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茉莉的最後一天〉心得:人生不是妳給孩子的禮物,妳自己才是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茉莉的最後一天,描述北一女高一生茉莉在富裕完美的家庭長大,某天卻無預警從自家陽台一躍而下。媽媽決定利用最新科技偷窺女兒的記憶,拼湊出女兒自殺的原因。
前言:這一集不是我最喜歡的,但是我還是要推薦給大家看,而且我還寫了三千多字來推有沒有很煩。
茉莉很正。公視〈茉莉的最後一天〉影片截圖;取自Netflix畫面
在劇中,茉莉利用偷竊來的小東西當成禮物送給媽媽,而媽媽不知情的口嫌體正直接受了禮物,雖然嘴上嫌著女兒亂花錢,其實很高興,這一段非常美,是茉莉和母親互動得最好的部分。
也就是說,聰明如茉莉,她用這個小小的送禮舉動,報復了母親,同時又獲得了她一直渴望的溫暖互動。小孩真正想要的,是母親的正向回應,比如說謝謝!妳選的禮物我很喜歡!之類的讚美,但是茉莉的母親慣用負面字眼回應小孩,所以茉莉也用謊言包裝這個禮物,明明是偷來的,卻謊稱是路邊的貧窮老人賣的,好像這個禮物是勉強買的、是施捨來的。

情感互動、既得利益、道德模式,都是世襲的

也就是說,茉莉知道只有這種施捨來的、順便的、渣滓一樣的好意,母親才會接受,她洞悉了母親自賤的情感模式
很難懂對吧,那讓我們換個簡單的比喻。有些長輩很奇怪喔,如果要送她禮物,就是不能說自己是特地排隊三小時排到的三萬塊最新型手機,要說是很便宜打折隨便撿到的、花了三萬塊但是要說是0元手機或是抽獎抽到的,總之,要盡量減少禮物價值,這樣長輩才會高高興興接受。(當然也有完全相反的老人,就是要盡量誇大禮物價值才會接受的,那個我們暫時不聊啦……)
編輯手殘截到的圖……
我小時候對這種送禮模式百思不解,如果老實說了禮物價值,就會被罵討債、敗家、浪費錢。明明就是很喜歡這個禮物不是嗎?為什麼要嫌棄呢?
長大以後向上追溯家族史,我才理解這種自卑自賤的情緒,往往來自深刻的貧窮,也就是更上一代的貧窮,往往導致下一代不敢用好東西、認為好東西就是奢侈惡習、自己一定要用最差的,把錢全部存起來留給兒孫輩,這才是道德的表現。
這已經不只是情感層次了,自賤自輕深化進入家族的道德觀,如果妳不照著父母的教訓做,那妳就是不道德。
所以當長輩用好東西時,會有罪惡感,覺得自己不配。兒孫投其所好,往往把禮物講得一文不值,雙方就在這種交相賊的狀況下互動、情感交流,而且運作順利(好神奇喔)。
其實媽媽也是很正的……
這種老人會有甚麼毛病呢?當然有,因為她人生沒有享受,沒有為自己爭取過幸福,她認為自己犧牲了所有享受,來建立下一代的幸福,她把所有幸福的扣打都硬塞給子女,這是她的道德模式,也是「讓家庭幸福的公式」。當子女做出她認為違反幸福模式的事情時,長輩就會爆走,覺得我當年省吃儉用為的都是你,你怎麼可以糟蹋我的幸福扣打,糟蹋我的人生,不孝啊!
我覺得這部片非常可惜的部分是,花了太多力氣在刻劃美滿家園中母親的醜陋,太用力、太扁平了。
母親為什麼會變成那麼醜陋呢?有人生下來就是一個機車媽媽的嗎?母親的心境轉折是甚麼?外婆外公是甚麼樣的人呢?是怎樣教養媽媽的呢?有沒有可能媽媽從小就是跪鐵蒺藜算盤長大,所以才唸到美國碩士呢?所以她相信打罵教育是對孩子最有幫助的?
因為自己已經是那個幸福公式下的既得利益者,覺得當年自己就是這樣拚死拚活才能拿到美國碩士、才能住在高級住宅區、找到有錢有地位的好老公,所以辛苦是值得的,女人的幸福之路,必須要靠學歷和顏值,才有開啟階級流動的可能?而且不拚命守住這個「面子」,是不行的?
茉莉小時候說要當收銀員, 媽媽就這樣罵她
會不會茉莉的外公外婆一直以來也對女兒的好意冷言冷語,說女兒學的東西沒出息、爸媽的臉都要被丟光了,所以她只學會了這種情感互動的模式?用這種傷人的模式來跟女兒茉莉互動呢?
情感互動的模式是會世襲的,茉莉母親的控制欲望,從一塵不染,根本IKEA樣品屋的家中可以看得出來。但是世襲的脈絡卻全然空白,我一度很高興想說心理師好像要問媽媽的出身背景資料了喔,要解密了噢,結果話題很快又轉走了(失望)。
唉唉這樣醜化媽媽就沒有力量了啊。

