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方格精選

壓大傾角就能快速過彎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說到摩托車過彎,大家可能就會想到側掛,就是把屁股移出去、上半身移出去,這樣過彎就會快.....那你可能想得太簡單了!
首先說說側掛這個動作,因為摩托車過彎需要傾倒車身,運用車身傾倒產生的向心力來抵抗離心力,可是這並不是摩托車真正的過彎方式!
創作者正在準備中
請加入 濕濕的超素南的沙龍 了解最新動態!
貧窮車手兼技師兼經理兼撞鐘的業餘筆記,就是這麼樸實無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世界級摩托車手的姿勢令人嚮往,早期從磨膝開始,到現在的磨手肘、出腳等動作,都造成車友間大規模的模仿熱潮 只是如果為了好玩或者好看而去模仿就算了,想要變快而去模仿這些姿勢就顯得本末倒置了喔! 首先是磨膝,主要說法是「測量傾角」,也有人說是「第三點支撐」、「第三個轉向支點」等等......別鬧了吧..
梅雨季節快到了,但是說到下賽道騎車,恐怕大部分的人都會選擇放棄,大部分來說除了保養皮衣麻煩以外,就是不敢在溼地上壓傾角,覺得溼地很滑很可怕... Q:溼地一定要用雨胎嗎?用光頭胎在溼地會GG? A:否定!其實我到現在為止除了有兩次雨天的比賽因為規定必須使用雨胎之外,其他所有的溼地我都是直接用光頭胎
賽道上分秒必爭,直線上無不檔檔紅線衝刺,非得到最後一刻到DEAD LINE甚至過了臨界點才煞車,煞車時又得死命控制因為前輪受到極大壓迫造成的車身偏擺和扭曲,直到進彎都還得承受為了正確的衝向APEX必須付出的積極轉向操控壓力... 但你知道我們其實可以發揮超過100%的加速和煞車嗎?但話先說到前頭.
我們都知道APEX=行車路線距離彎道內側最近的一個點,而Double apex顧名思義,就是在一次過彎動作之中會有兩次靠近彎道內側的過彎方式 Double apex大致上有三種形態: 兩個彎道當成一個彎道來處理 一個變化曲率的彎道把它當成兩個彎來看之後,當成一個彎道來處理 一個極大半徑
當然本篇講的不是越野車在極低抓地的土路上為了把重心更加前移而作的出腳 越野車的出腳基本上是為了把重心更加前移,讓前輪挖土更深得到更強的抓地力來獲得土路上的指向性 更不是這種耍寶式的出腳 這種出腳就只是拍照耍寶而已,沒什麼意義 而是以VALENTINO ROSSI開始,到現在摩托車賽場上廣反被車手採用
我希望我可以騎得很快,單圈成績很快,所以我末速衝得很快,進彎衝得很快,油門也開得很久.....可是為什麼單圈成績就是比人家慢? 首先從「快」這個字來定義,賽車場上什麼樣叫快?肯定是單圈時間短的算快,所以關鍵是在於「時間」而不是「速率」,所以你該追求的是如何在最短時間內處理完所有路段,而不是用最高速
世界級摩托車手的姿勢令人嚮往,早期從磨膝開始,到現在的磨手肘、出腳等動作,都造成車友間大規模的模仿熱潮 只是如果為了好玩或者好看而去模仿就算了,想要變快而去模仿這些姿勢就顯得本末倒置了喔! 首先是磨膝,主要說法是「測量傾角」,也有人說是「第三點支撐」、「第三個轉向支點」等等......別鬧了吧..
梅雨季節快到了,但是說到下賽道騎車,恐怕大部分的人都會選擇放棄,大部分來說除了保養皮衣麻煩以外,就是不敢在溼地上壓傾角,覺得溼地很滑很可怕... Q:溼地一定要用雨胎嗎?用光頭胎在溼地會GG? A:否定!其實我到現在為止除了有兩次雨天的比賽因為規定必須使用雨胎之外,其他所有的溼地我都是直接用光頭胎
賽道上分秒必爭,直線上無不檔檔紅線衝刺,非得到最後一刻到DEAD LINE甚至過了臨界點才煞車,煞車時又得死命控制因為前輪受到極大壓迫造成的車身偏擺和扭曲,直到進彎都還得承受為了正確的衝向APEX必須付出的積極轉向操控壓力... 但你知道我們其實可以發揮超過100%的加速和煞車嗎?但話先說到前頭.
