth it!」,不需要透過比較來找自我價值,專注過現在的日子,挖掘發自內心想做的跟感到快樂的事。 「I'm worth it!」這句話有一種魔力。 自信來自於你相信自己,而不是去粉飾或逃避。 每個人就是『不一樣』,不用靠「比較」也能抓穩自己。
人生躲不掉的事那麼多,既然躲不掉,那就來吧! 走過人生的盡頭,可以再握筆寫著日記,才知道生命中那些伸手可得的一切,都不是理所當然。 「人生就是一連串的錯誤,根本沒有『對』過好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有段時間,我需要常常提醒自己,她是我的母親,我是她的女兒,我不是她的拯救者,我也救不了她。
Thumbnail
“生命終將逝去,戲裡那些用AI模擬出的美好過去,也許都是使用者想留下的記憶” 這部戲裡不管哪一段AI模擬出來的感情,在我看來都是為活著的人為自己量身打造的那個他(她),而這些模擬的意識,我看來這並不是懷念而是一種依賴
Thumbnail
終於在倒數第二天晚上 她媽媽才和我說 她大女兒在上學期某天晚上念了一篇自己寫的文章給她聽 內容是,她準備好如何自殺了 跳樓死相太慘, 所以她已經開始作計畫要如何蒐集安眠藥,如何美美的死去....
Thumbnail
孩子問,如果我有那支《媽媽的遙控器》裡頭那支遙控器的話會怎麼用?.....
Thumbnail
此篇以敏敏女孩為故事主角,講述母親給孩子的管教,是愛也是羈絆,面對擇校就業的衝突,要聽母親的還是自己的? 而母女倆經歷了什麼事呢? 點擊文章一探究竟吧!
Thumbnail
看過動畫《龍貓》嗎?有一幕是小月和小梅的媽媽躺在床上對爸爸說:「懂事的孩子往往更讓人心疼。」畫面裡的母親,表情裡有很多的不捨。因為她明白當孩子表現得成熟懂事,代表內心壓抑了想耍賴、想偶爾不乖、想隨心所欲成為自己的渴望,並且盡量不惹人厭、不造成別人的麻煩。乖巧聽話的好處,是孩子換得了他人的喜愛;但付出
倒霉兒把自己的筆給了尋色兒,尋色兒變成倒霉兒了。慈母不出孝子?尋色兒進入故事對蘊情兒說:我的母親是一個慈愛的母親,我從來沒有對母親說老大就在我心,要出來做次生佛這件事情,沒有辦法對母親說得清楚。這種匪夷所思的事情對誰都無法說得清楚,我們是局中人,到時我希望你可以幫我一把。 尋色兒又說:只要我們對母
Thumbnail
開始閱讀吳曉樂的《那些少年沒有抵達》。這是一本沉重的書,其實不適合在過年期間閱讀,不過借了回來總得看嘛。 我暫時只是看了不足20%,女主角是一個教師,除了面對學生突如其來跳樓身亡外,還被迫回顧自己悲傷的童年往事。 她的母親是一個控制狂,即使在女主角長大結婚依然受到母親控制,連婚姻對象也是母親
Thumbnail
《小曉》是一部觸動人心的電影,描繪了過動症小孩在家庭和學校中的成長經歷。從小曉的孤獨旅程、家庭微妙關係、老師的溫柔陪伴到社會對過動症的刻板印象,影片深刻反映了困境下的愛和勇氣。主要角色包括小曉、母親薇芳、班導保羅等。觀眾將在故事中體驗到深刻的共鳴。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有段時間,我需要常常提醒自己,她是我的母親,我是她的女兒,我不是她的拯救者,我也救不了她。
Thumbnail
“生命終將逝去,戲裡那些用AI模擬出的美好過去,也許都是使用者想留下的記憶” 這部戲裡不管哪一段AI模擬出來的感情,在我看來都是為活著的人為自己量身打造的那個他(她),而這些模擬的意識,我看來這並不是懷念而是一種依賴
Thumbnail
終於在倒數第二天晚上 她媽媽才和我說 她大女兒在上學期某天晚上念了一篇自己寫的文章給她聽 內容是,她準備好如何自殺了 跳樓死相太慘, 所以她已經開始作計畫要如何蒐集安眠藥,如何美美的死去....
Thumbnail
孩子問,如果我有那支《媽媽的遙控器》裡頭那支遙控器的話會怎麼用?.....
Thumbnail
此篇以敏敏女孩為故事主角,講述母親給孩子的管教,是愛也是羈絆,面對擇校就業的衝突,要聽母親的還是自己的? 而母女倆經歷了什麼事呢? 點擊文章一探究竟吧!
Thumbnail
看過動畫《龍貓》嗎?有一幕是小月和小梅的媽媽躺在床上對爸爸說:「懂事的孩子往往更讓人心疼。」畫面裡的母親,表情裡有很多的不捨。因為她明白當孩子表現得成熟懂事,代表內心壓抑了想耍賴、想偶爾不乖、想隨心所欲成為自己的渴望,並且盡量不惹人厭、不造成別人的麻煩。乖巧聽話的好處,是孩子換得了他人的喜愛;但付出
倒霉兒把自己的筆給了尋色兒,尋色兒變成倒霉兒了。慈母不出孝子?尋色兒進入故事對蘊情兒說:我的母親是一個慈愛的母親,我從來沒有對母親說老大就在我心,要出來做次生佛這件事情,沒有辦法對母親說得清楚。這種匪夷所思的事情對誰都無法說得清楚,我們是局中人,到時我希望你可以幫我一把。 尋色兒又說:只要我們對母
Thumbnail
開始閱讀吳曉樂的《那些少年沒有抵達》。這是一本沉重的書,其實不適合在過年期間閱讀,不過借了回來總得看嘛。 我暫時只是看了不足20%,女主角是一個教師,除了面對學生突如其來跳樓身亡外,還被迫回顧自己悲傷的童年往事。 她的母親是一個控制狂,即使在女主角長大結婚依然受到母親控制,連婚姻對象也是母親
Thumbnail
《小曉》是一部觸動人心的電影,描繪了過動症小孩在家庭和學校中的成長經歷。從小曉的孤獨旅程、家庭微妙關係、老師的溫柔陪伴到社會對過動症的刻板印象,影片深刻反映了困境下的愛和勇氣。主要角色包括小曉、母親薇芳、班導保羅等。觀眾將在故事中體驗到深刻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