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願世世無生帝王家?

更新於 2020/05/23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上週我「跟風」去看了這部舊片。好啦其實也不算完全跟風,雖然我確實是不愛看老電影,但我在知道本片要重映、查過它故事內容後,就浮現想看的念頭。我想可能是這種身不由己、被體制所困的生命故事,特別容易吸引我。
我在看《末代皇帝》之前,就知道它以英語發音,也讀到有人說這件事不影響觀影。不過我一開始看的時候,還是覺得有影響,除了背景音明明有中文,還有看到中文世界熟知的歷史人物講英語的違和感。但進入劇情之後,這種違和感也就逐漸淡去。片中演員講英語的口條都滿好的,這點很有幫助,唯一我覺得有明顯落差的是15歲的溥儀,也就是莊士敦當他老師的那個階段,他有種平常很少講英語的生澀貌。
這部片已經超過30年,比我年紀還大,但我很訝異它並不會難以進入,除了我自己不排斥歷史題材,我認為本片敘事的通俗性是主因,即便是以現代眼光來看,它都不會難以親近。同時,它的視覺聽覺都美感十足,各種象徵、隱喻,畫面的安排、配樂的使用,連我這個沒什麼藝術鑑賞力的人都能有所感。
片中發生的情節我就不贅述了,基本上就是把溥儀人生的重大經歷演繹出來,不過我這次觀影有看到許多在歷史課沒學過的事情(當然有些可能是學過但忘記了),像是莊世敦的相關劇情、軍閥盜清陵導致溥儀和國民政府決裂、溥儀被蘇聯逮捕再被送往中共接受勞改之後經歷文革。溥儀的生命經歷和近代中國的大事件高度重疊,讓他的一甲子人生,幾乎等同於劇變的中國近代史。
幼時的溥儀,牆內的世界就是他的全部,紫禁城內的時間彷彿凍結,絲毫不見外界的變化萬千。當他第一次騎上腳踏車,就像有了行動自由,但那也只是在牆內的自由,對於種種人事物的消逝和離去,他依然追不回、無能為力。直到歷經風霜,以一介平民的身分重回紫禁城(還得買票),那種巨大的悲涼感實在難以言喻。
或許片中比較少呈現溥儀的負面言行,但就算有,這會讓他更值得責怪嗎?我們可以批評他自己存有帝王之心才會被利用,但若沒有慈禧當年的決定,後續的歷史走向也許就大不相同。換一個繼承者未必會更好,但不可忽視的是,時代和體制強加給身不由己的人的重量,不是想擺脫就能擺脫的。片中60歲的溥儀看到街頭的紅衛兵,驚訝道:「他們都這麼年輕!」好像是透過自身經歷在說這些年輕人「自以為在實踐理想、事實上卻任人擺布」,即便是對現代人而言,都有種警世的意味。
而講到帝王之家和身不由己,我就想到《碧血劍》的阿九(這是我唯二讀完的金庸小說),後來在高中國文課讀到黃宗羲〈原君〉的相關段落時,那個衝擊感又再次襲上心頭。明朝末代皇帝思宗(崇禎)在李自成攻入北京之際,對女兒長平公主(即小說中的阿九)嘆道:「你為什麼要生在我家!」之後揮劍要斬殺她,結果砍斷她左臂。生不逢時的無奈,跟溥儀的處境有相似之處,也很令人同情。我之前看英劇《王冠》的時候也有類似的感覺,當然那個悲劇色彩少很多就是了。
如果你沒看過《末代皇帝》,而且對歷史、對大時代下的個人處境有興趣,且不排斥比較有年紀的電影的話,推薦你可以趁重映的這段時間去看一看,片中強烈的悲涼與無奈,肯定會觸動你的心。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這裡收錄我的影集觀後文,分為台劇、美劇、歐劇、紀錄影集等類別。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這又是一部對抗體制、揭發黑幕的真實故事。我很愛這種題材。由於人性的黑暗面一直都存在、也沒有任何制度堪稱完美,世界上也就不斷有這類事件發生,因此這種題材的影視作品永遠不會過時。
