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高齡化、少子化是全球普遍趨勢。2019年,台灣65歲以上的人口已經超過
14%,符合台「超高齡化社會」的定義,比日本進展還要快。
今天在與一位家醫科診所負責醫師聊天時,他提到說老年人口因為用藥複雜,許多病人的家屬不喜歡爸媽吃那麼多藥(即使是必要的藥),也不喜歡打針,最後會
希望病人轉去醫院,
診所也因此流失處方籤和其他可能的收入。針對這樣的Case,首先老年人本來就不擅長跟家屬溝通(話語權不在),即使病人本身對診所信任,家屬可能也感受不到。所以我們常說
關心一位病人,最好要同時取得其家屬的信任,尤其在今後的醫療環境這樣的關聯式行銷會更為重要。
當你今天把一位慢性病的病患照顧得很好,並且同時告知其家屬你把他照顧得很好,往往就是一個「
醫病關係資產化」的開始。
問題是,老年人其實也不太跟子女談自己的病況,造成家人其實也不瞭解病人本身的情況,往往是病況變差了才來診所理論......等到需要理論時才去處理,往往就失去了這個病人對診所的評價與長期價值。
順便抱怨一下,老年人很喜歡自己當醫生挑藥吃,常常拿了一堆慢籤回家擺到過期......
診所遇到經營天花板,該如何突破?
醫師也提到說,診所由於經營模式比較傳統,客群又主要以老年人領慢籤打針為主,當這些老人逐漸轉往醫院,而討厭吃藥打針的年輕病人又不來,診所就遇到了「衰退期。」
遇到天花板,是每個行業早晚都會碰到的。身為一個好的經營者,當你預期某個業務在不久的將來即將迎來天花板,有幾種策略可以考慮:
- 重新定義業務(例如汽車市場飽和已久,但電動車重新定義了市場)。
- 固守原有業務,縮減成本做小本經營,主打利基與差異化市場。(智慧型手機開始出現摺疊屏、雙屏等等)
- 開發與經營副業(特斯拉同時做太陽能業務)
對診所來說,開發新的年輕病患做轉型就是重新定義業務;固守原本客群,希望靠口碑穩固市場逐漸做差異化醫療,屬於利基市場策略;承接政府計畫案、開立藥局、販賣自費商品等等則屬於第三種。
報酬與風險是相對的,第一種方式的風險當然比較大,不過也最容易突破天花板。第二種則是將原本的天花板拉高,求穩。第三種也是要求投入較多的資源,不過風險也沒那麼大。
這三種策略基本上可以同時進行(有點像投資理財中資產配置的概念),適當衡量自己的時間與資本,去做最合適的配置。
不過診所該如何制定最佳的轉型策略呢?一切要從「數據」說起!
數據都儲存在醫師的電腦系統中,但卻從來沒有被妥善運用。
讓大數據幫你分析,重新定義經營方針
當診所面臨經營困境,不曉得怎麼制定新的策略,或是有放棄擺爛的念頭,都是很正常的,因為診所醫師很少有時間去關心病人的「非醫療數據」跟診所的「經營數據」(大部分會集中精力在病歷抽審上。)
例如診所內目前的病患,其年齡分布組成、性別比,甚至金流分析,包含藥價差、健保給付點數、自費項目,不同醫師的門診量分析,或是診所的疾病代碼分析。
「想換址或是新成立的診所」,也可以用大數據分析周圍鄰里的人口密度、年齡分布、成長比率等等,找出最合適的點。
對於想開「聯合門診」的診所,可以考量原本病患的疾病代碼與常開藥品分析,讓新的門診病人轉換率提升上來。例如本來家醫科診所,病人喜歡帶小孩子一起來,或許就可以透過數據分析是否需要額外開立小兒門診。
這些DATA都儲存在醫師的電腦系統中,但卻從來沒有被妥善運用。
其實也不怪醫師沒去拉數據,因為現在的舊系統要看這些數據實在太麻煩,不但菜單藏的深,且無法自動給出醫生想看的東西,要花時間去拉名單,醫師當然沒這麼閒。
新的系統可以透過新的程式語言與大數據軟體,自動幫你跑出分析報表,讓有心經營診所的醫師查看。
健康科雲小結
現在是數據為王的時代,擁有數據的人掌握最多的資源。而診所恰巧是掌握數據卻從來不使用的族群,甚是可惜。
若能好好善用數據,診所的未來有無限的可能,根據數據制定最好的醫療服務,開發適合病人的醫材、健康食品市場,根據疾病代碼聘請合適的第二醫師,承接政府計畫,都是可以考慮的。
不過在這之前,身為診所負責人必須有想要分析數據的心與能力,搭配適合的【醫療資訊系統+大數據分析軟體】。
我所使用的系統內就嵌有大數據分析軟體,可以幫助診所或藥局分析數據,自動跑出需要的報表與視覺化儀表板。
如果您對診所有任何想法,歡迎加入Line私訊我
我是Cloud,專業是藥師,曾在診所打拼過幾年,現在專門幫助診所轉型智慧化診所。 希望用我的經驗、資源與科技知識,讓基層診所享用大醫院才有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