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非諜影 Casablanca (1942)

2020/06/1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總說愛情是雙方的事,這部愛情經典講的卻是一個人的戀情—指的並非是單戀,而是單方面對於這段感情的理解,更全然採取以男性為主的觀點,使人懷疑它在影史上的地位,經典,無關愛情,而是迎合舊傳統男性主義的完美典型:耽溺受苦,方方面面都吃得開的條件卻遊戲人間,不輕易承諾,但最終因顧全大局而選擇犧牲自己,滿足了悲劇英雄的情結。
在這個主體下不論是大我的政治局勢或是個人情愛都只是為了凸顯男性主義的配件而已。卡薩布蘭卡作為一種政治、愛情隘口的雙關,許多人在此等待、等待、再等待,渴望藉由這個出口借道里斯本奔向自由美國;電影中,瑞克有句名言:「這麼多城鎮、這麼多酒吧,她卻偏偏走進我的門」,形似命運的怨懟其實更是瑞克的自找苦吃,世界上這麼多地方,她偏偏選擇在舉足輕重的卡薩布蘭卡立足,在情感意義上,卡薩布蘭卡也象徵人們在人生的某個關卡中渴求愛的機會,若瑞克真已心如死水,便不會容許自己在那份慾望前徘徊逗留、不會容許自己沉溺在痛苦中,一切都代表他選擇受苦的性格,不論是憤世嫉俗或性情中人根本就是同一件事,人們總是傾向同情、認同充滿掙扎的角色,因為在現實中,我們都只是別無選擇的人。
就算離開卡薩布蘭卡飛往里斯本,如同所有童話並沒保證幸福的結局。但在某層意義上,瑞克最終的決定卻是拍板定案,他判定伊莎若和自己在一起最後必定悔恨,於是違背了伊莎和自己的告白選擇「成全」硬是承諾了沒人能承諾的未來幸福,箇中的自大隱藏在犧牲的表面下,若不去扮演神、決定他人的命運,一段屬於兩人的愛情必然是兩人共同的決定,就算最終悔恨也是所謂的代價,若能如此才是貨真價實的愛情電影。然而可想而知如此現代主義是與古典情懷大相扞格的,在那樣的歷史脈絡裡也不會受到很大的迴響,在那個時代裡,人們對於電影期待的仍是「屬夢」的層次,滿足現實中不能滿足的,現實的人生、愛情都不會在古典好萊塢的成功範本裡。
作為美麗的陪襯,伊莎除了以美貌收服男性觀眾,她夾在兩位男神間的處境亦滿足廣大女性的幻想,這種制式設定在今日的偶像劇中仍舊浮濫卻總是討好。儘管英格麗褒曼是公認的偉大女演員,在當時仍只能作為樣板的角色;我們不知道她為何與瑞克能在彼此知之甚少的狀況下相愛—或許愛是不需要理由的—在她首次與瑞克解釋與拉斯路的關係時,她的陳述亦是種因為拉斯路開啟她對世界的認知,這種父權意義又被端出成為了愛情的理由,當她發現拉斯路未死而必須離開瑞克「因為他(拉斯路)需要我」迎合了傳統母性的形象,責任枷鎖高過了個人意志與愛情的自主—暫且不論前述混亂的愛情定義究竟為何—當她與瑞克告白看似做出選擇,卻又在最後沒有太多掙扎順從了瑞克的安排(連頭也沒回),在在顯現出伊莎這個角色對愛情的理解如此搖擺不定、對愛情的堅持出奇薄弱,彷彿伊莎與瑞克在這段感情裡從來沒有共識,兩人就像平行線一樣,這,會是愛情嗎?
當以愛為名的淚眼親吻成為標誌的場景、當女性成為被推來推去的存在,剩下的就是那個做為神一般的男子。在自己的痛苦裡完成了孤單英雄的設定,與猶如印地安隨從的警察總長併肩走入漫天大霧裡,成為了另類迎向滾滾黃沙的西部英雄,是否足以成為經典呢?在好萊塢套路操弄意識的痕跡中,愛情,徒有虛名。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08會員
183內容數
看電影的人 / 讀字的人 / 寫字的人。作為一個記憶力極差的人,以書寫,留下此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