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何以中國沒有史詩?

閱讀時間約 19 分鐘
​​有段時期,人們由於某些偏見,惋惜意大利沒有悲劇、法國沒有史詩。
美學家克羅齊認為這個現象很好笑,曾批評說:把某民族不具有某一文類視為恥辱或缺陷,惋惜某國沒有「史詩」,並對該國終於產生了史詩作家、終於有了史詩作品表示慶幸是種文化偏見。
不幸,這也是近百年來我國常上演的鬧劇。

一、尋找史詩

繼討論「中國何以沒有悲劇」和在中國作品中尋訪悲劇的活動之後,許多卓越的批評家也在納悶:何以中國沒有史詩或長篇敘事詩不發達?
例如林庚《中國文學史》把卜辭、易經中的短歌、雅頌等,劃入「史詩時期」,卻又說這個時期並沒有史詩、也沒有偉大的悲劇和喜劇,這種難堪的現象,原因皆在於文字太特殊了。
朱光潛《長篇詩在中國何以不發達》一文則說史詩和悲劇在我國不發達的原因,是哲學思想平易和宗教情操淺薄,好比荒瘠的土壤中開不出繁茂的花來。
至於胡適,一方面說「故事詩(Epic)在中國起來得很遲,這是世界文學史上一個很少見的現象」,一方面則設法在歷史中尋找故事詩。意思似乎是說:雖然花開得遲些,畢竟還是開了。
王夢鷗先生卻認為花開遲了總是不妥,所以他便把商人玄鳥之頌、周人履帝武之詩,全算是敘事詩而被刪存在《詩經》中的殘餘;又懷疑《離騷》也是模仿古代敘事詩而寫成的自敘傳。
蘇雪林則說:「外國學者每謂世界各文明古國皆有史詩,獨中國沒有,當是中國人組織力欠強之故……筆者聞之甚感恥辱。其實組織力與想像力也是養成的,我國人的文學自來常走錯路,何止史詩一端呢?」
另一些人,則硬要找出中國的史詩不可。
他們找到的「史詩」真是洋洋大觀,從《詩經》、漢賦、楚騷、卜辭、易經中的短歌、《日出東南隅》《孔雀東南飛》《秦女休行》《悲憤詩》《上山採蘼蕪》《木蘭辭》,到一切帶有本事的詩歌全算在內。
其他總總比附,不一而足。可是大家都忘了:文類,必然在語法形式之外,又與其美學目的及價值信念有關,故文類表現必與文化傳統深具關聯。某一文化體系之內,定有相應於此一文化理念的幾種或一種代表性文類;不同的文化體系,其代表性文類必不相同,更不必有共同的文類出現。
例如我國的賦、駢文、律詩,在其他文化體系中就沒有。史詩和悲劇,也當然不是每個民族或文化體中所都有或必須有的。
還有些人卻把詩史誤為史詩,如錢鍾書《談藝錄》引Vice論荷馬之說,以為「史詩即是詩與史融而未化,昧者不知,謂古詩即史,是有史無詩也,其說以之論詩史一門,尚覺扦隔難通,何況詩之全體?」也是把詩史跟史詩弄混了。
其實,史詩(Epic),與詩史恰好相反,它不但是個文類的觀念,而且屬於敘述文類之一,用以區別抒情詩體或其他文學類型。

二、什麼是史詩

中國的文類批評,早見於曹丕等人的著作中。西方文類觀念則首發自柏拉圖,他將物與人的再創造(Reproduction)分為兩種模式,一是模仿、一種是形容。根據這兩種模式,又可將詩歌分成三類:
1. 戲劇詩(Dramatic Poetry,模仿人的動作);
2. 敘事詩(Narrative Poetry,形容人的動作);
3. 對白與敘事混合體(Mixed mode of dialogue and narrative)。
亞里士多德繼承其說,將文學體裁劃分為悲劇、喜劇、史詩等。史詩之為一文類,遂以此相沿迄今。
