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傳統時代下的聯考作文當中,卻曾拿過「4分」的低分。
不只是聯考作文只拿「4分」,連高中時期的每篇作文都拿不到80分。每次老師都會在作文批改結束後,挑些高分的作品來讀給全班同學聽,但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雖然我的作文從未拿過高分,卻常常被老師拿來朗讀。
拿高分的作文,就是走「安全牌」、「策略牌」,看題目是什麼,就設定出老師命題想看的幾個標準格式,然後按照幾個穩拿高分的要點來寫作。這些作文不外乎有這些特點:
- 段落分明:一定有明確的段落分配,論說文的話就是「開門見山-正辯-反辯-結論」,記敘文的話就是「鏡框式結構」,像是「現在-回想-現在」,彷彿每個人都把朱自清的《背影》當成了自己的「背影」似地。
- 引經據典:每一段,一定都會撂名言,課本裡出現的不稀奇,還得要是課外的,分數才高。
- 政治正確:論說文的話,「正辯」的論點一定是一般常識、道德觀念所在,例如「博愛座應該讓坐」這種觀點。當然,現在觀點更加多元,或許有人認為「不該」,也能提出有力的論述。但是在當時,以「不讓座」作為正辯來論述並支持觀點,是拿不到高分的。
- 唯唯諾諾:比較大型的考試,都會在作文的題幹附加命題理念,希望你朝向什麼方向來寫,或是怎麼理解這道命題。其實在我心裡認為,能在這樣的「規範體制內」寫出好文章的人,是「高手中的高手」,因為能在一片八股文海當中脫穎而出,還是得有硬底子的。
我自認反骨,越是有陳腐規定、陳腔濫調的要求,我越不想順從。但偏偏這樣的我寫出來的文章,發自內心,引起許多人共鳴,也難怪老師雖然看我不服規範而扣了大分之後,卻不想有遺珠之憾,最後都會補上我的文章來唸唸。
直到我大學修現代散文課程,作家周芬伶老師認為好的文學創作是盡可能少使用「成語」或浮濫引經據典的,我這才了解原來身為一個創作者的堅持是對的。
畢業後,我曾在安親班教導小學作文,讓學生依照作文教材當中的指引來寫作,每個人都可以寫得有聲有色。但那就像是菜鳥投資人讀了幾本投資理論的書,有了基本功,卻還缺乏實際體驗,最後表現出來的,就是「心口不一」。心口不一,在投資人身上就容易看見虧損,在文章寫作上,就是過於「匠氣」、「老成」,缺乏個性。
曾經,我對樂理知識的理解,只剩下「高音譜號怎麼畫」
目前,我已經在大提琴課程當中指導了許多樂理知識,也藉由修習而來的作曲理論創作了許多樂曲,前些日子更成功地在
音樂串流商店上架了
新的作品。但是在高中畢業以前,我是一個音樂小白,完全沒有將以前音樂課學習到的樂理知識留在腦裡,以至於音樂課堂上的作業與小考,都以0分作收。
但我從未放棄對音樂的喜愛。高中畢業後,等待大學聯考放榜的暑假,我開始學習了夢寐以求的大提琴,也期許自己能夠在這次的學習當中,連帶將困難的樂理知識也學習起來。我自知起步比許多人晚了許多,因此比音樂系的學生還要花上多兩倍的時間練琴、學習樂理,希望除了能夠演奏以外,也希望有朝一日能將心中的音樂創作出來,感動更多人。
大學學習大提琴,對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雖然當時看起來像是遊手好閒,但不知不覺當中培養了一項技能,它讓我成功度過2008年金融海嘯的不景氣,更讓我現在得以成立工作室,增加多元收入。
想做的事就去做?說簡單也不簡單!
現在的新世代,選擇更加豐富多元,也可以進行更多的嘗試。但是嘗試到怎樣的地步就該知難而退?怎樣縮小探索的範圍,更精準地了解自己真正的專長與喜好結合之處?我認為只有一個關鍵,那就是:
一個可以輕易放棄的嘗試,就代表它不值得你繼續。因為你覺得苦,你覺得累,你覺得沒有成就感,也看不到未來。說穿了,就是你用功利的角度來看待它,其實心已經不在於此。
看過我
這篇文章的讀者,都知道我考了兩次研究所都落榜。當然我也曾想過放棄,但是誠實面對自己的內心,並且傾聽心裡的聲音,最後再回來的能量是非常強大的!對我而言,音樂和寫作上的挫折,並沒有讓我退縮,反而是思考所有回到這條路的可能性。到最後,音樂和寫作的領域,剛好結合網路平台的興盛,以及數位工具的普及,使得火侯更加成熟。
現在的我,感覺如魚得水。
不是鹹魚翻身,更不奢望魚躍龍門,
就只是莊子眼中的魚。
歡迎前往嵐音社FB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我們的最新動態!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贊助我們,讓我們繼續創作有價值、有意義的文章喔!
如果您覺得我的文章很讚,歡迎您成為「讚賞公民」,並按下下面的「Like」5下,來支持我繼續寫作喔!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