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黑夜率眾星來臨,我們卻闔上了眼。我們害怕黑夜,而忘了仰頭。
黑暗虛空裡星星恆是燦爛,那幽微之火,需要一顆細緻之心,停格駐足,才能目睹那千變萬化的精彩流變。
從雜誌到心理領域,慧嫚一直擅長聆聽與陪伴,但卻又不失犀利。溫柔的銳利之眼,在在處處於人生的擱淺處描摹著黑暗,陰影是傷但也有淬鍊之美。她不斷地提點那個黑暗裡的自己其實是一尾遺忘歌聲的美人魚,「內心的暗影」其實是襯托明亮的淬鍊基底,就像繪畫一樣,沒有黑暗的層次,就無法彰顯明亮的立體。
美人魚的歌聲天生俱足,為何要出發去找回它?
慧嫚一開始就讓那個易晴站在徘徊的十字路口,帶著不知名的徬徨,突然就站上了人生的懸崖邊上,當下動彈不得的窒息感,讓她頓時好想要一個人走得遠遠的,把整個世界都丟掉。慧嫚一開始就在敘事上下了刀口,迷惘的角色上場,想要出發上路去尋找失去的原本面目,那個被她長期忽略遺忘的自己。
這本書就像是一趟又一趟的旅程,曾想斷尾求生(丟下整個世界)的美人魚易晴,在過程中不斷進入往事的黑暗召喚,出現各種情緒解離式對自我存在的叩問!
內在的聲音,讓她深知自己再也不想要活在別人眼中。但自己是誰?那個我才是自己?還是每個我都是自己?她在看似完整的生活中,卻逐漸感到破碎,在前方一片無障礙中,入處怎麼卻迷霧重重?
我們閱讀此書時,就被鉤到了與易晴一同疼痛的血肉,她的前方也彷彿是我們的未知,此方他方,究竟何者才是出口?幸福的內裡躲藏傷痕的臉孔。
透過蘇青的叩問(也像是自我的對鏡)、各式各樣的情境建構、層層叩問追索、心畫心語…..,最後看見撕裂的縫隙卻恰恰就是透光之所在!裂縫無須彌補,裂縫是完美的一部份,完美也包含裂縫,歲月的裂縫、感情的裂縫、職場的裂縫讓人心慌,但慧嫚提出的正是不要否定人生的暗面,別「蓋住」縫隙,而是駐足去探看裂縫,甚至欣賞裂縫。
因為裂縫正是黑暗的救贖微光。
慧嫚就像是易晴與蘇青的謀合者,逐步描摹,細緻勾勒,接受自己的陰影與脆弱,反而能夠有意識地察覺自己的來處;面對自己的掙扎與難處,最終才不是拋棄自己,或繼續讓關係受困停滯,而是開始與自己的內在親密,與外在和諧。
可是這一切道理都不能只是心靈雞湯,畢竟心靈雞湯喝多了,文字只是自欺欺人。
只要願意走上面對自我這條路,就會逐步成為勇於接受自己且想要改變的孤獨騎士,於是易晴看到自己並非是自己想像中的樣子,更不是別人眼中的自己,在她走上面對自我這條路之前,她已經被自我身分或他者的定義殺死無數次了。蘇青陪易晴一次又一次地擺脫身分與往事的桎梏,讓自己有可能獲得新生。療癒過程中最特別的路徑是以畫為鏡,一種類似存在藝術治療的視覺導引過程。
畢竟人的痛苦與掙扎是普遍共通的經驗,或可說是不可避免的歷程,所以易晴的苦,或許也是我們過去或未來的對鏡。長期致力於開展Happy Talk的慧嫚,不走過往的路,她另闢蹊徑,將這十餘年來浸泡的心理諮商專業,放在更貼近個人的觀照之路上,這回還讓易晴親自提起畫筆,以畫為鏡,觀察自己。
猶如曾經寫過《以畫為鏡:存在藝術治療》的布魯斯.穆恩博士認為:決定畫布大小、材料和技巧時,他的靈魂也同樣在經歷篩選的過程,這過程他形容有如海水蒸煮之後化為「鹽」,人的靈魂意識喜好也會逐一在畫布(或其他材料)上現形。這就是藝術治療的立論基礎。
