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桃園平埔族的二三事(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前言:

現在大家嘴巴所說的「桃園市」,是在2010年五都升格以後才出現,之前叫做「桃園縣」。升格前的「桃園市」則是現今的「桃園區」。升格前後,「桃園」的面積沒有什麼改變,看起來相當穩定,幾十年來沒有重大變化。我想,使用這個比較穩定的框架來談桃園平埔族,讀者的接受度會比較高,也比較容易理解。
如果用地理區作框框,桃園境內有高山、丘陵、河階、台地、平原……多種地形,可以分作好幾個區域,寫成好幾篇文章,不過這樣做,已經超越我的負荷能力,需要勞煩學有專精的教授與文史工作者來寫了。為了讓內容不要太過無趣,嚇走讀者,以下我將用Q&A的方式呈現,如果這篇文章能讓您快速得到相關資訊,甚至得到一些趣味,想進一步了解桃園的平埔族,真是再好不過!

台灣有個民間傳說,內容是:鄭成功曾率軍來台灣北部,在鶯歌(現今新北市鶯歌區鶯歌火車站附近)遇到一隻大鳥精。這隻鳥精吐出的氣會變成瘴氣,鄭軍路過這裡,不少將士紛紛病倒,而且前方迷霧籠罩,不辨方位。鄭成功一氣之下就用大炮轟擊,結果那隻鳥精就變成了石頭。這個傳說是假的,不過鄭成功有來過台灣北部吧?不然怎麼會有人編出這個傳說呢?

鄭成功沒有來過台灣北部,因為來到台灣不久,他就因病往生。繼任的鄭經,還有下一任的鄭克塽都不曾來到北部,來台灣北部的是,那些奉命攻打荷蘭東印度公司殘餘勢力的軍隊。因為台灣長官揆一投降以後,在台灣北部的荷蘭人駐軍與北部的原住民並沒有馬上投降,所以當政者不得不派兵掃蕩。
當年的鄭軍在桃園的南崁港登陸,與南崁附近的原住民交戰,結果後者落敗,逃離當地。鄭軍就佔領現今南崁廟口一帶,之後在附近設柵防守,開墾荒地,吸引一些漢人前來開墾。
由於鄭成功的軍隊打敗了荷蘭人,又壓制許多的原住民,營造一個有利於漢人生存的社會環境,於是得到後世不少漢人的推崇,相關的傳說也就應運而生,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話題。

桃園的平埔族歡迎鄭成功的軍隊嗎?鄭家軍不是幫他們去除那些騎在他們頭上作威作福的荷蘭人嗎?

當年的原住民是怎麼看鄭成功擊敗荷蘭人,目前不得而知,因為他們絕大多數人並沒有把自己的感受寫成文章流傳於世,即使是當時的閩粵移民、鄭家軍也沒有多少人寫下他們對原住民的觀察,實在很難說當時的桃園平埔族究竟是很歡迎,還是非常厭惡?
值得注意的是,鄭家軍一來桃園,就跟南崁社發生武力衝突,結果南崁社的人被驅離,一部分的土地被鄭軍強佔侵墾。這件事無疑昭告當時所有住在桃園的人:
一群不亞於荷蘭人的強橫之輩來了!大家要小心了!
我翻查一些學者的研究,鄭家軍當年似乎只佔領南崁社部分土地,然後就在上面屯田,娶附近村社的女子為妻,成家生子,並沒有佔領南崁社所有的土地,也沒有繼續深入內地,否則桃園的平埔族將與鄭家軍爆發更激烈的衝突,然後留名青史。
圖片來源:中文維基百科「蘆竹五福宮」,共享資源中的照片。

東寧王國統治了整個桃園嗎?

應該沒有。
從現有史料與學者研究,東寧王國只統治桃園部份地區,涵蓋桃園沿海平原、南崁溪中下游與桃園台地的一部分。至於內陸的山岳地帶、桃園北邊的龜山丘陵與林口台地、桃園台地內側、大溪的河階地等等,可能是東寧王國的化外之地,因為這些地方都住了一堆非常強悍的原住民,從西班牙人入侵以來,他們就不斷反抗各種外來入侵者。

東寧王國時期,歷史課本上說的那些文教措施,曾在桃園推行嗎?

