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結婚與生子,你有什麼標準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不知道是不是年齡到了,自己會想結婚與生小孩的議題,身邊的人也開始會討論,近日就跟朋友聊到這樣的議題,有種感悟:每個人擁有的「決策系統」真的很不一樣,有沒有標準真的差別很多。


面對結婚,有人覺得時間到、剛好懷孕就結婚。面對生子,有人覺得時間到、剛好懷孕就生下來。有聽到婚前爭吵不斷,但因為不小心有了孩子而結婚。有聽到婚後,先生對家務不管不顧、婆媳之前也處得不快,但女生莫名有種「期待」:生了小孩後,先生會不一樣。有聽到家中經濟吃緊的情況下,咬牙生二胎。對於一個比較謹慎的人來說,這些故事,因為少了一些考量與標準,會更增添不確定性,也是充滿風險的。


網路上有很多影片、文章在分享為什麼要結婚?結婚的定義與標準?該以什麼心態與定位來決定是否結婚?生孩子亦同。我也很有同感,無論是結婚,或是生孩子,都是人生大事,若有對應的標準或是考量,會比完全沒有來下決定的狀況,還更讓人心安,也可以減少後悔的機率。


有可能因為現在社會的變動太快,容易衝動做決定,但世界在快,我們的心更要定。


心若要定,「標準」就顯得非常重要,影響著我們內在的決策系統,不會衝動下決定。

而標準這件事情,不會天天在變,但確實會隨著生活、經歷、啟發,而改變。




現在我在意的,兩人做人處事都要有分寸感,擁有誠信、正直的性格,兩人相處必須平等、尊重,遇到持不同想法的時候,兩個人可以溝通、彼此體諒、讓步,並能討論出共識


如果說,結婚是同盟,要共組一個家庭單位,那麼另一半就是合夥人。不僅要一起生活,也要共同建立幸福的家庭。




分寸感,不僅是面對對彼此不能因為對方是親密的人就毫無界線;對外在更是。這樣的分寸感,不僅是感情關係,為人處事更是需要分寸感。不懂分寸感的人,連在一起都不可能。


誠信與正直,說起來八股,但這就是生為人最根源的事情。生活中沒辦法隨時都保持聯繫,因此彼此一定要足夠的信任,而這些都是建立在一個人展現出來的分寸感、誠實、正直的個性。而平等與尊重,是兩個人相處時的態度,兩個人工作不同,擅長的事情不同,在家庭營造上,可能分工也不同。這時候,兩人的想法、感受都會不同,能否彼此尊重,互視平等,但尊重與平等的同時,必須可以溝通、彼此體諒與願意讓步,最重要的是可以一起討論出一個共識。這樣才能一起組建家庭,才能討論生孩子的事情。




生孩子,又是另一件事情了。

夫妻雙方想要建立起什麼樣的家庭氛圍?

希望孩子可以接受什麼樣的教育環境?

想要傳達什麼樣的的教育思想給孩子?

希望孩子可以保有什麼特質來生長?

希望孩子成長過程可以有什麼樣的發展與體驗?

還是把環境打理好,孩子自由發展?


孩子們是看著父母長大的,再來才是學校、同儕、朋友、或是外在的環境。


每一個生命都很珍貴,而我們為人父母,在建立的家庭關係與氛圍裡,孕育生命。

更感受到「結婚與生子的標準」的重要性。


你對結婚與生子,有什麼標準嗎?歡迎跟我分享唷!