固然,在如此悠長的時間裡,史詩亦曾屢經變遷,但其文類特質大抵還是一貫相仍的。譬如規模之龐大複雜、格律之堂皇渾厚、形式之廣納奇字譬喻、內容之包羅歷史及英雄事蹟等,不僅有形式結構可資識別,亦有與形式配合的風格內容足供類分。
1. 史詩與歷史
史詩與詩史,易混淆處在於它們都與史有關,也都與敘事有關。
據美國詩人龐德說,一部史詩即是一篇包含歷史的詩。史詩必以歷史材料為內容,是不容置疑的,但這並不表示歷史即是史詩的主題。因為史詩本身乃是超越寫實範疇的作品,其目的固然在傳述歷史事件,卻也因此而完成娛樂大眾的效果。
所以保羅.麥錢特(Paul Merchant)在《論史詩》一書中說:「史詩的雙重關係:一方面與歷史有關,另一方面與日常現實有關。」
這清晰地強調了它兩種原始功能。它是一部編年史、一本部落之書、一部有關風俗與傳統的重要紀錄,同時也是一本供大家娛樂的故事書。其敘述活動,既然意在取悅群眾,則它所敘述的史蹟就不可能是真實的歷史,而是為著聽眾興趣而恣意想像創造的,充滿了作意好奇的幻設,以及大量神話、民間故事、風俗與傳統的材料。
故而,在史詩裡,歷史是資材,超寫實的虛構是它的性質,而娛樂則是目的。
就其使用歷史題材而言,史詩主要是敘述超凡的英雄事蹟,因此,英雄與神人的冒險、追求,構成了史詩的內在骨幹。後來的史詩,雖不再寫英雄和神話,卻仍以英雄式的個人為主,成為傾向於某人自傳的史詩。如華茲華茲的《序曲》、龐德的《詩章》、大衛.瓊斯的《咒逐》等都是。
由於敘述超凡的英雄之事蹟,所以史詩又必須含有大量虛構與想像,其本身往往成為寓意文學的一種。它不像詩史表現歷史之意義,因為它的意義並不在史事或歷史上,而是藉用史蹟來表現另一層含意,例如「追尋」或其他。
波普在《製造史詩的方法》一文,開頭就用寓言來替稱史詩,並說:「寫寓言的方法就是:從任何一篇舊詩、歷史書、傳奇或傳說中,把那些能夠提供最廣泛長篇描寫的故事部分,抽出來……然後選一個主角(可以因為它名字悅耳而選擇),把他放進這些冒險中,讓他在那里活動十二卷。」
其言雖不免過分,卻顯示了史詩的創作特徵,以及它可以任意容納作者想像和寓意的事實。
這種寓意文學,實際的作用在於娛樂:一方面娛樂大眾,一方面娛樂自己。當時史詩吟唱,本是大眾娛樂的項目之一,而娛樂的基本活動,即是佯從(make - believe),以假象創造渲染,在現實世界中另造一意想世界,使自己與他人沉酣其中。
為此,作品如何造成一生動、眩人心神的快感、達到戲樂的效果,自然成為作者用力之處。史詩大量穿插神話和想像、引用古典作品,極力顯示博學多聞,廣泛運用譬喻,恢張敷陳,輔之以音樂,即是為了完成這種效果。
2. 史詩的形式要件
史詩的形式,是為了配合娛樂需求而設計的,並逐漸成為一種文類傳統。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吟唱。
吟唱詩人自命為神祇與英雄的代言人,宣稱:「如果你們殺害了一名吟唱詩人,那位為神祇和人類歌唱的人,你們將懊悔莫及。我是無師自通的,而天神在我心裡,栽培了歌曲的種種唱法。」
他們對歌唱有著特殊的天賦和研究,唱來自然能引人入勝。就敘述文學而言,這是種非常自然而普遍的情形,因為敘述活動既訴求於群眾,對群眾反應的考慮便會影響到創作,敘述文學的許多特徵也只有當這些外在因素被列入考慮時,才能解釋。
譬如我國話本小說裡讚頌及詩詞的運用,即是如此。
