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評論:想想鏡週刊媒體《黃氏兄弟事件》操作與反操作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老實說,從讀開始讀社會學之後筆者就開始在關注私領域與公領域的問題,哈伯馬斯在《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早就討論過媒體轉型時代,私領域逐漸被侵蝕的問題。
「同志約炮」與否究竟是公領域還是私領域?若看「同志約炮」四個字看起來似乎是公共性的議題,那為何我們不公開討論「約炮」而刻意將焦點集中在「同志」呢?
  如果說是因為同志議題,最近才開始成為媒體獵奇主流,不如說當今社會的youtuber已經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其實自媒體的流行開始,成為網紅已經是時下最快晉升名流階級的一個捷徑。從早期蔡阿嘎的搞笑日常、阿滴兄妹的英文教學、甚至近期鬧官司的理科太太。我們都知道在網路點擊率、粉絲人數即代表著著個人廣告收益流。
本文想探討的層面不同於多數媒體,以個資法的角度去抨擊《鏡週刊》是否違法的事實,抑或「同性約炮」作為一個媒體炒作的奇觀報導。我們寫這篇文章目的是希望邀請讀者,深入思考有關於媒體隱私權的問題。正如黃氏兄弟在影片中所陳述:「我透過販賣自己的隱私為職業。」這段話來做開頭,可以反問YOUTUBER在每次的影片裡販賣的內容是什麼?媒體作為一種宣傳與政治工具,顯然這部影片有一個這樣曖昧的空間存在。究竟,YOUTUBE是否可以作為一個宣傳推銷工具,抑或政治反擊的武器?我想這部影片已經表現得十分清楚。無論是YOUTUBER以直播的形式:打電話給母親出櫃哭哭啼啼的展演,都令我們十分懷疑這是否全然為一種真實版的演出?
  許多人或許會聯想到陳冠希性愛影片流露的事件,甚至是議員性侵與教授性侵事件,這些藉由媒體大肆渲染的亂象,究竟帶給社會什麼樣的思考框架?我們是在茶餘飯後談論批評誰不道德,還是這樣的報導誰是誰非,卻鮮少有人回過頭來反省,我們也是共犯結構裡的一份子。老實說,觀眾就是喜歡獵奇的心態,這是在做媒體行銷早就被教科書寫爛的心理學洞悉。而至今,更可怕的不如說是行銷學中的「口碑宣傳」與「病毒式行銷」(viral marketing)。我想有學過基礎傳播理論跟行銷學的讀者都曾經聽過這些專有名詞。我們首先針對《鏡週刊》的報導進行反思,而非站在批判的立場討論是非對錯,事情的真相都有許多面向,看你從哪個層面切入。如果要追問《鏡週刊》對此次報導的販售行為是否違法,顯然以《個資法》第6條的定義(參見全國法規資料庫)對於定義中,個人的性生活資料不得蒐集利用,更無論作為商業行為販售,即便是身為「普通人」或「明星」都應該享有同樣的法律保障。法律規定已經十分清楚明顯,故不在我們討論範圍。筆者試圖以「道德」層面來進入討論,究竟《鏡週刊》這樣的行為是否道德呢?許多人會站在道德立場批評《鏡週刊》這樣八卦的報導不太道德需要受到法律制裁,但很多人卻忘記了《壹週刊》、《蘋果日報》等媒體也曾經以腥羶色的八卦報導創造銷量,而不少台灣電視節目、新聞媒體,也藉由這些聳動標題來炒高收視率,這是在媒體產業逐漸沒落的時代,自救的一個武器。
此圖片取自Zi字媒體
攝影做為一種娛樂,已變得幾乎像色情和舞蹈一樣廣泛——這意味著攝影如同所有大眾藝術形式,並不是被大多數人當成藝術來實踐的。它主要是一種社會儀式,一種防禦焦慮的方法,一種權力工具。(桑塔格,《論攝影》2010,麥田。)
  我們不站在抨擊也不站在同情者的角度去看待事件的真實,桑塔格早就在兩本名著《論攝影》與《旁觀他人之痛苦》兩本書提出關於當代影像傳播的道德問題,究竟作為影像的消費者,反問觀眾我們能扮演的是何種角色?影像的接受者,不僅站在消費者的立場,同時我們是否也能積極地拒絕殘酷的影像,而深入思索影像的意義?