avatar-img
1會員
12內容數
在社福界生存的女子,接觸到的社會議題,有些觀察~結成各種小總結、小啟發、小疑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Lily Che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現在的人,很容易追求起「硬技能」,優化專業知識或是精進一門技術,但「軟技能」在我們的職涯,甚至是生涯,更不能缺少。「硬技能」讓我們做完一件事情,而「軟技能」讓我們做好一件事情。
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到7%時稱為「高齡化社會」,達到14%是「高齡社會」,若達20%則稱為「超高齡社會」 【行政院主計處】統計65歲以上占人口比例如下 (各部門統計會有約1年的差距) 1994 年超過 7% 進入「高齡化社會」。 2017 年 2 月首度老年超過幼年人口,201
從大學開始看《進擊的巨人》動畫,到十年後的完結,真的感觸很多。 我不是《進擊的巨人》的忠實粉絲,只有看動畫,只能勉強說是個忠實的路人粉,但追了十年,沒有落下一集的動畫,為了紀念這十年的感情,來分享我看完的一點心得。
平均餘命與平均健康餘命的差距,在還沒有意識到這件事的時候,會覺得沒什麼差別,但前陣子因為 Podcast 節目要討論,而稍做功課後,發現這是個值得記錄一下。 雖然疫情多少影響了數據,但七、八年的不健康餘命,還是很怵目驚心。這代表著人生的最後一哩路,不能輕輕鬆鬆地頤享天年,而是有病痛,甚至需要他人照
上次聊到「挑戰」,這次想聊聊恐懼。 比起有人怕蟑螂、怕蜘蛛、怕茄子,我有一個很怕的東西,就是開瓦斯爐。害怕的程度是我寧可打蟑螂,也不想開瓦斯的程度。 很多人都非常不解,包含我的男友。不解的程度,大概是我們每次去吃小火鍋,我們兩個人都會有情緒。 問我為什麼不敢開瓦斯,我想那是一個從小就被
在任職的基金會,其中一個服務是長者的日間照顧中心。前先日子,難得面對面跟主任聊聊在一陣閒聊中,主任提了一個問題:「你怎麼面對老這件事情呢?」
現在的人,很容易追求起「硬技能」,優化專業知識或是精進一門技術,但「軟技能」在我們的職涯,甚至是生涯,更不能缺少。「硬技能」讓我們做完一件事情,而「軟技能」讓我們做好一件事情。
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到7%時稱為「高齡化社會」,達到14%是「高齡社會」,若達20%則稱為「超高齡社會」 【行政院主計處】統計65歲以上占人口比例如下 (各部門統計會有約1年的差距) 1994 年超過 7% 進入「高齡化社會」。 2017 年 2 月首度老年超過幼年人口,201
從大學開始看《進擊的巨人》動畫,到十年後的完結,真的感觸很多。 我不是《進擊的巨人》的忠實粉絲,只有看動畫,只能勉強說是個忠實的路人粉,但追了十年,沒有落下一集的動畫,為了紀念這十年的感情,來分享我看完的一點心得。
平均餘命與平均健康餘命的差距,在還沒有意識到這件事的時候,會覺得沒什麼差別,但前陣子因為 Podcast 節目要討論,而稍做功課後,發現這是個值得記錄一下。 雖然疫情多少影響了數據,但七、八年的不健康餘命,還是很怵目驚心。這代表著人生的最後一哩路,不能輕輕鬆鬆地頤享天年,而是有病痛,甚至需要他人照
上次聊到「挑戰」,這次想聊聊恐懼。 比起有人怕蟑螂、怕蜘蛛、怕茄子,我有一個很怕的東西,就是開瓦斯爐。害怕的程度是我寧可打蟑螂,也不想開瓦斯的程度。 很多人都非常不解,包含我的男友。不解的程度,大概是我們每次去吃小火鍋,我們兩個人都會有情緒。 問我為什麼不敢開瓦斯,我想那是一個從小就被
在任職的基金會,其中一個服務是長者的日間照顧中心。前先日子,難得面對面跟主任聊聊在一陣閒聊中,主任提了一個問題:「你怎麼面對老這件事情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結婚後是否要生小孩,這是一個需要深思熟慮的問題。小孩出生後的照顧、另一伴的家事分擔、性生活的改變,這些都是要考慮的問題。在結婚或交往後,應該仔細觀察這些問題,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
Thumbnail
結婚是一種長久以來的社會制度,無論是在東方或西方文化中,都是人生中重要的決定。結婚不僅僅是兩個人感情的升華,更是兩個家族的磨合,是一個需要慎重考慮和準備的決定。然而現代對於結婚的意義已經悄悄的演化。
Thumbnail
結婚生小孩這個議題似乎頗火,簡略分析一下,婚後組成小家庭在現代社會似乎並不特別具備競爭優勢,單身或者男女朋友甚至同居交往反而少了很多麻煩。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傳統家庭價值觀日薄西山,婚姻也不再是性行為的前提,同居更逐漸取代婚姻,不但受法律保護並為社會所接受。 在台灣,婚姻不僅僅是兩個人的結
(禁止轉發、轉貼,有任何需求須經過本人同意) 4婚姻關係和交往的差別在哪裡? 結婚之後生活也是要過,一天一樣有24個小時,也要吃飯、上廁所、睡覺,那結婚有什麼比較實際的差別或是好處嗎? 主要差異在於法律上的承諾和社會上的期望。結婚意味著法律上的承諾,包括財產分配、共同資產和責任
Thumbnail
