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資訊戰,爭奪的是什麼?

2020/03/11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台灣民間用一則張冠李戴、真假半參的資訊指責中國在WHO對我們的糟糕言行
2020年3月9日下午,一個標題為【台灣研發成功快篩,中國在WHO搶收割~】的影片在youtube和某個FB粉絲頁上發布,很快的這則資訊被許多家媒體引用寫成報導。然而影片下的留言也有人提出,這影片中的畫面根本就是2/6WHO開會時的紀錄,並且附上WHO官網中影片的原出處指出這則影片是張冠李戴了。查證後會發現影片本身是真實的,中國代表在會議上的發言的確吃了台灣豆腐,並且再次打壓台灣,但是那段發言跟收割台灣快篩研發成果卻完全無關,發言時間點更是在快篩研究成果發表之前,可以說是穿越時空的收割。很快3/9晚上也有人彙整資訊撰文整理這台有問題的收割機,而這已經不是這個粉絲頁與youtube頻道第一次用含有不實內容的資訊來撰寫對中國有負面指責的文章。粉絲頁小編不只承認自己有製造假消息,更宣稱自己會繼續這樣做
當有人發現文章內容有問題後,該粉絲頁小編對提問者的回應
來源:https://matters.news/@catding/%E5%8F%B0%E7%81%A3%E7%A0%94%E7%99%BC%E5%BF%AB%E7%AF%A9-%E4%B8%AD%E5%9C%8B%E5%9C%A8who%E6%94%B6%E5%89%B2-%E5%97%8E-bafyreieww5k3q2vmqbc7jskknzrdwv3vfxj7m4tppvshv6g674jpusc4nq?fbclid=IwAR0kj8TIOQE4rjkWHm2xndoxzawkmIl4LGJTY11A8jkzGsywWSyfnIHW0cQ

面對巨量且有系統的資訊戰,我們該如何對應?

近年來各種假消息充斥,主題從健康養生、愛心捐款、好康優惠到政治時事甚至外交與國家安全議題都有,而傳播平台更是從FB、LINE到各式報章媒體都出現未查證就轉發報導的情況,你我一定都讀過一些假消息,甚至或多或少都曾經轉發分享過這些錯誤資訊。有些假消息可能無關痛癢,誤信誤傳也不至於造成太大的影響,但我們可曾想過除了惡作劇的樂趣、製造流量賺取商業利益之外,製造並且散布假消息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更重要的是國與國之間的資訊戰,這種新型態的戰爭到底要爭奪的是什麼?

戰爭,為的從來都是搶奪資源

戰爭無非是為了取得食物、土地、性資源、話語權、統治權...等資源,打下一塊地盤就能擁有這地盤上的各式資源,而資訊戰搶的就是我們腦中的地盤-「認知」。
透過灌輸資訊來建立人們腦中的認知,透過塑造認知來取得認同,一旦擁有了我們的認同,我們就會自動自發的獻上我們所擁有的一切資源,包含金錢、資產、人脈、時間甚至是每個人的天賦。我們會為了認同的那個概念而動用大量的資源,有了認同,劉備可以擁有關羽、張飛、趙雲的勇猛、孔明的智謀以及群眾的民心與聲望。
然而即便沒有獲得這些積極性的正向資源,只要能讓人對一件本該抗拒的事情消極默認,就已經是非常具大的效益。所屬的群體是有意願有欲望一起去做一件事,還是興致缺缺、意興闌珊事不關己,這就是所謂的士氣,能掌握認知就能控制士氣。
投名狀裡的這一幕,士氣夠旺吧?

你的武勇、智謀、財產甚至沉默,為誰所用?拿去做什麼?

人類千萬年來的戰爭模式演化至今日,戰爭早在見血之前就以你我的大腦為戰場、以資訊為火藥開打了,這種戰爭雖不直接奪去生命,但卻是留著一條命進行奴役,才能從被攻擊者身上榨取出更豐富的資源,這種戰爭的牽涉的範圍之廣恐怕是歷史之最。戰爭裡受傷的一方不會馬上見血斷肢,但是會隨對方所想建立的認知一步一步奉上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資源。什麼叫做一切資源?國家與民族是一種想像出來的共同體,能形塑一個被人接受的想像,就有可能可以創造一個國家,也可以消滅一個民族。

