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一個讀書人的鄉愁:在劍橋三一學院遇見牛頓和拜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女兒在劍橋大學的莫德霖學院作博士後研究時,我們專程去探望她,在劍橋大學裡裡外外勾留了幾天,也了卻從學生時代就有的一樁心願。
三一學院入口處的蘋果樹
在知名的三一學院正門邊的小花園裡,有一棵青翠的蘋果樹,女兒說那是從牛頓的故鄉移植過來的。她在劍橋兩年,曾見過它開花結果,但似乎沒有人坐到樹下,想被掉下來的蘋果擊中。
傳說拜倫曾在這個噴水池中洗澡
進了學院,寬闊的中庭綠草如茵,中間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噴泉,女兒說拜倫曾跑到裡面洗澡。牛頓和拜倫,一個物理學家和一個詩人,兩個截然不同的靈魂竟然同是三一學院的高材生。
三一學院教堂前廳的牛頓雕像
在三一學院教堂的前廳裡,豎立著牛頓、培根、丁尼生等傑出畢業生的雕像,哲學家羅素在這裡只能算「小咖」的。二十世紀,三一學院共獲得三十二個諾貝爾獎,為什麼單單一個學院就能培養出從物理學家、哲學家到詩人的各色人才,而且表現傑出?
我想,除了劍橋大學本身底蘊深厚,能吸引來自英國及世界各地的菁英外,特殊的學院制更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劍橋大學現有三十幾個學院,各自獨立,但它們不像台灣的文學院、工學院等以學科來劃分,而是由來自不同科系的大學生、研究生、教師混編而成,有教堂、餐廳、教授研究室、學生宿舍等,更像是師生共同生活的場所。
用餐與喝茶(晚餐需穿正式黑袍)是大家交換意見的美好時光,從學術到八卦,無所不談。因「生物複製」的先驅性研究而獲得2012年諾貝爾醫學暨生理學獎的約翰‧格登也在莫德霖學院,我女兒(芝加哥大學的歷史學博士)有兩三次跟他比鄰用餐,當「歷史」遇到「生物」,也可以談得很愉快。
而這也是陳之藩在《劍河倒影》裡所說的「教授與學生混合,喝茶與講道混合,吃飯與聊天混合,天南的系與地北的系混合,東方的書與西方的書混合」,在相互激盪下,很可能就會迸出意想不到的靈感和創意。
反觀台灣的大學,不同的學院之間不僅涇渭分明,而且似乎還有意加以區隔。我醫學系一、二年級雖在台大校總區上課,卻沒有跟其他學院的人上過一堂共同科目;連宿舍也都被安排跟醫、農、理、工學院(也就是「自然組」)的同學住一起。
後來到醫學院,跟法商學院雖然只隔著徐州路,但兩個學院的人可說是「老死不相往來」。我是因為加入當時的台大校刊「大學新聞社」,才結識一些其他學院的朋友,除了搖筆桿以文會友外,更經常在學生活動中心、大王椰下、咖啡屋、路邊攤高談闊論,互相揶揄也互相砥礪,激發並檢驗彼此的夢想。
就是這些來自不同學院的人大大開拓了我的心靈視野,而且成了到現在依然經常聚會的終生摯友。如果沒有他們,我的大學生活將只剩下平淡與庸俗。
女婿撐篙載我們搭船遊劍河
離開劍橋前一天,我們搭船遊劍河。水光瀲灩晴方好,春色空濛景亦奇,女婿撐著篙,女兒則沿途為我們指點江山,三一學院、聖約翰學院、國王學院、克萊爾學院、數學橋、嘆息橋……從眼前一一滑過,我探頭望進那清淨的河面,看到自己模糊的容顏,無端興起一股模糊的鄉愁。
女婿與女兒
良久才曉得,那是一種想要在一所「理想大學」裡做一名「知識份子」的「鄉愁」。
avatar-img
934會員
478內容數
分享個人生命中有趣、有意義的各種閱歷及所思所感,讓讀者在心靈的饗宴中,開闊自己的人生視野、豐富自己的精神樣貌,做個感性與理性齊備,兼顧理想與現實的現代人。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於萊頓交換歸國至今,萊頓的一草一木、一河一景,依然時常縈繞心頭。恰好交換時結交的朋友推薦了這本由傅佩榮教授所著的《那一年,我在萊頓》,便想著或許能藉此書稍微紓解思念之情,也因此成了我在這裡發布的第一篇閱讀心得。
Thumbnail
這是介紹知名大學裡的熱門課程,包括文學、詩歌和傳統文化,張一南以中國古代文學和熱門文學術語扣合,用「巫師」/「麻瓜」的概念來解釋中國古代的貴族士大夫以及寒素的關係。介紹中國文學的主題設定是按照最能和我們產生共鳴的「主題」進行分類,分別是「夫婦(愛情)、父子、情商、文藝、見識」。
Thumbnail
到學生餐廳吃飯的三人,沒想到所有東西都意外的搶手,除了學生和研究生之外,還有教授和社會人士來此用餐,巧遇張盈枋的伍白封在下午一同參觀法律系,順勢揭開張盈枋的學生史,沒想到......