「我要是知道文學是這樣子在傷害我的小孩,我才不會讓她讀。」

整齣戲裡,我覺得最有意思的,就是這句台詞:「我要是知道文學是這樣子在傷害我的小孩,我才不會讓她讀。」
這句話是在諷刺母親的理科背景,這又是一個刻板印象,認為讀理科的人都鄙視文學、文學五四三的沒屁用,還會讓小孩胡思亂想云云。
事實上,理科背景的文學人滿街都是,例如醫科出身的詩人就不知多少,而且還寫色色的東西呢。喜愛文學與學術專業並沒有關聯,文學是人人都可以親近的,因為文學是人心的映照,你讀到多少,那就是你當下的心有多少。
文學的力量在於可以承載各式各樣的自我,當社會安全網和家庭失能的時候,文學與藝術承接了多少無助的靈魂,為多少難以啟齒的痛苦找到出口?
功利主義認為文學是攻,是入侵,是給予(不當的)思想。錯了,文學是受,是逃生口,是讀者在豐富文學,在演繹經典。
認為文學應該分級、會傷害小孩心靈的人,其實正反映了自己想像力的淺薄。這邊醜化媽媽蠻有力,讓你看到媽媽就是一個只會讀死書、很刻板的、沒有想像力的女人。
但是這部劇另一個可惜的地方是,假如媽媽是沒深度的,那茉莉那麼有靈性有深度,她到底寫些甚麼呢?只用文學獎首獎來談茉莉的才氣,沒有更深入的給我們一點線索、一些文字段落,來了解茉莉在文字中究竟解放了甚麼,這未必也把觀眾想得太簡單了吧,而且也稍微又向這部戲強力批判的功利主義,靠近了一點點。
劇中只讓茉莉用旁白的方式講出得獎感言,但並不足以讓我們了解一個作家。
茉莉在這部劇中設定為高一,非常年輕,正是中二年紀,我其實也期待她用中二的方式來描述自己與母親的關係,結果都一直在說她得獎、想要獲得作家的肯定,個人覺得很煩。當然這個設定是強化茉莉身為長女、渴望受到前輩、長者肯定的性格,但是可以稍微講一下小說到底在寫甚麼嗎我真的沒有很關心她得獎。
另一個殘念的層面,就是我很想知道林可莉在姊姊跳樓之前,她看到全神貫注、哈哈大笑的那本漫畫到底是甚麼啦!可莉是一個非常亮眼的配角,她在母親的治理下選擇不服從、正面衝突,比起茉莉盡力承受母親的期待,次女是更鮮活、更積極為自己的人生爭取權利的人。這樣的人會讀甚麼書呢?
姊姊絕望地走上陽台,妹妹卻笑得開心

