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解決診所病人流失的三個思考方向(一)|健康科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當我問起醫師們對於診所病人逐漸變少的看法,大部分醫師都會說出以下幾個點:

  • 大醫院把病人綁住,不願意下轉到診所
  • 新診所成立,搶走原本的病人
  • 高齡化與出生率降低,導致年輕病人稀少
  • 逐漸退休,經營診所就當休閒娛樂,病人少了就算了

撇除要退休不打算認真經營的診所不談,大部分醫師在抱怨病人變少的時候,幾乎都會把「環境變遷」當作是一個最重要的因素。不過在我的走訪經驗中,有的診所即使開立十幾二十年,面對大環境變化與新成立診所,病人數量還是相當穩固。

大環境的改變對於沒有特色或是沒有口碑的小診所當然是越來越不利,這點不只是診所和藥局,只要你所在行業的市場逐漸飽和,大家都遇到天花板時,自然會淘汰比較沒有競爭力的診所。所有的企業其實也都面臨著一樣的困境。

現在是個「大者恆大,小者消逝」的時代,對基層診所來說,未來我認為會留下來的診所有以下幾種類型:

  • 聯合診所(多科別聯合開診)
  • 自費型特色診所(醫美、整外、特殊醫療如洗腎)
  • 當地長期口碑建立的診所

也就是說,沒有用心經營的診所由於市場飽和、健保給付越來越低、人事成本不斷漲高的趨勢下,將會逐漸失去市場份額。在這個前提下,以往只要選對地區就能經營得不錯的方式將不再管用。

對傳統經營的診所來說,最好能建立好的口碑,將現有病人轉化為長期的VIP病人。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當然是醫病關係的信任。

舉個例子:

假設今天小明去A診所看感冒,A診所醫師叮囑小明吃三天份的藥,若沒有好轉須回診檢查。結果小明吃了兩天A診所開的藥,發現效果不好,改去B診所開藥,B診所醫師有相當高的機率重複開立A診所開的藥,而小名也有很大機率在B診所看好病,但很可能不是因為醫師比較厲害,而是因為身體免疫力起來了。

在這個常見的案例中,有以下幾點我們可以拿出來探討:

  1. 台灣民眾受惠於健保,看診相當便宜且方便,民眾可以隨處看醫生,不過也相對浪費了醫療資源?
  2. 小明為甚麼沒有按照A醫師說的話回診,反而去其他診所?
  3. B診所是否有詢問小明之前開立的藥品或是上雲端查詢,並且避免開立類似藥品?

對於A診所來說,最傷的是他可能永遠失去小明這個病人,因為在小明的印象中,是B診所幫他治好感冒。小明為什麼沒有按時回A診所回診,主要還是對A醫師不夠信任,在這段期間內A診所沒有能力也沒有心力關心小明,最後就流失這位病人。

每天診所來來去去的病人中,絕對有非常多像小明的案例,可以粗略估計每100位病人中,或許有10位小名這種病人。

換句話說,診所的流失率是10%,長期累積下來是很可觀的損失。

當病人感受到醫師的專業與關心、櫃台掛號或領藥的舒適體驗、甚至回家後還能收到診所關心的訊息,病人當然會逐漸愛上這家診所,成為所謂的vip病人。

raw-image

一、醫病關係資產化的建立

所謂的「資產化」,即是讓某個物件成為可以長期帶來效益的項目,例如房地產是房東的資產,股權是股東的資產。

對醫師來說,診所是他的資產,而病人是否也有機會成為醫師重要的資產呢?

從第一次看診建立初診體驗,到下次看診之間,診所做了什麼樣的行為,讓病人可以信任診所,成了醫病關係資產化的關鍵!

初診 -> 掛號 -> 看診 -> 領藥 -> 衛教 -> 離開診所 ->回診

如何讓病人從掛號、看診、領藥、服藥都得到良好的體驗?

