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淺談人我之間相處的界限-以家庭、職場為例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工作幾年有了,漸漸累積提供家長諮詢和職涯諮詢的經驗,發現很多家庭與職場都有界限模糊甚至混亂,以至於分不清楚這是「我的」還是「你的」還是「他的」需求、責任、權利、權力的問題,雖然大家即便有財力,也不一定願意花費幾千元的金錢透過自費諮商釐清這些心理議題,但希望本獅書寫這篇文章,可以拋磚引玉,讓身處華人文化常常界限混亂的我們,在面對事情時可以比較「了了分明」,(詳見註1說明)稍微清明一些。
  前幾年到醒吾科技大學演講,有引用楊嘉玲諮商心理師書寫一書的【心理界限】(詳見註2說明)中的觀點,說明界限的定義即為:「什麼可以,什麼不可以」。沿用楊心理師的話,我再做延伸說明:界限本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分野與距離,若沒有用妥當的方式說出自己什麼可以、什麼不可以,只會讓彼此的關係緊張,對自己、對別人溝通上都無益,甚至造成事情混亂、情緒亦更混亂的局面。
  以家庭來說,舉例而言,我們曾聽過台灣諺語「囝仔人有耳無喙(小孩子有耳無嘴)」原本的用意我猜可能是要小朋友多聽、多學,在大人說話時不要妄加插嘴、發表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後來卻被大家引申為小孩不應發表自己的意見,只需要好好順從大人的命令就好。試想,孩子(6-12歲)或小小孩(6歲以下的孩童)若真的都不使用嘴巴說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或哭喊,他有辦法向我們表達他需要什麼、不要什麼嗎?若小小孩在需要媽媽餵奶的時候,不大聲啼哭讓媽媽知道自己餓了,而媽媽也沒有注意到小孩的異狀,那這樣的小小孩注定存活不下來;同理,若父母一味權威地要求家中孩子要做到什麼,也要求孩子只要聽話就好,不讓兒童有機會說自己的所思所想,長久下來,孩子只能把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感受吞到心裡、當作不存在,當長大成人時,自然也搞不清楚:什麼是父母的期望、想法、感受?什麼又是自己的期望、想法、感受?不曉得自己需要什麼的人,也無法開口提出需求,自然得不到資源,又如何在現實社會中生存得好?
  等這個孩子長大了,進入職場以後,有可能變成「便利貼女孩」或「工作狂」,陷入別人叫他做什麼他就做、無法尋求同事與主管支援、無限加班、工作超時、不知所措的局面,久而久之工作效率降低、身心俱疲,最後甚至嚴重到自己負荷不了工作,黯然離職,無法順利工作、無法自力更生的局面。
  以職場而言,每位工作者都需顧及「工作倫理」,而「工作倫理」其中一部分就是工作中要有「責任感」。責任感是「有限的」責任,只負擔自己能夠承受的責任,而非負擔超出自己職責的責任。若是沒有界限概念的孩子長大成人了,必然會分不清哪些責任是超載的?哪些時刻時需要找人支援?哪些時候是需要稟告主管,讓主管重新分配人力、調度資源去完成的?沒有界限概念的大人,自然無法清楚了解哪些是「主管的期待」?哪些又是「自己的責任」?哪些是「同事的職責」?哪些是「超載的要求」?哪些是「自己需要的幫忙」?哪些是「自己可以從工作中獲取的資源」?
  若各位讀者想把界限釐清一些,讓自己更看懂人我之間的分際、拿捏得當相處之間的分寸,不妨先從一個小練習開始:
小練習
每天睡前花十分鐘依序問自己:
1. 今天我的心情怎麼樣?
(盡量用「情緒形容詞」(詳見註3)具體描述,或用比喻的方式說明,切勿只是回答:還好、不錯、不好等等模糊、概括的用詞。)
2. 今天發生了什麼印象深刻的事?
(此事可能與上題回應的心情有關,憑直覺回答即可)
3. 這件事情引發了我的情緒,也有引發別人的情緒嗎?
4. 若有,我的情緒和別人的情緒分別是什麼?相同的心情是什麼?不同的心情又是什麼?
(一樣用情緒形容詞具體描述,或用比喻的方式說明,切勿只是回答:還好、不錯、不好等等模糊、概括的用詞。)
5. 若沒有,這件事情引發我什麼情緒?
