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裡到底有幾把尺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世上有種東西叫「雙重標準」,當然也有「多重標準」,標準就像一把尺,究竟在一個人心裡會有幾把衡量別人的尺呢?
早上偶然聽到一個很有趣的對話。一對父母談論著自己媳婦的小姨子,媽媽認為她年紀輕輕換過N個工作,感覺很不穩定,爸爸則持相反論調,認為時勢所逼也無可奈何。在一旁的女兒聽了很不是滋味,想當年她在社會跑跳數個年頭,累了倦了也想休息換跑道時,他們是怎麼說的? 「妳這樣跳來跳去,以後怎麼辦? 有哪個公司敢用妳?...」
還有一種尺叫「性別差異」,也可以說是「男女有別」。現在這個世代「重男輕女」的家庭屢見不鮮,即使已經科技文明進化再進化了,依然存有如此頑固的舊時代觀念。比如: 兒子可以和朋友夜遊夜唱玩通宵,女兒永遠只能在他們內心規定的10點前(甚至是更早)進到家門才算有規矩。即使女兒已經快接近一枝花的年紀,仍被限制有門禁時間。然後,當親友們時不時地催問,怎麼妳家的女兒還不嫁之類的? 就會聽到一種官方說法:「她都不怎麼出去交朋友,怎麼會有對象?」
這就跟把一個小孩從小餵養到發胖,直到難以控制的程度後,再來狠心批判「你怎麼吃這麼多? 怎麼胖成這樣?」一樣的矛盾且無言。
當然,每個人對一件事的看法各有不同,但如果是對”人”有所不同的話,就真的需要考慮這樣的判斷是否有尊重到對方了。不論是「雙重」還是「多重」標準,最好還是要以「尊重」對方為最高標準!!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會員
34內容數
安小娜的人生脫口秀... Anna's Talking Show for Life 即將分享人生百態、社會觀察與發現、職場甘苦、親情愛情與友情… 敬請期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在親子關係中,父母的期待像一把無形的尺,丈量著孩子的成長與未來。然而,這把尺難免過長,讓孩子背負著無法承受的壓力。父母們不妨這把尺從高空拉回地面,重新審視自己的期待是否過高,是否忽略了現實,是否真正符合孩子的需要。 設定底線並非放棄對孩子的期待,而是面對孩子真實的能力與個性,讓期待不再成為束縛。孩
Thumbnail
身份的標籤 從小到大,我們確實被賦予了許多身份標籤,比如「乖孩子」、「優等生」、「好妻子」等等。這些標籤可能會影響我們的行為和決策,讓我們不自覺地去迎合外界的期待。然而,這樣的過程容易讓我們迷失自我,忽略了內心真正的聲音。 性別的不平等 在許多文化中,女性面臨的標籤和期待遠比男性多。從小,女孩
Thumbnail
教育的角色關係,家族中的角色關係,如何透過家庭中的角色關係來說明生活的調適和關懷。
我覺得親子之間的相處,很容易讓人有上下級的分別,也許父母或長輩沒有這麼想,但是他們的教育跟他們的經驗感受,造就他們習慣這樣對晚輩或下一代。 我覺得兩邊都沒有錯,是習慣跟環境的不同,造成了真的有代溝,只是很不喜歡某些長輩不經意出口的話,讓人有種在造成世代對立的感覺。 每次都說現在的年輕人怎樣怎樣,
Thumbnail
我們與孩子約莫有三十歲的人生差距,現在人晚婚晚生,恐怕拉距會更大,差個四五十歲比比皆是。孩子三十歲,我們也就六七十歲了,觀念就變成老觀念,在孩子眼中我們就成了那個缺乏與時俱進不思進步的老人。 有一個婦人跟婆婆三觀不合,自從嫁進婆家,每天上演婆媳大戰,她嫌婆婆的裹腳布又長又臭,所以不管婆婆說什麼
在這個世界,有那麼多的人,而且個性、習慣、興趣都不太一樣。 為何會不一樣呢? 如果是在同一個家庭,有相同的父母,相同的生長環境,是不是培養出來的小孩,個性、習慣應該會很接近吧。 小孩子的學習從模仿開始,對於親近之人所灌輸的身教、言教,很容易就會照單全收。 同一個家庭的親人之間,確實在
Thumbnail
也許上一輩仍然比較傳統的觀念,所以有不少媳婦住進婆家,然後默默忍受、委屈求全,等到媳婦熬成婆便想把那一套觀念套進新媳婦身上,卻不知道時代在變、觀念也在變,新一代的年輕人已經不再願意遵循上一代的觀念.....
