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我並不想知道-- 好奇心是怎麼被殺死的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每次談到學習動機,一定會提到好奇心。有好奇,就比較容易從內部找到探索動力,不靠外力獎懲,也能按照自己的步調與思維學習。這一點都沒錯,但為什麼好奇心這麼容易被殺死?都怪學校教育過於僵化?
還有最重要的是,好奇心是怎麼來的?或者可以被培養嗎?
先分享一個幾年前的小故事。
有天女兒一下課,很高興告訴我功課一下子就能寫完,按照慣例,接下來都是她的自由時間,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半小時後我簽好聯絡簿便回到我還沒看完的小說裡,情節正在緊要關頭。等我回過神來家裡沒半點聲音,我發現她在浴室裡悶不吭聲,門還特地關起來:
「哈囉妳在幹嘛?我可以開門嗎?」打開門,洗手台旁邊堆滿五顏六色的東西。原來她在「做實驗」,用色紙摺了很多紙船,一堆爛掉濕掉的「船殘骸」擺在旁邊,她想知道如果把紙船放到水上,多久可以不沉掉?爛掉?
不吵不鬧又沒經濟損失,相信所有爸媽都會支持孩子的實驗精神。當時我第一個產生的反應是:
「你為什麼會發現這個問題」?
問問題向來比找答案難,住在大樓又不敢碰水的這小孩,腦子裡的網絡是怎麼運作才引發她做這個實驗呢?
「喔,故事書裡畫小孩摺紙船放在河上漂,可是我覺得根本不可能啊,應該一下就爛掉了,所以我想做做看。」她說。
過了一會兒,她找我過去,興高采烈地跟我分享成果。
「媽妳看,小船變得很慢才濕,雖然最後還是會爛掉。」
「喔,妳怎麼弄的?」
「我拿護唇膏塗。」
「妳怎麼想到的?真厲害耶,你知道護唇膏裡有甚麼成分嗎?…」正當我興致勃勃的時候,突然被她打斷。
「嗯,可是我並不想知道為什麼。」
故事暫告一段落。當時我卡在孩子的「拒絕」,懷疑這樣的實驗經驗有什麼意義嗎?又,這樣她是不是缺乏好奇心呢?身為父母最想知道自己該怎麼做,要繼續「引導」她對「為什麼」有興趣,還是尊重她的意願與學習方式呢?
當紙船不只是紙船,一點都不好玩了嗎
我在約翰‧杜威《民主與教育》這本書裡找到一些線索:
「教育乃是經驗的再造或重組,這再造或重組的過程能增添經驗的意義,也能使人更有能力引導隨後經驗的走向。」行為一開始只是不假思索的衝動,行為若能帶來教育作用或指導作用,便使人覺察本來並不明顯可見的關連。這也是為什麼科學家做實驗時,奠基在他了解事物間的某些關聯,有必要再做的時候,他比先前清楚自己做甚麼、能得到什麼後果,而不是任由後果發生。
這樣說來,似乎讓孩子知道「為什麼」是重要的。以此例而言,護唇膏裡含有油脂成分,是因為「油」隔絕了水,所以能延緩紙船濕的時間,這一串知識就是這段經驗的意義。
然而杜威也說「不包含某種思考在內的經驗,是不可能有意義的」,只有思考才能把經驗中的智能成分凸顯出來。也就是說,直接跟孩子說這串知識,就像要孩子唸課本一樣,雖然能很快地達到目的(清楚知道為什麼),但教育意義並不大。
當時她年紀還小,我沒有繼續往下發展,但這串我對孩子行為的思考探索卻讓我「暫時」得到兩個結論:
1. 讓她知道原因的「方式」也很重要,否則也無助於思考。
2. 孩子的疑問如何自然浮現出來?經由第一個衝動亂做的行為產生出第二個、第三個相關的行為?→這就是我定義且想要尋找的「好奇心」。
由於教育改革,學校裡的教育越來越重視「實作」,搭配實作後老師講解成因,藉由操作實驗加深因果記憶。引導思考不能說完全沒有,卻因為時間與效率考量,較少能讓孩子再自動產出下個相關問題或連結自己的生活經驗,這是我認為思考開始逐漸慣性怠惰的原因之一。好奇心消失,只是慣性怠惰後的一種自然現象。
寫到這裡我突然發現,咦?我好像也經歷了一場「好奇為什麼孩子不好奇」的思考流程;我很享受這種感覺,或許,這種感受經驗的傳遞也很重要?!