【初診 -> 掛號】在這階段,病人會在網路或App搜尋到診所的資料與評價,在透過線上預約掛號預先填好資料,到診所時只要插健保卡報到即可(省去櫃台接電話以及填寫資料的成本)。這個階段需要診所的軟硬體設備支援,且在網路有一定的行銷手段讓病人進入漏斗

【看診 -> 領藥 -> 衛教】是專業人員的本分,要注意的是專業以外,要讓病人覺得我們真的在關心他。這個往往是診所都具備的基本能力。除非你有差異化的醫療利基市場,否則每個診所其實比較不出來。況且我們也不希望診所淪為服務業,讓專業被忽視。

離開診所 ->回診】是最關鍵的階段,也是診所通常比較缺乏的。

過去的診所,在病人離開後習慣用簡訊或是電話的方式關懷病人,不過一來沒有效率,又要占掉一位人力,對診所來說是很大的成本(你能想像你聘請一位護理師結果20個工作天有16天都在打電話嗎?)

現在科技化時代來臨,我們可以選擇使用App,把醫療資訊系統的組套做好設定,只要Key出某個片語,訊息就可以自動推播到病人手中的App,內容可以是衛教資訊、回診提醒通知、慢籤領藥通知、檢驗報告通知等等,千變萬化任你挑選。

這個過程中我們至少節省掉一位診所工作的人力,並且提升效率。現在有些比較年輕的診所會選擇使用臉書或是Line@做管理,但是這有兩個缺點。

  • 第一、連結的病人無法跟醫療資訊系統做串接,自然無法做到訊息自動推播。
  • 第二、既然訊息無法自動推播,一樣要佔據一個人力,只是從簡訊電話變成臉書Line@。

在上述小明離開A診所後,如果App可以自動推播感冒的衛教資訊,加上提醒小明三天後可以回診所複診,那小明到B診所的機會可能就變少了,換句話說,小明與A診所的醫病信任關係就建立了初步的連結。

重點是這些並不需要診所付出額外的人力,只要在初期設置好軟硬體建設,之後的回收都是被動的進行。

現在很多診所都會額外請一位行政做這些事情,或是讓護理師兼著做,其實一年就要花掉30-40萬的隱形成本了!



健康科雲小結

思考診所病人流師的第一個思考方向:

