倖存者的哀傷│靈異孤兒院 The Orphanage (2007)

2020/05/2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彼得潘>是本片的原型,只是這次的童話兒童不宜,主角也換成長大之後的溫蒂/蘿拉。
童話中彼得潘是自願離家的,卻又成為「遺失男孩」的首領,在這群孩子心裡恐怕仍舊認為自己是被父母所遺棄,而憑藉想像建構出永無島、靠著精神力在其中不老不死,脫離成為大人的那份殘酷。電影中這群孤兒也有同樣的背景,蘿拉原也是他們之中的一群,即或不知情下被領養、再怎麼交雜矛盾的情緒(離開朋友VS擁有渴望已久的家庭),踏出孤兒院的那一步成為蘿拉與朋友們命運的轉捩點,她進入了成人的世界,也使她成為所有孩子中唯一活下去、長大、老去的「倖存者」。未曾想過是否好好道別,蘿拉從此與過去的世界一分為二。
被遺棄的經歷促使她日後投入愛心之家的工作,她的滿滿母愛若不被點破,觀眾並不會發現西蒙是領養而非親生,強烈暗示孤兒們期待能被無私接納的心情。然而蘿拉近乎執念的努力、不肯放棄,不只是對西蒙的母愛,她補償的更是自己童年的匱乏,長大的自己、有能力付出的自己,能讓幼年的自己知道原來有著能不被那樣拋棄的另一種可能,她企圖與自己和好的渴望,強烈到她必須再次「回到過去」,替自己、西蒙、童年的朋友們,扮演那個缺席的愛的角色。
和好,正是在母愛的主題下更核心的潛主題,不論人們自以為長大、足夠強大遺忘曾經的陰霾,若未曾真正面對過去的傷口便不會癒合,如靈媒和蘿拉所說的,傷口會不斷呼喊,希望得到回應,長大的人只是任憑其他聲響取代那份感應力,但聽不見不代表不存在,被遺棄者反倒成為了遺棄之人,不去聆聽內心失落的那塊,使它們成為揮之不去的鬼魅。哀愁的是,長大的我們,總以為所有的失落有更合乎常理的解釋,縱使付上很大的代價亦無法撫慰那樣的傷痛,使我們在同樣的課題上,一而再再而三的跌倒。
編導終究在蘿拉的哀傷中留下溫柔的結果,付上最大生命代價的她卻也和內心最大的痛和解了。作為另一個對照的母親角色,看護本妮娜直到死亡依然毫無所悉,她對自己畸形的孩子湯瑪士採取奇怪的保護行為,命令他戴上詭異的頭套而並未教導他甚至是身為母親的自己或其他孩子接納的意義,將他與外界隔離,剝奪他的童年;卻在意外發生後選擇「合理」的復仇,她不僅未曾與任何孩子和解,也沒有獲得內心真正的平靜。
那場理應不能稱之為霸凌的意外,5個過於天真的孩子只是耍了點小手段企圖誘使湯瑪士從畸形的禁錮中「走出來」;他們之中有盲人、有肢障,沒有一個不是破碎的孩子,他們或許不是無法接受異己,只是選錯了方式。當意外發生後、當他們再也不老,拿下頭套的湯瑪士已然成為他們其中之一,每一個孩子都與自己和彼此的殘缺獲得了和解。
末段,安排盲人女孩觸摸長大蘿拉的輪廓,辨認出她是他們的一員,其他孩子這才為上前笑著說她怎麼變老了。或許,不論我們如何變化,若還保持著超越肉眼可辨的清靈,再怎麼都不嫌晚,只希望我們學會和好並不會需要付上如此大的代價。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07會員
180內容數
看電影的人 / 讀字的人 / 寫字的人。作為一個記憶力極差的人,以書寫,留下此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