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非諜影 Casablanca (1942)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總說愛情是雙方的事,這部愛情經典講的卻是一個人的戀情—指的並非是單戀,而是單方面對於這段感情的理解,更全然採取以男性為主的觀點,使人懷疑它在影史上的地位,經典,無關愛情,而是迎合舊傳統男性主義的完美典型:耽溺受苦,方方面面都吃得開的條件卻遊戲人間,不輕易承諾,但最終因顧全大局而選擇犧牲自己,滿足了悲劇英雄的情結。
在這個主體下不論是大我的政治局勢或是個人情愛都只是為了凸顯男性主義的配件而已。卡薩布蘭卡作為一種政治、愛情隘口的雙關,許多人在此等待、等待、再等待,渴望藉由這個出口借道里斯本奔向自由美國;電影中,瑞克有句名言:「這麼多城鎮、這麼多酒吧,她卻偏偏走進我的門」,形似命運的怨懟其實更是瑞克的自找苦吃,世界上這麼多地方,她偏偏選擇在舉足輕重的卡薩布蘭卡立足,在情感意義上,卡薩布蘭卡也象徵人們在人生的某個關卡中渴求愛的機會,若瑞克真已心如死水,便不會容許自己在那份慾望前徘徊逗留、不會容許自己沉溺在痛苦中,一切都代表他選擇受苦的性格,不論是憤世嫉俗或性情中人根本就是同一件事,人們總是傾向同情、認同充滿掙扎的角色,因為在現實中,我們都只是別無選擇的人。
就算離開卡薩布蘭卡飛往里斯本,如同所有童話並沒保證幸福的結局。但在某層意義上,瑞克最終的決定卻是拍板定案,他判定伊莎若和自己在一起最後必定悔恨,於是違背了伊莎和自己的告白選擇「成全」硬是承諾了沒人能承諾的未來幸福,箇中的自大隱藏在犧牲的表面下,若不去扮演神、決定他人的命運,一段屬於兩人的愛情必然是兩人共同的決定,就算最終悔恨也是所謂的代價,若能如此才是貨真價實的愛情電影。然而可想而知如此現代主義是與古典情懷大相扞格的,在那樣的歷史脈絡裡也不會受到很大的迴響,在那個時代裡,人們對於電影期待的仍是「屬夢」的層次,滿足現實中不能滿足的,現實的人生、愛情都不會在古典好萊塢的成功範本裡。
作為美麗的陪襯,伊莎除了以美貌收服男性觀眾,她夾在兩位男神間的處境亦滿足廣大女性的幻想,這種制式設定在今日的偶像劇中仍舊浮濫卻總是討好。儘管英格麗褒曼是公認的偉大女演員,在當時仍只能作為樣板的角色;我們不知道她為何與瑞克能在彼此知之甚少的狀況下相愛—或許愛是不需要理由的—在她首次與瑞克解釋與拉斯路的關係時,她的陳述亦是種因為拉斯路開啟她對世界的認知,這種父權意義又被端出成為了愛情的理由,當她發現拉斯路未死而必須離開瑞克「因為他(拉斯路)需要我」迎合了傳統母性的形象,責任枷鎖高過了個人意志與愛情的自主—暫且不論前述混亂的愛情定義究竟為何—當她與瑞克告白看似做出選擇,卻又在最後沒有太多掙扎順從了瑞克的安排(連頭也沒回),在在顯現出伊莎這個角色對愛情的理解如此搖擺不定、對愛情的堅持出奇薄弱,彷彿伊莎與瑞克在這段感情裡從來沒有共識,兩人就像平行線一樣,這,會是愛情嗎?
當以愛為名的淚眼親吻成為標誌的場景、當女性成為被推來推去的存在,剩下的就是那個做為神一般的男子。在自己的痛苦裡完成了孤單英雄的設定,與猶如印地安隨從的警察總長併肩走入漫天大霧裡,成為了另類迎向滾滾黃沙的西部英雄,是否足以成為經典呢?在好萊塢套路操弄意識的痕跡中,愛情,徒有虛名。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16會員
203內容數
看電影的人 / 讀字的人 / 寫字的人。作為一個記憶力極差的人,以書寫,留下此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影論寫作 的其他內容
作為第一部長片處女作,吉勒摩·戴托羅(Guillermo del Toro)展現了相當的野心,他挑戰了一個與宗教相關的主題—「永生」,不只是人壽命的延長,而是打破上帝設立「物有時盡」的律法,能與神相等,掌握永恆的秘密:在宗教裡說的是「信仰得永生」,後者是前者bonus......
作為一部形式主義的作品,千萬別把「美國殺人魔」當成一個角色,克里斯汀·貝爾飾演的派翠克·貝曼,在電影一開頭就很直白的告訴觀眾:「派翠克·貝曼是種概念,抽象的概念」。在他那麼精緻、自律的日常規範下,他自剖的口白有種過度解說的干擾,到了最後才又發現是那麼必須......
所有童話都是大人寫的,因此沒有哪篇童話不哀傷。Peter Pan如此,以它為原型的亦是如此。 縱然是完全不同的敘事,魏斯·安德森(Wes Anderson)的風格仍保留了奇幻的基調,只是沒有了飛行、沒有了小仙子,Sam成為了會看圖索驥、野地求生的童軍......
身為旁觀者,對悲劇不忍追問「然後呢?」,身為局內人,卻是不問也必須面對這個問題,更可能是,卡在那個當下去過著未來的日子。 由宮本輝同名小說改編的正是談到不會被說出口的悲劇之後;總是關注社會事件、背景「當下」的是枝裕和,在這部處女作中處理的卻是「之後」......