我在紐約藝術習畫時,也上過藝術治療課程,深感同意此一論述。我以為創作就是一種召喚,把人被蒙蔽的東西顯現出來。如果創作者夠真誠,深刻面對自我,確實具有某種精神療效。
以畫為鏡,以愛為筆,易晴也有了看見傷口的能力與結痂的新生突破。
慧嫚也是心理學大師榮格(C.G. Jung)的信徒,我自己也很喜歡《榮格自傳:夢.回憶.省思》,一個自傳書寫者高度的心靈挖掘,也是生命的一種典範追尋。過往我也常在自己的夢境裡經驗到榮格所說的神秘私密境地。「我的一生是一個潛意識充分發揮的故事。」他畢生致力於了解自己的夢和回憶、虛幻和現實交纏的情境,從來都是逼視著自己的內在旅程,他讓各種幻覺如火紅的岩漿般,讓欲加工的生命在其中被賦予了形狀。
進入潛意識、深深地觀望自身所行過的路途,解除個人被封印的往事,揭開被家族和社會化所馴服的野性,打開生命黑盒子,聆聽哀歡交織的命運之歌,藉著慧嫚的文字,也像是進行了一趟清除生命雷區的逐步檢驗工程,將自我的內在與傷痕對話,再次拼貼一個「我」的原型。
閱讀慧嫚的文字,也有如在挖掘內在,和榮格的再次相遇。在心理學家榮格的眼中,生命就像潛藏土裡的根莖植物,綻放在外的花葉縱有榮枯,醞釀生機的地下根卻恆在。
在午夜夢迴端視自己內在的「原型」,慧嫚捎來了溫柔的聲音,給了易晴(這名字也彷彿疫情,從疫情中轉為易晴)明亮月光般的指引──每個人都有覺醒的本能與力量,需要的只是打開心窗的意願與大刀闊斧的勇氣,還有真誠面對際遇的種種啟示。
我們每個人都不孤單。因為我們每個人在歲月長河中,或短或長都曾是易晴(也曾是蘇青),二者互為觀照,互為本體與客體。
慧嫚一直都是穿著個案的鞋子陪個案走路的溫柔引路者,她像是在與個案一起創作般,不選擇站在高高的指導者位置,而是與眼前這個人一起經歷整個生命過程,對眼前這個人保持開放與接納。正因為這樣的信念與態度,使得慧嫚的整本書充滿生活的細節,不時出現的困惑或靈光乍現的提點,也都展現出書寫者的一種「尊重的看見」與「溫柔的了解」。
於是我們得以讀到這本帶有創造性的心理療癒故事,它照亮陰暗,也顯現出生命高低起伏的樂章。
一路慢慢走來(慢慢走,速度才快)的美人魚,即使一路顛躓且差點溺水(自我放棄),終究因為遇見真實的自己而沒被大浪吞噬,甚至藉著大浪回到了大海(生命的本體,覺察的自我)。
在大海中,裹著溫柔月光,仰頭星辰燦爛,美人魚終於發出了誘人心弦的歌聲,迴盪在曾經緊閉的心房……
文:鍾文音(小說家)
《找回聲音的美人魚》 ★
《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女生版╳
《與狼同奔的女人》小說版
★現代女性必讀成長故事,療癒心中的小女孩,才能活出真正的自己
★以小說融入心理治療手法,探索內心不願面對的暗影
★王浩威、洪素珍、張惠菁、陳文玲、鍾文音、謝文宜 心疼推薦
美人魚的歌聲天生俱足,為何要出發去找回它?我們都曾是被自己噤聲的美人魚,我們都需要哀悼那個沒有聲音的小女孩,現在你長大了,可以療癒她,帶著她長大。
胡慧嫚以小說
《找回聲音的美人魚》探索內在對立兩極與內心暗影為主題,融入心理治療,呈現女性從矛盾到整合、從自責到自在的深層旅程。
心靈工坊 ╳ 女書店 主題書展
走在探索內在暗影與光亮的覺醒路上 成為人,成為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