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我並不想知道-- 好奇心是怎麼被殺死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每次談到學習動機,一定會提到好奇心。有好奇,就比較容易從內部找到探索動力,不靠外力獎懲,也能按照自己的步調與思維學習。這一點都沒錯,但為什麼好奇心這麼容易被殺死?都怪學校教育過於僵化?
還有最重要的是,好奇心是怎麼來的?或者可以被培養嗎?
先分享一個幾年前的小故事。
有天女兒一下課,很高興告訴我功課一下子就能寫完,按照慣例,接下來都是她的自由時間,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半小時後我簽好聯絡簿便回到我還沒看完的小說裡,情節正在緊要關頭。等我回過神來家裡沒半點聲音,我發現她在浴室裡悶不吭聲,門還特地關起來:
「哈囉妳在幹嘛?我可以開門嗎?」打開門,洗手台旁邊堆滿五顏六色的東西。原來她在「做實驗」,用色紙摺了很多紙船,一堆爛掉濕掉的「船殘骸」擺在旁邊,她想知道如果把紙船放到水上,多久可以不沉掉?爛掉?
不吵不鬧又沒經濟損失,相信所有爸媽都會支持孩子的實驗精神。當時我第一個產生的反應是:
「你為什麼會發現這個問題」?
問問題向來比找答案難,住在大樓又不敢碰水的這小孩,腦子裡的網絡是怎麼運作才引發她做這個實驗呢?
「喔,故事書裡畫小孩摺紙船放在河上漂,可是我覺得根本不可能啊,應該一下就爛掉了,所以我想做做看。」她說。
過了一會兒,她找我過去,興高采烈地跟我分享成果。
「媽妳看,小船變得很慢才濕,雖然最後還是會爛掉。」
「喔,妳怎麼弄的?」
「我拿護唇膏塗。」
「妳怎麼想到的?真厲害耶,你知道護唇膏裡有甚麼成分嗎?…」正當我興致勃勃的時候,突然被她打斷。
「嗯,可是我並不想知道為什麼。」
故事暫告一段落。當時我卡在孩子的「拒絕」,懷疑這樣的實驗經驗有什麼意義嗎?又,這樣她是不是缺乏好奇心呢?身為父母最想知道自己該怎麼做,要繼續「引導」她對「為什麼」有興趣,還是尊重她的意願與學習方式呢?
當紙船不只是紙船,一點都不好玩了嗎
我在約翰‧杜威《民主與教育》這本書裡找到一些線索:
「教育乃是經驗的再造或重組,這再造或重組的過程能增添經驗的意義,也能使人更有能力引導隨後經驗的走向。」行為一開始只是不假思索的衝動,行為若能帶來教育作用或指導作用,便使人覺察本來並不明顯可見的關連。這也是為什麼科學家做實驗時,奠基在他了解事物間的某些關聯,有必要再做的時候,他比先前清楚自己做甚麼、能得到什麼後果,而不是任由後果發生。
這樣說來,似乎讓孩子知道「為什麼」是重要的。以此例而言,護唇膏裡含有油脂成分,是因為「油」隔絕了水,所以能延緩紙船濕的時間,這一串知識就是這段經驗的意義。
然而杜威也說「不包含某種思考在內的經驗,是不可能有意義的」,只有思考才能把經驗中的智能成分凸顯出來。也就是說,直接跟孩子說這串知識,就像要孩子唸課本一樣,雖然能很快地達到目的(清楚知道為什麼),但教育意義並不大。
當時她年紀還小,我沒有繼續往下發展,但這串我對孩子行為的思考探索卻讓我「暫時」得到兩個結論:
1. 讓她知道原因的「方式」也很重要,否則也無助於思考。
2. 孩子的疑問如何自然浮現出來?經由第一個衝動亂做的行為產生出第二個、第三個相關的行為?→這就是我定義且想要尋找的「好奇心」。
由於教育改革,學校裡的教育越來越重視「實作」,搭配實作後老師講解成因,藉由操作實驗加深因果記憶。引導思考不能說完全沒有,卻因為時間與效率考量,較少能讓孩子再自動產出下個相關問題或連結自己的生活經驗,這是我認為思考開始逐漸慣性怠惰的原因之一。好奇心消失,只是慣性怠惰後的一種自然現象。
寫到這裡我突然發現,咦?我好像也經歷了一場「好奇為什麼孩子不好奇」的思考流程;我很享受這種感覺,或許,這種感受經驗的傳遞也很重要?!
