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淺談人我之間相處的界限-以家庭、職場為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工作幾年有了,漸漸累積提供家長諮詢和職涯諮詢的經驗,發現很多家庭與職場都有界限模糊甚至混亂,以至於分不清楚這是「我的」還是「你的」還是「他的」需求、責任、權利、權力的問題,雖然大家即便有財力,也不一定願意花費幾千元的金錢透過自費諮商釐清這些心理議題,但希望本獅書寫這篇文章,可以拋磚引玉,讓身處華人文化常常界限混亂的我們,在面對事情時可以比較「了了分明」,(詳見註1說明)稍微清明一些。

  前幾年到醒吾科技大學演講,有引用楊嘉玲諮商心理師書寫一書的【心理界限】(詳見註2說明)中的觀點,說明界限的定義即為:「什麼可以,什麼不可以」。沿用楊心理師的話,我再做延伸說明:界限本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分野與距離,若沒有用妥當的方式說出自己什麼可以、什麼不可以,只會讓彼此的關係緊張,對自己、對別人溝通上都無益,甚至造成事情混亂、情緒亦更混亂的局面。

  以家庭來說,舉例而言,我們曾聽過台灣諺語「囝仔人有耳無喙(小孩子有耳無嘴)」原本的用意我猜可能是要小朋友多聽、多學,在大人說話時不要妄加插嘴、發表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後來卻被大家引申為小孩不應發表自己的意見,只需要好好順從大人的命令就好。試想,孩子(6-12歲)或小小孩(6歲以下的孩童)若真的都不使用嘴巴說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或哭喊,他有辦法向我們表達他需要什麼、不要什麼嗎?若小小孩在需要媽媽餵奶的時候,不大聲啼哭讓媽媽知道自己餓了,而媽媽也沒有注意到小孩的異狀,那這樣的小小孩注定存活不下來;同理,若父母一味權威地要求家中孩子要做到什麼,也要求孩子只要聽話就好,不讓兒童有機會說自己的所思所想,長久下來,孩子只能把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感受吞到心裡、當作不存在,當長大成人時,自然也搞不清楚:什麼是父母的期望、想法、感受?什麼又是自己的期望、想法、感受?不曉得自己需要什麼的人,也無法開口提出需求,自然得不到資源,又如何在現實社會中生存得好?

  等這個孩子長大了,進入職場以後,有可能變成「便利貼女孩」或「工作狂」,陷入別人叫他做什麼他就做、無法尋求同事與主管支援、無限加班、工作超時、不知所措的局面,久而久之工作效率降低、身心俱疲,最後甚至嚴重到自己負荷不了工作,黯然離職,無法順利工作、無法自力更生的局面。

  以職場而言,每位工作者都需顧及「工作倫理」,而「工作倫理」其中一部分就是工作中要有「責任感」。責任感是「有限的」責任,只負擔自己能夠承受的責任,而非負擔超出自己職責的責任。若是沒有界限概念的孩子長大成人了,必然會分不清哪些責任是超載的?哪些時刻時需要找人支援?哪些時候是需要稟告主管,讓主管重新分配人力、調度資源去完成的?沒有界限概念的大人,自然無法清楚了解哪些是「主管的期待」?哪些又是「自己的責任」?哪些是「同事的職責」?哪些是「超載的要求」?哪些是「自己需要的幫忙」?哪些是「自己可以從工作中獲取的資源」?

  若各位讀者想把界限釐清一些,讓自己更看懂人我之間的分際、拿捏得當相處之間的分寸,不妨先從一個小練習開始:

小練習

每天睡前花十分鐘依序問自己:

1. 今天我的心情怎麼樣?

(盡量用「情緒形容詞」(詳見註3)具體描述,或用比喻的方式說明,切勿只是回答:還好、不錯、不好等等模糊、概括的用詞。)

2. 今天發生了什麼印象深刻的事?

(此事可能與上題回應的心情有關,憑直覺回答即可)

3. 這件事情引發了我的情緒,也有引發別人的情緒嗎?

4. 若有,我的情緒和別人的情緒分別是什麼?相同的心情是什麼?不同的心情又是什麼?

(一樣用情緒形容詞具體描述,或用比喻的方式說明,切勿只是回答:還好、不錯、不好等等模糊、概括的用詞。)

5. 若沒有,這件事情引發我什麼情緒?