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是,跳脫學校之外的生活,身為家長有機會讓孩子「重新啟動」思考流程嗎?
我的孩子對於有目的性的學習非常抗拒,因此我只能採取潛移默化的方式,打造一個跟學校學習不同氛圍的環境,保持她腦袋裡「胡思亂想」的運作方式。
首先第一步:記下孩子隨口的問題、無心的好奇、或甚至很白爛的題目。
比如說:為什麼骨頭是白色的?為什麼高速公路中間都種矮樹,可是馬路中間都是種高的樹?為什麼兩年前的一首歌,現在突然變成排行榜第一名?
這些題目可能出現在無聊的塞車時間、茶餘飯後、甚至是一群小孩瞎扯淡,但這都代表孩子對這世界仍然「有感」,光是提出問題就值得好好讚賞一頓。
不然問問自己,你有發現這些問題嗎?
第二步:不急著找答案,繼續聯想還有哪些類似問題?
現代的資訊社會想知道答案非常容易,GOOGLE大神馬上就能解惑,因此在「答案之前止步」,一起加入瞎聊行列,這個題目跟其他什麼現象可能有關?或者每個人又因此想到什麼其他問題?
第三步:把主導權交還給孩子。
此時想GOOGLE也可以,知道答案後比對一下題庫,有沒有可以移轉的原理?或是發現有些現象沒法用這原理解釋?
另一個可能是孩子並沒有馬上想知道正確答案,但這個過程就能爭取多幾步動腦、多保留一些觀察與好奇。
回到多年前那個稚氣孩子說「可是我並不想知道」那句話,我猜她並不是完全沒興趣知道原因,而是期待我能閉上嘴巴,讓她自己繼續未完的思索之旅。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19會員
29內容數
這裡的文章給大人看,小孩更適合服用。 寫作靈感來自於讀書會裡的孩子群,他們是天生的哲學家,也是當代的受難者,他們的提問、苦惱與自答,彷彿是各自書寫的秘密小誌。也許從一本小說開始、從一個問題出發,隨著臥底大人的試探與紀錄,開展出孩子們可實踐的生活計畫與思辨對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羅怡君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牆上的便利貼,讓他們提出兩個大哉問: --誰來決定什麼是壞事? --為什麼我不能做自己想做的(壞)事?沒傷害到別人不行嗎? 闔上課本裡的仁義道德,人生江湖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可能因為這樣所以課本才需要強調?),看起來再無辜天真的小孩,心中也藏著一個魔鬼...
既然是深夜,絕對是抱怨文。 漸漸進入青春期的教養話題,最常碰到的就是來求救(討拍)的父母,他們嘴裡都會有個管不動的孩子;有些是3C或電動成癮、有些是沉迷社群朋友、或者老是頂嘴不受控…總之,即使對孩子的某些行為看不下去,卻開始感受到自身的無能為力。 這種「管不動」是從甚麼時候開始的呢?其實都有跡可循。
這兩天心情很低落,怎麼看自己都不順眼,雖然盡力維持平衡,昨晚還是不小心擦槍走火吼了妹妹幾句,她瞬間紅了眼眶。我很久沒這樣了,爸爸在旁邊忍不住開口:「我來陪她好了,你休息一下啦。」我走開。深呼吸。洗澡。
一位小學生她媽的舊日記,小孩繼續長大日記會趕上更新。事實證明養兒育女日子不只是過得飛快,而且維持一樣可歌可泣,忽喜忽憂症也會變形發作。
一位小學生她媽的舊日記,小孩繼續長大日記會趕上更新。事實證明養兒育女日子不只是過得飛快,而且維持一樣可歌可泣,忽喜忽憂症也會變形發作。
養個孩子超過十年,你也應該知道很多事情不是你能決定的。 誰說的?總能選學校、或是老娘花錢選的夏令營、才藝班吧。 喔,是這樣嗎?