我認為與這事件最大的關聯性,不外乎作為反問《鏡週刊》本身如何透過大眾對於同性約炮生活的獵奇心態從何而來?(大眾是真的在乎同志為何愛約炮,還是已知同性戀愛約炮),只是為了透過媒體報導證實自己所假設的「同性戀淫亂愛約炮」此事得到驗證,還是只想透過自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來劃清界線。淫蕩/純潔在過去一直都不是個二分的想法,看看薩德(Marquis de Sade)的《Les Malheurs de la Vertu》(中譯貞女厄運,新雨,2007)就知道,普世概念的純潔不會是人類矛盾獸慾裡的真實嚮往,不然就不會一直有人把「老處女」三個字掛在嘴邊用來罵人。
此書法文原出版於1791年寫於法國大革命期間,薩德侯爵因寫了當時代所不容的小說而被關進監獄和精神病院。此書大約描述一對姐妹的故事瑞斯丁娜和於麗埃特,兩位人生大不同,姊姊麗埃特為了生存作奸犯科無惡不做,最後卻享受榮華富貴;妹妹瑞斯丁娜為了保守忠貞的信仰,摒棄一切與邪惡有關的事情,最後卻落入死刑的下場。
  平心而論,身為人類只要身體健康都會有一定的性需求,而性需求就生理層面來看,不過就如同食慾一樣,需要被滿足,而滿足的方式有許多種,如果是異性戀的話,找一個合法的老婆在家當慰安婦兼家政婦是再好不過的事情,而同性戀現在在台灣也可以合法婚姻,當然有許多人會找一個以男女朋友為名義的性對象來處理性需求;那些找不到伴侶的人,通常還有另外的管道例如招妓或按摩(這也是最好聽的說法),再不然現在交友軟體以「砲友」為名義的交友方式也不是沒有。但曾幾何時,我們除了「同性戀」本身的污名化本身都還沒除去,社會觀點就以另外一種「同志約炮」的污名加諸在同性戀身上?這樣的說法,就好似異性戀不會約炮或異性戀「不敢約炮」?污名化只是一個現象,但我們要注意的卻是同性戀族群的「自我污名化」。筆者就曾經以人類學式的田野調查,介入男同志的交友生態,訪問過許多出櫃/未出櫃的男網友對於「約炮」或「開放式關係」的看法及心得感想,得到多數回應都是「喔,我覺得異性戀比較不會約砲吧,畢竟女生會懷孕還是要盡量小心」、「異性戀都比較不會先上床再談戀愛,他們比較重視家庭生活」諸如此類的刻板印象。再追問:「你又不是異性戀,你怎麼知道」,通常得到的回覆都是「我身邊有很多異性戀朋友啊,他們都這樣跟我說」這不是「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喔不好意思又是一個人云亦云的說法,難道別人跑去「打砲」或「當小三」還必須誠實跟你報備嗎?我老實說身為同性戀,就跟異性戀沒什麼兩樣,我們都會「打砲」也想談感情,而且人類通常很難遵守一夫一妻制的性愛模式。去阿拉伯世界看看就知道他們的世界觀,一夫多妻是正常現象。如果你有研究動物學,我相信你也可以找出不少一夫多妻互相交配的例子出來。
  談談「開放式關係」,這個詞是從英文衍伸過來的,也是現在談伴侶關係最喜歡使用的名詞之一。開放關係跟「約炮」的關聯性,稍微google一下就有很多資料可以比對,無論是涉及情感式的開放關係,還是身體接觸性行為上的開放式,我們都可以將其納入這個定義。但我們這篇文章的重點要討論的不是「約炮」也不是開放關係,所以就說到這裡。我們文章的重點在於思索,《鏡週刊》以私領域作為公領域銷售的商業模式是否妥當?如何定義公與私?如果今天是一個大學教授性侵女學生、或民意代表侵犯助理,這些行為上是否屬媒體作為第四權可以討論的範圍?筆者好奇的是,為什麼大部分的人看到這些事件,直覺反應不會去反省媒體為何要做這樣的報導,而是一味將矛頭指向當事人,或急著要給整個事件下定論:「輔仁大學心理系性侵案」就是一個很好可以拿來討論「性侵」與「誣告」的例子。
