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地主

2020/03/17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2019年1月,和幾個朋友一起立下新年目標,我寫了以下三項:
1. 每月發表一篇新竹地方文史介紹文。
2. 每月發表一件插畫作品。
3. 每月發表一篇讀書 / 電影心得文。
地方文史04
在藝術村工作的幾年結交了一些朋友,除了一起討論與完成創作計畫的革命情感,也是長時間相處產生的熟悉感。2019年初,做了十分耗費人力的計畫,整個藝術村團隊都一起實地踏查新竹在地的故事,有種拍攝『草地狀元』的感覺 (彼德先生 楊瀚橋 飾演黃西田),過程中知道漢人屯墾同時也有另一個族群早久居於新竹,因此對於平埔族有了更多的好奇。
正宗新竹王。
道卡斯族,音Taukat,閩南語音近於『大甲』,主要分布在新竹、苗栗、台中一帶的海岸平原區,位於現在新竹市的竹塹社則是該族人口數最多的一支,居住地主要在現在的新竹市東門里到香山區鹽水港的沿海平原。1624年荷蘭為了和明朝、日本進行貿易而以台灣為據點,除了西方武器的優勢,荷蘭人也利用部落間的對抗關係來招降平埔族。像是道卡斯族『竹塹社』和北邊的龜崙族『南崁社』長期交惡,衝突不斷,南崁社為了獲得外援對抗竹塹社,因此歸順於荷蘭,最終也使竹塹社成為荷蘭管轄。但也有部落並未歸順,例如位在中台灣,由洪雅族、道卡斯族等多族支社所建立的跨部落聯盟『大肚王國』,荷治時期僅簽訂條約讓荷蘭人可以經過他們的領土,未曾信奉基督教或有官派的荷語翻譯,直到明鄭入台與大肚王國纏鬥10年,才遭滅族屠殺殆盡。
1620年代,明朝抵抗日本海賊侵擾,長期封鎖海岸線,加上台灣天災較多、原住民排外善戰,當時在台活動的漢人都只是來補烏魚、收購鹿皮短暫停留而已。直到荷蘭人來台,發現台灣土地肥沃,為了就近取得生產力,大量招募明朝漢人入台灣屯墾,以武力脅迫和傳教士入部落的軟硬兼施,取得平埔族人的土地的管理權,出租給漢人耕作,作物再由荷蘭東印度公司收購,經營稻米、糖、鹿皮的外銷。直到1640年代明朝滅亡,東亞海上貿易市場冒出了一個強大的競爭者『鄭芝龍』,導致荷蘭人無法壟斷蠶絲、白銀交易,海上賺的錢開始無法負擔台灣據點所需要的經營費用,因此荷蘭人轉向在台漢人課稅,10年後稅賦逐漸加重,漢人群起而反抗卻導致數千人被殺 (郭懷一事件)。當時為荷蘭東印度公司工作的一個漢人叫做『何斌』,對荷蘭人感到氣憤,便前往海外說服『鄭成功』以台灣做為反清復明的據點,於是在1661年鄭成功帶著強大的海軍進入台灣,攻下熱蘭遮城,結束了荷治時代。
淡水廳竹塹社熟番圖,為清國史料中對道卡斯族的紀錄。
真,新竹王。
明鄭來台的目標是提升兵力,為快速獲取資源,因此大量勞役原歸降於荷蘭人的平埔族部落。道卡斯族竹塹社當時最重要的功用,便是協助運送米糧軍需,以供明鄭軍隊在基隆、淡水的開發。許多竹塹社的族人不堪被迫勞役,反抗攻擊明鄭軍隊,因此遭到鎮壓,陸續逃入十八尖山、客雅山等丘陵地躲避。後來出現了一位牌位至今日都供奉在竹蓮寺的新竹名人『王世傑』,因協助明鄭軍隊鎮壓北路平埔族有功,被准許開發竹塹社,但因為明鄭時期有海禁,中國沿海漢人無法入台,人力有限只能小規模開發。直到明鄭滅亡清朝開放海禁,1688年王世傑渡海返鄉自金門帶回鄉親一百多人,才得以大量開墾農地,興修水利設施。但因為清朝承認平埔族的土地擁有權,規定由族人和漢人土地開發商共同招募清朝的漢人來台開墾,平埔族人須擔任保全工作,保護漢人不受居住在山區的生番侵擾,等到作物收成之後,平埔族人便可收取地租,稱之為『番大租』。為確保開墾順利,王世傑也主動討道卡斯族竹塹社的歡心,大量提供米酒以示友好,直到西元1720年左右,竹塹社土地上已經建立了三十幾個大庄,隆恩圳也是在此波屯墾中興建的,此時新竹市的雛型大致抵定!
隆恩圳原名四百甲圳由王世傑家族所開闢,乾隆年間王家因為訴訟產生債務,管事王佐曾公家借款無款償還,而將王家田地抵償公款,埤圳亦歸公有,故改稱為隆恩圳。照片來源:點子好生活 https://www.saydigi.com/2016/10/river.html
2018年由黃聲遠建築師所主持改造的隆恩圳綠道,成為親子共遊的廊道公園。
照片來源:FB粉絲頁 - 走讀田中央.築夢台灣@walkfiel
現代道卡斯族
1720年因為清朝派駐的官員跋扈,隨民怨發生朱一貴反清之亂,竹塹社族人協助平定此亂,清朝對於竹塹社的重視日益提高,並賜予竹塹社族人七姓:錢、衛、廖、三、潘、黎、金。1730年清朝開始在竹塹社種植刺竹為城牆,將原居在東門里一代的竹塹社族人,遷往北門外的舊社(今新竹湳雅一帶),但因為離頭前溪近,加上地勢低窪常有水患,因此竹塹社族人又在往北遷至新社(今竹北市),才就此安定下來。其後竹塹社族人又協助清朝平定『林爽文事件』,而取得大量土地擁有權,可見當時清朝和平埔族友好關係。現在位於竹北新國里的『采田福地』供奉的七姓公,就是道卡斯竹塹社祭拜祖先的宗祠,前幾代還有規定只能七姓通婚,後來逐漸開放與漢人通婚,最後傳統文化佚失,母語不再流傳,族人也漸漸漢化。直到日治時期取消『番大租』,竹塹社勢力才日漸衰退。
位於竹北的道卡斯族公廨采田福地,『采田』便是番之意。
看到這段歷史,也隱約理解到平埔族參與清朝對漢人的治理,共同擔任類似地方警察的角色,而漢人為台灣的新移民,是相對弱勢的族群。然而這個弱勢族群到了異地仍是為了爭奪勢力彼此械鬥不斷。我想起在踏查期間,師大地理系韋煙灶教授帶著我們走著新竹的舊海岸線,曾說過若將沿海地區的有應公廟從北到南連成一線,就是清朝時期的海岸線,也是沿海、出海口有許多水流屍上岸之地。當時的台灣,除了渡海遭逢意外,動亂起義、械鬥而亡的人數之眾可以想像。
    散文集
    散文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