對照當年古希臘吟唱者的演唱狀況,一般中國人只要看看《風雨像生貨郎兒》雜劇中記說唱人張三姑的自述:「無過是趕幾處熱鬧場兒、搖幾下桑琅琅蛇皮鼓兒、唱幾段韻悠悠信口腔兒,一詩一詞都是些人間新近稀奇事,扭捏來無詮次,倒也許會動得人心、諧得人耳,都一般喜笑孜孜」,也就不難想像了。
一位吟唱者,一個晚上能吟唱完的數量,稱為「曲」。史詩的規模和長度,通常以十二曲或十二卷為準,夠吟唱者唱十二晚。
當然也有許多超過此數,如《伊利亞德》《奧德賽》有廿四卷、奧維德《變形記》有十五卷、拜倫《唐璜》有十六卷等。這種龐然大物,其內容必然是複雜無比的。拜倫說他的史詩十二卷,每卷都要包括愛情、戰爭、颶風、船隻、船長和統治新角色的國王,就是其中一例。
這樣龐大的形式結構,一方面固然可有充分的創作自由,也容易讓人感受充溢磅礴、氣象恢闊的快感;但另一方面卻也容易使人有究竟是「詩還是帆布袋」的疑問。因為在這麼龐大的結構中,組織往往較為散漫(黑格爾即曾說過,史詩較多節外生枝,各部分有較大的獨立性,故聯繫比較鬆散)。
史詩另一個形式特徵,是它充滿了祈禱和譬喻。譬喻的使用,原因及其所欲達成的效果,是娛樂;祈禱則來自史詩和宗教、神話的關聯。
文藝復興時期,批評家塔索(T. Taasso)甚至認為史詩雖以歷史為題材,卻必須是一種真正宗教(如基督教)的歷史。換言之,史詩不能不涉及宗教,雖不一定以某種宗教信條為主題,卻含有濃厚的宗教意味。而且偽教和異教的歷史也絕對不適合用為史詩的材料。

三、史詩非詩史

透過這些文類特徵,我們可以簡單地將詩史與史詩做一比較:
1.詩史代表一種價值觀念,而此觀念之發軔,往往在歷史文化意識勃興之際。論者渴望在詩中展現作者的人文精神與文化理想,記錄並批判一代史。這與史詩之偏於想像性寓意的宗教精神,截然互異。
史詩自始即瀰漫著神秘色彩,吟唱者也以神祇的代言人自居。使得史詩中的人物,與神的關係變得非常重要。冒險與奇蹟,更是展示英雄或神意的必要手段。
這種特殊精神傾向,或許與西方古代文化有關。西方文化,由其起源處看,不但不是人文的,而且是反人文的。心智偏於外向世界的放射,則形成愛奧尼亞(Ionia)諸哲人的素樸唯物論、科學精神,以及敘述文學。偏向宗教經驗,則產生奧菲(Orphic religion)重靈輕肉之說。二者相融相即,糅為希臘文化,而史詩則為此古典時代的一種文化表現。史詩之精神迥異於詩史,可謂其來有自。
2.詩史以歷史文化為觀照的主體,且含有濃厚的價值判斷在。史詩則為英雄的行傳,即使後來逐漸演變成個人自傳,也仍側重於個體生命的表現。敏特諾(Minturno)嘗謂:史詩為一嚴重及顯赫行動之模仿。所謂嚴重及顯赫行動,即指歷史上重大的事件及英雄人物。戴尼樓(Daniello)亦云:英雄詩是皇帝及武裝慷慨勇敢之人顯赫行動的模仿。這和賀拉斯所說,史詩的中心是非凡的人物一樣,均強調個體生命的冒進與表現。
3.詩史因為對現實政治有所批判和記錄,因此,創作手法多傾向於諷喻,使用隱喻和寫實二者,交互為用。史詩則因其本身乃是超乎現實的,故而譬喻的使用只是純修辭學的,與詩史完全不同。
4.史詩借資吟唱,且篇幅闊大。詩史則本身並非敘述文類,故亦無此限制。元白樂府及千字律詩,固然屬於長篇,但宋人詩話中,也常引證一二短句以說「詩史」。有史法的山谷浯溪碑詩,本身就不長。這是因為詩史一辭,係就作者整體生命及作品之意義表現而說,與文體本無必然關係。