彼得潘是本片的原型,只是這次的童話兒童不宜,主角也換成長大之後的溫蒂/蘿拉。 童話中彼得潘是自願離家的,卻又成為「遺失男孩」的首領,在這群孩子心裡恐怕仍舊認為自己是被父母所遺棄,而憑藉想像建構出永無島、靠著精神力在其中不老不死,脫離成為大人的那份殘酷。電影中這群孤兒也有同樣的背景,蘿拉原也是....
作為第一部長片處女作,吉勒摩·戴托羅(Guillermo del Toro)展現了相當的野心,他挑戰了一個與宗教相關的主題—「永生」,不只是人壽命的延長,而是打破上帝設立「物有時盡」的律法,能與神相等,掌握永恆的秘密:在宗教裡說的是「信仰得永生」,後者是前者bonus......
作為一部形式主義的作品,千萬別把「美國殺人魔」當成一個角色,克里斯汀·貝爾飾演的派翠克·貝曼,在電影一開頭就很直白的告訴觀眾:「派翠克·貝曼是種概念,抽象的概念」。在他那麼精緻、自律的日常規範下,他自剖的口白有種過度解說的干擾,到了最後才又發現是那麼必須......
所有童話都是大人寫的,因此沒有哪篇童話不哀傷。Peter Pan如此,以它為原型的亦是如此。 縱然是完全不同的敘事,魏斯·安德森(Wes Anderson)的風格仍保留了奇幻的基調,只是沒有了飛行、沒有了小仙子,Sam成為了會看圖索驥、野地求生的童軍......
身為旁觀者,對悲劇不忍追問「然後呢?」,身為局內人,卻是不問也必須面對這個問題,更可能是,卡在那個當下去過著未來的日子。 由宮本輝同名小說改編的正是談到不會被說出口的悲劇之後;總是關注社會事件、背景「當下」的是枝裕和,在這部處女作中處理的卻是「之後」......
彼得潘是本片的原型,只是這次的童話兒童不宜,主角也換成長大之後的溫蒂/蘿拉。 童話中彼得潘是自願離家的,卻又成為「遺失男孩」的首領,在這群孩子心裡恐怕仍舊認為自己是被父母所遺棄,而憑藉想像建構出永無島、靠著精神力在其中不老不死,脫離成為大人的那份殘酷。電影中這群孤兒也有同樣的背景,蘿拉原也是....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作家 Morgan Housel 在《華爾街日報》中提出一個觀點:我們是用理解知識的方式在思考、學習金錢觀,而不是用理解心智與行為模式的方式學習理財。這段話讓我意識到,我們的財務決策並非總是理性的,情緒因素也扮演著重要角色。通過掌握金錢心理學,能夠幫助我們改善用錢習慣,使財務決策更為理性和長遠。
Thumbnail
公主選擇了國家責任與榮譽,和記者深情的一吻之後放棄對愛的追求。而記者放棄了出賣公主,出售那個獨家報導可以致富的機會。 「爸爸,你教我們的那一招真的有用耶!上回我有機會與跟你一樣年紀的老師聊天時,談到你們年輕時看的電影,他很訝異我居然有看過那些老電影,我們也談得很開心!」A寶興高采烈地跟我分享她與老師
Thumbnail
「永誌不忘,姑娘」,Rick 對 Iisa 說的這段話成為了貫穿全電影的台詞,浪漫至極,卻又飽含了深深的遺憾。
Thumbnail
故事講述的是一對警隊摯友(一正、一反),因故年少分離,心中總有個芥蒂放不下。但,最後的一次對壘,彼此終於能敞開心房,好好放下。
Thumbnail
《北非諜影》故事地點為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摩洛哥會成為拍攝地景的重要原因,就在於摩洛哥危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舉足輕重的關鍵,也是許多國家覬覦之地而擁有獨特的跨國色彩,還有北非的浪漫異國風情更為此片增色不少。
Thumbnail
作家 Morgan Housel 在《華爾街日報》中提出一個觀點:我們是用理解知識的方式在思考、學習金錢觀,而不是用理解心智與行為模式的方式學習理財。這段話讓我意識到,我們的財務決策並非總是理性的,情緒因素也扮演著重要角色。通過掌握金錢心理學,能夠幫助我們改善用錢習慣,使財務決策更為理性和長遠。
Thumbnail
公主選擇了國家責任與榮譽,和記者深情的一吻之後放棄對愛的追求。而記者放棄了出賣公主,出售那個獨家報導可以致富的機會。 「爸爸,你教我們的那一招真的有用耶!上回我有機會與跟你一樣年紀的老師聊天時,談到你們年輕時看的電影,他很訝異我居然有看過那些老電影,我們也談得很開心!」A寶興高采烈地跟我分享她與老師
Thumbnail
「永誌不忘,姑娘」,Rick 對 Iisa 說的這段話成為了貫穿全電影的台詞,浪漫至極,卻又飽含了深深的遺憾。
Thumbnail
故事講述的是一對警隊摯友(一正、一反),因故年少分離,心中總有個芥蒂放不下。但,最後的一次對壘,彼此終於能敞開心房,好好放下。
Thumbnail
《北非諜影》故事地點為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摩洛哥會成為拍攝地景的重要原因,就在於摩洛哥危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舉足輕重的關鍵,也是許多國家覬覦之地而擁有獨特的跨國色彩,還有北非的浪漫異國風情更為此片增色不少。