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武漢肺炎是全球化的警鐘?

2020/03/07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現在全世界絕大部分的問題,比如貧富不均不公不義,以及自然環境的破壞,都來自於沒有適當管制的經濟全球化。雖然許多人接受企管大師梭羅曾說「不論你喜歡或不喜歡,全球化都不可能停止,你若選擇不加入全球化,即等於選擇貧窮,全球化是個屬於勇者和強者的時代。」但是還是有許多人懷抱著悲天憫人的心情,覺得全球化使得為世界上愈來愈多的人餓死以及帶來生態環境無法挽回的傷害,而選擇反對全球化。
全球化的趨勢也是一條不歸路,幾乎不可能再走回以前所謂「部落時代」般的閉關自守。或許我們可以重新思考,那些東西適合全球化,那些最好能夠保護地方的完整性。
武漢肺炎的疫情這一個多星期突然在全世界升溫,尤其歐洲病例迅速增加,人心惶惶之下,開始發生對華裔民眾的歧視甚至暴力攻擊事件,而許多國家開始進行邊界管制,限制疫區人民進入,全世界往來密集的飛機航班,也面臨減班停飛的困境,各個企業分散在不同國家的產品生產線也有斷鏈的危機,這是近年繼美國總統川普的貿易戰後,全球化進展最大的倒退。
其實,以人類長遠的發展來看,我反對沒有管制,弱肉強食般的經濟全球化;但是若以台灣的立場來看,其實我們沒有條件閉關自守,只有開放自己,迎向世界,也就是透過全球化到全世界賺錢,因為台灣沒有任何資源可以依恃,只有勤奮認真的老百姓。
其實全球化不是近代才開始的,若廣義來講,人類古老的祖先離開了非洲草原,往世界各地移動時,就開始了全球化,不過,比較明確且對世界帶來較大影響的全球化,大約來自三、四百年前,歐洲大探險時代,歐洲列強靠著船堅砲利,劫掠物品,然後到處殖民;不過一直到了現代的全球化,才真正改變了全世界每一個人的生活,影響了自然界裡的大部分物種,大概開始於一九八0年代,美國雷根總統以及英國的首相柴契爾夫人,解除政府對企業的管制,將國營事業私有化,扶植大企業,然後到了九0年代,透過各種政治談判,推動所謂自由化,也就是希望打破各國家的關稅障礙,當然剛好也得力於通訊科技的發展,電腦資訊科技的進步以及全球運輸體系的建立,到了二十世紀末,已經可以說達到全球化的基本條件,也就是貨物,人員與資金的流通沒有障礙的世界。
全球化最原始的理想是期望大眾的資金能夠經由股市募集,以大資本強化企業推動及運用知識與科技的創新能力,以最有效率的方式造就更低廉品質更好的產品來改善人民的生活水準,以及分享經營的利潤。理想很好,但是若加上自由化,關稅壁壘的喪失,必然形成全球化的競爭,初期或許是百家爭鳴,市場一片蓬勃,但是很快的,企業會以大吞小的方式,形成壟斷性的產業,喪失了生物〈或產業〉的多樣性。而且由於低價的競爭也會帶來資源浪費,一方面是地球上有限的資源是否能夠承受得了競爭所帶來的消耗,另一方面由於競爭及科技,形成產能過剩,供過於求,並且因為過度競爭,企業利潤消失基層員工遭殃,形成貧富不均,廣大民眾反而更苦。再加上大企業是由眾多投資者持股,只在乎企業賺不賺錢,只關心短期股價的漲跌,因此不太可能顧到社會正義,或地區性的永續發展。甚至我們會發覺,在市場經濟全球化之下,幾乎已經沒有可以自給自足的地區,全世界各地區之間已經沒有緩衝區,在自由競爭市場機制之下,已喪失了多樣性。我們知道,在自然界中,單一化是最不穩定的。
在市場全球化之前,也就是說在地方經濟的時代裏,自然資源和當地使用者之間的回饋,感受十分直接,因此可以一直維持著動態平衡。但是一但市場已超越當地,擴展到全國,乃至於全世界,形成大企業以全球觀點來控制生產與銷售時,維持一個小區域地方的生態平衡回饋機制就喪失掉了。有數不盡的例子,幾乎所有國家的許多在地產業如地方性伐木工人和漁民都是全球化的受害者。比如跨國伐木業者會在全世界找最便宜的生產地,在選定砍伐地點時,短期內當然會創造當地大量的就業人口,較好的收入,可是一旦把當地全部的樹木砍光之後,跨國企業就轉移到下一個國家,下一個便宜的產地,原先當地的伐木工人當然就失業了,而且這一失業就是永久失業並且造成生存上的困難,因為當地的生態系與自然資源完全被「消耗殆盡」了,這就是成語裏講的「竭澤而漁」,地區的老百姓與產業就被當作「柴薪」燃料般使用,以支撐資本主義全球化形成的市場低價競爭。