柏林圍牆開始建造的前五年,一群東德的高中生得知匈牙利的反蘇聯運動遭到鎮壓,決定在課堂上以「沉默」表示聲援,沒想到這單純的舉動引來當局的調查。言論自由或轉型正義這類主題的影劇,對台灣人而言總多了一份複雜的感受。
23歲的主角貴田夢馬在出生時,因為缺氧37秒造成腦性麻痺,她平常擔任美少女漫畫家的助手,心中一直有成為漫畫家的夢。成人漫畫是新手畫家常見的起點,但夢馬投稿後得到的回饋是性愛場面描繪不真實,這讓她意識到自己「毫無經驗」,再加上她平常在母親的「保護傘」下幾乎沒有自由,使她決心踏上探索自身慾望的旅程。
Jesse Eisenberg飾演的男主角、法國猶太裔默劇大師Marcel Marceau,片中描述他在納粹入侵法國後,和家人逃離故鄉,後來他加入法國抵抗運動(也就是片名的Resistance)。他在那段期間,協助拯救了許多猶太小孩。
這部電影讓我看到壓力很大、腳步沉重走出戲院,但因為我就是喜歡看這種黑暗、寫實、反映社會的電影,所以第一句話是稱讚意味。就算你沒有對法國的社會現狀先做任何功課(我就沒有),也能接收到這部片想要傳達的訊息。如果,你的心態夠開放的話。
誰得獎是一回事,但觀眾各自的喜好是另一回事。比起《寄生上流》,我更愛《1917》。當然我也滿喜歡《寄生上流》,它非常雅俗共賞;不過我對照自己觀影後的感受,《1917》更加「打動」我,這是我喜歡它的重要原因。
這又是一部對抗體制、揭發黑幕的真實故事。我很愛這種題材。由於人性的黑暗面一直都存在、也沒有任何制度堪稱完美,世界上也就不斷有這類事件發生,因此這種題材的影視作品永遠不會過時。
柏林圍牆開始建造的前五年,一群東德的高中生得知匈牙利的反蘇聯運動遭到鎮壓,決定在課堂上以「沉默」表示聲援,沒想到這單純的舉動引來當局的調查。言論自由或轉型正義這類主題的影劇,對台灣人而言總多了一份複雜的感受。
23歲的主角貴田夢馬在出生時,因為缺氧37秒造成腦性麻痺,她平常擔任美少女漫畫家的助手,心中一直有成為漫畫家的夢。成人漫畫是新手畫家常見的起點,但夢馬投稿後得到的回饋是性愛場面描繪不真實,這讓她意識到自己「毫無經驗」,再加上她平常在母親的「保護傘」下幾乎沒有自由,使她決心踏上探索自身慾望的旅程。
Jesse Eisenberg飾演的男主角、法國猶太裔默劇大師Marcel Marceau,片中描述他在納粹入侵法國後,和家人逃離故鄉,後來他加入法國抵抗運動(也就是片名的Resistance)。他在那段期間,協助拯救了許多猶太小孩。
這部電影讓我看到壓力很大、腳步沉重走出戲院,但因為我就是喜歡看這種黑暗、寫實、反映社會的電影,所以第一句話是稱讚意味。就算你沒有對法國的社會現狀先做任何功課(我就沒有),也能接收到這部片想要傳達的訊息。如果,你的心態夠開放的話。
誰得獎是一回事,但觀眾各自的喜好是另一回事。比起《寄生上流》,我更愛《1917》。當然我也滿喜歡《寄生上流》,它非常雅俗共賞;不過我對照自己觀影後的感受,《1917》更加「打動」我,這是我喜歡它的重要原因。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假如要給這部電影一個標題,那木偶人生可能是最好的註解。一個人的人生當了三次皇帝,卻都無法掌控。他永遠都是別人眼中的棋子,我想不到還有誰比他的人生更加的悲哀。     