我們在歷史課本上讀到的那些文教措施,例如:建孔廟、實施科舉、立社學來教化原住民,幾乎是在南部推行。由於桃園地區距離東寧王國的政治中心相當遙遠,當時的南北交通也很不方便,加上統治者致力與滿清政權對抗,所以無法全心全力推行。
從現今留下的文獻資料,還是學者研究,我們找不到証據証明:當時的古桃園人被要求穿明服、說漢語、取漢姓漢名、祭拜漢人神明、改採漢人祭祖儀式,孩子被迫送進社學,接受漢文教育。
總之,東寧王國雖然沿用一些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政、經制度,卻沒有在桃園充分推行這些文教措施,反而是它的敵手──滿清官府達成這個未竟之夢!

東寧王國滅亡以後,那些在南崁一帶屯田的士兵,有被強制遣返嗎?

滿清的確下令要強制遣返這些人,不過這道命令當年被執行到什麼程度,至今難以考證,因此後世出現了兩種以上的說法。
有人說,只有鄭克塽、馮錫範、劉國軒.....這些宗室與高階官員被遣返。
也有人說,只在南台灣徹底落實,其他地方,官員就「放水」、「睜隻眼閉隻眼」。沒送回內地的人,不少。即使在安平一帶,若能成功藏身在原民部落,就不會被遣返。
但也有人主張,這道命令真的被貫徹到底,不但所有官兵都要走,與那些官兵通婚的平埔族婦女,還有他們所生的混血子女也得跟著離開,連一些人的屍骨都被發掘出來,送回唐山重新安葬。

上述三種說法,哪種比較接近真實呢?

我實在無法判斷哪一種是對的,因爲每種說法都能找到反例。
如果只有宗室與高階官員被遣返,今天應該會有許多人聲稱祖先是鄭成功的官兵,應當會有不少這時期的古文物、古墳、古廟留下來才對!可是眾所周知,這時期留存下來的東西少到快要沒有,偌大的桃園竟然只有一座東寧王國時期落成的五福宮,而且最初還是用茅草搭蓋的!同時期的古文物、古墓、古宅遺址幾乎沒有!
──是否代表:當年被遣返的人非常多,不但中、下階層的官兵被遣送,他們的妻子兒女也得走?連他們住的房子、墳墓、廟宇都遭到無情的破壞?
如果是只在南台灣執行,其他地方沒有,那麼其他地方應該會留存一些這時期的古文物、古墳、古廟,而且康熙時期來台的那些官員跟文人,如:郁永河,必然會發現這些該被遣返卻滯留下來的人,不會放著這批反清復明的潛在分子不管。
──我想,這個可能性很高!但康熙治下的滿清官府有那麼薄弱的統治力嗎?滿清官員不會巧妙利用明鄭遺民與原住民的對立,鼓動原住民協助官府押送這些該被遣返的人,並搜查躲藏起來的人?
但如果這道命令被徹底執行,連屍骨都送回去的話,那麼就不會有今天的台南五妃廟了!因為五妃與朱術桂的屍骨會被送回去!而著名的流寓文人沈光文,也會被目加溜灣社的人扭送官府領賞,不太可能長期留在部落,讓來台官員季麒光找上。朱一貴早就被送回去,不可能留在台灣發動起義!因為絕大部分的明鄭遺民被送回去後,哪會有「反清復明」的支持群眾?台灣各地的原住民對明帝國有什麼眷戀之情呢?
──顯然,有一些人就是沒有被遣返,不論他們是漏網之魚,還是這道命令被官員選擇性執行,他們並不在遣返的行列,否則就不會有一些歷史事件與古蹟存在。
我翻查張素玢和詹素娟寫的《台灣原住民史:平埔族史篇(北)》,潘英寫的《台灣平埔族史》、沈建德的《台灣血統》、李筱峰寫的台灣史相關著作、埔農的書、康培德的《台灣原住民史:政策篇(一) 荷西明鄭時期》.....仍然找不到答案!到底當年來南崁開墾的鄭軍有沒有被遣返?有的話,被遣返多少人?若有一些人沒被遣返,是什麼原因?
──上述問題至今仍是一個個需要破解的謎團。
至於桃園的平埔族,當年他們是熱切響應官府發布的遣返令,迫不及待地將這些鄭軍官兵繳械,押送到滿清官府,順便收回自己當年被侵佔的土地?
還是他們暗中包庇這些人,尤其是一些人的女婿或是丈夫,讓他們以滿清官員眼中的「番人」形象繼續生存?也就是:讓這些人不薙髮,不留辮,不穿滿人衣服,改穿原住民的衣服,在部落安然活到老死?
或者當年的滿清官兵確實發現了這些「隱形者」,但他們認為:糾出這批人,只是平白增加工作量,不如放任這些無心反抗的人去做「番仔」養老,比較划算,於是置之不理?!