  • 醫病關係的建立
  • 醫病關係的資產化
  • 初期軟硬體建設所帶來的被動成果

下一篇,我們來談談第二個思考點:怎麼防止【醫療環境變化】所帶來的傷害。



如果您對診所有任何想法,歡迎加入Line私訊我

我是Cloud,專業是藥師,曾在診所打拼過幾年,現在專門幫助診所轉型智慧化診所。 希望用我的經驗、資源與科技知識,讓基層診所享用大醫院才有的技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西城的沙龍
472會員
155內容數
這是一個有關生活、投資理財、自我成長的頻道。 我會用簡單的文字分享我自己的投資心得,希望帶給讀者有價值的文章。 youtube頻道全新上線: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yWPuPQMNtCjsbsMRSqfYEg
西城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0/03/06
人口高齡化、少子化是全球普遍趨勢。2019年,台灣65歲以上的人口已經超過14%,符合台「超高齡化社會」的定義,比日本進展還要快。 今天在與一位家醫科診所負責醫師聊天時,他提到說老年人口因為用藥複雜......
Thumbnail
2020/03/06
人口高齡化、少子化是全球普遍趨勢。2019年,台灣65歲以上的人口已經超過14%,符合台「超高齡化社會」的定義,比日本進展還要快。 今天在與一位家醫科診所負責醫師聊天時,他提到說老年人口因為用藥複雜......
Thumbnail
2020/03/04
隨著我走訪的經驗越來越多,發現有許多醫師都在抱怨健保制度不好,給付是每年月來越少,平均來說一位病人能拿到500點就很不錯了。
Thumbnail
2020/03/04
隨著我走訪的經驗越來越多,發現有許多醫師都在抱怨健保制度不好,給付是每年月來越少,平均來說一位病人能拿到500點就很不錯了。
Thumbnail
2020/03/04
過去我在診所工作的時候,其實就發現一個比較奇怪的現象。因為診所不像醫院人力充足,可以為不同工作專門聘請人員處理,所以診所通常都是專業人員兼職行政。 例如我本身是藥師,我可能會去幫忙掛號、整理環境、申報、打電話請病人領慢籤等等,但因為我個人的興趣所以不排斥,就當作挑戰XD。
Thumbnail
2020/03/04
過去我在診所工作的時候,其實就發現一個比較奇怪的現象。因為診所不像醫院人力充足,可以為不同工作專門聘請人員處理,所以診所通常都是專業人員兼職行政。 例如我本身是藥師,我可能會去幫忙掛號、整理環境、申報、打電話請病人領慢籤等等,但因為我個人的興趣所以不排斥,就當作挑戰XD。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當我們路過排隊店家的時候,第一個想法是什麼?可能是「我也要排」,或這間店可能會跟「CP值高、在地老店、不會踩雷或吃完可以推薦給親朋好友」等想法連結在一起。人類大腦真厲害,還沒走進店家,坐下來吃,就已經有很多想法在腦海裡跑啊跑,但不變的是,我可以減少試錯的成本又得到高效益。同樣的,為什麼我們追逐名醫?
Thumbnail
當我們路過排隊店家的時候,第一個想法是什麼?可能是「我也要排」,或這間店可能會跟「CP值高、在地老店、不會踩雷或吃完可以推薦給親朋好友」等想法連結在一起。人類大腦真厲害,還沒走進店家,坐下來吃,就已經有很多想法在腦海裡跑啊跑,但不變的是,我可以減少試錯的成本又得到高效益。同樣的,為什麼我們追逐名醫?
Thumbnail
當然還是有滿腔熱忱的醫師,自願在偏鄉付出青春年華,日復一日的為地方上的鄉親服務。每年的醫療奉獻獎名單一出,不乏這類好心腸的醫師。但是在台下的我,卻希望自己永遠不要因為付出三十年的光陰而獲獎。 在偏鄉醫療中,不需要英雄。 真正需要的是能一直走下去的制度和環境。
Thumbnail
當然還是有滿腔熱忱的醫師,自願在偏鄉付出青春年華,日復一日的為地方上的鄉親服務。每年的醫療奉獻獎名單一出,不乏這類好心腸的醫師。但是在台下的我,卻希望自己永遠不要因為付出三十年的光陰而獲獎。 在偏鄉醫療中,不需要英雄。 真正需要的是能一直走下去的制度和環境。
Thumbnail
最近有好幾位患者朋友私下跟我提到:「我先前在XXX那邊看診,但發現當醫師變有名、上電視、推新聞、打廣告或是成為YT網紅之後,就變得越來越商業化,一下子推銷保養品一下子推銷療程,反而看診時間越來越短、越來越草率…」
Thumbnail
最近有好幾位患者朋友私下跟我提到:「我先前在XXX那邊看診,但發現當醫師變有名、上電視、推新聞、打廣告或是成為YT網紅之後,就變得越來越商業化,一下子推銷保養品一下子推銷療程,反而看診時間越來越短、越來越草率…」