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是,跳脫學校之外的生活,身為家長有機會讓孩子「重新啟動」思考流程嗎?
我的孩子對於有目的性的學習非常抗拒,因此我只能採取潛移默化的方式,打造一個跟學校學習不同氛圍的環境,保持她腦袋裡「胡思亂想」的運作方式。
首先第一步:記下孩子隨口的問題、無心的好奇、或甚至很白爛的題目。
比如說:為什麼骨頭是白色的?為什麼高速公路中間都種矮樹,可是馬路中間都是種高的樹?為什麼兩年前的一首歌,現在突然變成排行榜第一名?
這些題目可能出現在無聊的塞車時間、茶餘飯後、甚至是一群小孩瞎扯淡,但這都代表孩子對這世界仍然「有感」,光是提出問題就值得好好讚賞一頓。
不然問問自己,你有發現這些問題嗎?
第二步:不急著找答案,繼續聯想還有哪些類似問題?
現代的資訊社會想知道答案非常容易,GOOGLE大神馬上就能解惑,因此在「答案之前止步」,一起加入瞎聊行列,這個題目跟其他什麼現象可能有關?或者每個人又因此想到什麼其他問題?
第三步:把主導權交還給孩子。
此時想GOOGLE也可以,知道答案後比對一下題庫,有沒有可以移轉的原理?或是發現有些現象沒法用這原理解釋?
另一個可能是孩子並沒有馬上想知道正確答案,但這個過程就能爭取多幾步動腦、多保留一些觀察與好奇。
回到多年前那個稚氣孩子說「可是我並不想知道」那句話,我猜她並不是完全沒興趣知道原因,而是期待我能閉上嘴巴,讓她自己繼續未完的思索之旅。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19會員
29內容數
這裡的文章給大人看,小孩更適合服用。 寫作靈感來自於讀書會裡的孩子群,他們是天生的哲學家,也是當代的受難者,他們的提問、苦惱與自答,彷彿是各自書寫的秘密小誌。也許從一本小說開始、從一個問題出發,隨著臥底大人的試探與紀錄,開展出孩子們可實踐的生活計畫與思辨對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羅怡君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牆上的便利貼,讓他們提出兩個大哉問: --誰來決定什麼是壞事? --為什麼我不能做自己想做的(壞)事?沒傷害到別人不行嗎? 闔上課本裡的仁義道德,人生江湖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可能因為這樣所以課本才需要強調?),看起來再無辜天真的小孩,心中也藏著一個魔鬼...
既然是深夜,絕對是抱怨文。 漸漸進入青春期的教養話題,最常碰到的就是來求救(討拍)的父母,他們嘴裡都會有個管不動的孩子;有些是3C或電動成癮、有些是沉迷社群朋友、或者老是頂嘴不受控…總之,即使對孩子的某些行為看不下去,卻開始感受到自身的無能為力。 這種「管不動」是從甚麼時候開始的呢?其實都有跡可循。
這兩天心情很低落,怎麼看自己都不順眼,雖然盡力維持平衡,昨晚還是不小心擦槍走火吼了妹妹幾句,她瞬間紅了眼眶。我很久沒這樣了,爸爸在旁邊忍不住開口:「我來陪她好了,你休息一下啦。」我走開。深呼吸。洗澡。
一位小學生她媽的舊日記,小孩繼續長大日記會趕上更新。事實證明養兒育女日子不只是過得飛快,而且維持一樣可歌可泣,忽喜忽憂症也會變形發作。
一位小學生她媽的舊日記,小孩繼續長大日記會趕上更新。事實證明養兒育女日子不只是過得飛快,而且維持一樣可歌可泣,忽喜忽憂症也會變形發作。
養個孩子超過十年,你也應該知道很多事情不是你能決定的。 誰說的?總能選學校、或是老娘花錢選的夏令營、才藝班吧。 喔,是這樣嗎?