(第部分結束)


參考資料:

1.詹素娟、張素玢《台灣原住民史:平埔族史篇(北)》,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2.康培德《台灣原住民史:政策篇(一) 荷西明鄭時期》,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3.李筱峰《台灣史101問》,玉山社,2013年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13會員
236內容數
這個專題的文章主要在介紹歷史方面的書籍、影片、網站文章的內容,以及我的讀後心得。我是以非科班出身、非史學圈的讀者做介紹與批評,每個月至少發文一篇,請多多指教!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前言: 現在大家嘴巴所說的「桃園市」,是在2010年五都升格以後才出現,之前叫做「桃園縣」。升格前的「桃園市」則是現今的「桃園區」。升格前後,「桃園」的面積沒有什麼改變,看起來相當穩定,幾十年來沒有重大變化。我想,使用這個比較穩定的框架來談桃園平埔族,讀者的接受度會比較高,也比較容易理解。
前言: 現在大家嘴巴所說的「桃園市」,是在2010年五都升格以後才出現,之前叫做「桃園縣」。升格前的「桃園市」則是現今的「桃園區」。升格前後,「桃園」的面積沒有什麼改變,看起來相當穩定,幾十年來沒有重大變化。我想,使用這個比較穩定的框架來談桃園平埔族,讀者的接受度會比較高,也比較容易理解。
以下我將用Q&A的方式呈現,如果這篇文章能讓您快速得到相關資訊,甚至得到一些趣味,想進一步了解桃園的史前遺址,真是再好不過!
我寫這篇文章旨在發掘一位在台灣平埔族研究有重大建樹的研究者─潘英。由於不是科班出身,不是歷史教育工作者,也不在中央研究院、大專院校相關系所任職,加上「已逝世」、近年無新作出版、其代表作品《台灣平埔族史》沒被人談論(哪怕是批判一番)……我認為,對方有被埋沒的危險,需要加以介紹。
作者「以散文體書寫台灣史,並以庶民的觀點探究台灣歷史」的作法,值得有心寫作歷史普及讀物的人考慮,不過書中某些段落,作者高度模擬王育德《台灣:苦悶的歷史》到近乎抄襲的地步,以及幾則故事「情節不太合乎常理」或「缺乏歷史根據」等問題,也值得我們警惕!因為引用或是模擬太多別人的東西,不只會降低自己著作的品質
為了讓台灣留日學生與日本民眾瞭解真正的台灣歷史,王育德用日文書寫《台灣:苦悶的歷史》。這本書最初由日本著名的出版社「弘文堂」出版,之後由留日學生黃國彥翻成中文,1979年由日本東京的台灣青年社出版。解嚴以後,中譯本由台灣的「前衛出版社」發行。
前言: 現在大家嘴巴所說的「桃園市」,是在2010年五都升格以後才出現,之前叫做「桃園縣」。升格前的「桃園市」則是現今的「桃園區」。升格前後,「桃園」的面積沒有什麼改變,看起來相當穩定,幾十年來沒有重大變化。我想,使用這個比較穩定的框架來談桃園平埔族,讀者的接受度會比較高,也比較容易理解。
前言: 現在大家嘴巴所說的「桃園市」,是在2010年五都升格以後才出現,之前叫做「桃園縣」。升格前的「桃園市」則是現今的「桃園區」。升格前後,「桃園」的面積沒有什麼改變,看起來相當穩定,幾十年來沒有重大變化。我想,使用這個比較穩定的框架來談桃園平埔族,讀者的接受度會比較高,也比較容易理解。
以下我將用Q&A的方式呈現,如果這篇文章能讓您快速得到相關資訊,甚至得到一些趣味,想進一步了解桃園的史前遺址,真是再好不過!
我寫這篇文章旨在發掘一位在台灣平埔族研究有重大建樹的研究者─潘英。由於不是科班出身,不是歷史教育工作者,也不在中央研究院、大專院校相關系所任職,加上「已逝世」、近年無新作出版、其代表作品《台灣平埔族史》沒被人談論(哪怕是批判一番)……我認為,對方有被埋沒的危險,需要加以介紹。