社會大眾不少喜歡自己充當法官站在評斷者的位置,去論斷誰是「受害者」誰是「加害者」殊不知,當一個獵奇八卦的人自己才是加害者的一員。為什麼人類這麼喜歡看到別人受苦,就如同我們喜歡看到網美照一樣令人興奮?好像點個讚、分享個連結,就自以為與別人的生命故事有關聯?筆者一向最不喜歡介入他人的生活,做人類學研究最忌諱的也是這種中心主義至上自以為是的拯救。我們通常只能聆聽、將自己對事件的觀察記錄下來,並提供一些反思,這是保羅·拉比諾《Reflections on fieldwork in Morocco》這本書上的一個真理。很多時候,作為媒體消費者觀眾的我們,都忘了觀者應該與事件的「表演者」保持一個適當的距離,觀眾聆聽觀賞、可以思考發問,但無需介入事件。
  我相信,很多人在這事件發生之前,根本不知道黃氏兄弟是誰,甚至連他們的影片都沒有看過,筆者就是其中之一。關注此議題的起因是筆者朋友圈同時在討論男同性約炮的事情,這事情到現在都沒有一個定論。多數人認為,約炮純屬私人行為,不宜在公眾領域討論,但我懷疑的是,做為販售「私領域」為產品的youtuber,是否本身就無法保有私領域的可能性?又或者這只是另外一件話題性炒作的宣傳廣告?
筆者憶起當時在做紀錄片研究的時候,萊芬斯坦(Leni Riefenstahl)多年來一直被當成為納粹黨拍攝宣傳電影所污名,被列為爭議的女導演直到她過世,過世前她寫了一部回憶錄《蘭妮.萊芬斯坦回憶錄》為自己平返,我們看了回憶錄才知道,或許宣傳與否,也只是一種「無心插柳柳成蔭」,拍攝當時她根本沒有意識到這會是一種宣傳片,而《鏡週刊》的行為,又何嘗不是因為藉由剝削黃氏兄弟的人氣,來博取版面呢?
  洋洋灑灑寫了一堆關於媒體操作與宣傳的想法,其實想說的很簡單,就是事件在當代社會作為經濟人(Homo oeconomicus)的假設,因為自媒體時代的緣故已經變得十分複雜。當代人最在乎的事情不外乎「推銷自己」,如何成功的將自己給銷售出去,早已是從出生到死亡必學的求生能力,我相信社會上沒有一個人會因為你不懂得銷售自己而同情你,因為你不懂的行銷自己,那你就等著餓死或吃閉門羹。無論職場或情場,關於「行銷術」的學問也是最熱門的學問,不論同性戀或異性戀,不斷「自拍」或「健身」,搞這個或學那個,最終目的不就只是為了把自己賣出去,女的希望攀附名門,找個後半輩子的「飯票」、男孩子努力為了功成名就,以便更多享受身邊美女如雲,老子有錢,你要幾個美女買不到看川普、王永慶、阿拉伯王子,就知道那些有錢的企業家,哪幾個不需要美女做陪襯?約炮,只是人之常情。如同吃飯睡覺,圖的不只是生理上的滿足、還有心理上的慰藉。當許多人因為不懂推銷自己,只能在家裡對著電腦螢幕當個屌絲。有「資本」的人早就懂得利用資本投資,投資的不僅是人際關係、點擊率,甚至是以粉絲的認同來建立自我成功的形象與自我認同。
  說穿了,《黃氏兄弟事件》的報導,以及後來影片上的自我陳述,不過就是一場完美的情境演出,讓我們看到的不只是社會大眾對於同性戀約炮的厭惡與恐懼,同時也恐懼自身道德的不完美。因為人都會犯錯,同性戀約炮只是個替罪羔羊。就好比,同性戀自己都喜歡異性戀邏輯的「大肌肉」與「異男控」,打開軟體看看照片就知道哪一個生殖器大小符合比例、身材肌肉符合標準、社經地位符合資格,他本人的訊息就回也回不完。不然就是打開推特頁面看一下無套多人濫交在玩什麼把戲。當有人說:「我覺得去健身房練肌肉」不是愛情的保證時,你可以理所當然的回答我:生殖器的大小、肌肉有無,這些與愛情的關聯性是什麼嗎?沒辦法,因為這些都只是入場券而非保證書。有這些你可能有被挑選可能,但沒了這些你可能連銷售都有問題。
說完,youtuber還沒有忘記推銷,如果你認同的話請按讚加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看見我們!
