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生活》| 石頭不該拿來建築成禁錮自己的圍牆,而是成為探索自我和世界的橋樑

2020/05/19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圖片| IMDb
女主角是一位工作能力強、野心大,但不善於表達感情並且對周遭感到憤世忌俗的人,她像隻刺蝟的總將緣分往外推又為此傷痕累累。因為一些緣故而搬回老家,無法和家人相處的她決定做心理諮商,解開她心中的結。
『選擇容易走的路有什麼錯?如果我們還沒準備好,有必要一定要選艱難的路把自己逼到絕境嗎?』
諮商師向她說,許多人覺得磨練很重要,所以總是挑難走的路走,但沒有衡量自己是否足夠接受挑戰和承擔風險的情況下可能反倒會害慘自己,那麼,這個時候選擇容易走的路不對嗎?我們被灌輸趁年輕就是要去撞要去跌、從失敗中學取經驗,雖然我們從中成長,但在沒經過衡量的時機把自己拋向艱難的處境,就像士兵沒裝子彈就上戰場一樣,不是勇敢,而是魯莽。儲備足夠的精力再去面對挑戰,就可以避開一些無謂的挫折並獲得更有價值的收穫。
圖片 | IMDb
『世界有很多規則,你可以選擇要不要遵守』
女主角一開始對於心理治療師不同以往醫生形象的諮商模式感到質疑,卻也從框架跳脫後感到前所未有的自由。我們經常因為當局者迷而無法意識到自己正陷入的框架,這也是為什麼人們常強調“Think out of your box”的重要性。無論是社會或自己建構起的固化思維,踏出去了才能發現曾經打轉的世界有多狹小。只有拆掉圍牆,主動賦予每個角色、事物的定義,才能不再被動的受限。停止複製、貼上的機械化動作,才有新的故事被創造。
圖片 | IMDb
『當我們對自己有更深的暸解時,別人怎麼想都沒關係了』
我們會那麼害怕被否定、被誤會,很多時候是因為對於自己不夠暸解、肯定。籃球員林書豪曾說:『當你知道你是誰,你不是誰就不重要了』。思考並堅持自己的樣子,就不容易因他人的貶低、不理解而感到灰心。暸解自己本就是每個人一生的課題,過程中他人任意貼上的標籤都只是挑戰,我們從中反思但不需要將其內化。
圖片 | IMDb
『我們應該像小時候一樣,可以對父母生氣,因為那是健康有益的』
女主角的家庭跟很多傳統家庭一樣,父母執著於支配的地位,決斷地認為什麼是對子女最好的,忽略孩子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傳統的家庭裡,『溝通』成為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在父母的認知裡,溝通只有單向的從上對下,雙向的來往交流是以下犯上的行為。他們自認為暸解孩子的程度往往高於實際,並一直堅信著自認的版本。而子女可能因為多次的溝通失敗而放棄嘗試表達自己的想法。
就像父母有情緒,子女也應該擁有表達情緒的權利。適度的表達自己的不滿,才能避免累積長久的負面能量爆發出來並造成破壞性的後果。對於父母,他們可能因子女突如其來的反撲感到詫異,發現自己的用心不被領情、付出的受到嫌棄,他們也會為此感到傷心無比。正因如此,若能夠透過溝通互相暸解或將心結解開是再好不過的事了。
    Fang, Shen
    Fang, Shen
    為了想成為一個有故事的人,因此努力創造故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