牆上的便利貼,讓他們提出兩個大哉問: --誰來決定什麼是壞事? --為什麼我不能做自己想做的(壞)事?沒傷害到別人不行嗎? 闔上課本裡的仁義道德,人生江湖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可能因為這樣所以課本才需要強調?),看起來再無辜天真的小孩,心中也藏著一個魔鬼...
既然是深夜,絕對是抱怨文。 漸漸進入青春期的教養話題,最常碰到的就是來求救(討拍)的父母,他們嘴裡都會有個管不動的孩子;有些是3C或電動成癮、有些是沉迷社群朋友、或者老是頂嘴不受控…總之,即使對孩子的某些行為看不下去,卻開始感受到自身的無能為力。 這種「管不動」是從甚麼時候開始的呢?其實都有跡可循。
這兩天心情很低落,怎麼看自己都不順眼,雖然盡力維持平衡,昨晚還是不小心擦槍走火吼了妹妹幾句,她瞬間紅了眼眶。我很久沒這樣了,爸爸在旁邊忍不住開口:「我來陪她好了,你休息一下啦。」我走開。深呼吸。洗澡。
一位小學生她媽的舊日記,小孩繼續長大日記會趕上更新。事實證明養兒育女日子不只是過得飛快,而且維持一樣可歌可泣,忽喜忽憂症也會變形發作。
一位小學生她媽的舊日記,小孩繼續長大日記會趕上更新。事實證明養兒育女日子不只是過得飛快,而且維持一樣可歌可泣,忽喜忽憂症也會變形發作。
養個孩子超過十年,你也應該知道很多事情不是你能決定的。 誰說的?總能選學校、或是老娘花錢選的夏令營、才藝班吧。 喔,是這樣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年紀漸長又有多重慢性病的婆婆,身體難免有些病況,而且近期住院頻率越來越高。 婆婆面露哀愁地說:「像我這樣死也死不了,活著又很痛苦,我的心裡很難受。」 我安慰她說:「媽,憂愁過一天,快樂也過一天,就看你怎麼選擇過日子。」 婆婆又說:「我知道,我也不想這樣啊!可是我快樂不起來......」
Thumbnail
我很喜歡貓,可是我養了一隻狗。 小時候,我常幻想長大了有自己的空間的時候,要養一隻貓,那隻貓會像另外一個自己,有的時候理我,有時不理,愛做什麼就做什麼。那隻想像中的貓,是對未來自由生活的嚮往,和忠於自我意識的投射。如果我有一隻貓,覺得這樣的關係也是舒服的,彼此都有空間。喜歡貓,喜歡到加入了各種貓咪
Thumbnail
其實我很慶幸,自己有耍任性的自由,有指認規矩,並拒絕遵從的自由。 我知道我的媽媽以前並沒有。
Thumbnail
有時候我歆慕兒童,歆慕他們跌倒了可以理直氣壯地坐在那邊哭,更羨慕的是,很少有人拷問一名哭泣的兒童,你是不是未免太傷心了啊? ——〈那些致命的明亮〉 2019年買下了吳曉樂的《可是我偏偏不喜歡》,書中收錄21篇文章,喜歡她的筆下內斂的觀察描述和視角下的女性角色故事,輕鬆的字句卻也微小的刺激著某些理所
在你眼裡 我可能只是過客 但對我來說 你不是 我這個人 從來不是被動的類型 受不了委屈 卻也講求公平 所以 要走或要留 隨我 其他隨你
Thumbnail
從改編電視劇的小說登上排行榜後的散文作品,也有一定可看性,主要探討起女性處境議題。主線是作者從與家人的互動中,梳理自己在諸多與主流價值不相容的各種行為與想法。 不喜歡人人都有,但不意味著每個人都能為不喜歡付出代價,甚至並沒有真的掌握不喜歡對抗了什麼樣的價值與會承受怎樣的壓力。生長環境的關係,和父親的
Thumbnail