在茉莉的記憶片段才看到,不知道用參考書還是課本包藏,其實正爽看漫畫

人生不是妳給孩子的禮物,妳就是那個大禮物

最後一段,茉莉與母親在生命的最初與最終和解了,母親回想起孩子出生時的第一聲哭喊,烙在心上的嬰兒哭聲,與自己的哭聲混合一氣,搞到大停電這是MIB嗎,然後茉莉就顯靈了,雖然很老套但是還是蠻催淚的。
但是寫到這邊我們有沒有發現一件事情,這部戲的媽媽沒有名字欸。
主角沒有名字,其實就是一個訊息。
編劇沒有把主角當成一個人來處理,也就注定了這部戲的缺憾,我們永遠無法真心喜愛一個象徵、一個概念,我們會認同、會痛恨的,都是人。當母親回想起孩子如何通過自己的身體、來到這個世界,她才終於成為活生生的人,也只有活人能召喚死靈,一個刻板概念是沒有這種力量的。
常常有人說,孩子是父母的禮物,我最近常常有一種感覺,我才是孩子的大禮物,父母是孩子的大玩偶。
尤其是媽媽更是好玩又好吃(?!)的超級大玩偶,可以吸奶、可以討食、可以爬爬、可以毆打(對,我最近被蘑菇打得很慘,她發現用小胖手啪啪啪的打媽媽臉非常之爽快)、可以發脾氣、可以哭訴、還可以在有新朋友的時候,把媽媽丟到一邊無視她。
重點是,媽媽是孩子的所有物,這一點無庸置疑,否則媽媽不會失去自己的名字,不會失去尊重、不會失去自己的人生。
在這個所有權的爭奪之中,媽媽要如何自處呢?我的人生究竟是自己的、還是孩子的?我的身體是自己的還是孩子的?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被譽為台版黑鏡,其中有許多微科幻元素,很明顯在向神劇《黑鏡》致意,我忍不住想起黑鏡中有一集的母親意識被注入到猴子玩偶,她可以感受被孩子擁抱、被摔打、可以聽到孩子的聲音,最後孩子長大了,她就被遺棄。做為孩子生命中的大玩偶,或是禮物,我們要如何扮演好角色?
而且,又有多少人,會不請自來的指點妳要扮演好「媽媽」角色?

媽媽很脆弱,有時當自己吧

〈茉莉〉這部戲有很明顯的訊息受眾,講直接點,你如果看〈茉莉〉有感覺,十之八九你是第一志願的,而且家裡環境不差,往往是中產階級家庭。
所以當你要求一個貴婦離開舒適圈,去思考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麼?這不只是叫媽媽不要繼續當機車人那麼簡單,妳等於要求她背叛自己的階級、信仰、選擇,而媽媽就是因為當初接受了某種功利主義的價值觀,才擁有現在的美麗家庭。
所以,談何容易。
茉莉要撼動的不是一個母親,她的反抗將顛覆了一個家庭,甚至一個家族(以及擴散出去的交友圈)的價值觀和信仰。所以孩子做不了這麼大的革命,就只能死諫。
但是,媽媽是生來就想當機車人的嗎?當她的同溫層裡都是留美碩士,都在北一女建中上打轉,都在分享如何對子女情感勒索才有效,甚至都在LINE群組裡一起恥笑某家小孩子考不上醫科,妳敢出言反對嗎?除非被雷劈到。
人很脆弱,媽媽是人,相信我,媽媽很脆弱,人都有失足的時候。
更何況,你以為媽媽心甘情願放棄了自己人生的主權,其實裡面有多少是社會輿論的壓力呢?劇中媽媽不斷跳針「如果不是生了你們我早就當教授了」看似把自己的人生主權放棄掉,那個情緒壓力不應釋放在孩子身上,但是她也無處可去,孩子是世界要脅她的藉口。
人生好難。(很無力的句點)
 
工商服務時間又到啦(精神為之一振),要來介紹大家好藥好書,有病就要吃藥,不是,就要看書!
身為女人,要如何在媽媽角色和自我之間求取平衡呢?那就有時當媽媽、有時當自己吧!史帝芬・塞凡的文字非常優美,配上艾曼紐・伍達赫的精緻插圖,太療癒啦!
 