現在全世界絕大部分的問題,比如貧富不均不公不義,以及自然環境的破壞,都來自於沒有適當管制的經濟全球化。雖然許多人接受企管大師梭羅曾說「不論你喜歡或不喜歡,全球化都不可能停止,你若選擇不加入全球化,即等於選擇貧窮,全球化是個屬於勇者和強者的時代。」但是還是有許多人懷抱著悲天憫人的心情,覺得全球化使得為世界上愈來愈多的人餓死以及帶來生態環境無法挽回的傷害,而選擇反對全球化。
全球化的趨勢也是一條不歸路,幾乎不可能再走回以前所謂「部落時代」般的閉關自守。或許我們可以重新思考,那些東西適合全球化,那些最好能夠保護地方的完整性。比如說,自由經濟的全球化勢必要接受一些管制與規範,不能以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來壟斷市場。因為若沒有規範,經濟力量一定會愈來愈集中在少數大企業手中,使他們儼然成為「私人政府」,對真正的政府有很大的影響力。那麼原本為平衡政府獨斷力量而發展的自由市場經濟制度,反過來和政府聯手,形成了新的獨裁力量,和真正的民主真諦背道而馳,儘管它打的名號是自由開放與民主。
我們有必要區分全球化的幾個不同面向,比如技術科技的,通訊資訊的,生態環境的,經濟的,工作組織的,文化的,公民社會的……等等面向。因此,問題不在於探討全球化的對與錯,而是在於「到底應該把什麼事全球化?」或者反過來講:「什麼領域的全球化會帶來毀滅性的後果?」比如說,對於環境保護的協定或條約,保障人權與弱勢族群的法律,是必須使其全球化,或者以網際網路及行動通訊為象徵的「資訊革命」,其長處是知識和資訊不會被少數人獨佔,這種「開放性」與「雙向性」,可以成為支撐民主人權的基礎。因此,面對全球化,我們要以「全球治理」、「全球規範」的角度來著眼。比如經濟全球化若沒有以長期的永續角度還有公平正義的在地觀點來加以思考的話,經濟的力量,會形成新帝國主義,正如同專家分析的,目前經濟全球化的三大特徵是:「經濟的新殖民主義,非永續性的經濟發展與國際性的經濟中央集權。
雖然有人認為:「無論如何,全球化是人類社會裡一個無法回頭的趨勢。」從某個觀點來說,沒錯,正如同人類發現了「火」,就不會再回去過沒有「火」的生活一樣,科技及通訊進步所帶來現代生活的改變,這樣的全球化當然是不可能走回頭路,但是對於「經濟全球化」的改變,我是樂觀的,因為經濟全球化是以法律規範等人為方式產生的,當然可以同樣用人為治理的方式瀰補其不足!
改變目前經濟全球化真正阻礙的力量或許就是我們自己,就是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是我們自已內心的貪婪,為了物質享受捨不得改變生活方式;是我們的懶惰,只想抄捷徑搶短線,找最容易的路走;是我們偏狹的心,無法彎下腰傾聽大地的心,傾聽別人的心,不願更寬容更柔軟地看待所有不同的意見。
心理學家佛洛姆在「人類新希望」這本書寫的是很重要的提醒:「我們不是變得更強就是更弱,不是更聰明就是更愚蠢,不是更勇敢就是更懦弱。每一秒鐘都是做決定的時刻……每一個愛的行為,認知的行為和同情的行為,都是一種復活。每一個懶惰,貪婪和自私的行為,都是死亡。每一刻生存的時間都將復活與死亡置於我們面前,要我們選擇,而我們每一刻都給了答案。這個答案並不在於我們說的和想的是什麼,而在於我們怎麼生活,怎麼行為,怎麼行動。」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5K會員
    2.0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