Thumbnail
本文重點: 1、4種不同設立治療所的模式。 2、設立治療所與設立醫院的差異。
Thumbnail
本文重點: 1、4種不同設立治療所的模式。 2、設立治療所與設立醫院的差異。
Thumbnail
上一章討論了如何在大醫院與小診所之間選擇,以及如何在不同醫療院所間選擇。不過現今大部分醫療院所都不只有一位醫師,因此本章將進一步討論「如何選擇醫師」。
Thumbnail
上一章討論了如何在大醫院與小診所之間選擇,以及如何在不同醫療院所間選擇。不過現今大部分醫療院所都不只有一位醫師,因此本章將進一步討論「如何選擇醫師」。
Thumbnail
慢性病伴隨已經超過20年以上,也算是久病成良醫了。 近幾年來隨著全球醫療的進步,輔以全民健保的制度良善,自己也算是很有感的受益者。(當然,沒有人願意是生病的一方,所以能被健保支持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每隔一段固定週期,就定期回到醫院跟醫師報到,久而久之也跟醫師成了像是固定拜訪的友人一般。醫師年紀算
Thumbnail
慢性病伴隨已經超過20年以上,也算是久病成良醫了。 近幾年來隨著全球醫療的進步,輔以全民健保的制度良善,自己也算是很有感的受益者。(當然,沒有人願意是生病的一方,所以能被健保支持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每隔一段固定週期,就定期回到醫院跟醫師報到,久而久之也跟醫師成了像是固定拜訪的友人一般。醫師年紀算
Thumbnail
有看過貝克之前文章的居民都知道: 骨科、復健科診所、醫院,或許該說「健保」下的醫療, 絕對有存在的必要; 只是在「商業氣息」的扭曲下, 被「物美價廉」過濾的醫療, 剩下的只有渺小卻龐大「服務品質」;以及逐漸透明並漸漸退去的「醫療品質」...... 看你兩眼就叫你去做復健的醫師要有能力治好你。
Thumbnail
有看過貝克之前文章的居民都知道: 骨科、復健科診所、醫院,或許該說「健保」下的醫療, 絕對有存在的必要; 只是在「商業氣息」的扭曲下, 被「物美價廉」過濾的醫療, 剩下的只有渺小卻龐大「服務品質」;以及逐漸透明並漸漸退去的「醫療品質」...... 看你兩眼就叫你去做復健的醫師要有能力治好你。
Thumbnail
環境需要永續經營,你的身體也是,健保更是,讓我們一起好好運用健保資源守護你我現在和未來的健康。 沒有人喜歡吃藥看醫生,如果都不用來醫院一定最好,但是若身體出了問題就需要吃藥看醫生。 透過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跨領域團隊照護,讓您能夠快速精準找到身體哪裡出了問題,希望能透過一系列的分享與您一同守護健康。
Thumbnail
環境需要永續經營,你的身體也是,健保更是,讓我們一起好好運用健保資源守護你我現在和未來的健康。 沒有人喜歡吃藥看醫生,如果都不用來醫院一定最好,但是若身體出了問題就需要吃藥看醫生。 透過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跨領域團隊照護,讓您能夠快速精準找到身體哪裡出了問題,希望能透過一系列的分享與您一同守護健康。
Thumbnail
  每年準備□□醫院的內科醫師講習課程,如果不在用途及內容上費心,兩小時的上課內容,準備起來不困難。如果將目標設定在專業分享,以及難得進入研究場域蒐集醫護的第一手經驗上,從題目到研討問題則都需要花很大的時間設計思考。 溝通要進入醫療場域 這次我回鍋了一個多年前在另一個場合分享的題目「醫病關係的新里程
Thumbnail
  每年準備□□醫院的內科醫師講習課程,如果不在用途及內容上費心,兩小時的上課內容,準備起來不困難。如果將目標設定在專業分享,以及難得進入研究場域蒐集醫護的第一手經驗上,從題目到研討問題則都需要花很大的時間設計思考。 溝通要進入醫療場域 這次我回鍋了一個多年前在另一個場合分享的題目「醫病關係的新里程
Thumbnail
當我問起醫師們對於診所病人逐漸變少的看法,大部分醫師都會說出以下幾個點: 大醫院把病人綁住,不願意下轉到診所 新診所成立,搶走原本的病人 高齡化與出生率降低,導致年輕病人稀少 逐漸退休,經營診所就當休閒娛樂,病人少了就算了
Thumbnail
當我問起醫師們對於診所病人逐漸變少的看法,大部分醫師都會說出以下幾個點: 大醫院把病人綁住,不願意下轉到診所 新診所成立,搶走原本的病人 高齡化與出生率降低,導致年輕病人稀少 逐漸退休,經營診所就當休閒娛樂,病人少了就算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