更多方格子創作者以不同角度詮釋心中的母親,請前往【《書寫母親》主題策展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424會員
70內容數
<p>對我來說,我悲傷的時候,最能平復心情的方式就兩種,吃真正的美食,以及看偉大的作品。</p>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一篇故事一闕詞|遇酒且呵呵,敬匆匆人生中的再次相逢|韋莊〈菩薩蠻〉X青峰〈最難的是相遇〉歡樂的當下,懼怕人散心空。重逢的到來,擔憂別愁銷魂。漫漫人生,滾滾紅塵。相遇不易,更是難得。 在泰國與緬甸的邊境,山巒波濤洶湧,放眼望去滿山滿谷枯黃的草。沿著斜坡,一棟又一棟房子蜿蜒朝著山上而去,每轉一個彎,
Thumbnail
avatar
KC
2021-04-05
變質的愛,陰陽兩隔才敞開心胸的悲劇-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 茉莉的最後一天》《下》在上、中兩篇,為了追查茉莉自殺的原因,林媽媽開始觀看茉莉生前的記憶,這次,她選擇面對精神科醫生派給她的功課—以茉莉的角度審視自己在茉莉眼中,是個怎麼樣的母親? 在林媽媽堅定的眼神下,志雄深吸一口氣,在螢幕上輸入「媽媽」兩個字。 媽媽 對媽媽的第一個記憶中,面對林媽媽問她長大以後想當什麼的問題,正在玩
Thumbnail
avatar
邱婷鈺
2020-12-06
破敗的人生似一場漫長的雪景,冷冽的溫度讓我們靠得更近——〈少女終末旅行〉觀後 ⠀⠀⠀⠀⠀⠀⠀⠀⠀⠀⠀⠀ 虛無感。不知道到不到得了的目標,不知道有沒有用的努力充斥著我們的生活。我們在無盡的日常中重複,在重複的苦痛中爬梳,想找到一點跡象來自我安慰,讓自己迎向希望,心底卻又不願真的到達,只怕那終局不如我們所想像。
Thumbnail
avatar
河野若悠
2020-11-28
〈蔦,是常春藤的意思哦〉:一個品牌可以給人的意識他們是如此慎重,像是抱持著期許又有一絲驕傲。與其說他們是用設計師或選書師的角度在工作,倒不如說他們更像是已經預期到這這裏可能發生的故事,提早為它創造一種氛圍。書彷彿比鄰而居了起來,它們是側著臉還是歪著頭,是一本正經或面帶保留——我覺得這些人的眼睛和手,賦予了書本栩栩如生的神情。
Thumbnail
avatar
Scarlett
2020-06-15
〈上帝的愛:不是得新病毒〉 感謝上帝的慈愛與保守讓我在它的愛的編織的大床躺著,入你懷抱裡。你的雙手我雖看不見卻是溫暖無比。我是你的孩子,你給我重生的生命已過了七年,謝謝你接近我這悶新、傷心的人。 新貫狀病毒來臨,原以為這是黑暗幽谷,但你的愛讓我了解你用你的愛來陪伴我。我生尚有一點點傷痕,爾多發言,進行冷凍療法,右邊手指的第四
avatar
小熊
2020-04-30
〈你的心情〉給悒鬱不振的社會新鮮人 在社會上做人處事,難免會遇見負面的人,負面的事,帶給你負面的經驗。 但是,親愛的,不要因為被一塊石頭絆了一跤,就懷疑整條道路都是險惡的。那不過是一塊石頭而已,並不是整條道路。
Thumbnail
avatar
彭樹君
2018-08-22
avatar
吐納商業評論
2016-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