(一樣用情緒形容詞具體描述,或用比喻的方式說明,切勿只是回答:還好、不錯、不好等等模糊、概括的用詞。)
  以上的問題也可以視各位讀者的需要,在每一句的開頭加上「在家中…」或「在工作上…」,即可更具體地釐清自己在家庭、職場等場域中人我之間的情緒與界限。
註1:了了分明:此為辯證行為治療(DBT)的其中一種核心技巧,重點是較為客觀地描述事件,不把「好」、「壞」或其他類似的評價加在這件事上面。因為評斷是常常是大腦為了做出快速判斷的簡化敘述,當我們開始評斷,可能我們就會離事實更遠。把這樣的評斷信以為真,常對情緒有負面影響。
註2:書本全名為【心理界限:尊重自己的意願,3個練習設立「心理界限」,重拾完整自我】,為楊嘉玲諮商心理師撰寫,於2017年於采實文化出版之作。
註3:「情緒形容詞」是只用來描述情緒的詞語,Ekman定義了六種全人類共有的基本情緒,包括:驚訝、憤怒、厭惡、快樂、悲傷、恐懼。而這六種情緒衍生、複合而成的情緒又更多。若想要了解「情緒形容詞」的範例,可參考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創作者要怎麼好好休息 + 避免工作過量?《黑貓創作報#4》午安,最近累不累? 這篇不是虛假的關心。而是《黑貓創作報》發行以來可能最重要的一篇。 是的,我們這篇講怎麼補充能量,也就是怎麼休息。
Thumbnail
avatar
黑貓老師
2024-06-29
以家人之名,撲滅你眼裡的光:談談台劇《日蝕遊戲》Game of Solar Eclipse台劇《日蝕遊戲》算是我覺得近期台灣戲劇中在鋪陳劇情及劇情篇幅間取得不錯平衡的作品。
Thumbnail
avatar
騎著羊駝的摩托羅拉
2021-09-21
以家人之名.因為愛而相聚以家人之名  所謂家人,絕不僅僅是割捨不斷的血緣關係,更是風雨同舟的親密陪伴。      故事主軸圍繞在三個沒有血緣關係卻互相珍惜的兄妹— 凌霄、子秋和李尖尖,以及扶養三人的李爸和凌爸。一家五口因為愛及陪伴而組成的《家》,溫馨又虐心的家庭劇演出了人生種種酸甜苦辣。 三兄妹 家人是什麼呢?  
Thumbnail
avatar
YC Sky
2021-02-11
【職場讀書人選書】以童真之眼 看見底層生活的殘酷—《走電人》 孩童經常被是為天真的象徵,然而「天真」在許多時候,卻往往如同放大鏡,具有增強各種如悲傷、難過、可怕、喜悅等情緒的渲染力。如同恐怖片中,經常會以孩童作為「恐怖」的化身,讓意象更加震撼且令人毛骨悚然;現實中的悲劇,透過「童言童語」,也會令人感到特別心酸。而《走電人》就是這樣的一部作品。
Thumbnail
avatar
職場讀書人
2021-01-02
破解外人看不到,隱藏在家庭之中你與原生家庭或另一半的金錢問題《與家人的財務界線》「這本在講家人有財務問題,需要你協助還錢吧?這樣的書我看書名就知道在講什麼了,也需要出嗎?」 確實很多人覺得這種事情需要出書談嗎?但是我周遭也真的聽過好多長輩或是同輩欠錢而向家人索取,拖累其他家人的真實故事。明明周圍有這麼多人有相似的經驗,那麼為什麼這類型的書反而從沒特別有一本書出來談呢?
Thumbnail
avatar
悅陽
2020-10-23
看劇|以家人之名─把人推向深淵的往往就是這種自以為是的善意 封面圖片來源 這部自30而已之後熱播的電視劇─以家人之名,看了劇情簡介,講述的是不全然有血緣關係的5人,兩位哥哥、一位妹妹,兩位父親,他們5人所過的看似是平淡,卻也波濤洶湧的「小日子」。 大概可以看得出劇名的用意,以家人之名,探討甚麼可稱為「家人」,是血緣關係的才算嗎?還是陪伴著你,共度那酸甜苦
Thumbnail
avatar
勇健安─勇敢健康安全
2020-10-05
好看又感動的害我一直哭的陸劇/以家人之名 之所以會看這部劇,是因為月初去出版社直播時老闆娘的推薦。
Thumbnail
avatar
宋雨桐Love Queen
2020-10-02
《陪妳過18次生日》| 家人之間的連結不是始於血脈,而是相互的理解母親無法預知到自己的女兒比起靜態的鋼琴更喜歡她覺得吵雜的爵士鼓,因為就連女兒的外貌她都不會知道跟她想像中的是截然不同。即便如此,身為母親,唯一能做的只有將她擁有的母愛試圖穿越時間的障礙,傳達給Anna。
Thumbnail
avatar
Fang, Shen
2020-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