牆上的便利貼,讓他們提出兩個大哉問: --誰來決定什麼是壞事? --為什麼我不能做自己想做的(壞)事?沒傷害到別人不行嗎? 闔上課本裡的仁義道德,人生江湖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可能因為這樣所以課本才需要強調?),看起來再無辜天真的小孩,心中也藏著一個魔鬼...
既然是深夜,絕對是抱怨文。 漸漸進入青春期的教養話題,最常碰到的就是來求救(討拍)的父母,他們嘴裡都會有個管不動的孩子;有些是3C或電動成癮、有些是沉迷社群朋友、或者老是頂嘴不受控…總之,即使對孩子的某些行為看不下去,卻開始感受到自身的無能為力。 這種「管不動」是從甚麼時候開始的呢?其實都有跡可循。
這兩天心情很低落,怎麼看自己都不順眼,雖然盡力維持平衡,昨晚還是不小心擦槍走火吼了妹妹幾句,她瞬間紅了眼眶。我很久沒這樣了,爸爸在旁邊忍不住開口:「我來陪她好了,你休息一下啦。」我走開。深呼吸。洗澡。
一位小學生她媽的舊日記,小孩繼續長大日記會趕上更新。事實證明養兒育女日子不只是過得飛快,而且維持一樣可歌可泣,忽喜忽憂症也會變形發作。
一位小學生她媽的舊日記,小孩繼續長大日記會趕上更新。事實證明養兒育女日子不只是過得飛快,而且維持一樣可歌可泣,忽喜忽憂症也會變形發作。
養個孩子超過十年,你也應該知道很多事情不是你能決定的。 誰說的?總能選學校、或是老娘花錢選的夏令營、才藝班吧。 喔,是這樣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其實霸凌無所不在,霸凌來自於權力不對等。師生戀沒有錯,問題是師生權力不對之下,他可能就不是一個對等的戀愛關係。這個不對等可能會造成違反意願、可能會有利益上的妥協,甚至可能讓人對自己的情感產生混淆。不談現在已經沸沸揚揚的社會事件,畢竟太多專家了,我只想談日常生活中會遇到的無奈。 我討厭家長對小孩
本文探討了許多人在追求年輕外貌上的努力與焦慮,特別是航空界的空服員們。從花費高額保養品到醫美診所的追求,不少人怎麼在他人眼光下努力維持美麗。文章中也分享了空服員的一段幽默對話,突顯了她們對自身年齡的坦誠與自信,打破了外界對空服員形象的刻板印象。
如果不喜歡自己,覺得自己不好的話, 那必定是得透過比較來確定自己其實沒有不好。 然後在被指責或是發現自己做錯的時候, 一定要找到其他人其他原因來怪罪,因為沒辦法再承受謾罵自己的聲音,沒辦法更不喜歡自己了。 上述這些問題,我其實覺得我問題不是很大。 但也發現,問題也不是太小。 就也發現
嗨 你好 嗨 希望你過得好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小王子》的作者聖修伯里曾說過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如果你要他們去造船,不是叫他們去砍木頭,而是讓他們渴望大海。」而如果把這句話濃縮成最核心的兩個字,我想那就是:「動機」。但至於到底什麼是學習動機?該如何引發和維持?就值得好好探討!