歡迎來到資本社會!約炮無罪,希望相隨!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被想像出來的。         這部片,今年(2020)初才剛上院線,並被列舉為各大奇幻影展的邪典作品,探討主旨為個體及社會的「審美價值觀」與「整形/型」。導演很顯然是站在批判整型手術的立場,並呼籲觀眾重新重視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自然美」。
《プラトニック・セックス》東寶,改編原著電影於2001年10月20日於日本上映。 如果願望能實現的話,這一切就會結束。——飯島愛        距離飯島愛的原著小說與電影的上映至今已二十年過去了,但這位女孩的傳奇性與死亡,至今仍在世人的心中產生迷樣與不可思議的秘密,究竟飯島愛的死與她的人生有什麼特別
熱風學術網刊。2017。 原文於熱風學術網刊2017九月刊第六期,2020修訂,談論的是青年人的貧困與精神貧困,大抵背景同步於出版界熱烈討論關鍵評論網厭世代專題中的時間,此專題集結為一本書名為《厭世代-低薪、貧窮與看不見的未來》2017月熊出版,現已絕版。 誰在乎年輕人的貧窮?年輕不是大有機會嗎?
現代人幾乎沒有機會對現狀感到厭倦,有別於上一代的知識份子,人們再也不必逃遁到過去或未來裡。我們因此得以透過分析與反思來了解自己的生活狀態,也更能認同它。然而,想要以同樣的方式指出並理解無數的類似發展,卻也是緣木求魚的事。想要反省自己的時代的人,總是只能在時代過去以後才能回顧它。
圖片來源為Art vs Reality臉書網站,此影片公開分享於youtube【Art vs Reality】網站Peter Drew編劇演出,Frazer Dempsey導演拍攝。2013。
圖片來源為Art vs Reality臉書網站,此影片公開分享於youtube【Art vs Reality】網站Peter Drew編劇演出,Frazer Dempsey導演拍攝。2013。
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被想像出來的。         這部片,今年(2020)初才剛上院線,並被列舉為各大奇幻影展的邪典作品,探討主旨為個體及社會的「審美價值觀」與「整形/型」。導演很顯然是站在批判整型手術的立場,並呼籲觀眾重新重視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自然美」。
《プラトニック・セックス》東寶,改編原著電影於2001年10月20日於日本上映。 如果願望能實現的話,這一切就會結束。——飯島愛        距離飯島愛的原著小說與電影的上映至今已二十年過去了,但這位女孩的傳奇性與死亡,至今仍在世人的心中產生迷樣與不可思議的秘密,究竟飯島愛的死與她的人生有什麼特別
熱風學術網刊。2017。 原文於熱風學術網刊2017九月刊第六期,2020修訂,談論的是青年人的貧困與精神貧困,大抵背景同步於出版界熱烈討論關鍵評論網厭世代專題中的時間,此專題集結為一本書名為《厭世代-低薪、貧窮與看不見的未來》2017月熊出版,現已絕版。 誰在乎年輕人的貧窮?年輕不是大有機會嗎?
現代人幾乎沒有機會對現狀感到厭倦,有別於上一代的知識份子,人們再也不必逃遁到過去或未來裡。我們因此得以透過分析與反思來了解自己的生活狀態,也更能認同它。然而,想要以同樣的方式指出並理解無數的類似發展,卻也是緣木求魚的事。想要反省自己的時代的人,總是只能在時代過去以後才能回顧它。
圖片來源為Art vs Reality臉書網站,此影片公開分享於youtube【Art vs Reality】網站Peter Drew編劇演出,Frazer Dempsey導演拍攝。2013。
圖片來源為Art vs Reality臉書網站,此影片公開分享於youtube【Art vs Reality】網站Peter Drew編劇演出,Frazer Dempsey導演拍攝。2013。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大疫時代,台灣的寫作者們共同經驗了三級警戒,甚至自身或周遭的親友曾經確診、痊癒或逝世,可以想見,以這場疫病為主題的書寫將在文學獎場域裡大幅增加。創作可以是當代的鏡像,是投影,是秘而不宣的隱喻或延展得更為深廣的註解。
民主、獨裁、明君、昏君所綜合交織的社會中,你認為哪一種政體與統治者所形成的社會,會讓你過著你最想要的日子呢?