在本地某網路閱讀社團,得知即將舉辦臺灣女作家吳曉樂的線上講座,主題是爲什麽讀女性文學。當下盤算要空出時間聽這場演講。 她說起長期做同一件事,必然細緻和深入。比如有人喜歡拍咖啡廳,可能拍著拍著就煩躁了,覺得都一樣。而創作者要珍惜當時的煩躁,這是突破的契機,撐下去或許就會出現不同的東西。
Thumbnail
我們是因為想寫,因為一顆在心裡的勇敢決定要發芽了,而我們尊重並支持這份勇敢的決定,而我們把他寫出來,讓他有機會長大,也有力量去支持在等待勇氣選擇下自己,在心裡發芽的人。
Thumbnail
由於一般人普遍缺乏金融方面的專業 ,關於金錢的問題,常常需要透過自稱「專家」的人來協助,最常見的不外乎就是:儲蓄、保險、投資....等等的項目,不幸的是,一般人接觸到號稱是「專家」的人,多半不具有足夠的專業知識。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年紀漸長又有多重慢性病的婆婆,身體難免有些病況,而且近期住院頻率越來越高。 婆婆面露哀愁地說:「像我這樣死也死不了,活著又很痛苦,我的心裡很難受。」 我安慰她說:「媽,憂愁過一天,快樂也過一天,就看你怎麼選擇過日子。」 婆婆又說:「我知道,我也不想這樣啊!可是我快樂不起來......」
Thumbnail
我很喜歡貓,可是我養了一隻狗。 小時候,我常幻想長大了有自己的空間的時候,要養一隻貓,那隻貓會像另外一個自己,有的時候理我,有時不理,愛做什麼就做什麼。那隻想像中的貓,是對未來自由生活的嚮往,和忠於自我意識的投射。如果我有一隻貓,覺得這樣的關係也是舒服的,彼此都有空間。喜歡貓,喜歡到加入了各種貓咪
Thumbnail
其實我很慶幸,自己有耍任性的自由,有指認規矩,並拒絕遵從的自由。 我知道我的媽媽以前並沒有。
Thumbnail
有時候我歆慕兒童,歆慕他們跌倒了可以理直氣壯地坐在那邊哭,更羨慕的是,很少有人拷問一名哭泣的兒童,你是不是未免太傷心了啊? ——〈那些致命的明亮〉 2019年買下了吳曉樂的《可是我偏偏不喜歡》,書中收錄21篇文章,喜歡她的筆下內斂的觀察描述和視角下的女性角色故事,輕鬆的字句卻也微小的刺激著某些理所
在你眼裡 我可能只是過客 但對我來說 你不是 我這個人 從來不是被動的類型 受不了委屈 卻也講求公平 所以 要走或要留 隨我 其他隨你
Thumbnail
從改編電視劇的小說登上排行榜後的散文作品,也有一定可看性,主要探討起女性處境議題。主線是作者從與家人的互動中,梳理自己在諸多與主流價值不相容的各種行為與想法。 不喜歡人人都有,但不意味著每個人都能為不喜歡付出代價,甚至並沒有真的掌握不喜歡對抗了什麼樣的價值與會承受怎樣的壓力。生長環境的關係,和父親的
Thumbnail
在本地某網路閱讀社團,得知即將舉辦臺灣女作家吳曉樂的線上講座,主題是爲什麽讀女性文學。當下盤算要空出時間聽這場演講。 她說起長期做同一件事,必然細緻和深入。比如有人喜歡拍咖啡廳,可能拍著拍著就煩躁了,覺得都一樣。而創作者要珍惜當時的煩躁,這是突破的契機,撐下去或許就會出現不同的東西。
Thumbnail
我們是因為想寫,因為一顆在心裡的勇敢決定要發芽了,而我們尊重並支持這份勇敢的決定,而我們把他寫出來,讓他有機會長大,也有力量去支持在等待勇氣選擇下自己,在心裡發芽的人。
Thumbnail
由於一般人普遍缺乏金融方面的專業 ,關於金錢的問題,常常需要透過自稱「專家」的人來協助,最常見的不外乎就是:儲蓄、保險、投資....等等的項目,不幸的是,一般人接觸到號稱是「專家」的人,多半不具有足夠的專業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