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即便如此蒼白,活著還是有些不一樣的事情的。
閱讀、或是看影劇,都只是曇花一現,並不能逐一列位在我的日常。
不過,怎麼評論或斷定都沒有關係,因為總歸一句:人這種生物,就是由著心。
即便只會出現更多的幻影,都只是纏繞在人生的篇章之間。
只是這些能夠經由文字,成為日常之外的。
以下紀錄日常之外:
有段時間,偶爾會借閱書回來。
鮮少買書,是因為處於一種很難擁有的狀態:
珍藏或是收納,這些都是非常非常困難的,精神上物質上都是。
覺得哀愁的是:年紀越長,專注力卻階梯式地下滑。經常讀著書的時候,感覺文字就這樣流暢地滑入眼球,然後就這樣滑順地又從臉龐流淌過去,沒有辦法好好地讀入心中。
並不是書不好,就是書太好了,經常性地感到惋惜。一本書反覆讀了幾次,直到借閱期限到了,心中滿是懊悔,不得不把書還了回去。這樣的情況有幾次。
近期還有種狀態是:書很磅礡,但是背景太廣闊,人物太繁雜,人名太繞口。於是怎麼樣也走不到書中的畫面。翻了又翻,停了好幾次,才重新把書翻開,只是怎麼也靜不下來。感覺束手無策,怎麼也無法隨著故事推展而浸泡在故事中。只能焦慮地咬著指甲,感覺不由得生氣起來。感覺實在是不可理喻,對自己或是對選書這件事情。
現在回頭想想,大概只是因為長時間都太習慣讀那種,開頭就拋來情境的小說。緩緩地描寫氣氛,用簡短平易的對話,把人推拉到故事情節的類型了。真要舉例的話是吉本芭娜娜的小說,有好幾次,讀著讀著皮膚好像能感受到涼爽的微風或是腦子被泡在湛藍冰涼的海水中,甚至能感覺到漆黑一片的深夜裡面那個若有似無的魅影。
前段時間也看了日劇。某部日劇因為題材太特別了,於是後續找了原著來讀。是一本關於如何「進去」的書。好像大家都可以隨意的穿越,怎麼好像沒有人不得其門而入,那種沮喪深深地擊中了我,那種自己怎麼可以滿滿瑕疵感的疼痛蔓延著。
讀小說或是看影片的時候,偶爾會被情節或是人物的張力,給深深吸引。感受太過深刻,所以有好幾次很想開個專案,介紹自己正在觀看的影片或是閱讀的小說,希望把這些層層疊疊的感受,使用文字的方式傳遞出去。真希望有機會能做這樣的事情,不過感覺自己又會在這樣敘述的過程中,變成蒼白一片或是扭曲掉原本能存有的顏色之類的考量,總是想了一想,就拋下這樣的念頭了。
突然想起,開始寫日常三篇,也不是因為要說自己有多荒蕪。雖然三篇看下來,大概已經存有這樣的印象了。
主要是,前陣子就想寫字了,模模糊糊地回想的話,大概是想寫某個感觸帶來的某些感覺。但是,沒有好好地遵從這樣的靈感,所以能寫的那些,就這樣雲煙般消失了。也或者是這些感覺太飄渺太簡短嗎?可能寫了出來也不成篇幅,所以就告訴自己,那也沒有必要開頭。已經想不起來,想寫什麼的起頭,只是這種無以名狀的心情還在這裡。
就在這種很想寫些什麼的情緒之中,剛好讀著這本關於如何「進去」的書的時候,讀著讀著忽然飄落一張借書的收據。在8個月之前某個人借閱了這本關於海上人生的書。那時候的我愣在那裡,忽然間閱讀這本海上人生的小說的場景歷歷在目,因為非常有趣。恍惚之間回想起,是今年年初的時候讀的。
所以,這張借書收據是我嗎?
如果是的話,日常不僅僅是無色而已,根本是逐步褪色,連存在與否都難以說明了。
但是不是,那就是有個人恰巧與我一起,讀了海上人生與關於進入的書。
這實在太不可思議了。
畢竟這兩本書,雖然值得一讀。但是對世人來說,真的有讀的契機嗎?
尤其是兩本一起出現,好像又更不可思議了。
因為這樣的奇妙事件,所以開始了今天的日常三篇。
後記:
海上人生這本小說,真的很有趣。
雖然可能不會讀第二次,不是平常讀的風格。
對一般來說可能也沒有讀得必要,所以並沒有寫上正確書名。
關於如何進去的書,目前還沒有讀完。
雖然很希望大家都能讀一讀,可是或許處於那裡都能前往的人們來說。
也沒必要感受這種悲傷,故也不寫上完整書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