Thumbnail
年紀漸長又有多重慢性病的婆婆,身體難免有些病況,而且近期住院頻率越來越高。 婆婆面露哀愁地說:「像我這樣死也死不了,活著又很痛苦,我的心裡很難受。」 我安慰她說:「媽,憂愁過一天,快樂也過一天,就看你怎麼選擇過日子。」 婆婆又說:「我知道,我也不想這樣啊!可是我快樂不起來......」
Thumbnail
上一篇我們聊到,恐懼跟慾望都是一個人很重要的驅動力,但完全被恐懼或慾望驅動的人也很容易對人生失去希望 除了恐懼跟慾望之外,我們是否還記得自己剛剛對這個世界有所認知時,學習的主要驅動是「好奇」 因為「好奇」,我們東摸摸西摸摸,一無所知卻也無所畏懼,只要眼見所及,我們都想知道那是什麼
Thumbnail
你一定聽過「好奇寶寶」這個形容詞吧?純真的孩子們總是充滿各種問題,經常對許多事物抱持無比的好奇心。但,好奇心不該只是小孩子的專利,透過「好奇心」的提問與探索,不僅可以擴展大人們的視野、更可以開拓許多新的可能性。 「我沒有什麼特別的天賦,我只是充滿好奇。重要的是不停地提問。好奇心有其存在的理由。」
Thumbnail
【 讀書,是因為想學,還是因為不得不學?】 是什麼時候,讓我們開始失去對學科的好奇心?取而代之的,是被灌輸的責任與義務「請做好學生的本分」或「完了,昨天沒唸書,今天一定考不好,我真爛。」這些責任與義務讓許多孩子失去對學習的好奇心,不斷陷入罪惡感、拖延與自我懷疑的循環。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其實霸凌無所不在,霸凌來自於權力不對等。師生戀沒有錯,問題是師生權力不對之下,他可能就不是一個對等的戀愛關係。這個不對等可能會造成違反意願、可能會有利益上的妥協,甚至可能讓人對自己的情感產生混淆。不談現在已經沸沸揚揚的社會事件,畢竟太多專家了,我只想談日常生活中會遇到的無奈。 我討厭家長對小孩
本文探討了許多人在追求年輕外貌上的努力與焦慮,特別是航空界的空服員們。從花費高額保養品到醫美診所的追求,不少人怎麼在他人眼光下努力維持美麗。文章中也分享了空服員的一段幽默對話,突顯了她們對自身年齡的坦誠與自信,打破了外界對空服員形象的刻板印象。
如果不喜歡自己,覺得自己不好的話, 那必定是得透過比較來確定自己其實沒有不好。 然後在被指責或是發現自己做錯的時候, 一定要找到其他人其他原因來怪罪,因為沒辦法再承受謾罵自己的聲音,沒辦法更不喜歡自己了。 上述這些問題,我其實覺得我問題不是很大。 但也發現,問題也不是太小。 就也發現
嗨 你好 嗨 希望你過得好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小王子》的作者聖修伯里曾說過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如果你要他們去造船,不是叫他們去砍木頭,而是讓他們渴望大海。」而如果把這句話濃縮成最核心的兩個字,我想那就是:「動機」。但至於到底什麼是學習動機?該如何引發和維持?就值得好好探討!
Thumbnail
年紀漸長又有多重慢性病的婆婆,身體難免有些病況,而且近期住院頻率越來越高。 婆婆面露哀愁地說:「像我這樣死也死不了,活著又很痛苦,我的心裡很難受。」 我安慰她說:「媽,憂愁過一天,快樂也過一天,就看你怎麼選擇過日子。」 婆婆又說:「我知道,我也不想這樣啊!可是我快樂不起來......」
Thumbnail
上一篇我們聊到,恐懼跟慾望都是一個人很重要的驅動力,但完全被恐懼或慾望驅動的人也很容易對人生失去希望 除了恐懼跟慾望之外,我們是否還記得自己剛剛對這個世界有所認知時,學習的主要驅動是「好奇」 因為「好奇」,我們東摸摸西摸摸,一無所知卻也無所畏懼,只要眼見所及,我們都想知道那是什麼
Thumbnail
你一定聽過「好奇寶寶」這個形容詞吧?純真的孩子們總是充滿各種問題,經常對許多事物抱持無比的好奇心。但,好奇心不該只是小孩子的專利,透過「好奇心」的提問與探索,不僅可以擴展大人們的視野、更可以開拓許多新的可能性。 「我沒有什麼特別的天賦,我只是充滿好奇。重要的是不停地提問。好奇心有其存在的理由。」
Thumbnail
【 讀書,是因為想學,還是因為不得不學?】 是什麼時候,讓我們開始失去對學科的好奇心?取而代之的,是被灌輸的責任與義務「請做好學生的本分」或「完了,昨天沒唸書,今天一定考不好,我真爛。」這些責任與義務讓許多孩子失去對學習的好奇心,不斷陷入罪惡感、拖延與自我懷疑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