作者「以散文體書寫台灣史,並以庶民的觀點探究台灣歷史」的作法,值得有心寫作歷史普及讀物的人考慮,不過書中某些段落,作者高度模擬王育德《台灣:苦悶的歷史》到近乎抄襲的地步,以及幾則故事「情節不太合乎常理」或「缺乏歷史根據」等問題,也值得我們警惕!因為引用或是模擬太多別人的東西,不只會降低自己著作的品質
為了讓台灣留日學生與日本民眾瞭解真正的台灣歷史,王育德用日文書寫《台灣:苦悶的歷史》。這本書最初由日本著名的出版社「弘文堂」出版,之後由留日學生黃國彥翻成中文,1979年由日本東京的台灣青年社出版。解嚴以後,中譯本由台灣的「前衛出版社」發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桃園龍岡有一個「忠貞新村」的眷村,西元1949年國共內戰國民黨軍隊駐守在泰國、緬甸與寮國邊境的金三角時期,國軍和雲南少數民族的女子結婚成家,後來來台落腳在忠貞新村,除了雲南特色美食之外,也有越南和其他國家的道地美食,讓忠貞新村充滿了濃濃的異國風味。
Thumbnail
為了工作讀的一本書,想說也該認識認識這個負責的業務,於是從公共圖書館借來,增加了原先對桃園貧乏的認識,也看見這個原住民、客家人、閩南人都不少的城市,多元文化並存且歷史文物頗豐的一面,不再印象停留在慈湖和豆乾,其他一無所悉的小白狀態。 地方學儼然成為顯學的當代,可惜的是遲遲沒有發展出好的模式來推廣。
Thumbnail
當中部平埔族土地,逐步被漢人搶奪後,平埔族就無地可耕種,陷入困境。 這時解決的方法,就是移民。 第一次,中部平埔族大移民,發生在嘉慶九年(西元1804年)。 這次大移民,是中部5個平埔族聯合移民,有一千多人。由巴宰族阿里史社(住在潭子一帶)領袖潘賢文帶領,攜帶很多武器(鳥銃), 翻越中央山脈。
Thumbnail
漢人移民到台中開墾時,台中土地上,居住著平埔族。 在理論上,台中的土地,屬於這些平埔族所有,並非無主土地。 漢人移民為了搶奪平埔族土地,用了很多方法。 1、直接殺戮平埔族人。 如前面提過的沙轆社事件。 鄭成功部將劉國軒幾乎將沙轆社平埔族人,全部殺光。只剩下6人躲藏起來,沒被殺。
Thumbnail
居住在頭份的我其實並不知道家鄉的歷史脈絡與竹南的淵源甚是深遠,今年初有更深更多的機會來認識認識這昔日被稱為「中港」的竹南故事。
1661年,鄭成功進攻台灣,漢人政權在台開始形成強勢 1683年,施琅攻下台灣,清朝訂渡臺禁令 1875年,沈葆楨上奏解除禁令 1895年,日本拿到台灣 清朝到日本治台之間200年,平埔媽是17世紀就開始與渡海移民的唐山公成家,然後生出混血後代,到19世紀尾日本時期已經混血6代以上。因為缺乏女性以
Thumbnail
荷蘭人、鄭成功到台灣時,台灣高山上有原住民,平地上也有原住民,這些住在平地的原住民就是平埔族。 平埔族一般分成10個族,其中5個平埔族住在中部地區,就是道卡斯族(斗葛族)、拍瀑拉族、巴宰族、巴布薩族、洪雅族(羅亞族、阿立昆族)。 其他5個族中,最有名的就是住在台南一帶的西拉雅族。
明鄭時期 1644年,李自成的大順農民軍和滿族八旗軍先後攻佔明朝首都北京,明朝部分遺臣在中國南方先後擁立幾位宗室為帝,組織流亡政府,繼續抗清,是謂南明。鄭成功就是當時抗清的一股強大勢力。鄭氏於1658年至1659年出兵金陵失敗後,決定轉進其父鄭芝龍、顏思齊等武裝海商曾經略之臺灣。1661年,鄭成功
Thumbnail
台南,一個人文薈萃的好地方,同時也是古老的府城,歷史的痕跡在這裡比比皆是,但是越古老的東西,就越有它的智慧,同時更加古老也往往代表更危險。 漢人在台灣的足跡能上溯到哪?我想,鄭成功應該是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在台政權吧。 沒錯,今天的任務來自於明鄭時期的故事,現在回頭想想,說是現代版的戲說台灣一點也不為