(一樣用情緒形容詞具體描述,或用比喻的方式說明,切勿只是回答:還好、不錯、不好等等模糊、概括的用詞。)

  以上的問題也可以視各位讀者的需要,在每一句的開頭加上「在家中…」或「在工作上…」,即可更具體地釐清自己在家庭、職場等場域中人我之間的情緒與界限。


註1:了了分明:此為辯證行為治療(DBT)的其中一種核心技巧,重點是較為客觀地描述事件,不把「好」、「壞」或其他類似的評價加在這件事上面。因為評斷是常常是大腦為了做出快速判斷的簡化敘述,當我們開始評斷,可能我們就會離事實更遠。把這樣的評斷信以為真,常對情緒有負面影響。

註2:書本全名為【心理界限:尊重自己的意願,3個練習設立「心理界限」,重拾完整自我】,為楊嘉玲諮商心理師撰寫,於2017年於采實文化出版之作。

註3:「情緒形容詞」是只用來描述情緒的詞語,Ekman定義了六種全人類共有的基本情緒,包括:驚訝、憤怒、厭惡、快樂、悲傷、恐懼。而這六種情緒衍生、複合而成的情緒又更多。若想要了解「情緒形容詞」的範例,可參考

https://reurl.cc/L0jdN7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詹惠文§ 諮商獅的沙龍
172會員
297內容數
2025/04/20
暫時休息兩個禮拜, 期待5/4早上八點再與各位以文相會~ 感謝大家的支持與包涵 : )
Thumbnail
2025/04/20
暫時休息兩個禮拜, 期待5/4早上八點再與各位以文相會~ 感謝大家的支持與包涵 : )
Thumbnail
2025/04/13
這篇文章,是在我混雜著各種思緒和情感的狀態下寫的,行文不一定通暢,讀來也可能有些沉重。如果你對於死亡議題,覺得太過沉重,或者你怕閱讀沉重的文章會帶給你太多、太濃、太負面的情緒,建議你大可以跳過這一篇文章、不要閱讀,繼續享受你愉快的周日。我盡可能嘗試用文字梳理我近來面對死亡的心路歷程......
Thumbnail
2025/04/13
這篇文章,是在我混雜著各種思緒和情感的狀態下寫的,行文不一定通暢,讀來也可能有些沉重。如果你對於死亡議題,覺得太過沉重,或者你怕閱讀沉重的文章會帶給你太多、太濃、太負面的情緒,建議你大可以跳過這一篇文章、不要閱讀,繼續享受你愉快的周日。我盡可能嘗試用文字梳理我近來面對死亡的心路歷程......
Thumbnail
2025/04/06
二月相繼從新聞得知大S跟方大同的死訊,後來三月接近尾聲時看到緬甸強烈地震造成死傷慘重的新聞,外加近期看到各種交通意外事故的新聞,也聽聞身旁的人提到他們認識的親友有生病或逝世的消息,不禁覺得人的生命何其脆弱!
Thumbnail
2025/04/06
二月相繼從新聞得知大S跟方大同的死訊,後來三月接近尾聲時看到緬甸強烈地震造成死傷慘重的新聞,外加近期看到各種交通意外事故的新聞,也聽聞身旁的人提到他們認識的親友有生病或逝世的消息,不禁覺得人的生命何其脆弱!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在過於深陷某種因界限不清而責怪或羞辱自己的情緒漩渦之前,希望你能明白,這不是你的錯,但現在建立個人界限就是你的責任。 因此,花點時間給自己一些同理心,或者至少是同情。 作為孩子,我們無法控制父母、老師和周圍的成年人教給我們的東西。因此,大多數成年後缺乏個人界限,或個人界限較弱的人很難有足夠的信心
Thumbnail
在過於深陷某種因界限不清而責怪或羞辱自己的情緒漩渦之前,希望你能明白,這不是你的錯,但現在建立個人界限就是你的責任。 因此,花點時間給自己一些同理心,或者至少是同情。 作為孩子,我們無法控制父母、老師和周圍的成年人教給我們的東西。因此,大多數成年後缺乏個人界限,或個人界限較弱的人很難有足夠的信心
Thumbnail
想在生活中有一份純粹無雜質的「自在」,首先,得學著區分自己的生活,以及他人的生活。 把一件事劃分出界線,就像是心理學說的「課題分離」。 「課題分離」這個概念是源自於阿德勒心理學,簡言之,就是有意識地「覺察」,並將事情切割為「自己的課題」和「他人的課題」。 屬於自己的課題,我們就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起責
Thumbnail
想在生活中有一份純粹無雜質的「自在」,首先,得學著區分自己的生活,以及他人的生活。 把一件事劃分出界線,就像是心理學說的「課題分離」。 「課題分離」這個概念是源自於阿德勒心理學,簡言之,就是有意識地「覺察」,並將事情切割為「自己的課題」和「他人的課題」。 屬於自己的課題,我們就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起責
Thumbnail
我想兒少在大家心裡的印象多是難搞、白目、叛逆、難溝通、自我中心,然而身為孩子身邊的大人們(爸媽、老師等)可能更是頭痛。因此界線在養育孩子的過程尤其關鍵,對其品格的發展有極大的影響,可能是價值觀、對朋友的選擇、交往對象等。
