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2小時的時間過別人的一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第一次知道楊力州,是從記錄失智老人的紀錄片《被遺忘的時光》看到他的名字。身為家中曾有失智長輩的一員,也把該部紀錄片反覆看了兩、三次,又跟著走過隨著不識得自己的家人,墮入記憶斷裂的時空中,不知今夕是何年。

後來的《紅盒子》記錄已故布袋戲大師李天祿長子陳錫煌,雖是不跟爸爸姓、後來分家的兒子,在人生暮年四處奔走,只為了讓布袋戲這個傳統藝術可以傳承,無論是外國人或是啟聰學校的學生,只要願意學,再遠他都願意去教。
看著老師傅靈活地操偶,無論是拱手、撥髮、寫字,那樣充滿靈魂的細膩,很難想像只是用幾根手指、幾條線的組合,就能重現人類數千年來演化後的形體和文化。

用鏡頭探知被隱蔽的細節
一直以來,我都是紀錄片的愛好者,除了喜歡藉由導演的鏡頭所呈現的觀點之外,我也樂於探知,現實世界中因為地域、階層、文化、語言的阻隔所被隱蔽的細節。

楊力州一開始是這麼相信著:「我堅信紀錄片可以改變世界,我的工作就是把紀錄片拍好。」而到後來他又思考著,紀錄片又該怎麼被看到?而在與失智老人有了真實接觸的經驗後,他開始反思:「鏡頭下面的世界是真實?還是被拍攝的對象眼中的是真實?」

所謂的真實,從來都不是單一觀點、單一視野的畫面,毋寧是在某個時點、特定的詮釋方式。楊力州也不避諱,在自己的作品中,他都會高舉某些價值,拍攝紀錄片給了他話語權,他也認為他有義務要彰顯他所認同的部分。

牆的另一邊是什麼樣的世界?
在資訊過載的現在,我們往往無力去辨別資訊的真假,也往往因為演算法所聚攏的相似價值觀而習於我們解釋世界的方式。

從臉書牆上不斷刷新的資訊、廣告、貼文、美食食記和新聞,彷彿是一種提醒,時間在上面變得具體也模糊。具體的是,我們的喜好彷彿開始具象,任何滑入指尖下的訊息,若沒有獲得即時的按讚認可或分享,即會沒入滿溢而不受關注的訊息流之中,我們也大可好整以暇、避開礙眼的訊息。模糊的是,我們往往在建築起以個人喜好為界的高牆後,無法得知在牆的另一邊,我們忽略了什麼?