既然是戰爭,那就來點兵吧

當理解了資訊戰的影響力之後,面對這樣的戰役,我們到底該不該運用「不真實」資訊或著是「有瑕疵」半真半假的敘事方式來進行攻擊或防禦?讓我們來檢視一下與對岸的這場資訊戰,雙方的目的以及軍力編制各是什麼?
我們的目的只是被動地維護台灣的自主性,而對岸是積極的要奪取台灣的主權,一個主動進攻者與消極防守者自然在軍力配置上也完全不對稱。對方是有計畫有目的性的在編制資訊戰力,而我們是以現有的制度與社會資源直接承受對方的攻擊,簡單來說台灣從政府到民眾都還沒有真正做好面對資訊戰的各種準備,但是對岸的攻擊早就連綿不絕地展開。而過去的戰爭是你砍我我也砍你,那麼資訊戰中對方進攻時,我方該怎麼防禦?

資訊戰中的攻與防

或許會感到有點疑問,防禦?製造假消息也可以防禦嗎?防禦是指迅速找出假消息並且澄清嗎?那是一種方式,但是恐怕並不是最好的方法,因為人的注意力以及處理資訊的容量是有限的,以及第一印象在認知學中的威力是很驚人的。尤其是資訊接收者缺乏判斷兩種訊息真偽的證據與能力時,當某個議題的認知先被占據之後,第二時間訊息被記憶、被相信的接受度是居明顯劣勢的。這是一個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的遊戲,所以最有效的方式是搶佔受眾在該議題的第一印象,讓自己的資訊先一步成為受眾的基本認知。

如果已經失去先手,那麼在第二時間投放相對高強度的對抗資訊,把事件變得撲朔迷離,提高閱讀者的識別成本,事情複雜到讓讀者失去判斷能力。癱瘓接受者的識別能力之後,可能會回歸到事件發生前就內建的意識形態來決定相信與否,也就是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相互抵銷回到原點的狀態。
既然這是一場搶先占領民眾大腦認知的爭奪戰,回到本篇一開始討論的文章,面對中國巨大的資訊攻擊,我們到底該如何因應?如果也用假消息回應,適合嗎?
面對已經兵臨城下的新型態戰爭,效益與道德該如何取捨?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自問,我們的目標是什麼?而對手的目標又是什麼?
再次重複,這場戰我們是想要守護自己主權的被動防守方,而非主動進攻的侵略方。
面對一篇攻擊對手而含有不實內容的資訊,建議可以站在我方的立場想想下列問題:
0.產出這篇資訊的人或組織是誰?
(既然兵行險著,就必然有利有弊,那也就要責任停損的對象。且如果資訊來源不明那也有可能敵方反串的苦肉計)
1.資訊引導的認知結論是什麼?
2.這樣的結論會讓我們產生什麼傾向?
3.這個傾向對我們的目標-守護主權,有益還是有害?

兩岸資訊戰中無論攻、守,受眾都是台灣人民。我們腦中的認知就是雙方拼命想爭得的地盤,兩軍在我們的大腦裡面交戰,所以台灣人會感受到資訊的爆炸與矛盾。在認知成本的情況下,我們很可能會感到厭煩與無力,然後很人性化地放棄思辦而用慣性做判斷。這樣的假設下,到底哪一方會獲得優勢筆者也無法預測,但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台灣人民真正要的無非是-有尊嚴地在這塊土地上安居樂業。筆者認為也希望,無論傳統戰爭如何殘酷或醜惡,資訊戰中懂得維護受眾尊嚴的一方會獲得最終的認同。畢竟傳統戰爭要置對手於死地,而資訊戰則是敵我雙方透過受眾判定輸贏,雖不像法庭由法官定奪,但卻有點像電視節目由觀眾選擇喜好,正常人總不會喜歡被威脅、被羞辱、被貶低吧?
像這種要求,我這輩子沒見過
後記:筆者撰文的同時,最開頭那的youtuber跟粉絲頁都已經將影片下架,所以文中引用的超連結也隨之失效了,該粉絲頁小編也與筆者互動了一陣子。只能說面對對岸的資訊戰,我們還在研究嘗試各種對應方式,有時嘗試不只是無效,可能還會犯錯。而社會如何看待、在不在意、原不原諒都是在體現我們的價值觀,都是實際地說明Who we are?
5會員
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