Thumbnail
今年台南四百, 其實是一個說法, 以漢人的角度!(縮圖為2023年台南統一7-Eleven獅棒球隊X臺南400聯名球衣)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桃園龍岡有一個「忠貞新村」的眷村,西元1949年國共內戰國民黨軍隊駐守在泰國、緬甸與寮國邊境的金三角時期,國軍和雲南少數民族的女子結婚成家,後來來台落腳在忠貞新村,除了雲南特色美食之外,也有越南和其他國家的道地美食,讓忠貞新村充滿了濃濃的異國風味。
Thumbnail
為了工作讀的一本書,想說也該認識認識這個負責的業務,於是從公共圖書館借來,增加了原先對桃園貧乏的認識,也看見這個原住民、客家人、閩南人都不少的城市,多元文化並存且歷史文物頗豐的一面,不再印象停留在慈湖和豆乾,其他一無所悉的小白狀態。 地方學儼然成為顯學的當代,可惜的是遲遲沒有發展出好的模式來推廣。
Thumbnail
當中部平埔族土地,逐步被漢人搶奪後,平埔族就無地可耕種,陷入困境。 這時解決的方法,就是移民。 第一次,中部平埔族大移民,發生在嘉慶九年(西元1804年)。 這次大移民,是中部5個平埔族聯合移民,有一千多人。由巴宰族阿里史社(住在潭子一帶)領袖潘賢文帶領,攜帶很多武器(鳥銃), 翻越中央山脈。
Thumbnail
漢人移民到台中開墾時,台中土地上,居住著平埔族。 在理論上,台中的土地,屬於這些平埔族所有,並非無主土地。 漢人移民為了搶奪平埔族土地,用了很多方法。 1、直接殺戮平埔族人。 如前面提過的沙轆社事件。 鄭成功部將劉國軒幾乎將沙轆社平埔族人,全部殺光。只剩下6人躲藏起來,沒被殺。
Thumbnail
居住在頭份的我其實並不知道家鄉的歷史脈絡與竹南的淵源甚是深遠,今年初有更深更多的機會來認識認識這昔日被稱為「中港」的竹南故事。
1661年,鄭成功進攻台灣,漢人政權在台開始形成強勢 1683年,施琅攻下台灣,清朝訂渡臺禁令 1875年,沈葆楨上奏解除禁令 1895年,日本拿到台灣 清朝到日本治台之間200年,平埔媽是17世紀就開始與渡海移民的唐山公成家,然後生出混血後代,到19世紀尾日本時期已經混血6代以上。因為缺乏女性以
Thumbnail
荷蘭人、鄭成功到台灣時,台灣高山上有原住民,平地上也有原住民,這些住在平地的原住民就是平埔族。 平埔族一般分成10個族,其中5個平埔族住在中部地區,就是道卡斯族(斗葛族)、拍瀑拉族、巴宰族、巴布薩族、洪雅族(羅亞族、阿立昆族)。 其他5個族中,最有名的就是住在台南一帶的西拉雅族。
明鄭時期 1644年,李自成的大順農民軍和滿族八旗軍先後攻佔明朝首都北京,明朝部分遺臣在中國南方先後擁立幾位宗室為帝,組織流亡政府,繼續抗清,是謂南明。鄭成功就是當時抗清的一股強大勢力。鄭氏於1658年至1659年出兵金陵失敗後,決定轉進其父鄭芝龍、顏思齊等武裝海商曾經略之臺灣。1661年,鄭成功
Thumbnail
台南,一個人文薈萃的好地方,同時也是古老的府城,歷史的痕跡在這裡比比皆是,但是越古老的東西,就越有它的智慧,同時更加古老也往往代表更危險。 漢人在台灣的足跡能上溯到哪?我想,鄭成功應該是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在台政權吧。 沒錯,今天的任務來自於明鄭時期的故事,現在回頭想想,說是現代版的戲說台灣一點也不為
Thumbnail
今年台南四百, 其實是一個說法, 以漢人的角度!(縮圖為2023年台南統一7-Eleven獅棒球隊X臺南400聯名球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