紀錄片之所以為紀錄片,不在其承載的訊息量或是觀點角度正確與否,而是我們得以在大眾喜好的高牆上,鑿穿一個洞,讓牆另一邊的觀點透出,照亮我們偏狹的視野。

下一次,當我們又站在售票口拿不定主意時,請用紀錄片讓自己聽見,世界上另一種你從沒聽過的聲音。
Photo byFelix MooneeramonUnsplash
----
認識楊力州和紀錄片的美好:
台灣最多產紀錄片導演楊力州:紀錄片帶給觀眾的美好,讓我堅持拍攝下去 Dialogue with Yang Li-Chou
https://reurl.cc/nVvX2l
【商周】走過憂鬱深谷 楊力州十年磨出《紅盒子》
https://reurl.cc/lLyXOq
職涯像是不同目的地的旅行,每次路上收盡的風景都是未來人生的養分,願每個人都有自己一段美好的旅程!Bon Voyage!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沒有追開香港YouTube頻道「試當真」,也許它們出品的《公開試當真》會吸引我入場之處,亦是監製暨主演之一許賢拍攝這套紀錄片的原因:治癒公開試留下的創傷 (下有劇透)
Thumbnail
「我覺得我是一個很雜食長大的小孩。」 當楊力州拿起攝影機,他不只關注特定的議題,他的觀景窗裡不會只有單一的畫面,應該是五彩斑斕,充滿各種生命的景色。在他的影像書寫中,他自己的創作核心在談論「偏見」,但創作這麼多主題的作品中他也漸漸察覺,「偏見的高牆」不曾因為他的作品倒下。
Thumbnail
楊力州的父親有一個畫家夢,但為了生活,他的父親帶著全家從彰化溪湖舉家北漂,在新北地區搬過一次又一次的家,五股、三重、蘆洲、板橋一帶全都住遍了,最後才落腳在永和。只有小學畢業的父親非常熱愛繪畫,在那個年代的價值觀裡,畫畫「不能當飯吃」。
Thumbnail
與音樂接觸的契機,一切都要從和角頭音樂與台北縣政府合作拍攝的貢寮國際海洋音樂祭開始。 2003年,龍男接到了來自台北縣政府所舉辦的海洋音樂祭的拍攝案子,紀錄政府單位籌備音樂祭的辛苦過程,本來只是單純的活動紀錄,龍男硬是把他拍成了有血有肉、屬於那些樂團與音樂人的紀錄片。
Thumbnail
藉由純粹的影像紀錄,讓軀體在時間的來回擺盪中,自顧自地成長自己的故事,《日子》無一不是這樣透著日常生活的力量以及對情緒、感受的真實描繪。日常的沉默與靜止都在目光注視下醞釀出動人的情感,無聲勝有聲的成就影像最原始的魔力,每幀平凡的瞬間,都悄悄地鑽入我們積了灰的思緒深處,重組我們對電影、對藝術的想像。
Thumbnail
今天下午參加美力台灣三十周年記者會,美力台灣3D行動電影院巡迴台灣偏鄉十四年,已跑了將近三十萬公里,距離也快趕上從台灣到月球的距離。 這個美好的故事來自於一個罹患腦瘤的導演,在病癒之後發下的夢想,最初他是用3D技術拍台灣美麗的生態環境,用行動電影院的改裝車,讓台灣偏鄉的孩子可以感受到美麗的力量,是
Thumbnail
在「景框之外的故事」這個平台中,希望透過與各種影像的對話,包括電影、影劇、紀錄片與人物故事,試圖譜寫出景框之外的另一種風景。若想看到投稿其他平台的文章,歡迎追蹤我的FB和IG:景框之外的故事。
Thumbnail
《神人之家》是2022年公開上映的台灣紀錄片,由盧盈良執導,以導演自身家庭為故事背景,講述了他與他家人之間的故事。(取自維基百科) 展覽介紹📽️ 導演盧盈良是一位嘉義人,從高職開始對電影非常有興趣,因此獨自來到台北生活。當家人用bbcall聯絡他時才發現他是真的下定決心離開。 2
Thumbnail
一向喜歡看紀錄片,透過紀錄片總是可以感受一幕幕與自己截然不同的人生,從中獲取更多視角,突破自身侷限。這篇文章,則想透過兩部紀錄片,分享紀錄片中的無家者處境;並進一步延伸討論城市空間治理政策上,針對無家者議題,台灣還有哪些努力的可能性。
Thumbnail
當初會想讀這本<後窗與另幾宗謀殺>的原因 是因為很小的時候看過“鳥大師“(誤)希區考克拍的“後窗“ 雖然大部分畫面隨著時間在記憶中被推到底層 以至於有點淡化 但對於電影中那種都市街道後巷間錯綜的生活樣貌 大都市匿名性帶來的在物理尺度上親密與精神上疏離的對比 都讓這部電影帶著一種很有意思的味道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沒有追開香港YouTube頻道「試當真」,也許它們出品的《公開試當真》會吸引我入場之處,亦是監製暨主演之一許賢拍攝這套紀錄片的原因:治癒公開試留下的創傷 (下有劇透)
Thumbnail
「我覺得我是一個很雜食長大的小孩。」 當楊力州拿起攝影機,他不只關注特定的議題,他的觀景窗裡不會只有單一的畫面,應該是五彩斑斕,充滿各種生命的景色。在他的影像書寫中,他自己的創作核心在談論「偏見」,但創作這麼多主題的作品中他也漸漸察覺,「偏見的高牆」不曾因為他的作品倒下。
Thumbnail
楊力州的父親有一個畫家夢,但為了生活,他的父親帶著全家從彰化溪湖舉家北漂,在新北地區搬過一次又一次的家,五股、三重、蘆洲、板橋一帶全都住遍了,最後才落腳在永和。只有小學畢業的父親非常熱愛繪畫,在那個年代的價值觀裡,畫畫「不能當飯吃」。
Thumbnail
與音樂接觸的契機,一切都要從和角頭音樂與台北縣政府合作拍攝的貢寮國際海洋音樂祭開始。 2003年,龍男接到了來自台北縣政府所舉辦的海洋音樂祭的拍攝案子,紀錄政府單位籌備音樂祭的辛苦過程,本來只是單純的活動紀錄,龍男硬是把他拍成了有血有肉、屬於那些樂團與音樂人的紀錄片。
Thumbnail
藉由純粹的影像紀錄,讓軀體在時間的來回擺盪中,自顧自地成長自己的故事,《日子》無一不是這樣透著日常生活的力量以及對情緒、感受的真實描繪。日常的沉默與靜止都在目光注視下醞釀出動人的情感,無聲勝有聲的成就影像最原始的魔力,每幀平凡的瞬間,都悄悄地鑽入我們積了灰的思緒深處,重組我們對電影、對藝術的想像。
Thumbnail
今天下午參加美力台灣三十周年記者會,美力台灣3D行動電影院巡迴台灣偏鄉十四年,已跑了將近三十萬公里,距離也快趕上從台灣到月球的距離。 這個美好的故事來自於一個罹患腦瘤的導演,在病癒之後發下的夢想,最初他是用3D技術拍台灣美麗的生態環境,用行動電影院的改裝車,讓台灣偏鄉的孩子可以感受到美麗的力量,是
Thumbnail
在「景框之外的故事」這個平台中,希望透過與各種影像的對話,包括電影、影劇、紀錄片與人物故事,試圖譜寫出景框之外的另一種風景。若想看到投稿其他平台的文章,歡迎追蹤我的FB和IG:景框之外的故事。
Thumbnail
《神人之家》是2022年公開上映的台灣紀錄片,由盧盈良執導,以導演自身家庭為故事背景,講述了他與他家人之間的故事。(取自維基百科) 展覽介紹📽️ 導演盧盈良是一位嘉義人,從高職開始對電影非常有興趣,因此獨自來到台北生活。當家人用bbcall聯絡他時才發現他是真的下定決心離開。 2
Thumbnail
一向喜歡看紀錄片,透過紀錄片總是可以感受一幕幕與自己截然不同的人生,從中獲取更多視角,突破自身侷限。這篇文章,則想透過兩部紀錄片,分享紀錄片中的無家者處境;並進一步延伸討論城市空間治理政策上,針對無家者議題,台灣還有哪些努力的可能性。
Thumbnail
當初會想讀這本<後窗與另幾宗謀殺>的原因 是因為很小的時候看過“鳥大師“(誤)希區考克拍的“後窗“ 雖然大部分畫面隨著時間在記憶中被推到底層 以至於有點淡化 但對於電影中那種都市街道後巷間錯綜的生活樣貌 大都市匿名性帶來的在物理尺度上親密與精神上疏離的對比 都讓這部電影帶著一種很有意思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