5.史詩是大眾的娛樂,詩史則是嚴肅的意識創造。其目的與作用互不相同,寫作內容和表達方式遂亦相異。就史詩而言,歷史只是材料;詩史則本身便成為史,且能照明歷史事件。
6.最重要的是:詩史仍舊是詩,而史詩則不是詩。詩史本非文類之觀念,因此說某人之詩為詩史時,史只代表了詩的某種性質,猶如米芾所說的「畫史」。史詩則不然,有史詩,便有非史詩的文類,藉著這些文類劃分,我們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史詩逐漸蛻化為小說的事實。

四、史詩不是詩

希臘與中國不同,直到亞里士多德時代仍無「詩」之共名,只有某一文類某一文類的類名。
因此亞里士多德撰作《詩學》主要的工作有二:一是把一切模仿的藝術括稱為「詩」,拉丁文Poēsis,在希臘字中本為一般製作之辭,泛指一切製作品而言;他用「詩」總括這許多文類,諸類型雖或不同,卻都是「詩」。二是將以上各種文類的不同,視為「詩」在發展時不同階段的現象:經由祭奠酒神的詩歌、史詩,而到悲劇。
因此,詩的發展史,其實也就是悲劇的發展史。它隨時間之演化而表現為多種文類,史詩即其一也。故可以用與悲劇相同的律則來討論它。但它終究不如悲劇,因為它並非發展的終極,不能濃縮理想。就此而言,「亞里士多德的詩學,是戲劇的詩學,尤其是悲劇的詩學。」
這兩點,都和中國傳統對「詩」的看法大相徑庭。從第一點來看,詩幾乎成了文學的代詞,可以總括模仿之藝術。中國詩,除了偶爾可以兼指詞曲外,一般不如此用,也不如此想。其次,亞里士多德將「詩」視同「文學」,而且又是「模仿的藝術」,則這種詩與中國之所謂詩,在性質上亦不相同。因為自《尚書》和《詩序》以來,中國歌詩是環繞著「詩言志」這個觀念而發展的,其性質並非模仿;而亞里士多德將詩藝術的性質界定為「模仿」,也使得他的「詩學」缺少了抒情詩,成為戲劇的詩學。
不僅如此,亞里士多德又說「詩,是藉語言以模仿的藝術,其體或散行或和韻」,在體制上,中國詩也沒有不用韻的散行體。
可見無論在指涉、性質、體制各方面,此詩與彼詩,皆非一物,隸屬於「詩學」觀念下的「史詩」、作為悲劇前身的「史詩」,要到中國詩歌裡來認親戚,豈非緣木而求魚?
再就第二點看,史詩之成為一文學類型,乃因為它是悲劇的前行階段,其藝術成就雖不如悲劇,卻與悲劇有相同的藝術律則,例如其故事結構必須和戲劇一樣、必須與悲劇做同樣的分類等等。但由於史詩只以敘述或韻文為媒介,進行模仿,不供完全表演,因此它與戲劇間的關係又十分曖昧,徘徊於小說與戲劇之間。早期的長篇小說,往往是劇作家的創作,而蒙有史詩之名,例如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斯特恩的《項狄傳》即被稱為十七八世紀的史詩。梅爾維爾的《白鯨》等,也博得史詩之名。
但另一方面,1920年代德國表現主義者畢斯卡特(Erwin Piscator)及布萊希特則又倡出「史詩劇場」的理論(認為除了表演之外,史詩和悲劇的基本差異是:史詩只有「悲劇的片刻」,而非集中與危機,因此史詩劇場不像戲劇劇場那樣,直線發展並替觀眾提供感情的激動,而是成曲線跳躍地發展,廣闊而富變化,逼使觀眾採取決定,思考事件中所獲得的教訓)。