Thumbnail
冷眼旁觀的批判不會帶給社會前進的能量。 臺灣需要的,是溫柔飽滿的傾聽、建議與鼓勵。
近代性 “LOVE”之多情風貌,“愛”從畫眉之樂補風月紅香,慾愛穿梭身體如醉俯仰,寓於現今,“愛”不償還似可?抑或是被壓抑的重返?    文本  緣由世代異文化殊性之歷史發展,“愛"之意符究竟是感知之學?抑或是倫常律法之戒綱?“愛”紮進社會現實之脈流,用於中西方都是一個共通之神秘敘事。 “愛"觀在人
文字為何會憂傷.. 塵喧的假藉歌兮.. 虛明二景交相轉.. 吾不識吾誰識吾..    文本 據法國思想家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 1929-2007)之論述,由大眾媒介營造的「擬象」再物化,於當代之運作演化是以大規模之類型化和統一化之符號概念進程,將真相與事實經由偽裝與曲解再反射,
雖有雨澀風厲..雲路消盡.. .亦要清明容顏..   文本 社會學是人類生活所載之群體記憶的系統科學,其包含的基本概念如文化、價值、規範、理念等社會內力,這些內力亦趨著失序與秩序之歷史發展而漸化為社會結構中之參考係數,是以基於社會各項機制和制度能穩定發展的要求下,爾等建構一個至高共享的社會規範體系遂
網路社群有點像是一個永不打烊的聊天室,不管什麼時候都有當下的熱議話題,很多事似乎不發表一下看法不太對勁。不過在社群上發表意見,仍然有些可以注意的事,不至於對自己產生一些不好的影響。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大疫時代,台灣的寫作者們共同經驗了三級警戒,甚至自身或周遭的親友曾經確診、痊癒或逝世,可以想見,以這場疫病為主題的書寫將在文學獎場域裡大幅增加。創作可以是當代的鏡像,是投影,是秘而不宣的隱喻或延展得更為深廣的註解。
民主、獨裁、明君、昏君所綜合交織的社會中,你認為哪一種政體與統治者所形成的社會,會讓你過著你最想要的日子呢?
Thumbnail
冷眼旁觀的批判不會帶給社會前進的能量。 臺灣需要的,是溫柔飽滿的傾聽、建議與鼓勵。
近代性 “LOVE”之多情風貌,“愛”從畫眉之樂補風月紅香,慾愛穿梭身體如醉俯仰,寓於現今,“愛”不償還似可?抑或是被壓抑的重返?    文本  緣由世代異文化殊性之歷史發展,“愛"之意符究竟是感知之學?抑或是倫常律法之戒綱?“愛”紮進社會現實之脈流,用於中西方都是一個共通之神秘敘事。 “愛"觀在人
文字為何會憂傷.. 塵喧的假藉歌兮.. 虛明二景交相轉.. 吾不識吾誰識吾..    文本 據法國思想家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 1929-2007)之論述,由大眾媒介營造的「擬象」再物化,於當代之運作演化是以大規模之類型化和統一化之符號概念進程,將真相與事實經由偽裝與曲解再反射,
雖有雨澀風厲..雲路消盡.. .亦要清明容顏..   文本 社會學是人類生活所載之群體記憶的系統科學,其包含的基本概念如文化、價值、規範、理念等社會內力,這些內力亦趨著失序與秩序之歷史發展而漸化為社會結構中之參考係數,是以基於社會各項機制和制度能穩定發展的要求下,爾等建構一個至高共享的社會規範體系遂
網路社群有點像是一個永不打烊的聊天室,不管什麼時候都有當下的熱議話題,很多事似乎不發表一下看法不太對勁。不過在社群上發表意見,仍然有些可以注意的事,不至於對自己產生一些不好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