我們都知道APEX=行車路線距離彎道內側最近的一個點,而Double apex顧名思義,就是在一次過彎動作之中會有兩次靠近彎道內側的過彎方式 Double apex大致上有三種形態: 兩個彎道當成一個彎道來處理 一個變化曲率的彎道把它當成兩個彎來看之後,當成一個彎道來處理 一個極大半徑
當然本篇講的不是越野車在極低抓地的土路上為了把重心更加前移而作的出腳 越野車的出腳基本上是為了把重心更加前移,讓前輪挖土更深得到更強的抓地力來獲得土路上的指向性 更不是這種耍寶式的出腳 這種出腳就只是拍照耍寶而已,沒什麼意義 而是以VALENTINO ROSSI開始,到現在摩托車賽場上廣反被車手採用
我希望我可以騎得很快,單圈成績很快,所以我末速衝得很快,進彎衝得很快,油門也開得很久.....可是為什麼單圈成績就是比人家慢? 首先從「快」這個字來定義,賽車場上什麼樣叫快?肯定是單圈時間短的算快,所以關鍵是在於「時間」而不是「速率」,所以你該追求的是如何在最短時間內處理完所有路段,而不是用最高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Q. 第一眼看到這張圖,腦海中是否立即浮現「內輪差」、「視線死角」、「機車要遠離大車」等等關鍵字? 許多提倡交通改革者會點出以上宣傳關鍵字隱含著「檢討被害人」的邏輯謬誤,藉此加強證成回歸關注大型車駕駛身為加害人應負的責任。本文認為仍應回歸「法規面」,才能清楚說明機車與右轉大型車衝突的正確解決方式。
Thumbnail
解決了馬達設計上的難題,下一步就是馬達生產上的困擾,以下分為不同的部分一一說明之。 一、繞法變化 平角線若採用傳統馬達繞線法,首先會遇到進出口線的空間問題,導致平角線無法使用傳統馬達線圈的堆疊方式;如下圖所示,會有起繞線堆疊在線圈最內側,需要有額外的空間讓線材跑出來,但平角線缺乏任意成形的自由度
Thumbnail
接觸公路車一段時間,都會遇到要不要上卡的選擇,上卡是藉由卡鞋和卡踏讓腳和踏板連在一起,進而達到增進騎乘效率和穩定性等好處,但對我來說,看起來帥是最大的吸引力,用卡鞋看起來就是厲害,就是這麼膚淺。
Thumbnail
保持車輛直行:爆胎時轉彎或轉向會使車輛失去平衡。 如果您的車輛偏向一側,您可能需要將方向盤向相反方向拉動,以保持直行。 這一點至關重要,否則您可能會漂移到路隔或更糟糕的是對向車道。
Thumbnail
這通常是常見的情況。 在過渡時,球桿不會傾斜。 並且早期釋放,你在揮桿過程中你的手太早離開。 球桿很快就會出現甩桿。 我認為這些是你擔心的原因。 那麼在過渡時應該抱有什麼樣的心態呢? 球桿像專業人士一樣傾斜。 是否有可能保持姿勢,讓球桿不會延遲? 我想給你一個關於這方面的課程。 首先,重要的事情
Thumbnail
雙A臂懸吊無疑是目前性能跑車的最佳選擇。它的優點包括側傾小、可調參數多、轉向靈活、避震效果好、輪胎接地面積大、抓地性能優異,以及過彎側傾時可獲得額外的camber gain,大幅提升輪胎的側向抓地力,提升過彎極限能力。
Thumbnail
為什麼煞車在麗寶如此重要?主要在於麗寶有兩處大直線底重煞車的彎角(T1/T11),幾乎都是從全場最高速的點直線重煞到相當低的速度才入彎,尤其T11彎速更低,煞車力道與煞車距離的掌握十分關鍵。
Thumbnail
中置馬達作為目前電動自行車的主流,但筆者的直覺卻對這項產品不甚喜愛。一開始筆者只是單就自行車的造型來看,中置馬達就是硬是擠了一大坨東西在車架的下方,實在有礙觀瞻。當然輪轂馬達也是甚為突兀,但剛好變速飛輪的發展越來越多段,面積也就越來越大,擋住了裝在後輪的輪轂馬達,使得後驅的輪轂馬達開始不那麼難看,也
Thumbnail