因此,史詩無論在性質和發展流變的歷史事實上,顯然都不是「詩」,而是小說或戲劇。其中又以類同於小說的成分更大些,沃倫和韋勒克合著的《文學理論》曾說「大部分的現代文學理論都把想像性文學(Imaginative Literature)分為小說(長篇小說、短篇小說、史詩)、戲劇(不管以散文或詩體寫成)和詩(主要指與古代抒情詩相對應的作品)三類」,即是基於上項理由。
史詩不管在敘述方式、語型語態、時間空間的處理等方面,均與詩(抒情詩)不同,而與小說屬於同一體類。歸入小說,較為合理。這種情形,就像詞話不是詞一樣。
詞話是說唱系統的文學,其性質是小說而不是詩歌,雖然其中也雜有詩體。
這個分別,蘊涵了一個頗有意味的問題。原來那一般被稱為中國Epic中最傑出的巨構《孔雀東南飛》,吳喬《答萬季野詩問》就說:「問:焦仲卿妻,在樂府中又與餘篇不同,何也?答:意者,此篇如董解元《西廂》、今之數落山坡羊,乃一人彈唱之詞。」
這個回答精彩極了,史詩之在中國,正是與詩歌平行發展的說唱系統,才較具有此一性質。故王船山也說:「自《廬江小吏》一種流傳後,元白繼踵,潦倒拖沓之風遂盛。彼蓋古人里巷所唱盲詞白話,與明末市井刊行《何文秀》《玉堂春》之類唱本相似。」
這些說唱系統的作品,本來即介乎小說和戲劇之間,而後來的演變,則多蛻化為小說,因此日人中野美代子《從中國小說看中國人的思考方式》就將《大目連冥間救母變文》《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和《西遊記》視為中國的敘事詩。
此類彈唱文學,向以宗教及歷史為兩大題材。《孔雀東南飛》自是早期的彈唱類文學,等到唐代變文興起,這類作品就更多了。
變文本身有全韻、全散及韻散夾雜體,其內容則或說佛生平故事如《八相成道變》《佛本集行經變》,或說佛菩薩故事如《降魔變》《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或說歷史及時事如《伍子胥變》《王昭君變》《舜子至孝變》《張義潮變》等。
與變文同時發展的,則有講史;後來的陶真、崖詞、鼓詞、蓮花落等,亦屬說唱系統。
崖詞多為六言詩,陶真則為七言詩體,據《西湖老人繁勝錄》所載宋代杭俗「凡傀儡敷衍煙粉、靈怪故事、鐵騎、公案之類。其話本或如雜劇、或如崖詞」、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卷廿所說「杭州男女瞽者,多學琵琶,唱古今小說、平話,以覓衣食,謂之陶真。大抵說宋時事,蓋汴京遺俗也。……若紅蓮、柳翠、濟顛、雷峰塔、雙魚扇墜等,皆杭州異事,或近世所擬作也」,可知此類唱詞或與雜劇相似,且後來多衍成散文小說,其性質則為歷史故事與民間傳奇,與宗教的關係也很密切(紅蓮柳翠等均與宗教度化有關)。
蓮花落,本來也是宣揚教義的曲子,起於唐五代,稱為散花樂,到宋代才成為貧人的歌唱,元明間極盛,且發展成大型的敘事蓮花落。其體以七言詩體為主,較宋代的敘事鼓子詞、覆賺等更進一步。
至於詞話,其體略同於陶真,但增加了十字句,元明間頗盛,至明末分化為彈詞和鼓詞二類,多以歷代史事為敘述對象,如《大唐秦王詞話》《水滸傳詞話》等均是。
楊慎的《歷代史略十段錦彈詞》尤為重要,其書有程仲秩旁注、董世顯朱璣評訂、張三異孫德威輯注,後來江南人改名為《廿一史彈詞》,梁辰魚並撰有《江西廿一史彈詞》擬其體。續作則有陳忱《續廿一史彈詞》、顧彩《第十一段錦彈詞》、金諾《明史彈詞》、張三異《明史彈詞》、古木散人《明末彈詞》等。