每每看著/聽著孩子客訴對方的神情與話語,應該是過來人的我是可以說一番大道理來說明為什麼不該計較,以及計較後的狀況會是怎樣,當然一樣的狀況、當遇到自己時通常都是奮力一擊的掐住對方,尤其在年齡越長的狀況下..... 身為已婚人士,姻親的出現其實是很需要很大量的時間去消化與理解自己可以站在那裡,而這都不
Thumbnail
每一種文化都有它獨特的作用,人們越來越認為應有權活出真實的自己,道德一直都是被文化塑造的。通過雙向溝通, 父母可以更好地理解下一代。人需要接受並認同自己,這樣培養出的養分才是最珍貴的,我們應向這個方向前進。
我是一個有二個小孩的單親職業婦女,工作繁忙之餘,二個小孩的問題讓有有時不知道要怎麼辦才好?也不知道有二個以上的小孩是不是都會碰到這類的問題?我自已是獨生女,從小超想要有兄弟姐妹作伴的。但是從二個身上看到的,卻跟我想像的不一樣。 老大非常計較公不公平的問題,小時候她是全家最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在親子關係中,父母的期待像一把無形的尺,丈量著孩子的成長與未來。然而,這把尺難免過長,讓孩子背負著無法承受的壓力。父母們不妨這把尺從高空拉回地面,重新審視自己的期待是否過高,是否忽略了現實,是否真正符合孩子的需要。 設定底線並非放棄對孩子的期待,而是面對孩子真實的能力與個性,讓期待不再成為束縛。孩
Thumbnail
身份的標籤 從小到大,我們確實被賦予了許多身份標籤,比如「乖孩子」、「優等生」、「好妻子」等等。這些標籤可能會影響我們的行為和決策,讓我們不自覺地去迎合外界的期待。然而,這樣的過程容易讓我們迷失自我,忽略了內心真正的聲音。 性別的不平等 在許多文化中,女性面臨的標籤和期待遠比男性多。從小,女孩
Thumbnail
教育的角色關係,家族中的角色關係,如何透過家庭中的角色關係來說明生活的調適和關懷。
我覺得親子之間的相處,很容易讓人有上下級的分別,也許父母或長輩沒有這麼想,但是他們的教育跟他們的經驗感受,造就他們習慣這樣對晚輩或下一代。 我覺得兩邊都沒有錯,是習慣跟環境的不同,造成了真的有代溝,只是很不喜歡某些長輩不經意出口的話,讓人有種在造成世代對立的感覺。 每次都說現在的年輕人怎樣怎樣,
Thumbnail
我們與孩子約莫有三十歲的人生差距,現在人晚婚晚生,恐怕拉距會更大,差個四五十歲比比皆是。孩子三十歲,我們也就六七十歲了,觀念就變成老觀念,在孩子眼中我們就成了那個缺乏與時俱進不思進步的老人。 有一個婦人跟婆婆三觀不合,自從嫁進婆家,每天上演婆媳大戰,她嫌婆婆的裹腳布又長又臭,所以不管婆婆說什麼
在這個世界,有那麼多的人,而且個性、習慣、興趣都不太一樣。 為何會不一樣呢? 如果是在同一個家庭,有相同的父母,相同的生長環境,是不是培養出來的小孩,個性、習慣應該會很接近吧。 小孩子的學習從模仿開始,對於親近之人所灌輸的身教、言教,很容易就會照單全收。 同一個家庭的親人之間,確實在
Thumbnail
也許上一輩仍然比較傳統的觀念,所以有不少媳婦住進婆家,然後默默忍受、委屈求全,等到媳婦熬成婆便想把那一套觀念套進新媳婦身上,卻不知道時代在變、觀念也在變,新一代的年輕人已經不再願意遵循上一代的觀念.....
每每看著/聽著孩子客訴對方的神情與話語,應該是過來人的我是可以說一番大道理來說明為什麼不該計較,以及計較後的狀況會是怎樣,當然一樣的狀況、當遇到自己時通常都是奮力一擊的掐住對方,尤其在年齡越長的狀況下..... 身為已婚人士,姻親的出現其實是很需要很大量的時間去消化與理解自己可以站在那裡,而這都不
Thumbnail
每一種文化都有它獨特的作用,人們越來越認為應有權活出真實的自己,道德一直都是被文化塑造的。通過雙向溝通, 父母可以更好地理解下一代。人需要接受並認同自己,這樣培養出的養分才是最珍貴的,我們應向這個方向前進。
我是一個有二個小孩的單親職業婦女,工作繁忙之餘,二個小孩的問題讓有有時不知道要怎麼辦才好?也不知道有二個以上的小孩是不是都會碰到這類的問題?我自已是獨生女,從小超想要有兄弟姐妹作伴的。但是從二個身上看到的,卻跟我想像的不一樣。 老大非常計較公不公平的問題,小時候她是全家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