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天生就有者不同的面貌,而引導人生方向的老師與貪婪的政客竟然是可以同時出現在一個人身上兩個不衝突的特質!
《壞教育》編自美國最大宗校園盜用公款事件,主角法蘭克塔松是個友善溫和、熱心教育、極富魅力的學區總監,電影一開始法蘭克塔松即使面對不理智的恐龍家長也還是耐心微笑,並且願意給孩子一次又一次的機會去實現自己,在他和副總監潘葛拉肯的帶領下紐約羅斯林學區升學率在全美排名第四,也就是成為了我們所謂的明星高中,飆升的大學錄取率甚至帶動了附近社區房價。有一天校刊社的學生瑞秋為了學校建案的報導而訪問法蘭克塔松時,法蘭克塔松告訴她只有認為自己在做的是吹捧式報導時,那篇文章才會成為吹捧式報導,她應該相信自己能做出新聞,做自己認為該做的事,瑞秋得到了法蘭克塔松的鼓勵後,開始學著像記者調查學校建案的細節,無意間發現了預算過高的問題,在她的調查下慢慢發現了家用款項、濫開發票等事宜,校園弊案逐漸浮上檯面……
看著每次法蘭克塔松與孩子講話的同時,總是令人不禁想到如果曾經的老師也像法蘭克塔松一樣願意耐心聆聽我們的想法,並告訴我們未來那美好藍圖該如何實現的話,會不會我們現在的人生就會不一樣,好的老師真的會對學生的一生有重大的影響!甚至這場校園盜用公款事件,也是因為法蘭克塔松在訪問時,教導學生正視自己的能力與力量,凡事都該相信自己去盡力,說實話即使法蘭克塔松貪汙,我認為可以成為他的學生是幸運的。
電影前半法蘭克塔松的形象可說是完美,致力於提昇學校的教學水準,參加著不情願的讀書會仍然努力準備背景資料,工作方面的成就無法被質疑,甚至最後罪刑似乎確立陷入絕望時,也只是叮嚀曾經的學生現在的愛人保持純真,希望留下一些錢讓自己心愛的人能夠過得更好一些,因此更讓人好奇這樣的人為何會盜用公款?
電影並未給出一個明確答案,但也不是完全留白讓觀眾自行想像,法蘭克塔松在最後的協商中曾提及自己一開始只是錯刷了學校的信用卡,而沒有人在意沒有人追究,後來一步步走向貪汙,甚至就像是用挪用的公款對自己論功行賞。這令我不禁想到鎖存在的意義,曾有個理論表示鎖的複雜度只要能讓小偷認定七秒鐘打不開,那麼小偷就會放棄,其實不論再複雜的鎖小偷都能開,所以鎖只是一種告誡,就像監督的眼睛,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會有一點點壞的角落,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我們發現犯罪的成本太低時,我們就會慢慢禁不住誘惑,所以我們才需要監督的機制,否則就連法蘭克塔松這樣優秀的教育者,也會成為犯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