關於以上這些說唱文學,凌蒙初《南音三籟》卷首所載《譚曲雜札》說「元曲源流:古樂府之體……一變而為詩餘集句……再變而為『詩學大成』……忽又變而文詞說唱、胡謅蓮花落,村婦惡聲、俗夫褻語,無不備矣」云云,是很好的總評。
說唱,必須以特殊的聲腔技巧,才能吸引聽眾。所以唐人效法講經僧文淑的聲調,製為歌曲;宋代孔三傳創為諸宮古調,士大夫皆傳其聲。
且其說唱頗與戲劇有關,除上文所舉陶真、崖詞外,元《通制條格》卷廿七搬詞說「農民、市民、良家小弟,若有不務正業,習學散樂,搬唱詞話,並行禁約」,《元史.刑法志》也說「諸民間子弟,不務生業,輒於城市坊鎮演唱詞話、教習雜劇,聚眾淫謔,並禁治之」。搬、演,都指其表演性質而說,可見它們在說唱中也帶有若干表演成分,但與純粹的雜劇仍有區別而已。
說唱的內容,多為史事,敷衍傳奇,以供娛樂,且又與宗教有相當的關聯。
這些性質與「史詩」皆有相似之處。尤其是說唱中專講英雄式個人歷險經過的,例如《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伍子胥變》等,與Epic之形態尤為接近。
但我們必須注意:(一)說唱中不像「史詩」那麼樣注重英雄或超凡的人物,所謂「滿村聽唱蔡中郎」,正與說唱《孔雀東南飛》《木蘭辭》一樣,門類甚廣。且其行動也未必是人類的重大事件。
(二)含有宗教意味的說唱,有時與敘事無關。變文中僅演述經文而不敘寫故事的,像《地獄變》《父母恩重經變》之類,寶卷中亦有之。
(三)袁枚《隨園詩話》曾說:「詠物詩無寄託,便是兒童猜謎;讀史詩無新義,便成廿一史彈詞;雖著議論,無雋永之味,又似史贊一派,似非詩也。」彈詞等說唱系統文學,雖大多以詩體為主要構成方式,而歷來總未承認它們是詩。原因是因為彈詞多只是事件,不能透視歷史,照見史中深微奧義;又客觀敘述,未能詩言志,亦非詩之所喜,可見詩必須是合抒情敘事於一治的。詩家論詩,素推「詩史」,而摒說唱於門外,理由不難由此揣知。
所以,綜合起來看,比較文學是很難的事。要知其同、別其異,不強以己從人(如硬要在中國文學中找史詩和悲劇),也不強以甲同乙(如硬要說史詩即詩史),亦不渾淪貌襲(如說《孔雀東南飛》《木蘭辭》就是敘事詩),而真能深入到各自的文學傳統內部去洞察幽隱(如搞清楚史詩是怎麼回事、詞話說唱又是怎麼回事),都是要下工夫的。前輩們隨意比附,模糊影響之談太多了,實當引以為戒。​​​​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論隔離
閱讀時間約 24 分鐘
雞湯文的原型和寫作模板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技術哲學家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你可能也想看
創作者要怎麼好好休息 + 避免工作過量?《黑貓創作報#4》午安,最近累不累? 這篇不是虛假的關心。而是《黑貓創作報》發行以來可能最重要的一篇。 是的,我們這篇講怎麼補充能量,也就是怎麼休息。
Thumbnail
avatar
黑貓老師
2024-06-29
「估計」是中國用語嗎?被挑出來合理嗎?什麼樣的詞可以用?不能用? 老師到底需不需要把這些中國用語一一挑出來?