Thumbnail
  從「老師」變成「學長」,悠悠轉換得自然,高中時不請自來的鬱悶感,在大學校園裡好幾趟的腳踏車環校玩耍間煙消雲散。大學果然真很大,大到明明她跟章軒都在同一間學校,圖書館也好、學校餐廳也好,或是悠悠會去拜訪的男宿也好,可以完全見不到面。她感覺自己不再跟章軒來往後,感受到的愜意與自由,是他們青春期的傷口
Thumbnail
  幾經溺斃,終於上岸,成為了林建業、陳其寬與修澤蘭建築師中央大學的學弟(當年的中央大學建築系後來成了今天的南京大學建築系與東南大學建築系)。有關哲學研究所在職班的生態,可詳筆者先前拙著〈哲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的生態─從擔任班代談起〉(下方連結)。本篇除了分享畢業的喜悅,身為本班(105年入學)
Thumbnail
在那光輝耀眼的文藝復興時代的餘暉中,中山企研所彷若一座現代的知識殿堂,莊嚴地矗立於學術的天地之間。這裡彙聚了從世界各地歸來的年輕學者,他們攜帶著華頓商學院的商業智慧、麻省理工學院的創新精神、西北大學的領導智慧以及密西根大學的管理哲學,為這座殿堂注入了一股新的生命力。 在這個知識的聖殿裡...
⋯⋯記得在我還上大學的時候,由於校園比較方便溫習及學習氣氛較好,所以在一段時期也會坐在一些設有枱椅、望著戶外的角落裏做功課或溫習,而身旁就有些學生及職員穿插,他們的數目會隨着學校不同的季節而有所增減。記得每逢去到考試的季節,人流便會變得十分疏落,這時學校的每個角落也會變得份外寧靜⋯⋯
Thumbnail
不要迷戀深淵的縱身一躍,而要嚮往天際的翱翔翻飛。 這是一個憂鬱過多的年輕世代。我們師生在各自的道路上,兜兜轉轉,進到了同一間教室,這是千山萬水後奔來的緣分。選擇坐在最邊緣的位置的,不在少數。只要願意回應我的話語的,我便一定全力維護他(她)。來一個,救一個。別讓遺憾太多。
Thumbnail
科博館離師院也不過就五分鐘的距離,隨意停好機車,找著了館區入口的剪票閘門,腦海中只記得老姊說報上她的名字就行: 「您好,我是師院學生陳慧文的弟弟!她說有先跟你們知會一聲了…」因為有點沒頭沒腦的,我自己說完話都覺得臉紅。 「誰?你找誰?」站在閘口的女學生,即便身上穿的是師院的大學服,可對老姊的名字似乎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於萊頓交換歸國至今,萊頓的一草一木、一河一景,依然時常縈繞心頭。恰好交換時結交的朋友推薦了這本由傅佩榮教授所著的《那一年,我在萊頓》,便想著或許能藉此書稍微紓解思念之情,也因此成了我在這裡發布的第一篇閱讀心得。
Thumbnail
這是介紹知名大學裡的熱門課程,包括文學、詩歌和傳統文化,張一南以中國古代文學和熱門文學術語扣合,用「巫師」/「麻瓜」的概念來解釋中國古代的貴族士大夫以及寒素的關係。介紹中國文學的主題設定是按照最能和我們產生共鳴的「主題」進行分類,分別是「夫婦(愛情)、父子、情商、文藝、見識」。
Thumbnail
到學生餐廳吃飯的三人,沒想到所有東西都意外的搶手,除了學生和研究生之外,還有教授和社會人士來此用餐,巧遇張盈枋的伍白封在下午一同參觀法律系,順勢揭開張盈枋的學生史,沒想到......
Thumbnail
  從「老師」變成「學長」,悠悠轉換得自然,高中時不請自來的鬱悶感,在大學校園裡好幾趟的腳踏車環校玩耍間煙消雲散。大學果然真很大,大到明明她跟章軒都在同一間學校,圖書館也好、學校餐廳也好,或是悠悠會去拜訪的男宿也好,可以完全見不到面。她感覺自己不再跟章軒來往後,感受到的愜意與自由,是他們青春期的傷口
Thumbnail
  幾經溺斃,終於上岸,成為了林建業、陳其寬與修澤蘭建築師中央大學的學弟(當年的中央大學建築系後來成了今天的南京大學建築系與東南大學建築系)。有關哲學研究所在職班的生態,可詳筆者先前拙著〈哲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的生態─從擔任班代談起〉(下方連結)。本篇除了分享畢業的喜悅,身為本班(105年入學)
Thumbnail
在那光輝耀眼的文藝復興時代的餘暉中,中山企研所彷若一座現代的知識殿堂,莊嚴地矗立於學術的天地之間。這裡彙聚了從世界各地歸來的年輕學者,他們攜帶著華頓商學院的商業智慧、麻省理工學院的創新精神、西北大學的領導智慧以及密西根大學的管理哲學,為這座殿堂注入了一股新的生命力。 在這個知識的聖殿裡...
⋯⋯記得在我還上大學的時候,由於校園比較方便溫習及學習氣氛較好,所以在一段時期也會坐在一些設有枱椅、望著戶外的角落裏做功課或溫習,而身旁就有些學生及職員穿插,他們的數目會隨着學校不同的季節而有所增減。記得每逢去到考試的季節,人流便會變得十分疏落,這時學校的每個角落也會變得份外寧靜⋯⋯
Thumbnail
不要迷戀深淵的縱身一躍,而要嚮往天際的翱翔翻飛。 這是一個憂鬱過多的年輕世代。我們師生在各自的道路上,兜兜轉轉,進到了同一間教室,這是千山萬水後奔來的緣分。選擇坐在最邊緣的位置的,不在少數。只要願意回應我的話語的,我便一定全力維護他(她)。來一個,救一個。別讓遺憾太多。
Thumbnail
科博館離師院也不過就五分鐘的距離,隨意停好機車,找著了館區入口的剪票閘門,腦海中只記得老姊說報上她的名字就行: 「您好,我是師院學生陳慧文的弟弟!她說有先跟你們知會一聲了…」因為有點沒頭沒腦的,我自己說完話都覺得臉紅。 「誰?你找誰?」站在閘口的女學生,即便身上穿的是師院的大學服,可對老姊的名字似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