Thumbnail
溥儀一生遭逢了無數場巨變,三歲時被迫入宮,六歲時被迫退位,整個青少年時期都被迫關在紫禁城裡。被趕出紫禁城後投靠了日政權的滿州國,結果卻因此成為了中共政權下其中一名政治犯,在牢裡經歷了長達十年的思想改造。但出乎意料的,《末代皇帝》裡讓我落淚的畫面,居然是有關於一個配角小人物……
Thumbnail
他的一生實在倉促的太讓人疲憊了。 溥儀總是來不及,來不及做天之驕子,來不及阻止重要的女人離開,在時代的門前,他也總是來不及在閉門前闖過去看一看。
Thumbnail
《末代皇帝》全片幾乎以英語發音時,它還算不算是華語電影?到底以語言「華語」作為規範的邊界在哪裡?本篇以看似自然卻是高度政治化的類別「華語電影」去探討《末代皇帝》可能處在的位置,以及電影中所帶到的滿洲映畫協會為後來的中國的主旋律電影所注入的能量。
Thumbnail
文中有雷,但應該沒差,因為是歷史片。此篇不討論美學純分享時代的悲劇與人設。 用現代的觀點來拆解溥儀的生長環境,我覺得他長大後其實沒有精神病已經是奇蹟,他真的擁有很高層次情緒管理能力,或說他真的是一位非常非常樂觀單純的人。 溥儀,中國最後一位皇帝。出生帝王命的他,睜開眼睛萬人寵倖,三歲上位,六歲退位
Thumbnail
殘敗的紫禁城牆,邁向垂暮的皇權,義大利導演柏納多‧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鏡頭下的《末代皇帝》詩意又荒誕,交織奇幻與真實,譜出溥儀命途多舛的一生。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假如要給這部電影一個標題,那木偶人生可能是最好的註解。一個人的人生當了三次皇帝,卻都無法掌控。他永遠都是別人眼中的棋子,我想不到還有誰比他的人生更加的悲哀。     
Thumbnail
溥儀一生遭逢了無數場巨變,三歲時被迫入宮,六歲時被迫退位,整個青少年時期都被迫關在紫禁城裡。被趕出紫禁城後投靠了日政權的滿州國,結果卻因此成為了中共政權下其中一名政治犯,在牢裡經歷了長達十年的思想改造。但出乎意料的,《末代皇帝》裡讓我落淚的畫面,居然是有關於一個配角小人物……
Thumbnail
他的一生實在倉促的太讓人疲憊了。 溥儀總是來不及,來不及做天之驕子,來不及阻止重要的女人離開,在時代的門前,他也總是來不及在閉門前闖過去看一看。
Thumbnail
《末代皇帝》全片幾乎以英語發音時,它還算不算是華語電影?到底以語言「華語」作為規範的邊界在哪裡?本篇以看似自然卻是高度政治化的類別「華語電影」去探討《末代皇帝》可能處在的位置,以及電影中所帶到的滿洲映畫協會為後來的中國的主旋律電影所注入的能量。
Thumbnail
文中有雷,但應該沒差,因為是歷史片。此篇不討論美學純分享時代的悲劇與人設。 用現代的觀點來拆解溥儀的生長環境,我覺得他長大後其實沒有精神病已經是奇蹟,他真的擁有很高層次情緒管理能力,或說他真的是一位非常非常樂觀單純的人。 溥儀,中國最後一位皇帝。出生帝王命的他,睜開眼睛萬人寵倖,三歲上位,六歲退位
Thumbnail
殘敗的紫禁城牆,邁向垂暮的皇權,義大利導演柏納多‧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鏡頭下的《末代皇帝》詩意又荒誕,交織奇幻與真實,譜出溥儀命途多舛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