「你們交往很多年啦,甚麼時候結婚啊?」 步入30大關的她,每次朋友聚會,話題都自然地落在「結婚」上。誰在婚禮辦得怎樣,誰已經生孩子了。其實元子很懂的,大家進入人生的新階段,曾經的幼嫩或放任,漸漸收束成新的模樣。婚姻看起來是自然不過的事,尤其是有穩定對象的元子,旁人都投以殷切的目光。
Thumbnail
最近身邊幾個好朋友都不約而同的要步入人生的另一個階段裡,照理說,基於朋友的我應該是要給予祝福,但跟朋友們聊過『結婚』這個話題之後,我不禁開始思考:要不要結婚?到底是出自於自己內心所想要做的,還是要滿足及成全家人朋友們的期待所做的決定。 現在離婚率高居不下,有一部份原因應該也是來自這些父母及親朋好友
Thumbnail
今天友人跟我討論到二婚的話題,以及二婚後要不要生小孩,我覺得我可以好好的整理一下思緒… 經歷了一段婚姻,生了2個小孩,這段婚姻真的不是我想要的婚姻,青春歲月已經耗費了好幾年,好不容易從墳墓爬出來,如果真的有緣分遇到人生對的人,還有勇氣再結婚嗎? 兩個相愛的人,真的需要一張結婚證書來鞏固嗎? 有
Thumbnail
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之一,因為它涉及到與一個人共度一生的承諾和伴侶關係的建立。但是,要找到一個真正適合的伴侶並不容易。今天廣播中,我將從資深婚姻專家的角度來探討必嫁必娶的對象的條件。我們將討論金錢價值觀一致、家庭規畫一致、性需求的一致性、不留戀過去、理性溝通代替無理取鬧、與異性有清楚的界線等。
幸福無捷徑,婚姻需經營  前言 打開手機訊息出現這個問題。 這問題就跟應不應該結婚?自由戀愛或者父母指婚何者較佳一樣,只要是二選一的問題,大概的狀況都是各有主張、各有立場、各有證據、各有堅持,然後呢,一定有一方較另一方獲得較多支持,例如,應互補或應相似?一定有人說互補較好,然後舉了很多的理論和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結婚後是否要生小孩,這是一個需要深思熟慮的問題。小孩出生後的照顧、另一伴的家事分擔、性生活的改變,這些都是要考慮的問題。在結婚或交往後,應該仔細觀察這些問題,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
Thumbnail
結婚是一種長久以來的社會制度,無論是在東方或西方文化中,都是人生中重要的決定。結婚不僅僅是兩個人感情的升華,更是兩個家族的磨合,是一個需要慎重考慮和準備的決定。然而現代對於結婚的意義已經悄悄的演化。
Thumbnail
結婚生小孩這個議題似乎頗火,簡略分析一下,婚後組成小家庭在現代社會似乎並不特別具備競爭優勢,單身或者男女朋友甚至同居交往反而少了很多麻煩。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傳統家庭價值觀日薄西山,婚姻也不再是性行為的前提,同居更逐漸取代婚姻,不但受法律保護並為社會所接受。 在台灣,婚姻不僅僅是兩個人的結
(禁止轉發、轉貼,有任何需求須經過本人同意) 4婚姻關係和交往的差別在哪裡? 結婚之後生活也是要過,一天一樣有24個小時,也要吃飯、上廁所、睡覺,那結婚有什麼比較實際的差別或是好處嗎? 主要差異在於法律上的承諾和社會上的期望。結婚意味著法律上的承諾,包括財產分配、共同資產和責任
Thumbnail
「你們交往很多年啦,甚麼時候結婚啊?」 步入30大關的她,每次朋友聚會,話題都自然地落在「結婚」上。誰在婚禮辦得怎樣,誰已經生孩子了。其實元子很懂的,大家進入人生的新階段,曾經的幼嫩或放任,漸漸收束成新的模樣。婚姻看起來是自然不過的事,尤其是有穩定對象的元子,旁人都投以殷切的目光。
Thumbnail
最近身邊幾個好朋友都不約而同的要步入人生的另一個階段裡,照理說,基於朋友的我應該是要給予祝福,但跟朋友們聊過『結婚』這個話題之後,我不禁開始思考:要不要結婚?到底是出自於自己內心所想要做的,還是要滿足及成全家人朋友們的期待所做的決定。 現在離婚率高居不下,有一部份原因應該也是來自這些父母及親朋好友
Thumbnail
今天友人跟我討論到二婚的話題,以及二婚後要不要生小孩,我覺得我可以好好的整理一下思緒… 經歷了一段婚姻,生了2個小孩,這段婚姻真的不是我想要的婚姻,青春歲月已經耗費了好幾年,好不容易從墳墓爬出來,如果真的有緣分遇到人生對的人,還有勇氣再結婚嗎? 兩個相愛的人,真的需要一張結婚證書來鞏固嗎? 有
Thumbnail
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之一,因為它涉及到與一個人共度一生的承諾和伴侶關係的建立。但是,要找到一個真正適合的伴侶並不容易。今天廣播中,我將從資深婚姻專家的角度來探討必嫁必娶的對象的條件。我們將討論金錢價值觀一致、家庭規畫一致、性需求的一致性、不留戀過去、理性溝通代替無理取鬧、與異性有清楚的界線等。
幸福無捷徑,婚姻需經營  前言 打開手機訊息出現這個問題。 這問題就跟應不應該結婚?自由戀愛或者父母指婚何者較佳一樣,只要是二選一的問題,大概的狀況都是各有主張、各有立場、各有證據、各有堅持,然後呢,一定有一方較另一方獲得較多支持,例如,應互補或應相似?一定有人說互補較好,然後舉了很多的理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