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動
我說的不是韓國瑜,而是台灣人。台灣人就像某個麻匪說的一樣:”大哥你是了解我的,我喜歡被動”。我們對於主動爭取與承擔有一種莫名的恐懼,但似乎又從這恐懼中衍伸出對主動者時而輕蔑時而崇拜的複雜情緒。
進入21世紀在歷經三次政黨輪替後,讓許多對藍綠都失望的人聲稱自己是中間選民,承認自己是藍是綠好像帶有點恥感。這其中有好有壞,好的是人民本來就不必甚至不該有藍綠,無論選前支持誰,選後都應該一樣嚴格地監督,這是一份責任。沒投給他的基於不爽會去監督(挑毛病)這很自然;投給他的更應該好好監督自己選出來的人有沒有辜負自己與整個社會大眾。如果他們真的如自己說的沒有藍綠。
最糟的是自我定位好了藍綠,選完後就像古代女人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還拿三從四德來檢驗夠不夠堅貞。那是狗屁,而且是一種沒道德的不負責任。
妳真的要蒙著頭嫁給牠嗎?
圖片來源:https://images.app.goo.gl/Z2UKsfrS9dqu2Uvk6
態度與觀點呈現中立沒有不對,壞的是習慣於用中立客觀當擋箭牌,而允許自己在民主政治中不做選擇以便逃避責任,最後卻只淪於抱怨藍綠一樣爛,只感到委屈甚至憤怒地對政治失望、對社會不滿,卻沒意識到自己其實沒善盡民主制度下我們內建的職責。作為民主國家公民的職責你需要關心社會、做出選擇並為選擇負責。這樣說其實不嚴苛,因為被動放棄選擇後,其實仍要跟全體大眾共同承擔實質後果,所以放棄選擇只能心理上逃避責任,現實上你仍會感到深深地痛苦與無奈。
但
逃避可恥,卻有用
圖片來源:https://images.app.goo.gl/cNsMTbA5UTBLvzSv9
逃避可恥,卻有用。
即便只是心理安慰,而人心就是需要這種安慰。既然怎麼選都不滿意,面對一道每個選項都是錯的選擇題,放棄作答不失為一種安撫自我的抗議方式。這種被動就成了台灣人的政治主色調,你問他是支持藍還是綠?最多的答案是我不藍也不綠。你問要統還是獨,他會告訴你不統也不獨,要維持現狀。但真的大家都住中壢(中立)嗎?
不!面對這類問題每個人內心多半還是有一個傾向的,只是還沒準備好為它背書並接受質疑,所以我們就宣稱自己沒有色彩也不做選擇。那要如何得知自己的這個傾向呢?其實不難!這就像被問到我們最喜歡、最想去做的事情是什麼?可能不太好回答。
但如果問不喜歡、不想做的事,我們馬上就可以說出來很多,對吧?
所以套入政治應用題型,你可以反著問比較討厭藍還是綠?更不願意被統一還是獨立?
(關於統一我必須加個被動詞,說到統一我們只有被統一的選項,不可能平等統更不可能併吞他們而統一,這是事實。周錫瑋那種超現實主義超出我的智能理解,不列入討論 )
這樣一來答案就會清晰很多,去年的1124選舉獲勝的大家都知道叫做討厭民進黨。而明年的2020是總統大選,藍綠之爭也好三足鼎立也好,在選戰的操作下議題終將回歸到統獨之爭,你認為在台灣害怕統一的人多還是害怕被台獨的多呢?也可以看看這段時間以來,到底誰更討人厭?其實台灣人太需要藍、綠之外的第三、四、五種選擇,近年能颳起政壇旋風的都是非傳統藍與非傳統綠,不是嗎?
這種以被動情緒驅使來做決定的大眾行為模式,是人類的常態還是台灣在特別嚴重?我並不知道。但是用被動思維開創不了光明的未來、結不出豐盛的果實,這應該能符合大眾的認知。沒有一個國家是靠被動獲得民主的,沒有幾個人可以被動上台大或被動獲得博士學位、被動升官、被動創業、被動發明專利、被動發大財,畢竟樂透都得走去買了對吧?
我們唯一能不勞而獲的就是貧窮
被動,能帶來的也就只有失去與貧窮
如果我們創造出一個被動當總統的案例,那只能說台灣人真的是個堅貞的被動民族,憑著這份堅持,或許我們會誕生出超越時代的諾貝爾經濟學獎與諾貝爾和平獎也不一定。在討厭藍也討厭綠的被動氛圍下,似藍似綠又不藍不綠的符號就成了大家宣洩能量的出口,這也形成了狂暴的風口,一如雷軍所說。
但也請記得另一句
雷軍: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馬雲:風過去了,摔死的都是豬。
除了風吹,懸絲木偶的飛翔,是不是也很有詩意呢?
圖片來源:https://images.app.goo.gl/1zHEdQmneAaM1YK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