Thumbnail
avatar
歌詠歡欣
2024-05-08
K-Beauty 韓國世界美容大賽#八合一雞尾酒療法 #中華國際皮膚管理專家協會 #喬伊美學 #彰化八合一喬伊美學比賽花絮 #榮獲最高榮譽大金獎🏆🏆🏆 #韓國KBEAUTY世界美業大賽 #part1 回來一個多禮拜終於有空來分享比賽片段~ 前一晚帶著興奮的心北上 準備了這麼久,終於等到這一天! 就算已經大半夜了也完全沒有睡意🔥🔥🔥 感謝有這個機會參與美業的國際
Thumbnail
avatar
喬伊美學 Joie's Aesthetics|八合一雞尾酒療法|新式問題皮膚管理|彰化做臉|角質管理
2024-04-02
北京(中國)不爭全球霸主是合理的戰略遠景2021/07/03 霸業不進則退,美國自不可能坐視自己被擠退到「多極」。即便如此,中國光是「不畏強敵」還遠遠不夠,唯有堅持「謙虛謹慎」,才可能閃避「頭破血流」最壞模式,擠近「世界舞台的中心」。
Thumbnail
avatar
Simon Chang
2023-12-27
中國不爭全球霸主是合理的戰略遠景2021/07/03 此時美國可能被迫要接受中方的核心利益與部分規則,而淪為僅在美洲稱霸;全球則進入一種多極的鬆散秩序。霸業不進則退,美國自不可能坐視自己被擠退到「多極」。即便如此,中國光是「不畏強敵」還遠遠不夠,唯有堅持「謙虛謹慎」,才可能閃避「頭破血流」的最壞模式,擠近「世界舞台的中心」。
Thumbnail
avatar
Simon Chang
2023-11-22
【國貿】優秀的資訊傳遞者,關鍵在於將話說的合理且中聽早期ㄤ妮剛成為國外業務的時候,會覺得寫信件是件很煩人的事情。因為往往老闆說一,ㄤ妮就翻譯一,他說二,我就翻譯二。老闆說話很生氣,ㄤ妮的下筆用詞就會重一點,老闆的說話語氣很平靜,ㄤ妮的語氣就會輕一些。但是,結果都免不了信件再大改一次,為什麼呢 ?ㄤ妮每次都在心中吶喊,明明你剛剛就是說"那是不可能的啦"
Thumbnail
avatar
微笑ㄤ妮
2023-08-18
曾經主張「分裂中國」的杜金 何以開始提倡「中俄同盟」?8月21日凌晨,俄羅斯莫斯科州發生汽車爆炸案,女記者杜金娜(Darya Dugina)當場身亡。俄方隨後指控烏克蘭特勤部門策劃此事,並要求愛沙尼亞引渡烏克蘭籍嫌疑犯,但愛方政府並未應允。而伴隨追兇調查一同引爆熱議的,還有杜金娜之父、俄羅斯學者杜金(Alexander Dugin)的地緣政治主張。
Thumbnail
avatar
劉燕婷
2022-09-03
中國人人性何以集體失蹤?日本選舉前夕的這天,為同黨候選人站台的行程,卻變成了安倍晉三遇刺身亡的日子。多國為這位日本史上在位最久、出身政治世家的前首相致哀,並譴責這種暴力行為;唯中國人卻近乎一面倒地對這種恐怖攻擊惡行幸災樂禍,這個文明古國是怎麼了?
Thumbnail
avatar
康駿銘
2022-07-10
長年缺席的種族話語:日韓何以響應美國示威?然而在東亞的日韓兩國,當人們走上街頭、舉起#BlackLivesMatter的標語時,結果反是引發外界狐疑。原因一來是在大眾印象中,日韓長年都是單一民族的國家;二來是即便這兩國皆有外來有色人口與移民,也鮮少聽聞媒體報道歧視與種族衝突的相關新聞。
Thumbnail
avatar
劉燕婷
2022-05-12
何以孔子在衛國始終都沒有機會出仕呢?孔子離開魯國,第一站去到衛國,因為衛國有子路的親友住在那裡。 當孔子與眾弟子到了衛國城郊,看到人來人往,一片繁榮的景象,冉有就問孔子:「人口多了,下一步要做什麼?」孔子回答說:「使人民富有。」冉有再問:「人民富有了,下一步要做什麼?」孔子回答說:「教化他們。」【註3】
avatar
yidai zhongshi ye
2021-12-25
法國恐襲再起,中東抵制潮何以淪為情緒狂歡10月16日,遭「辱穆」疑雲纏擾多時的法國教師帕蒂(Samuel Paty)遇襲,成為2012年圖盧茲連環槍擊案以來,第257位命喪極端伊斯蘭恐襲的法國公民。
Thumbnail
avatar
劉燕婷
20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