Thumbnail
我想兒少在大家心裡的印象多是難搞、白目、叛逆、難溝通、自我中心,然而身為孩子身邊的大人們(爸媽、老師等)可能更是頭痛。因此界線在養育孩子的過程尤其關鍵,對其品格的發展有極大的影響,可能是價值觀、對朋友的選擇、交往對象等。
Thumbnail
前幾天朋有致電給我,說到小孩子的教養問題,讓她十分頭疼,甚至有時也容易脾氣上來,讓她在情緒的當下幾乎不想理他的孩子,他也被自己的脾氣嚇到… 我問他: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讓你這麼有情緒? 她說(無奈狀):就一樣是老問題啊!小朋友吃飯愛吃不吃的,吃一口左顧右盼、東張西望一下,甚至含在嘴裡,然後指著什麼東
Thumbnail
前幾天朋有致電給我,說到小孩子的教養問題,讓她十分頭疼,甚至有時也容易脾氣上來,讓她在情緒的當下幾乎不想理他的孩子,他也被自己的脾氣嚇到… 我問他: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讓你這麼有情緒? 她說(無奈狀):就一樣是老問題啊!小朋友吃飯愛吃不吃的,吃一口左顧右盼、東張西望一下,甚至含在嘴裡,然後指著什麼東
Thumbnail
界線是知道自己不能接受什麼、不願意做什麼, 界線是我們建立在自己身體上、情感上與精神上的邊界, 保護自己不受他人的利用與侵犯, 概念類似「底線」或「原則」。 建立界線能讓我們好好區分自我與他人, 在人際互動中保持獨立,不受他人的控制與情緒勒索, 能夠依據自己的原則自由做選擇。
Thumbnail
界線是知道自己不能接受什麼、不願意做什麼, 界線是我們建立在自己身體上、情感上與精神上的邊界, 保護自己不受他人的利用與侵犯, 概念類似「底線」或「原則」。 建立界線能讓我們好好區分自我與他人, 在人際互動中保持獨立,不受他人的控制與情緒勒索, 能夠依據自己的原則自由做選擇。
Thumbnail
如果,情況很明白明顯了,立下界限、守護界線是對你最好的選擇和行動,你卻遲遲無法進行,仍然處於混亂和左右為難的局面裡,那麼你該面對和思考的是自己,而不是「對方為什麼要這樣那樣」了。 這一篇主題就是要和你討論這個情況裡的自我覺察⋯
Thumbnail
如果,情況很明白明顯了,立下界限、守護界線是對你最好的選擇和行動,你卻遲遲無法進行,仍然處於混亂和左右為難的局面裡,那麼你該面對和思考的是自己,而不是「對方為什麼要這樣那樣」了。 這一篇主題就是要和你討論這個情況裡的自我覺察⋯
Thumbnail
工作幾年有了,漸漸累積提供家長諮詢和職涯諮詢的經驗,發現很多家庭與職場都有界限模糊甚至混亂,以至於分不清這是「我的」、「你的」還是「他的」需求、責任、權利、權力的問題。這篇文章並非要罵大家:喔~你的界限很混亂喔!而是讓我們一起努力,在身處在界限混亂社會中的我們,可以有多點空間反思自己的需求。
Thumbnail
工作幾年有了,漸漸累積提供家長諮詢和職涯諮詢的經驗,發現很多家庭與職場都有界限模糊甚至混亂,以至於分不清這是「我的」、「你的」還是「他的」需求、責任、權利、權力的問題。這篇文章並非要罵大家:喔~你的界限很混亂喔!而是讓我們一起努力,在身處在界限混亂社會中的我們,可以有多點空間反思自己的需求。
Thumbnail
通常人我關係界線不清的人,對於他人談論界線,就會渾身不舒服,充滿防衛、敵意和抗拒。 但他想到的,不是他好愛為他人承擔、奉獻、犧牲,為何人我之間需要界線分別個體性呢? 他想到的,其實是好怕別人不為他承擔、承受,不替他背負他不想面對也不想學習的事..
Thumbnail
通常人我關係界線不清的人,對於他人談論界線,就會渾身不舒服,充滿防衛、敵意和抗拒。 但他想到的,不是他好愛為他人承擔、奉獻、犧牲,為何人我之間需要界線分別個體性呢? 他想到的,其實是好怕別人不為他承擔、承受,不替他背負他不想面對也不想學習的事..
Thumbnail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相當的複雜,個體心理學創始者阿德勒就說過:「人的生活問題,就是人際關係的問題。」所謂的人際關係,包括我們與原生家庭的關係、求學時期的同儕友伴關係、職場的就業關係,再到我們成年後的親密伴侶關係和親子關係;可說是貫穿我們一生,無所不在的生命課題....
Thumbnail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相當的複雜,個體心理學創始者阿德勒就說過:「人的生活問題,就是人際關係的問題。」所謂的人際關係,包括我們與原生家庭的關係、求學時期的同儕友伴關係、職場的就業關係,再到我們成年後的親密伴侶關係和親子關係;可說是貫穿我們一生,無所不在的生命課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