本文主要針對電動自行車的動力源擺放位置,以及前輪驅動或後輪驅動時的優缺點進行分析比較,方便大家自行選擇理想的電動自行車。 目前市面上電動自行車的動力配置如上圖所示,可分為前輪驅動的前置前驅(FF),後輪驅動的後置後驅(RR)以及中置後驅(MR)共計三種型式,以下將依序各別介紹說明之。 ===
Thumbnail
Pol Espargaró征戰MotoGP已有十年,他始終使用他精采,且風險極大的騎乘風格,那麼他為什麼要這麼騎,他又是如何使用路緣石來進行循跡控制,以及下壓力的空氣力學如何改變車手熟知的一切?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Q. 第一眼看到這張圖,腦海中是否立即浮現「內輪差」、「視線死角」、「機車要遠離大車」等等關鍵字? 許多提倡交通改革者會點出以上宣傳關鍵字隱含著「檢討被害人」的邏輯謬誤,藉此加強證成回歸關注大型車駕駛身為加害人應負的責任。本文認為仍應回歸「法規面」,才能清楚說明機車與右轉大型車衝突的正確解決方式。
Thumbnail
解決了馬達設計上的難題,下一步就是馬達生產上的困擾,以下分為不同的部分一一說明之。 一、繞法變化 平角線若採用傳統馬達繞線法,首先會遇到進出口線的空間問題,導致平角線無法使用傳統馬達線圈的堆疊方式;如下圖所示,會有起繞線堆疊在線圈最內側,需要有額外的空間讓線材跑出來,但平角線缺乏任意成形的自由度
Thumbnail
接觸公路車一段時間,都會遇到要不要上卡的選擇,上卡是藉由卡鞋和卡踏讓腳和踏板連在一起,進而達到增進騎乘效率和穩定性等好處,但對我來說,看起來帥是最大的吸引力,用卡鞋看起來就是厲害,就是這麼膚淺。
Thumbnail
保持車輛直行:爆胎時轉彎或轉向會使車輛失去平衡。 如果您的車輛偏向一側,您可能需要將方向盤向相反方向拉動,以保持直行。 這一點至關重要,否則您可能會漂移到路隔或更糟糕的是對向車道。
Thumbnail
這通常是常見的情況。 在過渡時,球桿不會傾斜。 並且早期釋放,你在揮桿過程中你的手太早離開。 球桿很快就會出現甩桿。 我認為這些是你擔心的原因。 那麼在過渡時應該抱有什麼樣的心態呢? 球桿像專業人士一樣傾斜。 是否有可能保持姿勢,讓球桿不會延遲? 我想給你一個關於這方面的課程。 首先,重要的事情
Thumbnail
雙A臂懸吊無疑是目前性能跑車的最佳選擇。它的優點包括側傾小、可調參數多、轉向靈活、避震效果好、輪胎接地面積大、抓地性能優異,以及過彎側傾時可獲得額外的camber gain,大幅提升輪胎的側向抓地力,提升過彎極限能力。
Thumbnail
為什麼煞車在麗寶如此重要?主要在於麗寶有兩處大直線底重煞車的彎角(T1/T11),幾乎都是從全場最高速的點直線重煞到相當低的速度才入彎,尤其T11彎速更低,煞車力道與煞車距離的掌握十分關鍵。
Thumbnail
中置馬達作為目前電動自行車的主流,但筆者的直覺卻對這項產品不甚喜愛。一開始筆者只是單就自行車的造型來看,中置馬達就是硬是擠了一大坨東西在車架的下方,實在有礙觀瞻。當然輪轂馬達也是甚為突兀,但剛好變速飛輪的發展越來越多段,面積也就越來越大,擋住了裝在後輪的輪轂馬達,使得後驅的輪轂馬達開始不那麼難看,也
Thumbnail
本文主要針對電動自行車的動力源擺放位置,以及前輪驅動或後輪驅動時的優缺點進行分析比較,方便大家自行選擇理想的電動自行車。 目前市面上電動自行車的動力配置如上圖所示,可分為前輪驅動的前置前驅(FF),後輪驅動的後置後驅(RR)以及中置後驅(MR)共計三種型式,以下將依序各別介紹說明之。 ===
Thumbnail
Pol Espargaró征戰MotoGP已有十年,他始終使用他精采,且風險極大的騎乘風格,那麼他為什麼要這麼騎,他又是如何使用路緣石來進行循跡控制,以及下壓力的空氣力學如何改變車手熟知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